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爱看的通俗心理学合集(套装共18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47章 自我超越:创造幸福人生的基石

自我超越是指人的各种潜能和智慧在适宜的社会中得到最大限度发挥,实现理想和抱负的过程,这是一个人对追求未来最高成就的人格趋向,是人最高端的需求。在一个成长较快的社会中,自我超越的人会越来越多,而人类的发展也遵循着这个规律,当每个人都实现自我超越的时候,理想社会就会呈现在我们面前。

在理想社会中,人们可以自由地做自己喜欢的事,而这些事情就是自己的事业,人们不会再为生存而发愁,朋友和同事之间的交往变得轻松愉快,我们甚至也不用苦苦地追寻爱情,而是自动自发地去爱,因为自我超越的人已经明白了爱情的真谛,超脱了物质的需求,转而去追寻精神层面的需求。到了那个时候,人们的快乐感会大大增加,认知能力也会空前加强。而要实现这一切,就要从达到自我超越开始。

1.幸福人生的通道——自我超越

对于一个身心健康,自我价值得到实现的人来说,接下来他要追求的便是令人心荡神游的幸福人生,它使我们了解到,幸福不仅能给我们带来情感上的欢愉,还能使我们发现人生的真正意义。

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心理中的某些因素却一直阻碍我们获得这种幸福体验,我们姑且把它称之为存在性认知,这种认知使我们的行动能力直线下滑,它对事物采取消极观察和不干预的态度,是一种放任的自由。这在绝对安全的情况下并不会对我们产生太大影响,但大自然处处充满了危机与不确定性,届时,这种影响就会被不断放大。大自然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有存活的权利,包括一头狮子、一只蚂蚁,甚至是我们看不到的各种微生物。所以,冲突不可避免,存在性认知呼吁我们要和狮子和谐相处,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和谐相处”是不可能的,这时候,自我超越的力量会促使我们杀死狮子,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自我超越包含在追求幸福人生的总目标之中,它本身又包括两个方面,即和谐与斗争。存在主义者们对和谐太过于专注,因此忽视了人在成长过程中必须遇到的斗争。

自我超越体现了一种最高层次的需求,这在特定的社会或环境中才可以实现,自我超越的人的潜能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可以集中全部精力来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在目前所处的社会中,能够自我超越的人并不多。不过,现实也给我们提供了不少自我超越的案例,就像一位成就巨大、赚到了一辈子都花不完的钱,于是买了一座小岛的科学家,他在岛上建了一座豪华别墅,和自己的家人住在那里,每天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研究自己喜欢的事物。

很多人曲解了自我超越,以为这就是放任自由,其实两者有天壤之别,自我超越是在斗争之后才能实现的,就像这位科学家,他必须经过一定程度上的努力与奋斗,才能使自己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相当充盈。

很多心理学家认为,自我超越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它是静止的、不真实的,并且永远无法实现。因为他们认为,自我超越就是超越了所有问题,使人们永远快乐生活的乌托邦。但事实上,情况并非如此。

我们可以将自我超越时的实际情况做一次深刻的剖析,在自我超越的状态下,童年的所有缺失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包括童年的阴影,以及那个时候所受到的心理创伤。而且,也能过帮助很多人摆脱生活中的各种精神疾病。如焦虑症、幻想症以及精神分裂症等等。将这些负面因素去除后,他就可以抓住人生中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就像一位科研工作者,不管他处在何种地位,拥有多少物质财富,只要他能够心无旁骛地将心思放在他所喜欢的事情上,并且不被任何问题所阻挠,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他做到了自我超越。

在自我超越之前,会有一种趋势来牵引。例如,在任何可以解决人类社会重大难题的科技产品问世之前,有些人总会产生一种坐立不安的感觉,这是缺陷所引发的茫然失措。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自我超越的前奏曲。

“爱”在自我超越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爱可以促使我们对于所爱对象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它与迷恋不可分割,另外,还要加上关怀的属性。通过这些因素,相爱之人可以看出彼此的优缺点,这一点是旁观者无法做到的。

