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自汗
固表汤证案
臧某,女,48岁,教师。1973年11月2日就诊。
因学校教学质量考评频繁,精神高度紧张,近感心悸,怔忡,不寐,神疲力乏,不时自汗出,劳作则更甚。查面色无华,形体消瘦,舌淡红,苔薄白,脉缓。
证属阳虚卫外失司而致自汗。予《儒医指掌》之固表汤。
处方:黄芪15g,白术15g,茯苓10g,炒枣仁10g,制白芍10g,五味子6g,煅龙骨10g,煅牡蛎10g,米壳6g,炮附子6g,炙甘草3g,浮小麦30g。水煎服。
11月8日,服药5剂,诸症悉减,然劳作仍汗出不减。予原方加麻黄根10g,乌梅10g,山萸肉10g。水煎服。
11月24日,续治2周,病臻痊愈,惟劳作时有微汗。予以芪术甘草粥:黄芪10g,白术10g,甘草3g。水煎2遍,取汁500mL,煮小麦60g,成稀粥,早晚服用,以固疗效。
解读:《素问·阴阳别论》云:“阳加于阴谓之汗”,“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表述了人体内阴阳的偏盛、偏衰,致营卫失和,卫外失司,而致汗出。《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云:“肺脉”“缓甚为多汗”表述了肺气不足,肌表疏松,表卫不固,腠理开泄而致自汗。汗为心之液,由精气所化,不可过泄。对此,《灵枢·决气》篇有“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之论,故汗出之疾,不可轻视为小恙,当及时治之。根据《内经》汗出之病机,本案之病,吉忱公谓其治当调阴阳,和营卫,益气固表。故选用清·孙侗《儒医指掌》之固表汤。方中黄芪益气固表,白术健脾益气,以助黄芪增其益气固表止汗之功。二药相伍,实寓《丹溪心法》之玉屏散之意(因未感外风,故弃防风)。方用牡蛎,实寓《局方》之牡蛎散(黄芪、麻黄根、牡蛎),以增固表敛汗之功,而疗诸虚不足,身常汗出,心悸惊惕,短气烦倦诸候。药用茯苓补脾宁心,俾心液不致过泄;炒枣仁、五味子、白芍益阴固液不致亡津;米壳酸涩性平,入肺、大肠、肾经,功专收敛;制附子以其功补下焦之阳,与芪术相伍,可资助不足之元阳,而固表敛汗;炙甘草益气健脾,调和诸药。故诸药相须为用,以益气实卫,固表敛汗之功,而愈病。
二诊时,为增其益阴液,固津敛汗之功,方加麻黄根、乌梅、山萸肉等敛汗诸药,公谓其验源自《景岳全书·汗证》:“收敛止汗之剂,入麻黄根、浮小麦、乌梅、北五味、小黑豆、龙骨、牡蛎之属,皆可随宜择用。”愈后予芪术甘粥,乃健脾胃,和营卫,实腠理之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