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炽医案206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八、胁痛

1.肝郁湿热证

樊某,男,38岁。1959年10月16日初诊。近十余日,发现右胁疼痛。经医院检查,肝功能正常。目赤,脉弦数,舌苔厚腻而少津液。此肝经湿热郁滞之证,用疏肝清热除湿法。

刺蒺藜9g 丹皮6g 枳实9g 青皮6g 枯黄芩9g 黄柏9g 连翘12g 焦栀子9g 茵陈9g 滑石9g 防己9g 甘草3g 3剂

10月23日二诊:服上方后,右胁疼痛减轻,脉濡数,舌苔白滑。仍本前法。

刺蒺藜9g 丹皮6g 青皮9g 白芍9g 木香4.5g 厚朴9g 连翘9g 茵陈9g 薏苡仁9g 茯苓12g 泽泻6g 甘草3g 3剂

10月30日三诊:右胁疼痛更减,眠食接近正常,脉象尚弦,苔未退尽。仍按前法,稍加益胃药,以善其后。

丹皮6g 枳壳9g 白芍9g 厚朴9g 连翘9g 栀子9g 枯黄芩9g 茵陈9g 泽泻9g 茯神12g 山药15g 甘草3g

服上方5剂后,右胁已不疼痛。停药观察一段时间,未见复发。

按:本例舌腻,脉濡,均为湿象;舌上少津液,脉数,又为热象。两者结合观察,显系湿热内聚。肝连目系,目赤为肝热;足厥阴肝经布胁肋,不通则痛,故胁痛为肝气郁结,而弦脉亦为肝郁之脉象。综合脉症分析,断为肝郁湿热。用刺蒺藜、丹皮、青皮以疏解肝郁,用枯黄芩、黄柏、连翘、焦栀子、茵陈以清热兼除湿,用茯神、茯苓、泽泻、薏苡仁、滑石、防已以利湿兼清热。肝郁则侮脾,故加白芍以敛肝止痛,加枳实、枳壳、厚朴、木香以运脾行气。因虑其苔燥,淡渗过分伤阴,在善后方中加入山药15g,益胃生津,以调整之。

2.肝郁化火证(传染性肝炎)

甄某,女,33岁。1959年6月。患传染性肝炎,肝大三指,右胁作痛。头昏口苦,月经先期,脉象弦数。此肝郁化火之证。治宜疏肝清热和胃。

刺蒺藜9g 丹皮6g 柴胡6g 白芍9g 青皮9g 枳实9g 枯黄芩9g 焦栀子9g 茵陈9g 谷芽9g 甘草3g 5剂

服上方5剂后,患者经医院检查,肝脏由三指缩小至仅能触及,症状亦全部消失。

按:本例脉象弦数,口中发苦,均为肝热现症。足厥阴肝经循少腹络阴器,肝热则易导致月经先期。肝经上连颠顶,肝热上冲,则头部发昏。胁部为肝经所过,肝郁则胁痛。综合诸症分析,所出现肝热症状,系肝气郁结,气滞化火所致。故用刺蒺藜、丹皮、柴胡、青皮以疏肝,用枯黄芩、焦栀子、茵陈以清火,用白芍以敛横逆之肝气兼止痛,用枳实、谷芽运脾和胃。因病属急性,正气未损,故好转较快。

3.阴虚肝郁,脾滞湿热证(慢性肝炎)

张某,女,34岁。1965年4月5日初诊。久病右胁疼痛,胃纳不佳,食后反饱,睡眠多梦,头部昏痛。经西医检查,诊断为慢性肝炎。诊得脉象弦细微数,舌苔黄厚。此属阴虚阳亢,肝郁脾滞兼夹湿热之候。治宜疏肝清利湿热,兼以镇摄。