自我超越颇有哲学寓意,因为真正意义上的自我超越并不是自己一个人达到这种状态或者成功,与此同时还要做到成就他人,因为,自己取得的成功可能并不长久。举个例子,非洲有一个非常有钱的富翁,他每天吃喝不愁地幸福生活,可以做任何自己喜欢的事情,他的确达到了自我超越。但是,他却是一个相当自私的人,他从不去帮助任何人,而是守着自己的财富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

有一年,发生了自然灾害,饥饿的人们开始到处争抢食物,进而引发暴动,人们发现了富翁的豪宅,他们闯进去抢走了富翁的全部财产,将家中存储的食物洗劫一空,而富翁本人也被众人烧死。

这个故事并不是危言耸听,它影射出了诸多社会现实。那么,自我超越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一定要无私地帮助别人呢?这自然是有标准可循的,如果自己的物质财富匮乏,帮助别人就等于是牺牲自己,这就相当于自我超越从一个人转移到另一个人身上,这并没有任何功德的体现。因此,很多国家鼓励人们从关注自己开始,让自己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先丰富起来,因为这样才能给他人树立榜样,达到带动的效果。

这其实昭示了一种矛盾,即对自己忠诚还是对他人忠诚的问题,这两种选择存在必然的矛盾,一个对自己忠诚的人绝对不会做损害自己利益的事情,对他人的忠诚就无从保证。如果我们过分地对他人忠诚,便意味着我们丧失了鉴别能力,对于法官、警察等司法工作者来说,过分的忠诚和容忍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当然,病人对待主治医生,孩子对待父母,夫妻之间就必须要忠诚,这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不过,在分析的过程中,也会出现难以抉择的情形。例如,绝大多数心理医生对自己的病人都会相当宽容,他们拒绝采用任何惩罚性的活动。但是,他们对待下属却不一样,他们很少帮助下属改正错误,而是简单地惩罚甚至是解雇。而且,地位越高的人,遇到这两种选择的几率会更大。

有时候,自我超越是为了一个终极价值,而每个人的终极价值都不尽相同,甚至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一直为了终极价值不懈努力。就像一位已经自我超越的律师,他每天的工作非常辛苦,却依然乐此不疲。当别人问他原因时,他会说:“我只要看到有人被欺骗,就会非常愤慨,就想为他讨回公道。”由此可见,公平对他来说就是终极价值,但他却无法明确地表述出来。

当我们在研究已经达到自我超越的人时,会发现他们的正义感相当强,对比身心健康的普通人来说,他们对某些事表现出了相当大的热情,并且具有积极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决心。

有人说这是鲁莽,但是,倘若对一切事物反应平淡,那便意味着没有同情心,就像一个只会进行逻辑思维的机器,对于实现整体发展非常不利。看到有人受伤,自我超越的人会毫不犹豫地上去帮忙,而其他看似身心健康的人却会因为诸多顾忌而放弃施以援助的想法。所以,自我超越并不是意味着放任自由或者顺其自然,而是一种积极勇敢的人生态度,一种将潜力无限发挥的行动模式,它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幸福的人生。

2.需求:从低需求到高需求的进阶之路

曾几何时,人类开始思考各种各样关于人生的问题:“什么是正确的生活方式”“我们如何选择有益于自己生活”等。这些问题曾经被人们划入永远无法解答的范畴,但现在看来却并非如此,因为生物学家在对动物进行实验时,发现了一个关于选择性的秘密。

他们在实验中切除了动物的肾上腺并认为动物会因此而无法调节自身的代谢,但出人意料的是,动物竟然可以通过调整食物的方式,来达到一种新的新陈代谢平衡,并能继续保持活力。生物学家们还发现,怀孕的动物为了顺利生产,会在产前的那段时间调整好自己的食物。

动物的很多行为更多靠的是本能,但是,越高级的动物,依靠本能辨别的能力越差,在有毒的食物面前,低等动物能很快做出反应,并展开防御机制,而高等动物的反应则相对较弱,尤其是人类,而且不同的个体能力有诸多差别。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只要是有机体,体内都有一种自我管理的机制,能够自行对自己进行调节。所以,有机体应该对自身有一种信赖,人类在婴幼儿时期就已经具备了这样的能力,在选择食物、睡眠时长和断奶时间的时候,婴幼儿自己的选择比成人的估计更为科学。

