序一 却顾所来径 苍苍横翠微
一个人把20多年写的东西梳理归置一番,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从中可以看出思想认识、知识结构和文字驾驭能力逐步提高的过程,有时还能从阅读少作时生发出意外的惊喜:哈哈,当年我居然还能写出这等文采斐然的文章!不过,将这些作品汇编成书,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因为你所关注的事情读者未必感兴趣,正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所幸,戴爱群先生多年关注事情,一般人都感兴趣,就是美食。如此,这本书的出版就有了价值。
这些年,戴先生出了几本谈美食的书,有推荐不同菜系经典菜品的《口福》,有介绍梁实秋、唐鲁孙笔下的旧京菜肴及其复原过程的《先生馔》,还有《左持螯,右持杯》,大约能算一本蟹宴食单。相比之下,这本书有几个特点。
一是内容驳杂。驳原本不是贬义词,是说马的毛色不纯,什么颜色都有。张衡《西京赋》云:“天子乃驾雕轸,六骏驳。”可见五色杂陈的马匹中也是有良驹的。若其不然,李白也不会用五花马千金裘去换美酒了,牵上头倔驴就是了。这本书收录的文章,所谈都是广义的美食,有佳馔,有佳酿,还有佳茗,品类繁多,不一而足。单是佳馔之中,有中国本土的,有东瀛的,有西洋的。中国美食中,有谈宴席菜的,有谈家常菜的,有谈食材特点的,有谈烹饪技法的,就连各地的腌渍小菜,也能写上洋洋数千字,让人目不暇接。更为难得的是,戴先生所谈的这些美食,多为亲眼所见,亲口所尝,绝非耳餐目食者流,因此有看头,耐回味。从中也可看出,戴爱群这么多年的美食阅历,是颇为丰富的。
不仅是美食,戴爱群对于世上各种美好的事物,都有浓厚的兴趣。宜兴的紫砂,苏州的绣片,歙县的砚石,北京的竹刻,他都有精致的藏品,能说出其奥妙所在。这些雅好,对于成就戴安群先生美食家之地位,自然不无裨益。一个人如果对美好的东西都有较高的鉴赏水准,专攻其中的一行,决计不会太差劲。
二是有些文章包含着戴爱群先生的美食主张,特别是对于中国烹饪如何健康发展的思考。中国古人为文一向讲究“文以载道”,这些带有思辨性的作品,比起时下流行的就吃谈吃的“美食文章”,境界自然大不相同。戴先生对此颇为自珍亦颇为自诩,这也是应该的,这类文章看着简单,但是非经多年行业历练加上自己的琢磨思考,是难以成篇的。这类文章主要集中于书中的《芹议》编,其他地方也可看到,数量不多,篇幅也不长,但是分量不轻。这类由“术”趋“道”的文章,读起来并不枯燥,因为没有洋洋洒洒的宏篇大论,只是将一些观点融于关于美食的描述之中,不会造成消化不良。
在戴先生看来,中国饮食文化之博大精深,其他国家难以匹敌,但是中国烹饪行业的现状,则存在诸多问题,令人担忧,其中一点便是一些人连“盐打哪儿咸醋打哪儿酸”都没弄清楚,便要进行“创新”,弄出些不伦不类难以入口的菜品唬人。对此,戴先生深恶痛绝,并屡屡在文章中痛加挞伐。如何看待创新和守成的关系,本无一定之规,有志于促进中国烹饪业健康发展者尽可各抒高见挥斥方遒,但是戴先生的基本观点我觉得还是成立的,那就是创新不是胡来,首先要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精华所在,然后再加以提高升华,做到“移步不换形”。抛开传统的滋养去搞“创新”,最终只能成为无所依傍的“野狐禅”。
三是文字通达耐读。这本书收录的文章的时间跨度尽管有20多年,但是文字都很晓畅,看不出戴先生早期作品有什么生涩的地方,只是后来的文章更具深度。美食文章固然算不上“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但是戴爱群从不随意为之,而是认真对待每一个字。此次将文章结集出版时,他又对早期作品中的一些讹误做出了修订,但并非悄不唧儿地在文章中改正了事,而是以按语的形式说明正确的表述应该如何,当年怎样造成了此类疏误。这种负责态度,如今已不多见。
戴先生家里有万余册藏书,以文史类和烹饪专业书为多,平素他也喜欢翻看各种杂书,因此肚子里各种“零碎儿”很多,这对于写好文章自然很有好处。戴先生的文章多有引经据典之处,知识性很强,还常常夹有一些古文句式,显得摇曳多姿,很有味道。
我和戴爱群相识多年,最近几年因闲居无事更是时相过从,常常找上三五熟人约个饭局,喝点小酒聊点闲天,所聊内容多与美食有关,大家都很放松。这些年,戴先生的美食主张、美食实践都有新的提升,和张少刚大厨复原的旧京菜肴,研制的蟹宴,均为极品,有幸品尝者莫不啧啧称赞。从当初的媒体美食记者到现在的具有一定影响的职业美食家,20多年戴爱群一路走来颇不容易,所倚仗的就是对于美食的由衷热爱和坚持精神。李白诗云:“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一个人能够几十年专注于一件事并有所成就,也就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