刺蒺藜12g 丹皮9g 郁金6g 青皮9g 白芍9g 剪黄连6g 连翘12g 赤小豆9g 茵陈9g 石决明(先煎)12g 甘草3g 4剂

4月19日二诊:服上方后,胁痛已止,食欲增进,全身症状亦趋好转。但尚感疲乏,脉象已接近正常,舌苔白滑。前方中稍佐滋阴之品以巩固之。

刺蒺藜9g 枳壳9g 青皮9g 白芍9g 枯黄芩9g 连翘9g 薏苡仁12g 茯苓9g 草决明9g 玉竹12g 甘草3g 6剂

按:本例脉细,头部昏痛,睡眠多梦,为肝阴亏损,肝阳上亢之象;脉弦,胁痛,为肝气郁结;肝郁则易克脾,故出现胃纳不佳,食后反饱等脾滞现象;脉象微数,舌苔黄厚为湿热内聚之征。综合诸症,断为阴虚肝郁,脾滞湿热。用白芍、玉竹、石决明、草决明等以育阴潜阳,用刺蒺藜、丹皮、郁金、青皮、枳壳等以疏肝运脾,用茵陈、剪黄连、连翘、赤小豆、枯黄芩、薏苡仁、茯苓等以清利湿热。一般阴虚合并湿热证型,应以清热利湿为主,兼顾阴分,使其清利湿热而不伤阴。如滋阴药过多,则湿热有胶结难解之弊。

4.肝郁脾湿证(无黄疸型肝炎)

李某,男,成年。1960年6月6日。主诉两胁不舒,右边有痛感,胸腹胀痛,夜眠不安,大便溏薄。经西医检查,诊断为无黄疸型肝炎。诊得脉象弦而动数。此为肝郁脾湿。用疏肝行气,燥脾利湿法。

白芍9g 青皮9g 木香6g 厚朴花9g 陈皮6g 苍术9g 茯苓9g 法半夏9g 薏苡仁15g 生谷芽9g 甘草3g

服上方3剂后,胁痛消失,大便正常,诸症亦缓解。

按:本例两胁不舒,右肋疼痛,脉象弦而动数,为肝气郁结之征。肝郁则克脾,故出现胸腹胀痛;脾滞则易生湿,湿甚则大便溏薄;脾胃不和则夜眠不安。故本例断为肝郁脾湿。用白芍、青皮、木香、厚朴花、陈皮等以疏肝运脾,用生谷芽、法半夏以和胃安神,用苍术、茯苓、薏苡仁以燥湿行水。使肝不传脾,湿不内聚,诸症即缓解。

5.阴亏肝郁证(胸膜炎)

袁某,男,35岁。初诊于1月前发现右肋胁下端有块状物形成,常觉窒痛不舒,胸胁胀满拒按,同时向肩背牵引作痛。心中慌乱,情绪不安,眠食均差,神倦不耐久坐。经医院检查,最初怀疑为胃癌,后来确诊为胸膜炎。就诊时脉象弦细,舌苔薄白微干。此属木郁不舒,肝实之候也。肝性喜条达而恶凝滞,郁则气无所泄,故出现结聚、痛满、苦烦等症。应先予舒肝郁,宽胸膈,以观进止。

刺蒺藜9g 青皮9g 金铃炭9g 厚朴花9g 郁金9g 薤白9g 瓜蒌子9g 茯神9g 沙参9g 木香4.5g 甘草3g 5剂

二诊:服上方后,经透视照片,胁肋部分疑似现象已消失,仅是先天性畸形,于病情无碍。胸肋膜炎症减轻,脉象已见好转,但根气尚差。阴精尤当顾及。

明沙参15g 牡蛎(先煎)15g 豆卷15g 生谷芽15g 刺蒺藜9g 瓜蒌壳9g 白芍9g 花粉9g 金铃炭6g 茵陈6g 丹皮6g 川贝母6g 雅黄连3g 甘草3g 5剂

