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青内妇科临证精华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妇科病临证精华

一、痛经

(一)中西医病名及诊断要点

1.中西医病名

中医:痛经是指妇女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又称“经行腹痛”。最早见于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曰:“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

西医:西医将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种,前者一般多见于未婚或未育女子,系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所致的痛经,属功能性痛经。后者则多见于育龄妇女,是指由于生殖器官存在明显器质性病变,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盆腔炎等病变引起的痛经,属器质性痛经。

2.诊断要点

(1)病史

①有伴随月经周期规律性发作的以小腹疼痛为主症的病史,或经量异常、不孕、放置宫内节育器或盆腔炎性疾病病史。

②腹痛多发生于行经第1~2天或经期前1~2天,月经的第1~2天内加重,经量增多后症状逐渐消失。原发性痛经往往发生在月经初潮后1~2年内,继发性痛经多发生于月经来潮3年之后,大部分在20岁以后出现。

③常为下腹绞痛、下坠感并向肛门及腰骶部放射,有时合并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严重者脸色发白、出冷汗、全身无力、四肢厥冷甚至虚脱。

(2)体检

要排除各种器质性病变,无阳性体征者属功能性痛经。妇科检查了解生殖道及宫颈通畅情况,子宫大小、形状、质地是否正常,双侧附件有无包块、有无粘连或固定、有无增厚或压痛,子宫后穹隆有无触痛结节。

(3)辅助检查

B超及宫腔镜、腹腔镜等检查有助于明确痛经的原因。

(二)中医论治

中医学认为,“不荣则痛”或“不通则痛”是痛经的主要病机。妇女在经期及月经前后,由于血海由充盈渐转为泄溢,气血变化较大且急骤,此时情绪波动、外受寒湿、内伤气血等因素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冲任胞脉受阻,月经排出困难,以致不通则痛,或致气血虚弱,肝肾亏损,经行后血海空虚,胞脉失养,以致不荣则痛。

(三)常氏用药特色

常老认为痛经发作期主要是经脉不利,气血阻滞,肝气抑郁,郁则气滞,气滞则血行不畅,宫内经血流通受阻,不通则痛。所以,常老认为治疗痛经发作期应以理气行滞,活血化瘀为本,经前宜活血祛瘀,经后宜补血养血。疼痛缓解后以治本为原则,应及时调整脏腑功能,调和气血,祛除病因,以治本为要。经验方组成如下:柴胡10g,益母草30g,川芎18g,白芍30g,香附15g,丹参30g,茯苓30g,延胡索30g,莳萝子10g,炙甘草15g。临证中常选用此方加减化裁,收效颇佳。

常老主张在痛经的治疗中须与其他治法紧密结合,如活血调经、清热利湿、温经散寒等。如偏于虚寒者,加艾叶、小茴香;偏于脾虚者,加焦三仙、炒鸡内金;偏于湿热者,加土茯苓、绵茵陈;偏于肾虚者,加川续断、狗脊等。

此外,还应在饮食方面注意远离生冷食品,以免经脉气血凝滞,血脉不通。同时避免精神紧张,消除对疼痛的恐惧情绪,增强心理对疼痛感的抗击力,加强心理治疗。

(四)验案

郑某,女,17岁,高三学生,2013年4月21日初诊。13岁初潮,月经周期45~60天,经行3~5天,末次月经2013年3月15日。症见形体肥胖,郁郁寡欢,面部痤疮累累,平素胃纳不佳,大便溏薄,每次月经来潮即感少腹疼痛,舌质淡胖有齿痕,脉濡弦滑。证属肝气郁结,脾失健运。治宜燮理冲任,疏肝运脾调经。用药:柴胡10g,益母草30g,川芎18g,香附15g,丹参30g,茯苓30g,炒白芍30g,生薏苡仁60g,淫羊藿30g,炒鸡内金15g,焦三仙(焦神曲、焦麦芽、焦山楂)各15g,白鲜皮30g,炙甘草15g。连服7剂,此次经期疼痛较前缓解,甚喜,遂来复诊,要求续方。后坚持复诊4个多月,面部痤疮明显改善,诸症好转,随访再未见腹痛,并已考取某名牌大学。

按:方中柴胡、香附疏肝解郁;川芎为血中之气药,善“下调经水,中开郁结”,为妇科要药;益母草、丹参活血调经,散瘀止痛;茯苓、生薏苡仁健脾利湿;芍药、甘草合用,缓急止痛。

常老在临床诊治中十分重视先后二天的调理,时时不忘顾护脾胃之气,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为后天之本,焦三仙、炒鸡内金等健脾开胃,消食和中,运用此类药物不仅仅通过健护脾胃以增强正气,其中山楂、麦芽还兼有疏肝解郁行气之功效,补而不滞,可谓一举两得。淫羊藿一味重在补肾,肾为先天之本,肾的功能是决定人体先天禀赋强弱、生长发育迟速、脏腑功能盛衰的根本。诸药共用,气血舒畅,冲任调和,则痛经渐消。

二、盆腔炎

(一)中西医病名及诊断要点

1.中西医病名

中医:热入血室、带下病、经病疼痛、妇人腹痛、癥瘕、不孕。

西医:盆腔炎。

2.诊断要点

(1)病史

近期有经行、产后、妇产科手术、房事不洁等发病因素。

(2)临床表现

成急性病容,辗转不安,面部潮红,高热不退,小腹部疼痛难忍,赤白带下或恶露量多,甚至如脓血,亦可伴有腹胀、腹泻、尿频、尿急等症状。

(3)检查

妇科检查:下腹部肌紧张、压痛、反跳痛;阴道充血,脓血性分泌物量多;宫颈充血,宫体触压痛拒按,宫体两侧压痛明显,甚至触及包块;盆腔形成脓肿,位置较低者则后穹隆饱满,有波动感。

辅助检查:血常规查见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更明显。阴道、宫腔分泌物或血培养可见致病菌。后穹隆穿刺可吸出脓液。B超探查可见盆腔内有炎性渗出液或肿块。

(二)中医分型论治

急性盆腔炎发病急,病情重,病势凶险。病因以热毒为主,兼有湿、瘀,故临证以清热解毒为主,祛湿化瘀为辅。治疗须及时彻底治愈,不可迁延。否则,病势加重,威胁生命,或转为慢性盆腔炎,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导致不孕或异位妊娠等。

1.热毒炽盛证

主要证候:高热腹痛,恶寒或寒战,下腹部疼痛拒按,咽干口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带下量多,色黄,或赤白兼杂,质黏稠,如脓血,气臭秽,月经量多或淋沥不净,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排脓。

处方:五味消毒饮合大黄牡丹皮汤。

2.湿热瘀结证

主要证候:下腹部疼痛拒按,或胀痛,热势起伏,寒热往来,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气臭秽,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淋沥不止,大便溏或燥结,小便短赤,舌红有瘀点,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清热利湿,化瘀止痛。

