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难民与上海:情牵虹口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位当年“上海宝贝”再聚洛克菲勒中心 Four “Shanghai Babies” of those Years Reunited at the Rockefeller Center

“犹太难民与上海”展览走进纽约,来到洛克菲勒中心,向美国公众展示16位犹太难民在上海避难期间的生活经历和感人故事。开幕式当天迎来了4位特殊客人,他们都是在上海出生的“上海宝贝”。


The Jews and Shanghai Exhibition, featuring 16 life stories of the former Shanghai Jewish refugees, was displayed at the Rockfeller Center in New York in September, 2013. Four“Shanghai Babies”, who were born in Shanghai during WWII, joined in the opening ceremony and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犹太难民与上海”展览走进纽约,来到洛克菲勒中心,向美国公众展示16位犹太难民在上海避难期间的生活经历和感人故事。开幕式当天,10余位故事主人公——当年的犹太难民及其后裔应邀来到现场参观,他们回忆起当年自己亲身经历过的那段历史,不禁百感交集。

四位在虹口隔离区出生的“上海宝贝”也专程赶来参加开幕式。他们是:艾琳·雅各布森(Aileen Jacobson)、艾伦·哈伊姆·库拉克(Ellen Chaim Kracko)、伊冯·丹尼尔(Yvonne Daniel)和冉·韦纳曼(Ran Veinerman)。

艾琳·雅各布森(Aileen Jacobson)在采访中展示其父母的合影

艾琳一大早就来到了开幕式现场并接受了记者的专访,艾伦特意穿上了一件在上海购买的红色唐装,伊冯精心制作了一本家庭影集赠送给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来自以色列的冉为了能参加开幕式,特意调整了自己在美国的行程。

艾琳1947年7月21日生于上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艾琳回忆了她的父母在上海相识相恋的故事。她一边讲一边向工作人员展示一些旧照片,多次情不自禁地感叹:“我的母亲真的非常美!”

她的父母都是在1939年逃亡到上海的,但当时他们并不相识。艾琳的母亲叫伊尔泽·罗德曼(Ilse Ludomer),到上海时刚满18岁,给人带过小孩,也在不同的咖啡馆里做过服务员。艾琳的父亲艾里奇·雅各布森(Erich Jacobsohn)(当他到了美国就把名字的拼写改成了Eric Jacobson)到上海时28岁,在上海靠翻译与教授英语谋生。1945年,他们在一次防空演习中相遇并一见钟情。1946年,两人举行了婚礼。1947年7月21日,他们生下了艾琳。在艾琳3个月大的时候,他们一家人离开上海前往美国定居。

艾琳说,她准备写一本书,讲述自己父母非同寻常的人生故事。她说,当世界被大屠杀的恐怖与黑暗笼罩之时,上海让他们看到了希望之光。这希望之光,拯救了犹太人,拯救了世界。

1947年3月12日生于上海的艾伦·哈伊姆·库拉克(Ellen Chaim Kracko),父母是二战期间从德国逃亡至上海的犹太难民。1949年,艾伦随家人离沪前往以色列,现定居美国。

艾伦·哈伊姆·库拉克(Ellen Chaim Kracko)

2006年,艾伦曾陪着87岁的母亲鲁思·哈伊姆(Ruth Chaim)一道来沪参加重聚上海活动。与会者中有13人在上海出生,艾伦是其中最小的。艾伦说,这次重聚非常难得,对很多老人而言,是一次“最后再看上海一眼”的机会。她说:“我的家人很幸运,得以在中国上海避难。对此,我始终心存感激。”

艾伦说:“我参加过很多很多次上海犹太人的重聚活动,第一次是1985年在纽约举行的。2004年在加拿大多伦多的重聚活动我也参加了,那是一次很不错的重聚。但是在所有的重聚活动中,我觉得最棒的还是2006年在上海举行的那次。那是一次情感之旅,我们每个人都感受着当地人民的热情,我们非常感激!我们避难上海的时候,中国人对我们很友好,把我们当成朋友,无论什么样的语言都不足以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说到此处,艾伦哽咽了,晶莹的泪光,在她的眼角闪烁着。

伊冯·丹尼尔(Yvonne Daniel)展示捐赠给纪念馆的画册

伊冯·丹尼尔(Yvonne Daniel)1944年10月5日生于上海,父母为1936年从德国逃难到上海的无国籍犹太难民。伊冯和她的哥哥都在上海出生,她的哥哥一岁半时不幸夭折,听母亲说,她的哥哥是死于营养不良。由于当时喂养一个婴儿十分困难,因此当时上海犹太难民中选择流产的比选择将孩子生下来的要多。

在采访中,伊冯一度哽咽不语。她说,每次回忆起这段历史时,自己都会很激动,当年如果不是上海这座城市和上海人民,2万多曾居住在上海的犹太难民可能就没有办法幸存下来。伊冯说,由于父母身体不好,她没能从他们那里获知更多在上海生活的细节,因此,她一直都很积极参加犹太难民的重聚活动,希望能够从其他难民的回忆中追溯这段历史。

冉·韦纳曼(左1)(Ran Veinerman)在接受采访后与纪念馆高级顾问廖光军合影

多年来,伊冯在美国的很多社区和团体讲述过自己的故事以及犹太人在上海的那段历史。她说,她将继续致力于向更多人传播这段历史,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犹太人与上海的这段渊源。

冉·韦纳曼(Ran Veinerman)的母亲埃丝特·韦纳曼(Esther Veinerman),1920年10月生于上海,1939年与艾伯特·韦纳曼(Albert Veinerman)在摩西会堂结婚。艾伯特·韦纳曼,1906年1月在俄国出生,1925年经由哈尔滨来到上海。1940年12月,他们的孩子冉出生。冉目前在以色列海法市定居,担任以中友协副主席,自从离开上海后,他曾6次回沪参观访问。2009年11月,冉将父母珍贵的结婚证及其他旧文件捐赠给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

冉此次带了两位朋友前来观展,其中一位拉里·哈同(Larry Hardoon)先生是20世纪上半叶沪上赫赫有名的犹太富商哈同家族的后裔。冉说,他很高兴这个展览能在纽约展出,这有助于向世人讲述那段特别的历史。他很愿意为纪念馆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帮助,并希望推进纪念馆与哈同家族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廖光军 李惟玮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