三诊:前症继续减轻,胸胁肩背尚牵引作痛,眠食欠佳,精神倦怠。再予疏肝中寓以益阴之法。

柴胡6g 郁金6g 刺蒺藜9g 白芍9g 青皮9g 瓜蒌壳9g 夜交藤9g 麦冬9g 鸡内金4.5g 甘草3g 4剂

四诊:胁下包块全消,疼痛未作,惟右胁下尚有压痛,睡眠较差,脉象微弦而细,舌苔干白。此肝阴未复,宜再进前药。

上方去鸡内金、牡蛎,加丹皮6g,香橼6g。

服6剂后,病即痊愈。

按:本例右胁结块,窒痛不舒,胀满拒按;心中慌乱,情绪不安,脉象弦细,均为肝气郁结不舒所致,并进而影响到胸中阳气不宣,发为胸部胀满,痛引肩背等胸痹症状。肝郁则克脾,脾滞则食差。舌苔干白、睡眠不佳是阴精不足之故。综合诸症,断为阴亏肝郁胸痹。用刺蒺藜、青皮、金铃炭、郁金、丹皮、柴胡等以舒解肝郁,用厚朴花、木香、鸡内金、香橼、生谷芽等以健脾消食,用薤白、瓜萎子、瓜蒌壳以宽胸开痹,用沙参、茯神、牡蛎、白芍、花粉、川贝母、夜交藤、麦冬等以育阴安神,用茵陈、雅黄连者,是防其肝郁化火之弊。

6.阴阳并虚。肝郁脾滞积聚证(胃下垂、早期肝硬化)

薛某,男,43岁。初诊:右肋胁疼痛,噫气,两腿有酸软疼痛感,面色蒌黄,肌肉略形消瘦,饭后反饱,食欲欠佳。经医院检查,诊断为胃下垂及早期肝硬化。脉象两关俱弦。脉症合参,此属肝气横逆,伤克脾胃,迁延日久,正气受损,阴阳并虚,郁久成结,虚实相兼,病情复杂,取效较缓。此体气兼虚,脉症兼实,如不先予抑肝,胃气始终难以扶持。治宜疏肝益胃为主,同时先予加意涵养肝阴。

刺蒺藜15g 郁金6g 青皮9g 白芍9g 木香6g 玉竹15g 瓜蒌壳12g 薤白6g 枳实9g 生谷芽9g 左金丸4.5g 甘草3g 5剂

二诊:初服上方1剂后,有肠鸣反应,自觉气机运转,腹中较为舒适。服2剂后,反应便不明显。近日因气候转变,曾一度引起轻感,咳嗽,微汗出,夜不成寐,自觉吸气不能下达丹田。此因肝郁未解,脾气不伸,久病正虚,故一触新邪,肝胃更加失调。正虚不耐发表,仍当从和脾理肝论治,使气机流畅,则轻感自解矣。

刺蒺藜9g 制香附9g 乌药9g 青皮9g 白芍6g 茯苓9g 远志6g 茅术9g 厚朴9g 广陈皮6g 薤白6g 炙甘草3g 7剂

三诊:呼吸比较深长,胃纳渐增,前症相应好转,但两胁胁仍痛,咳嗽。此肝脾之气尚结滞中焦,宜疏肝理脾行气。

制香附9g 南藿香6g 乌药9g 炒柴胡6g 鸡内金6g 茯苓9g 茅术9g 厚朴9g 杏仁9g 生谷芽15g 炙甘草3g

四诊:服前方3剂后,精神好转,食欲增加。惟小便时黄,鼻孔偶尔见血,自觉干燥,胁间阵发刺痛,脉象弦细,舌红无苔。是肝郁未达,阴分尚虚。治宜疏肝益胃生津,并入咸寒软坚之品。

刺蒺藜9g 玉竹9g 牡蛎(先煎)15g 海藻9g 山药12g 石斛9g 枳实6g 茯苓9g 茵陈9g 麦冬9g 白芍9g 生甘草3g

五诊:前症略有好转,惟呃气未平,再从前法论治。

刺蒺藜12g 牡蛎(先煎)15g 海藻9g 旋覆花6g 代赭石(先煎)9g 石斛9g 麦冬9g 玉竹9g 玄参9g 茵陈12g 枳实9g 薏苡仁9g 甘草3g

六诊:胁间刺痛减轻,诸症都有好转。但因病久正虚,抵抗力较弱,又受感冒,鼻流清涕,头晕,呼吸时牵引肋下作痛,脉象浮弦,舌苔黄,但不甚干燥。此新感风热与原病无关,暂予辛凉平剂。