处方:仙方活命饮加薏苡仁、冬瓜仁。

(三)常氏用药特色

根据多年临床总结,常老认为盆腔炎患者以湿热蕴毒证者居多,临床主要证候为下腹部疼痛拒按,或胀痛,热势起伏,寒热往来,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气臭秽,舌红有瘀点,苔黄腻,脉弦滑。常老观察发现此类患者往往有产后、妇产科手术、房事不洁等发病因素,导致湿热之邪居于下焦,部分患者平素多嗜好烟酒、辛辣、甜腻、烤炙之品,素体湿热内盛,加之外因,内外合邪,湿热积久,缠绵难愈。

具体用药方面,常老以经验用药为主,用药:生薏苡仁30g,白毛藤30g,白花蛇舌草30g,黄柏10g,白鲜皮30g,土茯苓30g。全方主攻下焦湿热毒邪,药专力宏。若热毒、湿热更甚,患者体质无明显虚损,可加重上述药物的使用剂量,单味药物如生薏苡仁、白毛藤、白花蛇舌草最多可用至60g。

考虑患者的发病有内外两方面因素,常老诊病时每每叮嘱患者应当避免不当外因,饮食清淡,以防湿热内生,否则疾病难愈或易反复发作。

(四)验案

李某,女,38岁,工人,2012年7月10日初诊。主诉:小腹痛、白带量多1年余,加重1个月。2011年6月因子宫出血刮宫后,开始出现右侧小腹隐痛,继而整个下腹部疼痛,白带量多,质稠微黄,经妇科检查,诊断为盆腔炎。曾用抗生素治疗,症状未减,1个月前开始腹痛加重,伴有低热。舌质红,脉弦滑略数。西医诊断:慢性盆腔炎急性发作。中医辨证:湿热下注,热毒内结。治疗:清热利湿,解毒散结。用药:柴胡9g,赤芍15g,生薏苡仁30g,白花蛇舌草60g,白毛藤60g,白鲜皮30g,黄柏15g,半枝莲30g,败酱草30g,红藤60g,生甘草15g。3剂,1剂/日,分2次温服。

2012年7月13日二诊:自诉药后腹痛减轻,白带量减少,复查血常规白细胞已降至正常水平。续以上方加减,共服15剂得愈。

按:方中柴胡、赤芍疏肝引经、清热凉血,生薏苡仁、红藤、败酱草清热利湿解毒,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白毛藤清热解毒,白鲜皮、黄柏清化解毒,合而用之,标本兼顾,功专力宏,故奏效迅速。

三、乳腺结节

(一)中西医病名及诊断要点

1.中西医病名

中医:乳癖。

西医:乳腺结节。

2.诊断要点

中青年妇女最常见的乳房良性肿瘤,以20~45岁为发病高峰。本病多与月经周期密切相关,以乳痛和肿块为突出症状,B超可辅助诊断。

(二)中医论治

乳癖为乳中生肿块,其病机有虚有实,《疮疡经验全书》认为:“乳癖此疾……多生寡薄气体虚弱。”《外科医案汇编》认为:“乳中结核,虽云肝病,其本在肾。”《疡科心得集》认为:“肝气不舒而肿硬之形成。”综合历代医家论述及常老自身临床观察,常见证为肝郁气滞型、痰瘀互结型和肝肾虚损型三类,前两类以青年女性多见,后一类以中年女性多发,但不论哪一证型,其基本病机都存在“瘀滞不通”的特点,治疗应抓住“以通为用,通则不痛”立法。

(三)常氏用药特色

1.探究因机,从肝论治

肿瘤多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痰、湿、气、瘀、毒等搏结日久,积渐而成。常老认为,妇人以血为本,而肝主藏血与疏泄,因此妇科肿瘤多与肝有关。所谓肝主疏泄,即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进而促进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脾胃的升降、胆汁的分泌排泄及情志的舒畅等作用。只有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才能调畅气机,使全身脏腑经络之气的运行畅达有序。而气能运血,气行则血行,肝气的疏泄作用又能促进血液的运行,使之畅达而无瘀滞。若肝失疏泄,气机郁结,则血行障碍,血运不畅,血液瘀滞停积而或为瘀血,或为瘕积,或为肿块。同时,气能行津,气行则津布,肝的疏泄作用又能促进津液的输布代谢,使之无聚湿成水生痰化饮之患。若肝失疏泄,气机郁结,亦会导致津液的输布代谢障碍,形成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肝还能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若肝失疏泄,肝木克土,导致脾胃运化失司,饮食不能转化为水谷精微,亦可导致湿浊痰饮内生。由上可知,肝失疏泄,可导致气郁血瘀,而痰湿浊瘀邪毒内蕴,若诸邪搏结日久,则必渐成肿瘤。

2.统筹治则,遣方精当

基于对上述妇科肿瘤病因病机的认识,结合“肝体阴用阳”“肝得阴血则柔”的生理病理特性,常老每每强调,治疗妇科肿瘤,当以疏肝养血、运脾和胃、行瘀化浊、清热解毒、消瘤散结、扶正抗癌为总纲。其常用妇科肿瘤经验方的方药组成为:柴胡10g,八月札、赤芍、白芍、莪术、猫爪草、三七各30g,生薏苡仁、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各60g,穿山甲6g,蜈蚣3条,山慈菇、生甘草各15g。方中以柴胡、八月札疏解郁结之肝气,白芍滋养肝之阴血,生薏苡仁健脾和胃、清化湿浊,赤芍、莪术、三七、穿山甲活血化瘀、消癥散积,山慈菇、猫爪草、蜈蚣清热解毒、化痰散结,半枝莲、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抗癌消肿,生甘草调和诸药。全方扶正祛邪、燮理阴阳、消瘤解毒而标本同治。若肝之阴血虚亏,可酌加石斛、生地黄、玄参、天花粉等滋养阴血之品;若肝气郁结较甚,酌加佛手、川楝子、香附疏肝解郁;若湿浊较重,可酌加茯苓、猪苓、土茯苓渗利湿浊;若瘀血凝滞为甚,可酌投虎杖、茜草根等加强活血散瘀;若肿瘤较大,经理化诊断,明确为乳腺癌者可酌加石见穿、肿节风、猫人参等加强消瘤散结之功效;若肿瘤恶性程度较高,可酌加红豆杉、三叶青、墓头回等强力抗癌药物。同时,常老临证无论诊务多忙,总是不厌其烦中肯告诫妇科肿瘤患者务必舒畅情志,切忌恼怒悲郁,做到饮食清淡,忌食辛辣油炸及海味发物,注意休养生息,避免劳复、食复、气复、痧复。构建形成全方位的心理、起居、体疗、食疗等养生抗癌体系,再加上长期坚持服用辨证精确并能药中肯綮的方药,方可实现延长寿命,改善症状,提高生活品质,并最终力争临床治愈。