但是,我们在研究过程中了解到,选择存在好坏之分,科学家们发现,有些鸡可以选择有利于自己成长的食物,进而可以茁壮成长,另一些鸡没有选择这些食物,因而生长得相对瘦弱。如果人们强迫那些瘦弱的鸡吃优质的事物,一段时间后,它们也会强壮起来,但达不到能够做出正确选择的那部分鸡的水平。

这个道理对人来说也完全适用,身心健康的人完全可以选择从长远来说有益的东西,但对于神经病患者,他只能选择有助于自己神经稳定的东西。但后者所倾向的这些,对于身心健康的人来说却是有危害的。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些价值对所有身心健康的人来说是一样的,但也有某些价值要因人而异,这就是价值观产生的生理学基础。不过,人类不只具有生理需求,还存在心理需求,不管何种需求,都需要周围的环境给予满足,由此,才能防止生理的痛苦,或者心理上的折磨。

如果一个人极度缺乏爱,他或许会以为自己得到爱之后,就可以得到真正的满足,从而获得永远的快乐富足,但他并不清楚,一个愿望得到满足之后,只是代表他到达了另外一个起点,他一定还会产生另外的需求。我相信存在一个终极的、永远无法提升的最高级需求,但我们也应该知道,所有需求都是分层次的,它们不断发展并相互联系。

这个结论对于解决存在和形成之间的矛盾非常适用,人类为了追求终极的满足,一直不停地前进,每一次都以为自己到达了终点,但每一次都陷入了深深的失落。其实,我们大可不必如此,追求本就是漫长之路,我们只要满足了一直在追求的需求和愿望,就代表进入了一次天堂。

人体本身就有促进良好成长的机制,包括幸福感、快乐感、愉悦感等。而故步自封、拒绝成长所带来的就是恐惧、绝望或焦虑。这些主观上的反应对我们的心理和行为起到了一定的调节作用。

当人得了心理疾病之后,生理和心理的方方面面就不在一个统一体中了,具体表现为他总是喜欢做一些可能有碍于身心发展的事情,但他却能从中感受到快乐。但这个快乐,往往转瞬即逝,或者对生活并没有任何积极意义。由此,他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和冲动,并且担心这样下去一定会陷入万劫不复之地,于是,他便产生了巨大的心理矛盾,这非常不利于自我超越。所以,对待心理疾病患者,首先应该满足他基本层次的需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内部倾向,他们都希望可以完全展现自己的本性,但是,这只是一个理想化的建议,如果一个人充分展现了自己作奸犯科的本性,那势必会给周围带来巨大的灾难。

作奸犯科是一种来自于本能的欲望,毁灭、憎恨和敌视都属于这个范畴,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了解得并不多,弗洛伊德认为人是本能性的动物,但也有很多心理学家提出了相反的意见,但无论哪种意见,都没有绝对的证据。

对于身心健康的人来说,愤怒仅仅是对当前情况的一种合理反映,并非来自于过去的生活积累,也就是说,这是对当前不公正、侵犯行为的一种生理和心理反应,并不是对很久以前某人犯下过错的一种积怨。愤怒作为一种情绪,是健全人格所不可或缺的,愤怒的时候,我们的行为更加果断,对自己更为自信,斗争的时候也更加具有力量。但是,身心不健康的人在愤怒中可能会表现出深切的恶意,并且带有盲目破坏的特点。

自我超越的先决条件是解决本质需要,然后一步一步地上升,但不管需求来自于哪个层面,没有节制地满足欲望也会形成危险后果,这也是一种变态心理的体现,对儿童来说同样适用。我们在追求满足的时候,应当意识到其他人也有这方面的需求,很多时候,我们需要迁就他人,并且控制、延迟甚至暂时放弃自己的需求以达到一种自律的状态,这样的行为才算得上是合理的。

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控制这一点,使得长期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就很容易引发心理疾病,最典型的就是人格分裂和多重人格,这些患者对任何事情都谨小慎微,一有冲动就会拼命地压制。这时候,就会产生另一种人格,它与第一种人格截然相反,它是完全冲动的、无节制寻求快感的个体。这两种性格都是扭曲且不正常的,只有整合他们,才能使身心步入正轨。

