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汗
素禀阴亏风热犯肺 渐欲化热入里证(急性肺炎)
谢某,女,77岁,退休教师。1972年10月初诊。患者突发高烧,微觉恶寒,无汗,头目昏晕,干咳无痰,已数日不能进食,口中烦渴,频频索饮果汁水和葡萄糖水,几天来未曾大便,小便色黄。诊得脉象浮大而数、重按乏力,舌干红无苔。
患者因系街邻,平时常来求诊,知其素禀阴亏,有高血压。从其现症观察,显系风热犯肺,渐欲化热入里之征。其高烧,烦渴,尿黄,脉象数大,为温邪已传入气分症状。但尚觉微恶风寒,无汗,知其卫分症状尚未全解。再从头昏、脉浮分析,固属表邪未尽,但亦应包含阴虚因素,因表症仅有头昏而无目眩,此则阴虚阳亢,复兼风热之邪,故有头目昏眩之症。脉浮大而数,应属风热,但重按乏力,故知其应兼有阴虚阳亢之象。再以其素禀阴亏,热病伤津及干咳无痰,舌干红无苔等现症观察,阴虚应属无疑。阴液亏耗则胃津缺乏,消化受到影响,故仅索饮水浆,而不能进食;胃气不得下降,且兼食少,故数日不得大便。因尚有表证,不得以胃家实论治而妄用攻下。
治法当以清解气分为主,稍加辛凉透发,并佐以生津和胃。故用知母、芦根、连翘、竹茹以清热护阴;稍加银花,薄荷辛凉透表;用天花粉、麦冬以养阴液;用杏仁、枇杷叶以下气止咳;用生谷芽、甘草以和胃调中。处方如下:
银花9g 薄荷6g 知母9g 芦根9g 天花粉12g 枇杷叶(去毛)9g 连翘9g 竹茹9g 杏仁9g 生谷芽12g 甘草3g 麦冬9g
二诊:患者服上方2剂后,诸症得以改善,热势稍缓,精神转佳,能进少许饮食,已能勉强撑持下床。但仍干咳不止,渴而思饮。
因患者急于弄清所患何种病,即雇三轮车去某医院,经医院透视检查,确诊为急性肺炎。因途中颠簸,复感风寒,刚返回家中,即感手足逆冷,继而昏迷不醒,小便失禁,举家惊慌。因其年事过高,认为系虚脱症状。其家人亦粗知医理,一面准备急煎参附以回阳,一面急来求诊。初去时见患者昏睡在床,面色苍白,四肢逆冷,指甲发青。诊其脉已不似前之浮大而数,重按乃得沉数之脉。患者系老处女,肾气向来充足,而今命门之脉仍然根气尚足。因思魏柳州曾说:“脉象双伏或单伏而四肢逆冷或爪甲青紫,欲战汗也。”此因风温之邪欲解,而复受寒气郁遏,邪正交争之时,不得因其有昏迷、失溲之症而即谓之虚脱。其昏迷、失溲者,是因去医院检查过程中元神受扰之故也。明代方隅《医林纯墨》说:“当战不得用药,用药有祸无功。”乃对其家属说:不可乱用参附,亦不可频频呼唤再扰其元神。从其脉象判断,并非危症,乃守护片时。见患者眼目渐睁,并自述口中烦渴。思仲景《伤寒论》桂枝汤条下有啜粥以助汗之训,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亦说:“若其邪始终在气分留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患者已多日缺少谷气,其胃中空虚可知,乃令其家属煮米取浓汤加入葡萄糖以益胃增液助其战汗。
三诊:翌日,其家属又来舍求诊说:昨日迭服浓米汤葡萄糖液后,晚上即全身颤抖,继而汗出,今日精神爽快,体温正常,知饥欲食,但仍干咳思饮,小便微黄,大便未解。诊得脉又转浮大,但不似前之疾数;舌质红净无苔,已不似前之干燥,面色亦稍转红润。自述已无恶寒感觉,头目昏晕现象亦有减轻,全身无力。知其温热之邪通过战汗已衰其大半,目前应以养肺胃之阴为主,并兼透其余邪。处方如下:
玄参9g 麦冬9g 桔梗6g 菊花9g 桑叶9g 沙参9g 枇杷叶(去毛)9g 竹茹12g 百合12g 甘草3g 杏仁9g 生谷芽12g
四诊:服上方3剂后,诸症继续减轻,但饮食尚未完全恢复正常。全身乏力,微咳,舌仍红净,脉仍浮大。拟参苓白术散加减以善其后。
泡参9g 白术9g 茯苓9g 百合12g 莲子12g 桔梗6g 麦冬9g 枇杷叶(去毛)9g 芡实12g 甘草3g 山药12g 瓜蒌20g
患者服上方4剂后,饮食增进,诸症消失。经随访至1975年12月,她已81岁,仍然比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