(四)验案

陈某,女,43岁,2011年11月13日初诊。左乳肿块1个多月(B超示:左乳纤维瘤),伴纳钝腰酸,舌黯红苔厚腻,脉弦细滑。诊断为乳核(肝郁血虚、浊瘀凝结),治拟疏肝和血为主,佐以化浊行瘀、消瘤散结。用药:柴胡、鸡内金各10g,八月札、白芍、赤芍、白术、莪术、炒川续断各30g,生薏苡仁、藤梨根各60g,穿山甲6g,蜈蚣3条,山慈菇、生甘草各15g。

上方加减服用2个月后,患者经来胸部胀痛明显减轻,B超复查左乳纤维瘤较前缩小2/3。继服原方1个月,自觉诸恙若失,复查B超左乳纤维瘤完全消失。

四、子宫肌瘤

(一)中西医病名及诊断要点

1.中西医病名

中医:癥病。

西医:子宫肌瘤。

2.诊断要点

中医:妇人下腹结块,伴有或胀,或痛,或满,或异常出血,结块固定不移,痛有定处。

西医:①病史:有情志抑郁、经行产后感受外邪,或经、带异常等病史。②临床表现:妇人下腹部有肿块,兼有或胀满,或疼痛,或月经不调,或带下异常等症状。③妇科检查:盆腔内可触及子宫或卵巢的肿块。④辅助检查:B超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确诊。

(二)中医分型论治

1.气滞血瘀证

主要证候:下腹部结块,触之有形,按之痛或无痛,小腹胀痛,月经先后不定,经血量多有块,经行难净,精神抑郁,胸闷不舒,面色晦暗,肌肤甲错,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沉弦涩。

治法:行气活血,化瘀消癥。

处方:香棱丸或大黄虫丸。

2.痰湿瘀结证

主要证候:下腹结块,触之不坚,固定难移动,经行量多,淋沥难净,经间带下增多,胸脘痞闷,腰腹疼痛,舌体胖大,色紫黯,有瘀斑、瘀点,苔白厚腻,脉弦滑或沉涩。

治法:化痰除湿,活血消癥。

处方:苍附导痰丸合桂枝茯苓丸。

(三)常氏用药特色

1.探究因机,从肝论治

具体内容见乳腺结节。

2.统筹治则,遣方精当

基于对上述病因病机的认识,结合“肝体阴用阳”“肝得阴血则柔”的生理病理特性,常老认为,治疗子宫肌瘤,当以疏肝养血、运脾和胃、行瘀化浊、消瘤散结为总纲。其常用妇科肿瘤经验方的方药组成为:柴胡10g,八月札、赤芍、白芍、莪术、白术、猫爪草、三七各15g,川牛膝30g,半枝莲30g,生薏苡仁30g,山慈菇、生甘草各15g。方中以柴胡、八月札疏解郁结之肝气,白芍滋养肝之阴血,白术、生薏苡仁健脾和胃、清化湿浊,赤芍、莪术、三七、川牛膝活血化瘀、消癥散积,山慈菇、猫爪草、半枝莲清热解毒、化痰散结,生甘草调和诸药。全方扶正祛邪、燮理阴阳、标本同治。随症加减及调护具体内容见乳腺结节。

(四)验案

杨某,女,40岁,教师,2013年3月2日初诊。患者半年前于当地医院体检行B超检查示:子宫肌瘤约15mm×19mm。平素因工作压力大,每次经前必胸胀胸痛,月经常常迟至10余日,经来腹胀腹痛,月经色黯夹块,经量尚可,心烦易怒,寐劣多梦,胃纳及二便尚可。察舌黯红边夹瘀点苔薄,脉细弦带涩。诊断为癥瘕(气滞血瘀证)。治宜疏肝行气,化瘀散结。用药:柴胡9g,八月札15g,白芍15g,赤芍15g,延胡索15g,猫爪草15g,山慈菇9g,浙贝母12g,栀子9g,淮小麦24g,合欢花6g,郁金9g,炙甘草9g。

上方加减调治2个多月后,复查B超示:子宫肌瘤约10mm×12mm,其余诸症均明显改善。后续中药调治2个多月,复查子宫肌瘤约8mm×7mm。嘱患者保持情绪舒畅,切忌郁怒,定期服用中药调治子宫肌瘤及月经诸症。

五、各种带证

(一)中西医病名及诊断要点

1.中西医病名

中医:带下病。

西医:相当于各种阴道炎、宫颈炎、子宫内膜炎、盆腔炎、妇科肿瘤等疾病引起的阴道分泌物异常。

2.诊断要点

(1)病史

经期、产后不注意清洁,或不禁房事,或妇科手术后感染史。

(2)临床表现

带下增多,色、质、气味发生异常,伴局部瘙痒、灼热、疼痛。

(3)妇科检查

急性期有明显体征,如外阴红肿、阴道内分泌物增多、宫体压痛、附件压痛等。

(4)辅助检查

阴道或宫颈分泌物涂片或培养见大量白细胞、滴虫、白色念珠菌等,可行宫颈细胞学检查,必要时阴道镜检查或宫颈活检排除恶性病变。

(二)中医论治

中医学认为,湿邪是带下病的主要病因,湿邪有内外之分,肝、脾、肾功能失调易生内湿,气候潮湿、久居湿地或感受雾露之邪易外感湿邪。带下病的主要病机为湿邪伤及任带二脉,张锡纯云:“带下为冲任之证,而名为带者,盖以奇经带脉,原主约束诸脉,冲任有滑脱之疾,责在带脉不能约束,故名为带也。”治疗上多采用健脾升阳除湿、温肾培元、滋肾益阴、清利湿热、清热解毒等方法,临床常获良效。

(三)常氏用药特色

常老根据带下色、质、气味不同,将带下异常所致疾病分为黄带、绿带、赤带、臭带。

黄带多为脾虚失运,湿邪内生,郁久化热,流注下焦,临床多表现为妇女阴道内流出黄色脓涕样分泌物,常伴带下异味,外阴瘙痒,小腹疼痛,脘闷不适,舌红苔黄腻,脉濡滑,多见于阴道炎、宫颈炎、急性盆腔炎等生殖道炎症。治疗上常老主张清热与利湿并行,双管齐下,通过健脾化湿,因势利导,湿邪外出,热邪则无所托,热邪既解,湿邪则无所依。用药:苍术30g,茯苓60g,厚朴花30g,海螵蛸30g,生薏苡仁60g,紫苏梗15g,土茯苓30g,车前子30g(包煎),败酱草30g,墓头回30g,椿根皮15g。小腹疼痛者,加红藤、川楝子;便溏者,加地锦草、补骨脂、白头翁;畏寒乏力者,加淫羊藿、怀牛膝、黄芪;腰痛明显者,加淫羊藿、杜仲等;纳钝不香者,加炒麦芽、焦六曲等。

