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不忍细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章 豪格斗不过小叔,丢了夫人要杀子

1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壮志未酬的清太宗皇太极驾崩。他的死,《清史稿·太宗本纪》写得简单:“庚午,上御崇德殿。是夕,亥时,无疾崩,年五十有二,在位十七年。”这是根据《清太宗实录》崇德八年八月庚午条“是夜,上无疾,端坐而崩”撰写的。

清代正史都说太宗无疾而终,说他忙碌了一天政务后,晚上九十点钟端坐在清宁宫南炕上突然死去。但他死在中年,如同暴卒,确实很蹊跷,故而留下了种种争议:一是无疾而终,二是忧劳暴卒,三是痰疾致死,四是明朝遗老制造的多尔衮害死说。

最可信的该是忧伤引发的暴卒。太宗很痴情,自娶了寡妇海兰珠后,封关雎宫宸妃,独宠后宫。宸妃命薄,生子有立储之兆,但不满周岁夭折。宸妃因丧子之痛而病亡。太宗正在松山前线指挥作战,闻宸妃病重,不惜丢下紧要军务,星夜兼程赶回盛京,但为时已晚,宸妃已逝。是时为崇德六年九月。

太宗困于情伤,忽而昏迷,忽而减食,常常“圣躬违和”。据《清太宗实录》崇德六年十月初二日记载,太宗对诸王说:“山峻则崩,木高则折,年富则衰,此乃天特贻朕以忧也。”

《清史稿·太宗本纪》记载,虽然太宗说“天生朕为抚世安民,岂为一妇人哉?朕不能自持,天地祖宗特示谴也”,但还是悲痛不已,就是王公大臣陪他外出打猎散心,他经过宸妃墓时也要独自去大哭一场。

这是太宗暴卒的一个重要因素。《清太宗实录》记载,崇德五年始,太宗便多次“圣躬违和”,崇德五年七月到鞍山温泉疗养。若说这与因宸妃子幼殇、使其立储失望有关,但幼子已逝两年半,自然有些勉强。六年,清军发起对明战争,前线告急,皇太极原定八月十一日亲征,却因鼻衄推迟三天。七年,因“圣躬违和”,在大清门外大赦人犯。八年又“圣躬违和”,正月初一免了庆贺礼,再次大赦,并向各寺庙祷告,施白金。

太宗早有痼疾在身,宸妃之死激化,日益严重,而致突然亡故。

2

太宗暴卒,再次为大清政权遗留了未立接班人的现实。满人奉行幼子守灶旧俗,但当时是非常时期,虽已征服东面的朝鲜,以多重联姻暂时稳住了西部蒙古,但南面的朱明王朝重兵压境,独立称帝的大清王朝,亟须一个强有力的权力核心。

太宗在天聪年间,将最初同坐受礼的其他三大贝勒即代善、阿敏、莽古尔泰逐次加罪弄下了台,自己独在帝座南面受礼。但他为了自己的宏图,积极起用年轻贝勒如岳托、多尔衮、济尔哈朗、多铎、豪格等后起之秀,这些人成为天聪—崇德朝的精英分子。

太宗的灵柩被安放在崇政殿,举哀三天,而在崇政殿外,大清帝位之争的呼声,盖住了殿内的哭声。

太宗长子、和硕肃亲王豪格和太宗小弟、和硕睿亲王多尔衮,都是太宗生前赋予重任的柱国亲王,各自形成了强大的阵营。

太宗虽有十一子,此时尚存七子。皇四子叶布舒、皇五子硕塞虽有十六七岁,但为庶妃或侧妃所生,太宗生前也没给他们立功的表现机会;皇六子高塞、皇七子常舒都只七岁,皇十子韬塞五岁,他们的生母出身也卑贱。

皇十一子博穆博果尔,其母为麟趾宫贵妃,是仅次于哲哲皇后的第二尊贵女人,但她嫁太宗之前,是察哈尔末代可汗林丹汗的遗孀囊囊太后。幼子丧父时还不到两岁,其母作为被俘入宫的有夫之妇,并不为满洲贵族所重视。

