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河医学源流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原序

在这本旷世之作的开始,蒋熙德教授提出了医学史上最基本、最大胆的问题:首先,什么是传统?在这个变化是永恒规律的世界里,我们为什么能看到稳定的医学结构?在医学是无组织的行业社会里,这些结构因何得以维持?传统是怎样产生的?它又是如何消亡的?指出这些问题的重要性本身就是一项很大的贡献。在医学这个领域里,人们非常热衷于编纂大人物的生平纪年表,大量的工作投入到编写一本又一本的医学书籍中来介绍医学界的创新,但是人们似乎从不追究那些激发作者去做那些事情的目的、设想、兴趣及偏好等。单就这一点而言,本书就非常值得关注。但是《孟河医学源流论》一书所做的远不止于此,书中几乎每一页都着力抓住实践中未曾探讨的问题,并给出一系列令人信服的答案,这些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对我们起到指导作用。

蒋熙德教授像其他知名医生一样,先从中医的基本结构入手:单个的中医及其老师(通常是一个家族内部的人)一起组成家系,同一地方和行医风格接近的家系一起组成“流派”。流派不是中医学界唯一的模式,但是几百年来,中医学界的精英都默认采用这种模式,只是在表现形式上可能有所差异。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中,尽管政府努力创建一种像西医那样的在组织机构上易于管理、全国统一的医疗服务体系,但是这种旧有的模式却一直存续了下来。近来,中国想把这种新型的“传统中医”推向世界舞台,使其能适应世界各地的环境,也使对中国文化一无所知的世界各地医生能较快地学会中医。

蒋熙德教授对流派的兴衰变迁做了深入的研究,答案也随之浮出水面。医学是一个知识与实践体系,也是“把人们联系起来的线,创立身份的工具,积聚资本和扩大影响的策略”,医学流派不单是理论与方法的体系,也是动机各异的人们组成的关系网。“正是这些为维系流派所付出的努力,以及为不断变化的环境与时代而作出调整的战略、战术,才使得一种传统真正得以存续下去。只要这些网络仍然完整无损,传统就能保持;一旦那些联系断裂,传统就要消亡。”这是一种新颖的方法,表现了思想、个人抱负及共同行动的一致性。

本书分析细致入微,鞭辟入里。此中的认识是依据对数百名18~21世纪的中医人研究而得。这些中医生活在富裕的长江下游流域,或因家世或因学习等各种原因与江苏省武进孟河镇有某些关系。作为一名人类学家,蒋熙德教授深入很多中医的实际生活中去,与他们交往并向他们讨教,梳理他们的社会关系、工作观和世界观,以及他们的职业策略。作为一名汉学造诣深厚的学者,他研究了这些中医及其先辈们还有其他作者撰写的有关著作。作为一名成绩卓著、经验丰富的医学工作者,他辨明了他们治疗方法之间的关系,追溯了几个世纪的历史,找到他们处方中组方遣药的出处。作为一名知识分子,他对中国有很深厚的感情,理解中医医生们探索世界的可能性,他感同身受地重现了这些中医医生的梦想、抱负,也指出了他们的不足之处。

因此,蒋熙德教授能够看到,被支持者称作“孟河流派”的实质就是在长江下游地区广泛流传的学说与实践。他发现,独特的地方流派这一概念并非源于孟河本地,而是源于20世纪早期的上海,是自我宣传的一种非常成功的方式。作者指出,它的创始人丁甘仁出生在孟河,早年虽接受孟河中医的教育,但从未在那里行过医。身在孟河的名中医没有理由去构建“孟河中医”这样的说法,因为使他们名声远扬的是他们享有盛名的家世,而非孟河这个小镇。丁甘仁无论从血统或师徒关系等方面都缺乏这样的关联,于是进入沪上后,他就简单地以出生地介绍自己,而等到他功成名就、生活富裕之后,这一说法很快盛行开来。如今,孟河的中医名门望族早已淡出了历史舞台,但是孟河流派却依然影响深远。

蒋熙德教授以敏锐、多元化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最明显的例子就是12世纪至13世纪的金元四大家产生的巨大影响,而这种影响直到下一朝代才显现出来。他对古老的典籍提出了新的见解,为我们最终解释这一问题及类似的现象开拓了新的途径。

中医是世界医学的一部分,对它的研究是一项伟大的工程。中医从业人员必须深入研究以往的典籍,才能使医术达到高深的水平。我非常欣喜地看到这个过程加速了,现在有五六本相关研究的书籍已经列为优秀作品,而且越来越多的论文也逐渐变成一流的印刷品。蒋熙德教授所著并已出版的《近代中国中医研究》一书,研究中医学的现状并展望其未来,即是其中之一。本书为另一本。它一定能激发更多的作品出现。

内森·席文

宾夕法尼亚大学

2007年1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