绿带主要表现为阴道内流出青绿色而臭秽的液体,临床可见于滴虫性阴道炎所致白带异常。中医学认为色青入肝木,此类带下多为肝经湿热所致,肝郁日久化热,复感湿邪,湿热循肝经下注,发为绿带。常老主张治疗宜疏肝理气,清化湿热。用药:柴胡15g,八月札30g,玫瑰花10g,茵陈30g,车前子30g(包煎),焦白术30g,鱼腥草60g,生薏苡仁60g,土茯苓30g,墓头回30g,白鲜皮30g。月经不调者加益母草、丹参;便秘者,加肉苁蓉、生地黄、知母;寐劣多梦者,加夜交藤、合欢皮、柏子仁;乳癖者,加山慈菇、莪术、浙贝母等。

赤带可见带下色赤或赤白相兼,似血非血,淋沥不断,部分常伴轻微腹痛,常见于排卵期前后。常老认为肝火偏旺,肝木克脾土,脾虚则无力运化水湿,湿热交结,灼伤血络,血不循经,同带俱下,治宜疏肝运脾,清化止带。用药:柴胡10g,八月札30g,黄柏20g,土茯苓30g,苍术18g,白鲜皮30g,白毛藤30g,藤梨根60g,白茅根30g,炒槐米30g,侧柏炭30g,原三七30g,生甘草15g。腹痛者,加延胡索、乌药;阴痒者,加椿根皮等;日久阴虚内热者,加地骨皮、青蒿。

臭带指妇女带下气味臭秽不堪,质如烂肉,常见于妇科恶性病变所致带下异常。此类白带多为正气虚损,日久成瘀,体内湿毒壅盛,与瘀血相交结,流注下焦所致。此类带下的中药治疗以扶正与祛邪并举为原则,治宜扶正抗癌,涤浊化瘀。用药:败酱草30g,白花蛇舌草60g,三七花24g,墓头回30g,鸡内金15g,厚朴花30g,半枝莲60g,白毛藤60g,生薏苡仁60g。方中败酱草、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白毛藤等清热祛湿解毒,三七花活血化瘀,现代研究证实三七花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具有抗肿瘤的功效,鸡内金、厚朴花健脾和胃化湿,脾胃和则正气足,体现了常老“难病取中”的学术思想。热毒较重者,加半边莲等;带下偏于脓水样者,加鱼腥草、冬瓜子等。

此外,常老认为带下的治疗应遵循“治外必本诸内”的原则,主张内服与外用相结合,可选用妇科洗剂,亦可采用内服中药方原方外洗阴户,同时饮食忌辛辣厚腻之品,作息规律,保持心情舒畅。

(四)验案

陈某,女,28岁,某小学老师,平素带下色黄有血丝,淋沥而痒,小腹隐痛不适,查有盆腔积液40mm×21mm,脉细濡,舌红苔黄腻。拟运脾清带,化浊行瘀。用药:苍术30g,生薏苡仁30g,牛膝30g,车前子30g(包煎),茵陈20g,败酱草30g,海螵蛸30g,鱼腥草60g,白鲜皮30g,怀山药30g,原三七10g,墓头回30g,生甘草10g。7剂。常老嘱头煎、二煎早晚分服,第三煎外洗,用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之品。连用7天后,白带由赤黄变白,小腹时有隐痛。续方1个月后,白带正常,B超复查已无盆腔积液。

按:该方以四妙丸为主方加减,苍术、生薏苡仁、牛膝共奏清利下焦湿热之效;车前子、茵陈清热利湿,使湿邪从下焦而出,且茵陈提取物尚有抗病毒之功效;海螵蛸主入肾经,适用于带脉不束之带下过多;鱼腥草、败酱草、墓头回清热解毒排脓,现代药理研究证明,三者对各类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鱼腥草还可提高自身机体免疫力;白鲜皮清热解毒,祛风止痒,现代研究发现其水浸剂可抑制多种致病性真菌。纵观全方,清热解毒,利湿止带,具有多靶点、全方位、作用强的特点。

六、崩漏症

(一)中西医病名及诊断要点

1.中西医病名

中医:崩漏是指月经周期、经期、经量出现严重紊乱,经血非时暴下或淋沥不尽者,前者谓之崩中,后者谓之漏下。

西医: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简称功血)是由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紊乱导致子宫异常出血的症状,而全身及内外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存在,分为有排卵和无排卵两种类型。其中无排卵性功血相当于中医学理论中的崩漏。

2.诊断要点

(1)病史

需详细询问病史,如年龄、孕产史,排除与妊娠和产褥有关的病变、全身性和器质性疾患。尤其需要询问以往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有无异常,有无崩漏史。有无宫内节育器及输卵管结扎术史,有无激素类药物的使用史,有无肝病、血液病、高血压及甲状腺、肾上腺、脑垂体病史。

(2)临床表现

主要是月经周期紊乱,出血量多如山之崩,或量少淋沥漏下不止。出血情况的表现形式多样,如停经数月而后骤然暴下,继而淋沥不断;或淋沥量少累月不止,突然又暴下量多如注;或流血时断时续、血量时多时少;常有不同程度的贫血。

(3)检查

妇科检查:无明显的器质性病变,无妊娠迹象。辅助检查:B超检查了解子宫大小及内膜厚度,排除妊娠、生殖器肿瘤或赘生物等;血液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等排除血液系统疾病及贫血程度;卵巢功能及激素测定:基础体温呈单相型;血清雌、孕激素及垂体激素测定等;诊断性刮宫可止血并明确诊断。

(二)中医论治

中医学认为冲主血海,任主胞宫,将崩漏的病机归结为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气血运行失常。引起冲任损伤的原因,以脾虚、肾虚、血热、血瘀多见。

脾虚统摄无权,冲任不固不能制约经血而成崩漏;少女先天肾气不足,冲任未盛;育龄期妇女因房劳多产损伤肾气,冲任虚损;绝经期妇女肾气渐衰,冲任不固,以上原因均可导致肾气不足,冲任不固,因而发生崩漏。素体阴虚,或久病失血伤阴,阴虚内热,虚火内扰,血海不宁,迫血妄行;素体阳盛,肝火易动;或素性忧郁,气郁化火;或感受热邪,或过服辛热之品,以上因素可导致热伏冲任,扰动血海,迫血妄行而成崩漏。情志不畅,肝气郁滞,气滞血瘀;经期、产后余血未尽又感受寒、热邪气,寒凝热灼而致血瘀,瘀阻冲任,血不循经,发为崩漏。崩漏为病,病机复杂,常是气血同病,多脏受累。