有许多心理医生的治疗手段很独特,他们通过揭露患者的本来面目来进行治疗,让患者认识到真正的自己,这可以使他们感到自己的强大和力量,对于社交恐惧有着非常好的疗效。这些心理医生尊重人性,敢于暴露自己真实的一面,并不认为这样就是罪恶的,而且,他们试图让病人也理解这一点。

我曾经接触到一个患者,他是一名僧侣,从小就有崇高的信仰,但他却在一段时间内陷入了苦恼的世界,因为他发现,自己不可避免地带有动物本性,如排便、呕吐等,他认为这是肮脏的,他为自己信奉的神灵竟然创造了这样的机制而感到懊恼。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理想与现实的脱轨,他们所祈求的东西已经违反了人的本能需求,是不可能实现的。

对于一名婴儿来说,他比任何一个成人的潜力都要大,当婴儿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可以通过他的表情动作推测他有可能是未来的科学家、医生、航天员,甚至是世界级的成功人士。当然,对一个成人来说,他也能表现出超强的潜力。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个理论应用到心理问题的层面上,一位合格的医生,必须对患者有一个全面统一的认识,首先,他要把患者看成是独特的、有尊严的人。另外,他也应该意识到患者存在的不足,以及弥补这些缺失所需要的治疗手段。无论患者做出的事情多么令人反感和厌恶,我们都必须尊重他。

格式塔心理学告诉我们,事实是不断变化的,它们会向着某个方向前进。格式塔心理学并不像行为主义那样将人看成动物,而是承认人的主观能动性。

在大学里,我曾经花费了很长的时间来研究催眠术,但是,催眠术因为其“虚妄的”特性而被划入禁止研究的范畴。但是,我却坚信催眠术是可行的,因此,我不惜“暗地”研究,事实证明,我的看法完全正确。

这就是知识对行为的影响,如果孩子的脚底扎进了一个钉子,你一碰钉子,他就会拼命地哭喊,这时候,你可能会陷入犹豫之中,但当你确定必须要拔下这颗钉子来救孩子的命时,你会毫不犹豫地拔下它。这印证了苏格拉底的那句话:“没有人愿意选择虚假的东西,谁都向往真理。”

一个人如果对现实有了充分的认知,就很容易走上自我超越的道路,因为他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所以,对于事实的无知是罪恶的根源。千百年来,我们一直在求知的道路上探索,即便我们离成功还很遥远,但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有些时候,我们需要研究人的本能价值,但事实上,文化对本能的影响太大,所以我们很难透过现象看本质。在人的一生中,低级需求往往比高级需求更具主导地位,只有完成自我超越的个体,才能满足所有低级需求,进而可以去充分追求高级需求。

这告诉我们,人的高级需求依赖于低级需求,并需要以低级需求作为基础。所以,要发展人的高级需求,追求更高的价值,首先需要满足最低级的需求。最强大的人也摆脱不了最基本的困难,多伟大的人也抵挡不了饥饿和寒冷的折磨。人既有动物属性,又具备超越动物的某种特征。而且,人的满足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尤其是高等级的需求。对于天才音乐家来说,钢琴可以让他获得成就,古筝也一样能给他带来快乐。对于爱的需求并非停留在一个人身上,很多人都可以为他提供这样一种满足。

3.揭秘那些被文化改造而选择隐藏的本质

一名医生如何来自我超越呢?他可以选择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这样不仅可以获得足够的物质财富,还能获得一定的精神财富,并实现个人价值,这个决定有一部分是他自己想到的,有一部分是文化赋予的,还有一部分可能源自于本能。这三者结合起来的时候,就能变成这名医生真正需要的东西。这在解决心理问题上效果显著。很多情况下,心理医生都会帮助病人找到那个连他自己都感到迷茫的需求和目标,所以,我们可以把这种心理治疗定义为寻求价值。

我们可以说,一个有目标的人或自我超越的人是正常的,但这仍然不太严谨,因为我们实在想不出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定义来阐述“正常”的含义。但绝大多数人明白正常的相应内容,格式塔心理学理论指出,正常是靠感觉得出来的,而不是依靠理论分析或逻辑推理。当有人问我关于正常的问题时,我一直都会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而不是单纯地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

例如,曾经有一位母亲问我她的孩子是否正常,通过交谈我了解到,她想确信自己到底应该帮助孩子还是放任孩子的发展,而不是问我她的孩子是不是存在什么心理疾病。所以,对于类似的问题,我会用:“需要注意”或者“不用担心”来回答。

生活中,有的婴儿爬行和喝水的动作明显比其他婴儿笨拙,很多母亲对此感到非常担忧,认为那是非常糟糕的事情,因为我们有了一个看似合理的标准,但我们有没有想过,这样的标准是否科学呢?

