络病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络脉的网络层次和空间位置

一、网络层次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统称,经脉是人体运行气血的主干,络脉是由经脉支横别出的分支,正如《灵枢·脉度》所言:“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络脉从经脉分出后,又逐层细分,形成由别络至孙络的各级分支组成的网络系统,孙络为络脉系统的最小单位,形成络脉逐级分化的网络层次概念(图3-2)。

img

图3-2 络病的网络层次

别络,又称大络,直接从经脉分出,有固定的分出部位和循行路线,为从经脉分出的一级分支。十二经别络从体表络穴分出后,走向相表里的经脉,有加强表里阴阳两经联系的作用,《十四经发挥》曰“络脉者,本经之旁支,而别出以联络于十二经者也”,即指别络而言。《灵枢·经脉》记载的别络共十五条,即十二正经各自从本经络穴别出一络,奇经中的任脉、督脉各别出一络,再加上脾之大络,称为十五别络或十五大络。

《内经》之后的医家对络脉的网络层次做了进一步补充和论述,使之更为完善。金代窦汉卿《针经指南》谓“络一十有五,有横络三百余,有丝络一万八千,有孙络不知其纪”,指出络脉有别络、横络、丝络、孙络等不同层次。明代针籍《人镜经》云“十二经生十五络,十五络生一百八十系络,系络生一百八十缠络,缠络生三万四千孙络”,在络脉的网络层次中增加系络和缠络。清代喻嘉言承《人镜经》之言,设《医门法律·络脉论》专篇对络脉系统做了进一步的描述:“十二经生十二络,十二络生一百八十系络,系络分支为一百八十缠络,缠络分支连系三万四千孙络,孙络之间有缠绊。”明确指出从经脉分出的络脉分为(别)络,又逐级细化分层为系络、缠络、孙络等网络层次。喻嘉言提出络脉的最小单位孙络之间具有缠绊相互联系,此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十二经脉“阴阳相贯,如环无端”,成为气血运行的线性通道,而由经脉逐级细分的络脉系统在其最末端即孙络与孙络之间具有缠绊发生面状的相互联系,从而构成遍布周身维持机体正常功能活动的网状生命内稳系统。

中医关于络脉逐级细化的网络层次概念,对解释复杂生命现象具有重要学术价值,试想如果没有遍布全身的网络系统,仅有孤立的五脏六腑,即使加上十二经脉主干通道也是不可能完成复杂生命运动的。中医关于络脉逐级细化的网络分支,与西医学对血管和神经逐级细化分支的认识基本相似,如从大血管分出的中、小血管,又逐级细化为微血管直至微循环的各级微细动静脉,维持着人体正常的血液循环;从脑神经和脊神经分出的神经又依次分支直至神经末梢,构成遍布全身的神经网络,发挥着控制和调节作用。可见,中医络脉的网络层次涵盖了西医学血管和神经的概念。

二、空间位置

络脉不像十二经脉那样有着明确的循行路线和起始部位,而是纵横交错连成网片状,其在人体内的空间位置分布是有规律可循的。《灵枢·经脉》曰:“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由经脉别出的络脉循行于体表部位的是浮络、阳络,循行于体内的是阴络,阴络多分布于各个脏腑,成为脏腑之络,正如明代张景岳《类经》所说:“以络脉为言,则又有大络、孙络,在内、在外之别,深而在内者,是为阴络……浅而在外者,是为阳络。”可见,络脉在体内的空间位置呈现出外(体表之浮络、阳络)-中(经脉)-内(脏腑之阴络)的分布规律(图3-3)。

img

图3-3 络脉的空间位置

1.阳络 为分布于体表或在外可视的黏膜部位的络脉,正如《灵枢·经脉》所说“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脉之见者皆络脉也”。《灵枢·百病始生》说“阳络伤则血外溢”,指出阳络损伤可出现体表和体表黏膜出血。《素问·皮部论》依据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循行范围将人体皮肤划分为十二皮部,为十二经脉之气血分注于体表的区域。根据手足同名经划分,十二皮部又合为“六经皮部”。同经皮部布满由该经脉支横别出、浮于体表的络脉,如阳明皮部为害蜚,布满阳明经分支细化的络脉,正如《素问·皮部论》所说:“阳明之阳,名曰害蜚,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阳明之络也。”十二经之浮行于体表的阳络参与皮部的组成,十二经之气血通过络脉温煦、濡养、护卫皮肤,故《素问·皮部论》又曰:“十二经脉之络者,皆皮之部也。”