(三)常氏用药特色

常老治疗崩漏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首分出血期与止血期,辨清虚、热、瘀的致病之因,灵活运用“塞流、澄源、复旧”治崩三法。

常老认为治疗崩漏应以治崩三法为治疗总则,出血期应先以止血为目标,待血止后进一步调理脏腑,使气血阴阳调和,从而达到止血及恢复正常月经周期的目的。具体来说即初宜止血以塞其流,中宜清热凉血以澄其源,末宜补血以复其旧。但常老强调在临床施治时切不可生搬硬套,当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崩漏发病,其病因多为虚、瘀、热三端,病变常常是因果相干,气血同病,多脏受累。常老强调在崩漏的治疗过程中塞流、澄源、复旧三者不能截然分开。出血期的治疗不可盲目地过早使用止血收涩类药物,否则会导致病邪滞留于内,病情易复发,须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辨证施治。澄源与塞流并举,若仅仅澄其源,而不佐以塞流,则又不能救急,澄源是为了更易塞流,也正是为了复旧。复旧大法或补肾,或扶脾,或疏肝,务求恢复脏腑功能,以巩固疗法。常老认为崩漏治本的关键在于调养冲任,主要调理脾、肝、肾,三脏功能正常,气、血、阴、阳调和,则无崩漏之虞。

(四)验案

朱某,女,26岁,2012年10月21日初诊。既往月经紊乱,末次月经2012年10月10日,至今仍淋沥不尽,伴面色萎黄,头晕乏力,腰膝酸软,舌尚干黯而红,脉沉细数。外院查妇科彩超:内膜厚0.6cm,子宫及附件未见明显异常。诊断为崩漏,证属脾肾两虚型崩漏。治以补肾健脾,固冲止血。用药:炙黄芪30g,炒白术30g,干石斛12g,仙鹤草30g,炒川续断30g,旱莲草30g,白茅根30g,原三七15g,阿胶珠9g,藕节炭30g,小蓟炭30g,陈棕炭30g,炙甘草15g。7剂。7剂后经量明显减少,后来复诊要求调理,连续服药3个月,至今未发。

按:患者为脾肾两虚,统摄无力,冲任不固,血不归经,经血妄行不止,日久淋沥不尽,气血愈耗,故产生一系列虚弱病证。常老运用经验方加减辨证施治,治以补肾健脾,益气摄血法。根据急则治其标的原则,出血期选用藕节炭、小蓟炭、仙鹤草等固涩止血药,原三七散瘀血、止血且不留瘀,方中加用黄芪、阿胶等补气摄血之品,川续断补益肝肾,调理冲任,旱莲草既能补益肝肾,又能凉血止血,炒白术健脾益气,干石斛养阴清热,同时加用白茅根清热止血。纵观全方,体现了治病求本的原则。

七、宫颈癌

(一)中西医病名及诊断要点

1.中西医病名

中医:中医归属于“崩漏”“五色带下”“癥瘕”等范畴。

西医:宫颈癌是来自宫颈上皮的恶性肿瘤,为发病率最高的女性恶性肿瘤。目前认为其发病与初次性交过早、性伴侣和孕产次数过多、宫颈糜烂及阴道病毒(主要为人乳头状病毒)感染等有关。

2.诊断要点

中医:经期延长、经量增多或绝经后不规则阴道出血,带下白色或血性、稀薄如水样或米泔状、有腥臭排液,甚则大量米汤样或脓性恶臭白带,舌黯红或间裂纹,苔腻,脉弦滑或弦细滑带数。

西医:①症状体征:阴道出血,黄白带下或带血丝,尿频,尿痛,脓血尿,便秘,便血,下腹部、腰骶部或坐骨神经痛,晚期出现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和会阴部肿块。②影像学检查:静脉肾盂造影、CT和MRI,可了解宫颈及转移情况。③内窥镜检查:阴道镜、膀胱镜、直肠或结肠镜等可直观地观察宫颈癌形态。④实验室检查:宫颈癌的肿瘤标志物主要有血清总唾液酸(TSA)、乳酸脱氢酶(LDH)、鳞状细胞癌抗原(SCC)、癌胚抗原(CEA)、肿瘤相关的胰蛋白酶抑制剂(TATI)等;HPV-DNA检查。⑤病理学检查:宫颈刮片、宫颈活检和宫颈管刮取术及术中组织活检可明确诊断。

(二)中医论治

常老认为宫颈癌的病机主要为肝郁血瘀、浊热毒结、正气虚亏三个方面。宫颈癌患者多素体肝郁不舒,气滞血瘀,浊热毒邪蕴结下焦,久之遂生癌变。下焦热毒浊瘀互结,故有阴道出血,黄白带下或带血丝,伴有恶臭,尿频,尿痛,脓血尿,便秘,便血,舌苔黄腻,脉弦滑等;瘀结于下,阻滞经络,不通则痛,故有下腹部、腰骶部或坐骨神经痛;正气亏虚故面色黯淡,消瘦乏力口渴,舌淡少苔或舌红干间裂纹,脉弱或细数。

针对以上病机,常老认为宫颈癌的治则应以疏肝行瘀、清热化浊、解毒散结、扶正抗癌为主。在具体治疗上因疾病情况各有侧重:根治性手术后患者,治疗目标在于扶助正气,提高免疫力,预防复发,治疗当以扶正为主,辅以祛邪;带瘤生存患者,治疗目标在于抑制肿瘤生长,改善临床证候,治疗应标本兼治,扶正祛邪并施以治本,正气强时侧重祛邪,正气弱时侧重扶正,对症治疗以治标;晚期并发症丛生患者,治疗目标在于减轻痛苦,延长生命,治疗上强调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病情急迫时,如大出血、剧痛、尿闭之时,应先予对症治疗,待进入相对缓解期仍可扶正祛邪并施。

(三)常氏用药特色

常氏基本方组成:柴胡,八月札,焦白术,猪苓,莪术,原三七,白花蛇舌草,山慈菇,藤梨根,半枝莲,生晒参,炒鸡内金,生甘草。

临床权变及运用加减:肝之阴血虚亏者,可酌加白芍、生地黄、玄参、天花粉等滋养阴血之品;肝气郁结较甚者,可酌投佛手、川楝子、香附疏肝解郁;湿浊较重者,可酌加生薏苡仁、土茯苓、车前子渗利湿浊;瘀血凝滞为甚者,可酌投虎杖、茜草根等加强活血散瘀;阴道出血多者,可酌加陈棕炭、侧柏炭、白及片、花蕊石等品,量大者结合西医止血治疗;癌毒盛而正气尚强者,可酌投半边莲、蛇六谷、干蟾皮、红豆杉、三叶青、墓头回等强力抗癌药物;癌痛明显者,可酌加全蝎、蜈蚣等通络散结止痛之品;正虚明显者,可酌加黄芪、绞股蓝、北沙参、麦冬、天冬等益气养阴;伴有胃病者,可酌投苏梗、川厚朴花、代代花、海螵蛸、瓦楞子等。

