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内经》理论构建中的墨家思想
墨子(约前468—前376年),名翟,鲁国人。最初受业于儒家(《淮南子·要略》:“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后因不满儒家维护强权高贵压抑人性的统治思想,以及对儒家强调的繁文缛节和奢靡风气的疑虑,故“背周道而用夏政”,强调要学习大禹刻苦俭朴的精神。遂脱离儒家而创立新的门派。墨家的主要思想是主张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相爱(兼爱),反对侵略战争(非攻),推崇节约、反对奢靡(节用),重视继承前人的文化财富(明鬼),掌握自然规律(天志)等。战国后期,墨家的一个重要分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几何学、几何光学、静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
墨家学派是当时社会下层人民的思想代表,其创始人是以手工业者出身的墨子。墨子早年受过儒家思想的影响,以后则“背周道而用夏政”,创立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墨子的主导思想是“历物十事”:即“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和“明鬼”。在认识论方面,墨子提出了“三表法”:认为主次当推究来历,详察实情,以及考验实用三者。这是中国历史上在认识论方面首次提出了对人的认识进行检验,以及实用是检验认识(即理论)标准的观点。此后,包括医学学科在内的自然科学,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无不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其思想的影响。
就墨子倡导的“三表法”而言,《内经》在确定其医学理论观点时严格遵循了这一原则。如其中的阴阳五行的理论来源是先秦阴阳家所创立的阴阳、五行说,精气理论与道家的“道气论”一脉相承,辨证论治本原于法家思想等。其中所论的诊法、病证、治疗,甚至五运六气理论的建立,是墨子“详察实情”认识原则的体现,因为这些理论都是古人长期在生产生活中对天地万物、生命现象、气象物候,以及临床实践等实情详察的基础之上提出的。就临床医学而言,如果患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症见“口甘”(《素问·奇病论》),久则“足生大丁”(《素问·生气通天论》),总结出了消渴病(糖尿病)发生的原因,与患者长期高热量饮食有关,其主症以消瘦(即“消”)、口渴多饮(即“渴”)、口甜而黏,后期多合并皮肉感染化脓的伴发症。并制订了“治之以兰,除陈气也”(《素问·奇病论》)的治疗方法。这是《内经》作者在长期临床“实情”观察基础上总结提出的理论观点,也是这些理论之所以时至今日仍然行之有效的原因所在。
“墨子之学,以兼爱,尚同为本”,指出了“兼爱”和“尚同”是墨学的核心观念,其他内容都是这两者的补充和扩张。孟子对墨子“兼爱”的哲学思想进行了相当精辟的概括,认为“墨子兼爱,摩顶放踵(意为吃苦受累),利天下,为之”。因此,墨子的兼爱是以他人为中心,强迫自己去为别人服务,这也就是墨子自己所说的“欲天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互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至道也,不可不务也”。可见,“兼爱”考虑更多的是他人的利益或幸福。《内经》是一部以医学为主体的百科全书式的典籍,而医学正是以解除大多数人的身心疾苦为宗旨的高尚事业,任何一个从事医学事业的人都是墨子“兼爱”思想的践行者,因而其全部内容无不体现“兼爱”思想。例如《灵枢·九针十二原》开卷篇首即曰:“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令终而不灭,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经纪……先立针经。”此段既是《灵枢》的开卷道白,也是《内经》作者开宗明义,畅明撰著此书的主旨。其十分明白地告诉世人,解除广大民众的疾苦是创建医学学科的根本宗旨,墨子“兼爱”思想也是治医的基本道德观念,不懂得“兼爱”是不能治医的。
讲究“实用”是墨家学术思想的主要价值取向,《内经》正是一部以医学内容为主体、实用性极强的典籍。医学的价值取向就是讲究实用,就在于解除患者的病痛,尽可能使人健康不病而“长有天命”。书中处处体现着“实用”理念,一但发现某一理论偏离“实用”(即治疗无效)就会立即加以校正,如“论言治寒以热,治热以寒,而方士不能废绳墨而更其道也。有病热者,寒之而热;有病寒者,热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复起,奈何治……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素问·至真要大论》)。此处充分表现了《内经》在创建治法理论方面将墨家讲究“实用”的价值取向并使之体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