薄荷6g 石斛9g 焦栀子9g 淡豆豉9g 枳壳9g 青皮9g 连翘12g 菊花9g 白芍9g 木通6g 甘草3g

七诊:服药后,新感减退,腰脐连小腹部又发现酸胀疼痛,脉象沉取微弦。此肝脾郁气又现结滞,而肾家亦感虚寒。法当温养下焦与疏肝扶脾并进。

菟丝子9g 沙苑子9g 金铃炭6g 吴茱萸6g 茅术9g 厚朴9g 木香4.5g 柴胡9g 茯苓12g 杜仲12g 益智仁6g 甘草3g

八诊:诸症递减,自言饮食精神与健康前无甚差别,脉象柔和。经医院检查,钡餐试验和肝功能均属正常。惟自觉肋间疼痛,尚未完全消失,此久病初愈常见现象,不足为虑。再以疏肝扶脾、温养肝肾之药进行调治。

党参12g 炒柴胡9g 沙苑子9g 菟丝子9g 白术9g 当归9g 木香3g 茯苓12g 厚朴9g 杜仲18g 益智仁9g 吴茱萸6g 砂仁6g 炙甘草3g

九诊:肋间疼痛完全消失,精神食欲更佳,肝胃病变亦痊愈,欣然返回兰州工作。拟用丸方以巩固疗效。

党参30g 茯神30g 柴胡15g 龙骨15g 菟丝子60g 枸杞子30g 熟地黄30g 当归30g 山药60g 杜仲30g 益智仁15g 砂仁15g 木香9g 白术30g 沙苑子15g 法半夏18g 黄芪30g 桂木15g 广陈皮15g 琥珀9g 甘草15g

上药共研成极细末,炼蜜为丸。每次服6g,日服3次,饭前淡盐汤下。

按:本例根据脉症断为阴阳并虚,肝郁脾滞积聚,因病情复杂,故治有先后。初诊至三诊均以疏肝理脾为主,是使肝郁得伸,脾运健旺,虽未专力补虚去积,已寓补益阴阳、疏通积聚之义。四诊以后,肝郁脾滞症状虽渐缓解,阴虚症状又显得突出,故随即以育阴软坚散结之法为主。七诊之后,阴液有来复之象而阳又偏虚,故又以扶阳为主。九诊时,以阴阳并补而收全功。其间因体虚曾两度外感,二诊时感冒较轻,故只在疏肝运脾药中,选用辛通不腻之品,使气行流畅,则轻感自解。如此则既不失疏理肝脾本义,又防发汗伤正之弊。六诊时,因感冒较重,故稍用辛凉平剂,使其微汗而解,切不可用解表重剂以重虚其阴阳。由此看来,对于复杂病证,应随症分出阶段,辨清标本先后缓急,审慎用药,则疗效自显。

本例四诊、五诊中,同用了药性相反的海藻与甘草,是取其软坚作用更强,仿仲景甘遂甘草汤之义。由此可见,中药中的药性相反药物,并不是绝对不能同用,只要根据情况,使用恰当,是可以收到较好疗效的。

7.肝郁脾滞,兼夹湿热证(急性胆囊炎)

杜某,男,成年。1971年2月14日。主诉近日突发右胁疼痛,手足发冷,战慄不止,口干,食少,自觉有积食停在心下,巩膜发黄。经医院检查,诊断为急性胆囊炎。脉象微浮,舌苔黄腻。此肝郁脾滞兼夹湿热之候,用疏肝行脾,清热除湿法。