(四)验案

例1:沈某,女,45岁,服装店店主,2011年12月5日初诊。患者于半年前行宫颈癌手术,经放疗、化疗各1次,现潮热阵发,白细胞偏低,大便干结,口干多饮,寐劣多梦,舌红干间裂纹苔黄腻,脉沉细带弦。用药:地骨皮30g,青蒿20g,黄芩30g,知母15g,银柴胡10g,炙鳖甲24g(先煎),石斛12g,生薏苡仁60g,白花蛇舌草60g,半枝莲60g,柏子仁30g,炒鸡内金15g,生甘草15g。服药1周后,潮热、口干减,大便较畅,夜寐转安。续服上方加减调理,至今1年有余,上述诸症均瘥,多次复查肿瘤指标及血常规均在正常范围内。

例2:陈某,女,28岁,电信职工,2008年8月初诊。患者宫颈癌术后,因呈严重恶病质态,且不耐化疗,慕名求诊于常老。初诊时患者极度消瘦,奄奄一息,面色黯黄,水米难进,腹胀便溏,月经停潮,舌淡黯,苔厚腻,脉沉滑而数。用药:苏梗15g,藿香15g,白术60g,薏苡仁60g,茯苓30g,焦三仙(焦神曲、焦麦芽、焦山楂)各15g,八月札18g,白芍30g,三七30g,藤梨根60g,半枝莲30g,白花蛇舌草60g,生甘草15g。服药1周后,纳食转佳,二便渐调,继续调理数月,精神状态明显好转,能自行前来复诊。随后患者坚持服用中药,继续调理3年,现体重已增加15kg,且有正常月经来潮,期间多次复查肿瘤指标均在正常范围,自觉已无其他任何不适,现已重返工作岗位达1年余,符合临床治愈。

按:常老基本方中以柴胡、八月札疏解郁结之肝气,焦白术、猪苓健脾和胃、渗利湿浊,原三七、莪术活血化瘀、消癥散积,山慈菇、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藤梨根清热解毒、化痰散结、抗癌消肿,生晒参补益气阴,炒鸡内金消食化积,生甘草调和诸药、补益正气。全方扶正祛邪、燮理阴阳、消瘤解毒而标本同治。

例1中患者叠经手术、化疗、放疗后,呈现阴虚火旺之势,常老治拟青蒿鳖甲汤加减,全方标本同治,扶正抗癌,兼顾胃气。方中地骨皮、青蒿、黄芩、知母、银柴胡、炙鳖甲、石斛清热养阴,生薏苡仁、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运脾化浊、利湿解毒,柏子仁通便安神,炒鸡内金消食和胃,生甘草调和诸药。

例2中患者属正虚邪盛而病机错杂,常老认为治宜“难病取中”,当以固护后天为核心,兼以疏肝养血、化浊散瘀、扶正抗癌。方中苏梗、藿香、茯苓运中化浊,重用白术、薏苡仁健脾开胃、保护胃气,焦三仙消食化积,八月札疏肝抗癌,白芍养肝柔肝,三七活血散瘀,藤梨根、半枝莲、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抗癌,生甘草调和诸药、补益正气。服药1周后,纳食转佳,二便渐调,乃胃气来复,病有挽救之机,故仍守原法为主,遵循“存人为先,缓消瘤肿”之旨,在扶正振中的同时巧兼祛邪,随症加减消瘤散结抗癌之品,坚持中药调理而得以临床治愈。

八、妊娠胎漏

(一)中西医病名及诊断要点

1.中西医病名

中医:胎漏、胎动不安,是妇科常见病之一,二者病因病机、治疗方法等基本相同,临床常难以截然分开。

西医:相当于西医的先兆流产,多发生于妊娠早期,少数发生于妊娠中期。

2.诊断要点

(1)病史

常有妊娠期不节房事史、人工流产史、月经失调史、自然流产史或宿有癥瘕史。

(2)临床表现

妊娠期间,阴道少量出血,而无腰酸、腹痛、小腹下坠者,诊断为胎漏;如有腰酸、腹痛、小腹下坠,或伴有少量阴道出血者,诊断为胎动不安。

(3)妇科检查

阴道少许出血来自宫腔,子宫颈口未开,子宫增大与孕月相符。

(4)辅助检查

尿妊娠试验阳性,B超提示宫内早孕,胚胎大小符合妊娠天数,可见胎心。

(二)中医论治

中医学理论认为,导致胎漏、胎动不安的主要病机是冲任虚损,胎元不固。常见的病因病机包括肾气亏虚、血热伤胎、气血不足、气滞血瘀。肾藏精,主生殖,肾气不足,冲任失固,则致胎元不固;素体阳盛内热或阴虚内热,或摄入炙热肥厚之品过多,热邪内扰,损伤冲任,致使胎元不固;素体气血亏虚,或孕后劳伤心脾,气血生化不足,冲任虚损,胎元失养;宿有癥瘕或孕后跌仆损伤,气血瘀滞,瘀阻冲任,胎元失固。临床治疗多从补肾安胎、清热安胎、补气养血、活血消癥等方面辨证论治。

(三)常氏用药特色

常老认为胎漏、胎动不安多由脾失健运,肾不固胎所致,《景岳全书·妇人规》云:“妇人肾以系胎,而腰为肾之府,故胎孕之妇,最虑腰痛,痛甚则坠,不可不防。”常老常用方用药:太子参30g,炒白术60g,菟丝子30g,续断30g,苎麻根30g,白首乌10g,炒黄芩30g,白茅根30g,墨旱莲30g,炙甘草10g。方中太子参、炒白术健脾益气;菟丝子、续断、白首乌等补肾安胎,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补肾类药物可增强黄体功能,提高血清黄体酮含量;白茅根、苎麻根凉血止血安胎;炒黄芩具清热安胎之功;墨旱莲滋补肝肾,凉血止血。全方共奏健脾益气、滋补肝肾、凉血止血之效,脾气旺盛,肝肾充足,冲任条达则胎元得以稳固。

常老认为,妊娠期用药有四宜:宜清热、宜养阴、宜健脾、宜补肾,临床用药应以此为原则,随症加减。小腹痛下坠者,加炒白芍、炙黄芪、升麻;阴道出血不止者,加仙鹤草、藕节炭、小蓟炭;腰痛明显者,加桑寄生、杜仲;脘闷恶心者,加紫苏梗、砂仁;津液不足者,加石斛、芦根。