六岁的皇九子福临,其母博尔济吉特氏十三岁嫁给皇太极做侧福晋,太宗称帝后封为永福宫庄妃。这对孤儿寡母的背后,是蒙古科尔沁大领主世家和庄妃的亲姑姑、皇后哲哲。虽然无多少史料记载哲哲的功绩,她只生下了三位公主,但从她稳居中宫十七年,以及主持后宫事务、满蒙联姻来看,她是深受太宗和诸王公大臣敬重的。

豪格作为皇太极长子,此时已有三十三岁,年长多尔衮三岁。其母既不是皇后,也不属四宫贵妃之列。但论功绩,他不比多尔衮逊色多少。太祖年间,豪格随父征战,初封为贝勒。太宗在位时,豪格先后被封为和硕贝勒、和硕肃亲王,掌管户部事务,随太宗亲征朝鲜,同多尔衮进攻明朝。他虽于崇德六年三月,因过失被降为郡王,但很快因军功重新晋封为亲王。

按理,豪格有足够的条件成为太宗的接班人:一、他是太宗长子,正值壮年。太宗诸子,唯其具备理政、拥兵且不需辅政的年龄和能力。二、史称其“容貌不凡,有弓马才”,“英毅,多智略”,这是一个成熟君王所必需的。太祖遗诏中有其名。三、他深得太宗重用和磨炼,曾在松山指挥大军深夜竖梯破城擒获明将洪承畴,以军功而封铁帽子王。四、太宗似乎也对他很用心,让他累积军功,管理财政,并不时加强其所率正蓝旗的实力。

清史名家孙文良、李治亭在《清太宗全传》中写道:“豪格作为太宗的长子,按照中国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度,他在太宗死后当皇帝是顺理成章的。他本人条件也不差,当时已成年,有才能,有战功。他从太祖以来就在文治武功中做出了贡献,在群臣中,也有一定威信。”

3

对于豪格的争权失败,孙文良、李治亭也说得很有道理:“他没有当上皇帝的根本原因是清朝势力比较分散,诸王拥重兵,他们自己要保持权力,不愿绝对听命于皇帝。”

而埋下这个祸根的,则是皇太极本人。

太宗继位之初,阿敏出征朝鲜图谋自立,莽古尔泰拔刀威逼太宗,都是因为他们所率各旗势力强大,足以与太宗抗衡。后来,太宗成功地翦除阿敏、莽古尔泰之后,也曾导致了其率领的镶蓝旗、正蓝旗部众闹事。即便像莽古尔泰的正蓝旗,被太宗纳入自己的两黄旗之后,还不服帖,引发过反抗之后的大厮杀。

各旗主在长期统领旗兵之后,形成了旗主的绝对权威,使旗兵只知旗主而不知皇帝。阿敏统兵攻入朝鲜时,其他各旗大臣回师,而镶蓝旗大臣顾三台等附和他,要留在朝鲜,拥兵自尊。

这些足以给太宗敲警钟,于是太宗自即位之初起,就不断地在调整八旗的势力分割。

镶白旗原来隶属褚英之子杜度,皇太极继位后,寻机夺了镶白旗给豪格。为了使继汗位名正言顺,太宗将正白旗、镶白旗改名为正黄旗、镶黄旗,称原来的两黄旗各有主旗贝勒,他不好夺过来,别的旗主也不会同意。原来最强大的两黄旗,也因为太宗的政治需要,变为了新的两白旗。

太宗扳倒镶蓝旗主阿敏和正蓝旗主莽古尔泰后,将正蓝旗和自己的正黄旗混编后再一分为二,组成新的正黄、镶黄旗,由自己亲率,从中还分出一部分牛录给豪格壮大实力。豪格原率的镶黄旗改名为正蓝旗。

