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中医治法是在治则指导下,根据病机拟定的治疗方法,是指导制方的理论依据,它上承辨证审因,下统施治方药,是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相连接的关键。因此,对中医治法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探究,将会对中医学精髓的理解、运用和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中医治法是方剂发展到一定数量时总结出来的组方规律,再反过来指导配方。从有方到有法,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中医治法学的实践经验总结和其理论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辩证法的影响与渗透下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成为今天的格局,实则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内经》是研究治法的先驱,给治法奠定了基础,开创了先河。继《内经》之后,对治法作出巨大贡献的当首推汉代张仲景。他的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向后人垂示了各种热病、杂病方面最重要、最基本的治疗方法,且不断为后世医家所继承和发扬,历千年而不衰。随着医学思想、医学理论的进步,常带来治疗观念、治疗方法上的新突破。金元以前,医家墨守成规,不越仲景雷池,自刘河间起,百家争鸣,学旨各异,自辟门径,在治法方面也各具特色。清代程国彭著《医学心悟》,总结出著名的医门八法,“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这是对多种方法做了由博而约的系统概括,并指出八法的制定是以八种辨证为依据。由于温病学派的崛起,叶天士、吴鞠通等大家在温病治法方面又进行了创新与发展。近年随着中医药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医治法更加丰富与完善。纵观中医治法,源流历历,宗脉井然,形成了特有的中医理论体系,并具有其他世界传统医学不可比拟的独特之处。
中医学的治法丰富多彩,这些极为丰富的治法是在辨证求因的基础上产生,针对不同的疾病运用不同的辨证方法,也就产生了许多相宜的治法。如有根据六淫风、寒、暑、湿、燥、火致病因素所制定的治法:祛风、散寒、除湿、润燥、清热、泻火等;有根据八纲辨证阴阳、虚实、表里、寒热所制定的治法:汗、吐、下、和、清、温、消、补八法等;有根据卫气营血辨证、按病势发展深浅的不同阶段而制定的治法:如辛凉解表(卫分)、辛寒清热(气分)、清营透热(营分)、凉血化斑解毒(血分)等;还有根据脏腑辨证所制定的治法:如补血养心、疏肝理气、清泻肺热、益气健脾、温肾壮阳等。
本丛书阐扬医理,博采众方,传古训之精华,集百家之验案,将中医治法的临床应用技巧加以整理,层次清楚,深入浅出,使读者不仅能在阅读病案的过程中加深对中医治法的理解,而且能在短时间内尽览医家诊病之心法、用药之心机,为众多有志于中医事业的后学者架起直入名医殿堂的阶梯。
辽宁中医药大学校长、教授杨关林
2014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