2.阴络 循行于体内,布散于脏腑,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便血》谓“阴络乃脏腑隶下之络”,由十二经脉逐级细分而出的络脉随其分布脏腑区域而成为该脏腑组织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随其不同而称为心络、肝络、肾络、肺络、脾络、胃络、脑络等,其敷布气血的功能也往往成为所在脏腑功能的组成部分,如《灵枢·经脉》曰“手少阴(经)之别(络),名曰通里,去腕一寸半,别而上行,循经入于心中”,逐级细分循行布散于心中的络脉即成为心络,成为心脏结构及功能的有机组成部分。十二经气血通过络脉濡养、络属五脏六腑,调整脏腑阴阳的平衡,由饮食入胃化生的气血通过经脉,进入络脉,输布于五脏六腑,正如《灵枢·玉版》所言:“胃之所出气血者,经隧也。经隧者,五脏六腑之大络也。”

三、络脉的结构特点

(一)支横别出,逐层细分

经,有路径、途径之义,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部分,呈线状纵直循行人体上下,沟通表里脏腑;络脉是从经脉主干支横别出、逐层细分的分支,络有网络、联络之义,横行于经脉之间,交错分布在全身各处,故明代李梴《医学入门》曰:“经,径也,径直者为经,经之支派旁出者为络。”从经脉主干支横别出的络脉像树枝一样逐层细分,有大小粗细不同,具有明显的层次,由大的别络,分出系络、缠络,直至终末组织孙络。

(二)络体细窄,网状分布

从经脉主干支横别出的络脉像树枝样逐层细分,遍布全身,外而体表肌腠、四肢百骸,内而五脏六腑,呈网状分布。随着络脉不断分支,络体越来越细窄迂曲,故《内经》把纵行的经脉称为“大经”,把细窄的络体称为“小络”(《灵枢·官针》),张景岳《类经》说“经即大地之江河,络乃原野之百川”,形象地描述了逐级细分的络脉与主干的区别。尤其是“孙络”作为络脉网络最末端、最基础、最细小的部分是人体气血运行的最小功能单元,正如张景岳《类经》所言:“络之别者为孙,孙者言其小也。凡人遍体细脉,皆肌腠之孙络也。”

支横别出、逐层细分的络脉形成了遍布全身无处不在的立体网络,经络系统运行气血、络属脏腑的功能主要是通过络脉立体网络系统来完成的。由经脉主干分支细化出来的网络系统又发生着不同层次的横向联系,特别是在网络的末端——孙络及孙络之间的“缠绊”,其血络非常类似西医学的微循环,络体细小迂曲,气血流缓、津血互换、营养代谢的功能特点也与西医学微循环功能非常类似。末端之孙络以经气环流为其主要功能,其信息传导、调节控制功能也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功能相类似。可见,“三维立体网络系统”提出络脉的“立体网络”概念涵盖了血液循环和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功能在内,而其实质内涵更为丰富。

(三)络分阴阳,循行表里

络脉遍布周身的立体网络系统在体内的空间分布具有规律性:循行于皮肤和体表黏膜的络脉为阳络,阳络参与皮部的组成,十二经之气血通过阳络温煦、濡养、护卫皮肤;循行于体内,布散于脏腑区域的络脉为阴络。阴络布散于脏腑区域,成为五脏六腑结构与功能的有机组成部分,布散于心脏的称为心络,布散于肝脏的称为肝络,布散于肺脏的称为肺络,又有肾络、脾络、胃肠之络等,十二经气血通过络脉络属、濡养五脏六腑,调整脏腑阴阳平衡。经脉循行于阳络与阴络之间,从而形成了外(体表阳络)-中(经脉)-内(脏腑阴络)的络脉空间分布规律。

络脉支横别出、逐层细分、网状分布、表里循行的结构特点,形成络病学说“三维立体网络系统”的空间概念,对于解释疾病传变,提高内伤疑难杂病和外感重症的辨证治疗水平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络病的发生既有外邪侵入阳络,再由阳络及经这样的浅层次传变,又有久病由经传入脏腑阴络这样的深层次传变,《灵枢·百病始生》曰:“是故虚邪中于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皮毛而入,入则抵深……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留而不去,传舍于经……留而不去,传舍于输……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稽留不去,息而成积,或著孙脉(络),或著络脉。”明确指出感受外邪之后,随病程的进展,病邪循阳络-经脉-阴络由浅入深的发展演变过程,既反映了一般疾病由络到经传变发展的普遍规律,也反映了多种迁延难愈的难治性疾病由经入络,由气及血,由功能性病变发展到器质性损伤的慢性病理过程。因此,病邪由经入络的病机演变过程正是络病学讨论的重点,也是在中医学术发展的很长历史时期内被忽略的薄弱环节,加强对广泛存在于内伤疑难杂病和外感重症病机演变过程中络病这一关键病机状态的研究,将有助于提高上述疾病的辨证治疗水平。清代名医叶天士提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并基于络病学说创立温病卫气营血辨证论治体系,创造性运用络病学说研究内伤疑难杂病和外感重症的辨证治疗,推动了学术发展,提高了辨证治疗水平,这对今天研究络病学说亦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