柴胡6g 吴茱萸6g 白芍9g 金铃炭12g 延胡索9g 郁金9g 木香6g 枳实9g 黄连6g 茵陈12g 茯苓9g 白术9g 甘草3g

服上方1剂后,即手足转温,寒战停止,胁痛消失,诸症亦缓解。

按:本例胁痛,病起于肝郁,肝郁则脾滞,故出现食少,饮食停滞。脾运不畅则湿停中脘,湿郁则化热,故出现巩膜发黄,舌苔黄腻等湿热象征。湿热内聚则口中干燥,热深厥亦深,致使手足发冷,战傈不止。因初病正气尚足,邪有外解之势,故脉象微浮。因势利导,以四逆散为主疏肝运脾,流畅气机,阳气一通,则厥逆、胁痛等症亦解。

8.气血不足,脾肾阳亏,肝气郁滞证(肝硬化)

魏某,男,成年。1971年2月10日初诊。从去年9月起,每于饭后两胸疼痛,腹部发胀,经常头昏,头痛,眼花,心慌,口干,腰痛腿麻,面色萎黄,倦怠思睡。经医院检查,确诊为肝硬化。脉象细弱、右尺脉尤弱,舌红少苔。此气血不足,脾肾阳亏,肝气郁滞之候。治宜补气血,培脾土,壮肾阳,疏肝行气。

当归9g 白芍12g 党参9g 茯苓9g 刺蒺藜12g 五味子6g 菟丝子12g 木香6g 青皮9g 炒白术9g 炮姜6g 甘草3g 6剂

2月17日二诊:服上方后,头部已不昏不痛,眼不发花,放屁较多,腹已不胀,心慌、腰痛已大减,口干好些,精神转佳,小便晚上清长,白天发黄。现感足跟上至膝关节、阴部直到两胁两肩发痛,有时全身发冷,足麻木;舌净无苔,脉浮弱。仍本扶正行气之法。

当归9g 白芍12g 吴茱萸6g 补骨脂9g 牛膝9g 太子参12g 刺蒺藜12g 菟丝子12g 茯苓9g 小茴香6g 青皮9g 甘草3g 6剂

3月26日三诊:服上方30余剂,自觉头目清快,胁痛减,腹已不胀,屁亦不多,全身亦不发痛发冷。目前,觉脐下跳动,两腿尚软并觉微麻,睡眠不好,牙痛,尿黄,脉阳浮阴弱,舌红无苔。此因多服阳药,形成阴虚气滞浮火,改用养阴疏肝涤热法。

生地黄9g 白芍12g 地骨皮12g 刺蒺藜12g 丹皮9g 茵陈12g 知母9g 金铃炭12g 钩藤12g 郁金9g 瓦楞子9g 木通6g 4剂

4月17日四诊:服上方10余剂,经医院检查,肝已变软,无肿大现象。睡眠、饮食均正常。但又感全身发冷,阳痿精少,两足麻软,腹微胀,腰痛,尿频。此又多服阴药使脾肾之阳不足,用还少丹加减以补脾肾。

菟丝子12g 山药12g 茯苓9g 熟地黄9g 续断9g 牛膝9g 肉苁蓉9g 楮实子9g 小茴香6g 巴戟天9g 枸杞子9g 五味子6g 淫羊藿9g 甘草3g 6剂

5月12日五诊:服上方20余剂,腹已不胀,牙已不痛,头亦不晕,已无阳痿现象,脐下跳动大减,眠食俱佳,已不怕冷,小便通利,脉转有力,舌红少苔。经医院化验,各项肝功能均正常。只微感腰痛、足重、腿软,再以平补阴阳,强腰膝而收全功。

丹皮9g 熟地黄9g 山药12g 茯苓9g 益智仁9g 泽泻9g 茵陈9g 牛膝9g 续断9g 菟丝子12g 补骨脂9g 6剂

按:本例肝硬化,系由正气不足,气机不畅所形成,故始终以扶正疏导为主,使正气充足,气血流畅,则积聚自得疏通。如滥用攻坚破积之品,则正气愈伤,而积聚愈甚。在治疗过程中,因病人居住较远,复诊困难,如二诊时所拟的药方竟服至30余剂,致使阴分受损;三诊时所拟的药方竟服至十余剂,以致阳气受伤。由此看来,服药不遵医嘱,必致耽延时日,影响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