很多学校规定女生禁止吸烟,声称那是不正常的行为,而且,女生必须穿宽松的裤子,在公共场合握手也被视为不雅。由此可见,人们所说的不正常其实就是不符合传统,并且暗含着不健康,或者病态的意思。在我看来,这个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因为女人同样有需求,同样应该得到满足。文化有时候也会束缚本能和需求,成为自我超越的阻碍,就像种族主义,它曾经给我们带来了帮助,但现在却阻碍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很强的适应力,希望他在社会团体中获得尊重与爱戴,但是,团体的范围非常广泛,犯罪团体和吸毒团体也包括在内,在这样的团体中,有诸多不良嗜好反而是正常的。由此可见,正常与不正常鉴定起来非常复杂,这需要结合心理环境、文化以及生存环境来分析。

一个人的适应能力往往是被动的,在文明的国度,青少年打架斗殴,争强好胜被视为存在病态心理,需要进管教所甚至是监狱,但在战乱纷飞的国家,这反而是超强生存能力的体现,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硝烟弥漫的环境中保全性命。

这个理论告诉我们,人类心理具有非常强的可塑性,能够适应各种复杂的客观环境,同时,人类又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改变客观环境。在医学上,“正常”这个词常常被用来形容没有疾病或伤痛。例如,我们身体不适去医院检查,医生可能会告诉我们一切正常,这里正常的意思就是用目前的技术检查不出任何问题。但对于心理医生来说,“正常”这个词语的应用非常少,因为他们眼中很少会有正常的人,包括他自己在内,多多少少都会有心理问题。

之前,很多哲学家提出,只要每个人都效仿某个伟人,就可以实现所谓的幸福、健康和快乐。所以,在中世纪时期,圣职人员被视为争相效仿的典型,而在文艺复兴时期,知识分子被誉为圣人。随着社会的变迁,被效仿的群体也在不断变化。时至当今社会,被效仿的对象就成了身心健康的人,或者说是已经实现自我超越的人。

我在研究各个流派心理学理论的时候,发现很多哲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理论都是片面的,就像亚里士多德,他所做的研究只是停留在观察周围的人,观察人们对待不同事情时的表现,这只是看到了表面,却没有抓住本质。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性占据了人的首位,而本能则与理性相冲突,所以人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

但是,这仅仅是他的一家之言,心理学发展到现在,我们终于发现,理性与本能之间并没有所谓的对立与冲突,相反,它们是相互协作的。至少一个身心健康的人是这样的,出现冲突的只有精神病人。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类的本能比较微弱,他们非常容易被文化所改变,甚至被改造得面目全非,所以,人很难了解到自己的本质。

在研究人的本质时,不能只是了解他们的生理学构造,还要观察他们最基本的需求和文化知识的影响。而且,内在本质并不会浮于表面,而是被深深地隐藏了起来。

在进行心理治疗的时候,必须研究病人的内在本质,几乎所有的心理医生都承认,成长早期缺乏爱是出现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在对婴幼儿的观察中已经得到了证实,而且,如果婴幼儿的爱被彻底剥夺,则有可能会危及生命。所以,对于儿童时期爆发的心理疾病治疗起来并非难事,只要给予他们足够的爱就可以达到缓解的效果。

因此,儿童需要感情,正如他们喜欢慈祥的父母、和蔼的老师、友善的朋友,而不是冷酷且充满敌意的人。我们发现,几乎所有身心健康的人都享受过充满爱的的生活,他们得到爱,也给予爱。因此,他们对爱并没有强烈的需求,因为他们内心已经拥有了足够的爱。

人与动物对于“爱”这样的心理需求如此,对待生理活性物质的需求也是如此,就拿盐这种物质来说,如果动物长期没有进食盐,就会引发一系列生理症状,当我们使它体内摄入足够的盐之后,它的症状就会减轻或消失。无论是人还是动物,都会主动选择盐分多的食物,而且在主观上也表现出了对盐的渴望。例如,身体缺盐的人会对周围的人说含盐量多的食物非常好吃,但身体不再缺盐的时候,就对盐没有先前那般强烈的渴望了。