为了巩固帝位,太宗对新的两白旗采用分化的办法,先是废掉年长战功高的阿济格的旗主地位,用自己选拔的多尔衮作镶白旗主。当多尔衮和多铎长大成人后,又借机将两白旗混编,以多尔衮作正白旗主,多铎作镶白旗主。

至太宗死时,他留下的两黄旗和豪格的正蓝旗共有117个牛录,是八旗的第一大势力;多尔衮兄弟的两白旗则有98个牛录,为八旗的第二大势力;代善家的两红旗和济尔哈朗的镶蓝旗则有96个牛录,为中间势力。

正蓝旗和两黄旗大臣,以图尔格为首,索尼、谭泰等,誓立豪格,不惧赴死。两白旗主张推举多尔衮,但各自阵营还是有所松动。

两黄旗大臣在王公大臣议立嗣皇帝时,于大清门张弓搭箭,环立宫殿。当多尔衮征询索尼等意见时,索尼说:“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他非所知也。”众将意见是:“吾属食于帝,衣于帝,养育之恩与天同大,若不立帝子,则宁死从帝与地下而已。”两黄旗死忠的对象,不是豪格,而是太宗,他们誓立的是先帝之子,不一定是豪格,这也为后来多尔衮推出福临、自己摄政,创造了先决条件。

多铎虽是多尔衮的同母弟弟,但二人关系并非电视剧《孝庄秘史》描述的那般融洽,多铎反而对侄儿豪格更为亲近。多铎也是有野心的,他先劝多尔衮去抢。《清史稿·索尼传》曾记载了他们兄弟对帝位觊觎的一段对话:“英亲王阿济格、豫亲王多铎劝睿亲王即帝位,睿亲王犹豫未允,豫亲王曰:‘若不允,当立我。我名在太祖遗诏。’睿亲王曰:‘肃亲王亦有名,不独王也。’豫亲王又曰:‘不立我,论长当立礼亲王。’”由此可见,多尔衮宁愿推肃亲王豪格,也不情愿给弟弟多铎。多铎也不再力劝多尔衮,反而推出年过花甲的老代善。

代善不傻,先是认为豪格当承大统,豪格做样子礼让。代善继而推多尔衮,逼退多尔衮学豪格风度。多尔衮公开表态“无继统之意”。代善马上一句:“睿亲王若允,我国之福。否则当立皇子。我老矣,能胜此耶?”说得轻,落得重,让大家把储君的目标锁定了豪格之外的福临。《孝庄秘史》为福临的登基,以代善与哲哲皇后唱了一段双簧戏。

郑亲王济尔哈朗虽然支持豪格,但不坚定,后来多铎跟豪格说:“和硕郑亲王初议立尔为君,因王性柔,力不胜众,议遂寝。”

强劲的对手争衡,得利的往往是第三方。当时,哲哲皇后力挺侄女庄妃所生的福临,但是她除了有皇后这份尊荣,并无实际兵权。只有在众王实力消抵时,她力挺的优势才显露出来。

4

多尔衮和豪格断然想象不到,自己争了半辈子,权倾朝野,拥兵不少,却败给了一个六岁的娃娃。

但是,多尔衮却胜了豪格一筹。

就军政而言,太宗多次起用多尔衮为征明大将军,豪格副之,无疑是给了多尔衮练兵和壮大的机会,使他成为众多王公大臣之首。

在辅政上,崇德三年,太宗更定部院官制,把六部之首的吏部交给多尔衮统摄。文臣武将的袭承升降甚至管理各部的王公贵胄,都需经他之手任命。他举荐希福、范文程、鲍承先、刚林等文臣,被太宗分别升迁。根据他的建议,太宗又对政府机构做了重大改革,确定了八衙官制。在统辖六部的过程中,多尔衮锻炼了自己的行政管理能力,为他后来的摄政准备了能力条件。