(四)验案

王某,女,32岁,2013年3月初诊。因停经50天,阴道出血1周就诊,B超提示宫内早孕,可见胎心。曾于某医院门诊配合黄体酮针保胎治疗乏效,目前面色萎黄,仍有阴道出血,色淡红,伴腰膝酸软,下腹隐痛,舌质黯红,脉沉细滑尺弱。拟益肾固腰安胎,用药:生晒参30g,炒白术60g,苎麻根30g,菟丝子30g,干石斛15g,续断30g,炒黄芩30g,白茅根30g,墨旱莲30g,炙黄芪30g,炙甘草15g。7剂,水煎,日1剂,早晚分服。1周后复诊,药后漏红已止,尚腹痛,继服7天,诸恙好转。

按:常老认为,本病临床上虚证较多,实证较少,因病情较急,临床需补肾安胎与止血、补气、清热等药物相结合,才能取得良效。中药保胎是多靶点、多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既可调节内分泌,又可抑制子宫收缩,在先兆流产的治疗中起重要作用。

九、习惯性流产

(一)中西医病名及诊断要点

1.中西医病名

中医:滑胎是指堕胎或小产连续发生3次或3次以上者,亦称为“数堕胎”“屡孕屡堕”。

西医:习惯性流产。

2.诊断要点

①病史:连续发生3次及3次以上小产,往往发生在妊娠后的相同月份。

②症状:孕前多有腰酸乏力的症状,孕后无症状或有腰酸腹痛,或阴道少许出血。

③妇科检查:了解女方子宫发育、有无畸形等。

④实验室检查:男女双方染色体,男方精液,女方黄体功能、甲状腺功能等。

⑤辅助检查:B超、子宫输卵管造影,胚胎染色体检查,宫腔镜或宫腹联合、抗胚胎抗体等。

(二)中医分型论治

中医学理论认为,导致滑胎的主要病机为母体冲任损伤,胎元不固。临床可分为以下证型:

1.肾虚证

(1)肾气虚证

证候:屡孕屡堕,甚或应期而堕;孕后腰酸膝软,头晕耳鸣,夜尿频多,面色晦暗;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滑尺脉沉弱。

治法:补肾健脾,调理冲任。

处方:补肾固冲丸。

常用药:菟丝子补肝肾、益精血、固冲任、固冲安胎;当归、熟地黄、枸杞子、阿胶、续断、巴戟天、杜仲益肾补肾,养血填精,加鹿角霜补肾益精髓;党参、白术、大枣健脾益气以资化源;砂仁理气安胎,使补而不滞。

(2)肾阳亏虚证

证候:屡孕屡堕,腰酸膝软,甚则疼痛如折,头晕耳鸣,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夜尿频多,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而润,脉沉迟或沉弱。

治法:温补肾阳,固冲安胎。

处方:肾气丸去泽泻,加菟丝子、杜仲、白术。

常用药:干地黄滋阴补肾;山茱萸、山药补肝脾益精血;附子、桂枝助命门以温阳化气;白术、茯苓健脾渗湿安胎;牡丹皮清肝泻火;菟丝子、杜仲补肾安胎。

(3)肾精亏虚证

证候:屡孕屡堕,腰酸膝软,甚或足跟痛,头晕耳鸣,手足心热,两颧潮红,大便秘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补肾填精,固冲安胎。

处方:育阴汤。

常用药:续断、桑寄生、杜仲、山茱萸补肝肾,益精血,安胎;海螵蛸、龟甲、牡蛎育肾阴,固冲任;熟地黄、白芍、阿胶滋阴养血;山药补脾益肾助后天生化之源。

2.气血虚弱证

证候:屡孕屡堕,头晕目眩,神疲乏力,面色萎黄,心悸气短;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益气养血,固冲安胎。

处方:泰山磐石散。

常用药:人参、黄芪补气安胎,当归、川芎、熟地黄、白芍补血养胎,黄芩清热安胎,续断补肾安胎,砂仁、糯米等健脾益气。

3.血瘀证

证候:素有癥痼,孕后屡孕屡堕,肌肤无华;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弦滑或涩。

治法:祛瘀消癥,固冲安胎。

处方: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三)常氏用药特色

常老认为滑胎的治疗应及早进行,以未病先防、预培其损为治疗原则。治疗滑胎的具体方法可总结为以下七大类:

1.益气固元

气虚则冲任不足,胎失所养,故屡孕屡堕。益气固元法是指通过健脾益气使胎元稳固,常用药物如党参、白术、砂仁、黄芪、苎麻根、炙甘草等。若腰痛明显,则酌加杜仲、桑寄生等补肾之品;若出血多,则加仙鹤草、藕节炭、地榆炭等;若热象明显,则加金银花、黄芩,并加麦冬、山茱萸兼顾养阴。

2.益肾固冲

胞脉者系于肾,肾气亏虚,肾精亏损则冲任不固,胎失所系。益肾固冲可从温补肾阳、滋阴补肾、健脾补肾等多角度出发,常用药物如杜仲、桑寄生、菟丝子、山茱萸、续断等。若呕吐明显者,加姜竹茹、砂仁、紫苏梗等;若阴虚有热者,加玄参、生地黄、麦冬等;若神疲乏力者,加黄芪、白术、怀山药等。

3.凉血止血

妇人妊娠后赖气血养胎,血为热灼,络伤血溢则胎元失固。常用药物如苎麻根、黄芩、仙鹤草、侧柏叶等。腹痛下坠者,加白芍、升麻、莲蓬;纳呆者,加砂仁、紫苏梗;腰痛明显者,加杜仲、川续断。

4.化瘀止血

许多化瘀类药物被认为是妊娠禁忌药,常老认为屡孕屡堕,易致胞宫留瘀,瘀血内阻,有碍新血生成,进而影响胎元稳固,临床中应理性看待,必要时大胆运用,不应死板拘泥。常用药物如茜草、赤芍、蒲黄、三七花等。若有胎漏者,加仙鹤草、藕节炭、苎麻根、小蓟炭等;若乏力明显者,重用黄芪、白术。

5.炭类止血

常老认为炭类药物苦涩内敛,止血作用增强,治疗滑胎不宜一味大量使用,以防止血留瘀,灵活运用方能锦上添花,巧获桴鼓之效。常用药物如小蓟炭、藕节炭、侧柏炭、棕榈炭、地榆炭等。

6.宁心止血

心主血脉和神志,心神不宁,气血失调,血不循经而妄行,影响胞宫的孕育功能。常老认为习惯性流产的妇女多精神紧张,屡孕屡堕导致情绪焦虑,甚至影响睡眠,因此治疗上注重宁心安神,止血安胎。常用药物如酸枣仁、远志、莲子、煅龙骨等,心神安定则气血调达,胎元稳固。

7.健脾统血

脾主统血,统摄血液不溢于脉外,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气血生化不足,无力滋养胚胎。常老认为,健脾益气在滑胎的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不可忽视。常用药物如白术、党参、砂仁、黄芪、大枣等。总之,针对滑胎的治疗,临证中要注意随症加减,灵活运用,提早用药,用药至既往堕胎小产时间后3个月最佳,同时嘱患者注意饮食清淡,营养全面,作息规律,防止过劳。