这个重大发现可以应用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例如,我们想要知道婴儿何时断奶对其健康有利,不必寻求有经验的儿科医生,而是给婴儿一个自由选择的机会,我们可以将流质食物和固体食物分别放在婴儿的面前,只要他表现出对固体食物感兴趣,并开始食用它,就代表着断奶行为已经开始了,无需我们强制。所以,我们可以用一种自由选择的方式让儿童知道什么时候需要爱或尊重,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才能茁壮成长。

所以,在研究本质的时候,人比动物要复杂得多,对于一只狗来说,它几乎没有什么内心冲突,其本能也表现得非常明显,但人却不同,他们的本能已经被文化所改造,要想发现就需要进行更加细致的观察。

4.传统教育方式:“领头羊”的“滑铁卢”

我曾经设想过一所理想的大学,它与传统意义上的大学有着天壤之别,在这所理想学校里,不会有任何强制学习的必修课,学生们可以学习他想学的任何东西。另外,学生群体可以涵盖社会上各个年龄段与各个阶层的人。甚至是低能儿童也能在这里获得感情和心灵的需求,这样的大学能够覆盖世界各地,每个人都是活到老,学到老,并且乐此不疲。

理想的大学可以帮助人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短板,让他们有针对性地学习,其实,这也是在寻找自己的使命,一旦找到它,人就能轻松地自我超越。对于一个身心健康的人来说,他们在感受内心方面比其他人更加清晰,他们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有的人知道自己不需要穿毛衣,因为这会使他浑身发痒,这就是对自己的一种独特认识。而有一些人则正好相反,他们看上去非常迷茫,对自己的身体和心理情况知之甚少,他们的日常作息安排甚至是食物的选择都必须按照一个规则进行,而不是遵从自己的感觉和感受。也就是说,他们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以社会的准则为基础,以普遍的价值观来做出最终的判断。造成后者的原因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受到了长期不良的教育。很多成人经常会把孩子们的天性被抹杀,致使他们无法了解自己的内在需求。

例如,有个孩子非常讨厌喝牛奶,但她的母亲却有不同意见,总是对她说:“你怎么这么调皮,牛奶对身体发育非常好,你必须要喝。”于是,孩子就在父母的强迫下天天喝牛奶。如果经常发生类似的事情,孩子们的自主选择能力就会逐渐降低,甚至会造成身心的不统一,从而极大增加了患心理疾病的概率。

心理学家调查发现,那些具有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或者智商高的儿童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能够自主分辨对与错,并且知道自己的需求,而其他儿童则普遍倾向于循规蹈矩,总是期待周围人的教育或指导。

对于一个已经自我超越的人来说,他们有着非常强的自主选择能力,他们不会盲目信奉某个国家或某一价值观,而是可以客观地看待社会,并能明确地指出自己喜欢哪些地方,不喜欢哪些地方。

教育工作者应该致力于发现大多数被教育者的使命,聆听他们的内在需求,发现他的过人天赋,或揭示他要为之献身的终身事业。这和选择配偶是一个道理,很多情况下,心理学家都会鼓励年轻人进行几次恋爱方面的“实战”,让他们多和不同的人接触,即便是在结婚前,也要试着共同居住一段时间,以便做最后的了解。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知道自己喜欢的是什么,谁是最适合自己的人。所以,在选择终身事业的时候,一定不能人云亦云,而是要多实践和感受。很多教育专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在给年轻人指点未来的时候,总是率先考虑到社会的需求和薪水报酬,根本不去理会年轻人的喜好。却不知,倘若你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并不热爱,就会失去一个自我超越的决定性条件。

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让人了解生活的可贵,如果生活没有快乐和希望,那就等于没有任何意义,遗憾的是,很多人并没有找到生活的乐趣,甚至整日生活在痛苦之中。长时间的痛苦积累甚至可以引发轻生的念头,当然也有一些人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负能量,并且希望得到解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纳粹集中营里的俘虏们一般会出现呈现出两种心理状态,一种认为生活值得珍惜,因此求生意志特别强,不会放弃任何一个机会。而另一种人在祈求上帝无效后,就会“心灰意冷”地接受死亡。