顺治登基,多尔衮按协议,与济尔哈朗一同辅政。但多尔衮先以奉命大将军的身份挥师入关,问鼎燕京,逐鹿中原,打败了李自成和明军,夯实了他摄政王的煊赫权威。然后,多尔衮授意贝子吞齐告发济尔哈朗与豪格图谋大事,打击济尔哈朗。

此时,豪格也累积战功,被授为靖远大将军出征四川,荡平最难啃的张献忠政权。本来此功可与多尔衮击溃李闯义军相提并论,但多尔衮为了压他一头,强迫幼主加封自己为皇叔父摄政王。这个位置,豪格是不能得到的。

在多尔衮心里,若非豪格争夺,他已是帝座上的主人。尤其是他以摄政王主政之后,虽没有享受皇帝的称号,却享受着皇帝的实际优越条件。越是如此,他越是恼怒豪格当年的夺位之谋,使其名不副实。

《清史稿·豪格传》记载:顺治“五年二月,师还,上御太和殿宴劳。睿亲王多尔衮与豪格有夙隙,坐豪格徇隐部将冒功及擢用罪人扬善弟吉赛,系豪格于狱。三月,薨”。

顺治五年二月,豪格西征大军班师回京,顺治帝在太和殿设宴慰劳豪格。稍懂事而不堪多尔衮压制的顺治帝,对大哥过于亲近。多尔衮不久就以豪格隐瞒其护军参领希尔根冒功、起用罪人之弟的罪名将其下狱,三月豪格死于狱中,年仅四十岁。

豪格西征厥功至伟,而回京至死,不足一月。不难猜想,多尔衮对这个亲侄儿的恨到了何等地步。看多尔衮给豪格罗列的罪证,微末而不至死。但多尔衮还是用尽了手段。《清世祖实录》卷三十七有言,豪格被囚禁狱中,曾对来看自己的阿济格、尼堪、苏拜说:“将我释放则已,如不释放,勿谓我系恋诸子也,我将诸子必以石击杀之。”多尔衮的折磨何妻惨厉,已让昔日铁汉豪格心理扭曲,出现了一种报复性的逆变心态,要以石头砸死自己的诸多孩子,以免诸子遭到多尔衮的虐杀。

这样权欲较量下的人伦悲剧,在豪格父子中没有酿成,但在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城时,崇祯帝逼皇后贵妃自缢后,拔刀砍断十五岁的长平公主的左臂,又挥剑刺死了年仅六岁的昭仁公主。

最是无情帝王家。

《清史稿·豪格传》记载:“睿亲王纳豪格福晋,尝召其子富绶至邸校射。何洛会语人曰:‘见此鬼魅,令人心悸,何不除之?’锡翰以告,睿亲王曰:‘何洛会意,因尔不知我爱彼也。’由是得全。”

豪格死后不到两年,多尔衮因元妃过世,将原嫁给豪格做侧福晋的姨妹兼侄媳强娶进府做王妃。从豪格阵营背叛过来的何洛会,构陷豪格谋逆之后,力劝多尔衮对豪格斩草除根。还好,多尔衮这次没有对侄孙痛下杀手。

亲政后的顺治帝手足情深,对叔叔多尔衮却不客气了,除了追回爵封平毁墓葬外,还将多尔衮铁定的豪格案推翻,称豪格无辜被害予以昭雪,追复肃亲王,次年建墓立碑表之。顺治十五年九月,世祖再为豪格立碑,称“和硕肃亲王豪格系太宗文皇帝长子,朕亲兄也。智略超群,英雄盖世”,“四川大定,建此奇功,宜膺上赏。墨尔根王摄政,掩其拓疆展土之勋,横加幽囚,迫协之惨,忠愤激烈,竟尔沦亡。朕念手足之渲,不胜凄怆”。“墨尔根”汉译“睿”。天聪二年二月,太宗征服察哈尔多罗特部,赐号多尔衮“墨尔根代青”,后来在新爵位中做了保留。

豪格被追谥曰武,为清代亲王谥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