常老经验方是常氏安胎固胞汤。其组成:炙黄芪60g,川续断30g,炒杜仲30g,炒黄芩20g,炒白术30g,小蓟炭60g,藕节炭30g,莲蓬30g,砂仁6g,苎麻根30g,炙甘草15g。其中炙黄芪、炒白术、砂仁、炙甘草健脾益气,川续断、炒杜仲补肾固冲,炒黄芩为清热安胎之要药,小蓟炭、藕节炭凉血止血,莲蓬宁心安神,健脾益气,苎麻根清热凉血,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益肾、固胞安胎之效。

(四)验案

丁某,女,37岁,婚后6年未孕,经调理后喜怀六甲,然而停经45天后复腰痛如折,大量出血,经某妇保院急诊住院未能奏效,查无胎心,保胎已无希望,建议人流,家属求治于常老,要求处方,常老认为必须亲诊,前往某妇保院把脉探视,觉察患者右关尚见细滑,两尺隐隐有神,认为尚可固而救也,急投常氏安胎固胞汤3剂,深夜叩开震元堂药店大门,后半夜顺利服下汤药,2天后血渐止,腰痛瘥,3天后漏止,两脉恢复滑象。再投原方7剂,又见胎心,后足月而产一男婴。

按:常老认为滑胎多为脾肾亏虚,阴虚内热,扰动胎元,治疗多采用健脾益肾、清热滋阴、固冲安胎之法。中州振奋,化源充足,气血旺盛,肾气充盛,冲任强固,则胎元稳健,即所谓防微杜渐是也。常老所拟安胎固胞汤正是立足于此,药简力专,每获良效。此外常老特别注重心理护理在滑胎防治过程中的作用,善于疏导患者不良情绪,强调家人要多给予患者关心。

临证中常老主张孕前给予健脾益气,补肾固冲,使母体孕前脾气健运,肾气充足,冲任调达,创造受孕的良好物质基础。孕后及时给予安胎,从而达到顾护胎元、防止滑胎的目的。

十、不孕症

(一)中西医病名及诊断要点

1.中西医病名

中医:原发性不孕古代又称为“全不产”,继发性不孕古代又称为“断绪”。

西医:不孕症指女子婚后未避孕,有正常性生活,同居两年,而未受孕者,称为原发性不孕;或曾有过妊娠,而后未避孕,又连续两年未再受孕者,称为继发性不孕。

2.诊断要点

①询问病史:男方健康状况、月经史、既往疾病史、家族史等。

②体格检查:注意有无生殖器官发育异常、畸形,有无溢乳等情况。

③特殊检查:通过生殖激素检查、B超监测排卵等检查了解卵巢功能及排卵情况;输卵管造影或输卵管通液术排除输卵管因素引起的不孕。

④免疫因素:如抗精子抗体、抗子宫内膜抗体等。

⑤其他检查:必要时宫腔镜、腹腔镜检查等排除内膜病变、盆腔粘连等。

(二)中医论治

不孕症致病因素很多,发病机理颇为复杂,中医学理论认为,其病因病机为肾虚、肝郁、痰湿、血瘀四种,肾虚则冲任失调,不能摄精成孕;痰湿内留,不利于冲任胞宫的正常疏泄,不利于摄精受孕;瘀血内阻,冲任胞宫气血不通,影响受孕;肝气郁结,疏泄失常,气血不调,冲任不和,胞宫亦不能受孕,治疗也多据此四型论治。

(三)常氏用药特色

常老认为不孕症的病因复杂,但与肾关系至为密切。其病机主要以肾虚为本,郁、瘀、痰、邪为标,在临床上常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复杂征象。常老所创调经种子汤一是重视调补脾肾;二是重视调理气血;三是用药灵活多变,善于根据个人体质的不同灵活加减。常老临床上以西医辨病,再以中医辨证分型,用调经种子汤加减用药,以补肾益气养血为主,同时随症辅以温阳、滋阴、行气、活血、化瘀等治疗,效果显著。此外,注重对患者的不良情绪进行疏导,强调其依从性,既增强了患者的就医信心,又有利于药物疗效的发挥。

临证补肾治法有益肾阴、温肾阳之别。肾阳虚主要表现为腰膝冷痛,畏寒肢冷,性欲减退,女子宫寒不孕,月经迟至,月经量少,伴下腹冷痛,精神不振,小便频数清长,夜尿多,舌淡红,苔白,脉沉细。常用淫羊藿、仙茅、巴戟天、胡芦巴补肾温阳祛寒;补骨脂、益智仁暖肾固精;鹿角片补肾助阳益精。肾阴虚主要表现为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发脱,月经量少或停闭,崩漏,失眠,健忘,口燥咽干,五心烦热,盗汗,小便短黄,舌红苔少,脉细数。多用石斛滋阴清热;女贞子、旱莲草、枸杞子滋补肝肾。临证亦有需阴阳双补,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之治法。

常氏调经种子汤组成:淫羊藿30g,益母草30g,茯苓30g,玫瑰花10g,紫丹参30g,当归15g,枸杞子30g,炒杜仲30g,菟丝子30g,炒白术30g,紫河车6g,炙甘草10g。该方以补肾为主,兼以理气活血调经。现代药理研究及动物实验表明,补肾中药可以提高机体内雌激素水平,改善下丘脑-垂体-卵巢轴,从而促进子宫的生长发育,促进卵泡发育成熟,直至排卵,使基础体温从单相转为双相。近代有关研究表明,补肾加活血药可诱发成熟卵泡排卵,提高排卵率。

(四)验案

夏某,女,30岁,2014年11月初诊。诉于2012年11月流产1次,至今两年未孕,月经不调。14岁月经初潮,月经期4~7天,月经周期30~60天,末次月经2014年8月29日。B超卵泡监测提示排卵困难,曾求助西医促排卵治疗未成功,输卵管造影检查显示双侧输卵管通畅,曾四处求治,奔波于各大医院,身心俱疲,慕名前来,来诊时眉头紧蹙,面露愁容。常老详询病史,并予以安慰宽心,四诊合参,治以疏肝调经、补肾种子、燮理冲任。用药:淫羊藿30g,益母草30g,巴戟肉30g,枸杞子30g,当归10g,炒白芍15g,玫瑰花10g,炒白术30g,香附10g,白茯苓30g,路路通10g,紫河车6g,炙甘草15g。7剂。

二诊:服药后自觉心情畅快,前来复诊,面露喜色,予上方加减一二。后多次复诊,月经于2014年12月4日来潮,又继前方加减治疗4个月,月经基本按月来潮,末次月经2015年6月3日。2015年7月中旬来诊查尿妊娠试验为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