心理学家们曾经把酗酒者描述为那些对生活充满厌倦的人,这些人仿佛没有经历过人生的高潮或低谷,感受不到生活的意义所在。但是,很多专家认为,酒精成瘾并非难以戒除,只要为他们提供有意义的生活,就能够让其轻松放弃酗酒。

传统的教育体制并不被大多数人所看好,因为它一直在压抑学生们的快乐体验。在这样的体制下,很少有老师能够容忍学生们在教室里打闹,即便是在下课的时候。而且,老师通常被要求在一节课内讲完特定的知识点,因此对他们来说,学生们的安静比快乐更能使教育工作顺利进行。

在学校里,高年级学生在帮助低年级学生时会得到极大的满足,当老师看到学生在模仿自己的处事态度时也会感到非常欣慰。很多时候,老师的言行举止与行为模式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因为学生们总是倾向于模仿老师。所以教育的最佳方式是引导。

例如,一位自认为自由搏击天赋很高的年轻人觉得自己将来一定会成为著名的搏击家,于是,他找到一位稍有名气的教练,请求对方将自己培养成一名出色的职业搏击运动员。通常情况下,这位教练会找一位专业运动员和他打一场比赛,试试他的身手,如果他确实有天赋,那么就可以根据其特点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也就是说,天赋是既定的,别人不应该强制性地去改变任何人,而是应在天赋的基础上帮其架构未来。

教练的教育方式无疑是正确的,但在对年龄较小的孩子进行教育时,首先应该满足他们的基本心理需求,如安全、尊重和爱的满足,否则,就不可能实现自我超越。孩子之所以会身心健康,因为他觉得自己非常可爱,也知道他自己可以受到尊重和爱护,有很多人需要他。

教育的另外一个目的是使意识一直保持清醒,使我们感受到美好的生活。这在传统教育中是体会不到的,传统教育只会让人变得冷漠,对周围的事情视而不见。能够体会美好生活的最有效办法就是想象自己快要死去,在死亡的威胁之下,我们就会以不同的方式观察事物,并且更加细致,而不是按照以前的习惯来对待。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需要说明的是,控制我们的冲动对于自我超越非常重要,我们应该抛弃那种完全压抑冲动的教育方式,而是从人性出发,让冲动和压抑同时存在,这样就会获得更大的满足。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我们希望拿到短跑冠军,感受巨大的荣耀,就需要压抑自己懒惰的欲望,勤加苦练才能实现。这就是压抑和冲动的一个现实应用。

5.看一看你的爱情观正确吗?

爱情一直是一个永久的话题,它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但它又复杂异常,使我们很难找到其轨迹并加以应用。在心理学领域,我们可以捕捉到有关爱情的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在研究爱情的时候,最好不要做太过客观的描述,因为谁也不可能仅凭言语就能将爱情所有的属性表述出来,真正的爱情只有亲身体验才能体会真切。一般情况下,爱情体验是由于温柔、深爱、关心等情感构成的,一个人在感受这种情感的时候会感到愉悦、满足和幸福。爱情的主动方总是想和被动方更加亲密,总想拥抱他(她)或者守护他(她),而且,爱情主动方认为被动方最美丽,最纯净或者具有某种特殊魅力。总之,主动方的注意力永远在被动方身上,进而淡化了对周围其他的人的关注。主动者在生理上和在心理上都会产生接近对方的欲望,他们会有一种和对方单独约会的偏好,并且想取悦对方,馈赠礼物就是其中一种表现。

一般情况下,爱情先于婚姻出现,虽然这并非绝对,却是婚姻稳固的前提条件,因为爱情是婚姻的基础,婚前必须要通过恋爱,增进彼此的好感,并且在相互了解中认识自我。

很多人把爱情当成一种关系,这种观点是不对的,爱情并不是束缚双方的工具,一方也不能试图去控制对方。如果是这样,双方就成了看守和犯人的关系,两人都被画地为牢。而此时的婚姻,也成为了一座监狱。

