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逐力竞强”到“轻快小巧”
《三体》中,人类航天技术的飞速进步是为应对三体危机而产生的“冲击-回馈”效应。一开始,航天技术就致力于解决“能量、强度、材质”问题,但信息和控制同样重要。遗憾的是,人类在获取入侵者信息方面用力太少(太空望远镜的观测和对云天明童话故事的解读是仅有的成果),根本无法做到知己知彼。用力太少源自无从着力——巨大的空间距离是信息的天然屏障,智子的干扰又是一重枷锁。所以人类航天只能野蛮生长,追求更快、更大,而不是更小、更巧,缺乏对敌人的针对性与灵活性。缺乏针对性表现在,通过审讯叶文洁得知三体舰队采用冲压发动机后,完全可以在其航迹上施放纳米机器人,形成“弹雾”,达到侵蚀、阻滞三体舰队的目的。智子只能锁定高能物理实验,纳米尺度的探索仍可以进行,有汪淼这样的一流纳米科学家在,不愁造不出这样的“纳米机器杀手”。后来,人类已经使用广泛纳米机器人做清洁工(《三体III》297页)。当然,由于智子侦测的存在,如果实施这样的阻滞方案还要通过“面壁计划”加以伪装才行。甚至,云天明在童话中已经暗示了这个方法——还记得“饕餮鱼”吗?那就是一种自我复制机(《三体III》290页)。
曲速飞行造成的肥皂泡?
饕餮鱼暗示着某种人造智能机器,这种机器体积很小,但可以自我复制,这种机器被放入太空后,以柯伊伯带或奥尔特星云中的太空尘埃和彗星为原料,大量复制自己,数量成几何级数增长,最终在太阳系周围形成一圈类似于柯伊伯带或奥尔特星云的智能屏障。……这一解读被称为“鱼群设想”,是所有解读结果中较受重视的一个……但进一步研究发现,“鱼群”要想通过自身复制在太阳系外围形成屏障,需要上万年的时间,同时,从智能机器的功能看,无论是它的防御效果还是借助其发布安全声明的可能性,都只是水中月镜中花……“鱼群设想”最终还是被恋恋不舍地放弃了。
《三体》中的航天技术多集中于宏观(星舰、太空电梯、辐射帆)与中观(水滴飞行器)层面,与我们日常经验相去不远,便于理解和想象。仅靠“天女散花”就打胜的太空战争,想想就无趣。
除了纳米技术,生物工程也是不会受智子封锁的技术。人类理应通过生物工程改造机体,减少耗氧量、缩小体积(降低食物消耗)、提高机体强度(以耐受高加速度),使之更适合星际飞行的需要。太空设备也不必都用金属和塑料制造,能够自我修复的有机“活”材料在太空战场上会有更高的生存率。甚至,太空战舰的体积也应缩小,建造万吨级星舰简直就是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一旦被击毁,损失太大。如果核聚变发动机和生态循环系统可以小型化,完全可以多造小型星舰,以多敌少、以小击大地抗衡三体舰队,就像英国舰队对抗西班牙无敌舰队一样。遗憾的是,当人类有能力造出小型星舰时,三体行星已遭受了黑暗森林打击,一切都太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