霹雳大医:李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精勤不倦,博极医源

img

“名医必然饱学,断无俭腹名医”(近代名医程门雪语)。大凡名医,没有不重视读书的,他们刻苦攻读,精勤不倦,博极医源,真可谓“耽嗜医经五十年”(金元名医张子和语)。李可所以能练就高超医术,与其终身刻苦读书是密不可分的。他曾这样总结自己:“我一生大部时间奔波于穷乡僻壤、缺医少药的山村。农民生活困苦,一旦患病,只能望医院而兴叹。为解救病人疾苦,我苦练针灸,搜集简便验廉的中医治法,力求使农民少花钱而治大病。又因求医者病种繁多,贫病交困,情极可悯,推出去于心不忍,接下来则力难胜任,只好现买现卖,急用先学,白天诊病,夜晚挑灯翻拣资料,读书明理,辨识病机,寻求有效治法,以解患者燃眉之急。故一生所学甚杂,内、外、儿、妇、五官、皮肤各科均有涉猎。自迈入医门,常为破解一则医学难题,弄得焦头烂额,废寝忘食。至今虽年近古稀,仍不敢稍懈,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正是这特殊的年代、特殊的患者群,以及身处逆境奋发苦斗,锻炼、造就了我攻克多种疑难病的能力。”(《李可经验专辑·自序》)郭博信在其书的序中说李可“晚上攻读医书,几十年来从未在夜晚2时前睡过觉,至今已70高龄,依然如是,每次外出他都是背着厚厚的书包,利用诊余攻读不辍”。李可的医案中常有“灯下夜读”“诊余温课”的记录,虽至晚年,也一直保持着书不离身、每晚夜读的习惯。

孔乐凯也说:“给大家说一个我十分钦佩李老的地方,到现在,他老人家包里永远是装着几本书,一有时间他就会拿出来读。”(李可演讲稿“中医大症的临床思路”)

从李可著述中所涉及的医家和书,就可看出他读过大量医书,可以列出一长串名单:古代如《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备急千金要方》《医宗金鉴》《证治准绳》《本草衍义》《名医类案》以及王叔和、刘完素、张景岳、郑钦安、李东垣、朱丹溪、喻嘉言、傅青主、陈修园、赵献可、黄元御、王清任、左季云等医家的书;近现代如张锡纯、彭子益、唐容川、曹炳章、蒲辅周、岳美中、叶橘泉、姜春华、朱良春、万友生、刘炳凡、金希聪(浙江东阳医家)、刘沛然(河北名医,以擅用细辛著称)等医家的著述,总计当在三五十家以上,这还不包括没有显现在文章中的医家。仅就此而言,一般医家就难以匹敌。

李可读书注重独立思考,“读古人书,最忌死于句下。人人皆同,唯我独疑,亲手做过,方可发现真理。读《伤寒》要当如此”(李可演讲稿“思路与方法”)。

李可主张,即便是民间医家的经验,只要有一技之长,也都要虚心学习,如其所说:“纵有一技可师,师之;纵有一剂可承,承之。”(《中医师承十元丛书·总序》)例如,他在《思路与方法》的讲演中就曾专门介绍一个别人治癌的具体例子:“食管癌晚期,东北一友人嘱服生禹白附子,蒸熟打粉,早、晚各l两,调糊服之。初服3 ~ 5日内,食管、胸腔发麻,之后日日呕出痰涎及肿瘤块屑,20日进食如常,1个月后拍片,肿块消失。现已生存6年,壮健逾于平昔。”

其弟子郭博信介绍:“他常自谦地说自己不是中医科班出身,一生涉猎颇杂。”称李可博览群书,乃是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