我们可以把爱情视为一种生存状态,在古罗马,婚姻的定义就是“众生分享命运”,意思是说,婚姻要求男女双方互相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除了分享之外,它不要求任何回报,也不主张互相束缚对方。而且,男女双方爱得越深切,彼此之间的自由也就越多,相处起来也更加融洽。因为既然深爱对方,就应该让对方保持自己的人格,表现自己的特点。

彼此相爱的男女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他们只有在对方身上才能找到自己的另一半,所以,爱情也是两个人意识和精神上的统一。他们都不愿意成为孤立的个体,必须从对方身上获得对于自己的认可,一般情况下,生命中最快乐的时光就是在恋爱阶段度过的。

爱情是人生中的重要情感之一,因此伴侣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选择配偶对于人生来说,就像是打一场决定性的战役,必须要知己知彼。首先,在选择另一半时,一定要追求纯真的爱情,而不是为了财富、家族甚至实现野心;其次,必须要相互信赖,良好的声誉必不可少,夫妻双方的行为必须要有所约束,不能做出背叛或不忠诚的行为;再者,温柔善良的性格也是必须要考虑到的因素,因为性格决定命远;最后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过分追求完美,因为完美永远不存在,即使存在,它们也可能对你不屑一顾。在生活中,一旦一个男人爱上一个女人,他往往会追求完美,希望对方成为一个自我超越的人,但是,这样的人毕竟寥寥无几,所以,恋爱中的男女只能伪装,但是掺杂了虚伪的爱情无法长久,也无法保证日后的婚姻。所以,双方都不应有太过苛刻的要求,因为任何一方都没有权利向对方提出要求,否则就只会自寻烦恼。

爱情的一个最显著特征就是可以消除恐惧和焦虑,处在热恋中的男女,其防御机制会逐渐减除,随着这种关系进一步发展,他们的亲密程度逐渐增加。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与相爱的人相处会使自己感觉自由自在,不受拘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健康的爱情意味着坦诚相待。但是,如果伴侣有诸多缺点,爱情关系就会面临危机。就像心理学家做过的油画点评实验一样,实验者将两幅优劣相差很大的油画交给十几名专业人士品评。一段时间后发现,随着品评者对油画的熟悉,人们对优秀作品的评价越来越高,而对拙劣的作品的印象则越来越差。

真正的爱情出自于感动,其中包括关心、尊重和了解,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令对方“感动”,而是真正为对方的成长与幸福所做的积极努力。在这种良性能量的作用下,夫妻的关系趋于健康。对于相亲相爱夫妻来说,一方的疾病就相当于两个人共同的疾病,一方的需要就是两人的共同需要。

在良性的夫妻关系中,处在弱势的一方可以尽情享受伴侣的照顾和爱护,完全放弃自我的防御机制,就如同孩子待在父母的怀抱睡着一样,而在不正常的夫妻关系中,爱情往往经不起考验,如果妻子选择丈夫的标准是他的体力与事业,一旦丈夫失去了它们,就会给夫妻关系带来灭顶之灾。同理,如果丈夫选择妻子的标准是美貌动人,随着时间的流逝,妻子人老珠黄,那也会对夫妻关系造成很大的影响。

对对方人格的肯定,希望对方成长的愿望,是爱情的真谛,即自发肯定对方,在保留个人个性的基础上与对方融合的爱情。例如,随着感情的加深,丈夫对妻子获得的成就感到由衷自豪,即使对方的成就已经超过自己。已经自我超越的男人会把女人看成真正的伴侣,是与自己完完全全相同的人,而不是把她看作是有弱点的人,并在此基础上尊重和喜欢她们。

我研究了许多人的爱情,发现他们绝大多数不要求补偿,是以完全服务自身和对方为目的。爱情并不是追求自我超越的原因,也不是寻求刺激,爱情是自身的乐趣,因为爱,所以爱。

我们普遍认为,自我超越者已经没有安全、爱和尊重的需求,虽然这些需求已经得到满足,但他们还是要爱,这和缺乏爱的人恋爱是不同的,后者是去弥补自己所缺失的爱,是索取,而前者的爱是爱他人,是付出。

自我超越者的爱是顺其自然的,它没有普通人的爱情那么紧张和压抑,事实上,自我超越者的爱情是最具有个性的,他们最富有同情心,有非常好的感受力,远比普通人更有效地看到真理和了解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