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大帝国的出现
从分裂到统一
从有史以来,中国的政治状况是一天一天从分裂往统一走的,春秋初年的五十余国,到末年已变成十几个大国,到战国时代,更只剩下七雄了。这种大国的出现,一面提高文化程度,使社会得以发展,一面融合种族界限,使民族完全统一,故战国时代,国家虽然有七国,而民族早已一致,所以秦始皇一出来,就容易奏统一之功。
郡县制之成立
秦朝统一中国以后,第一件重要的事就是废封建设郡县。本来封建制度到了战国已经完全瓦解了,秦统一之后,本无再行封建制之必要,所以封建之废不足为奇。郡县之制也不始于秦,春秋时代已有县名,战国七雄所置的县更多。秦始皇不过迎着这个趋势加以普遍的变更而已。不过废封建设郡县之举,于后世影响极大,究竟不能不说是秦之功。
秦始皇对于后世的影响
时代到了秦,已经不能不从上古社会转入中古社会了,秦始皇在这个时期,所以便占了历史上的重要位置。论始皇的本人实在一无可取,不过他在位时所作的一切事件,都是代表当时的潮流,所以关系很大。除了废封建设郡县之外,如对匈奴和南方的领土扩张,如文字思想之统一,如君主专制政体之确立,都是与后来有莫大关系的。不过这些事件,其发端都在战国时代,其收成都在汉朝,秦始皇不过做了过渡时代的一个代表人物罢了。
贵族势力之反动
贵族社会经过春秋时代的自相残杀以后,到战国时代已经差不多快消灭了,虽然有些贵族如孟尝、平原之流尚负声望,但已是个人的势力,并非凭借贵族的权势。不过大体说起来,东方诸国,贵族政治尚未能完全取消。惟有秦国自孝公用商鞅以来,即以裁抑贵族势力,以法治国为手段,以后的秦国历代君主也都本这个政策,专用客卿,国家以之日强。到统一天下之后,封建制度既然废止,又将六国的豪族都徙之咸阳,以防止其反动。但是当时各国的贵族潜势力还在,受了这种压迫,自然要起来反抗,所以秦始皇一死,各处的乱事便纷纷起了。
贵族革命与平民革命
当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贯彻君主专制的政策,贵族阶级已完全废除,都属于平民了。
但事实上平民出身的人和贵族出身的人究竟还是不同。不过在秦朝的暴虐政治之下,却是同受压迫者。因此在秦末起兵反抗者贵族平民都有。秦亡之后,刘项争雄,虽然是个人的竞争,但隐隐中代表贵族与平民之斗争。项羽以封六国而亡,刘邦以销六国封印而兴,时势的潮流既如此,贵族势力就不得不瓦解了。
封建势力之反动
刘邦虽是平民出身,究竟当时去封建社会未远,人民蔽于旧习,总还未能全忘情于旧制度,因此他统一中国以后,也不能不照例封建功臣。但是他生性猜忌,所以被封异姓功臣结果多数都被铲除,而代以同姓侯王。为恐怕这种侯国势力过大起见,又中间设立许多郡县以互相牵制。这种郡国杂立的制度实在是很显著的表示出封建政治与君主专制政治过渡时期的情势来。到了汉景帝时代遂起了吴楚七国之乱,这次乱事可视为封建势力对于君主专制的一种反动。到这次乱事平后,汉朝更竭力将诸侯王的权柄削小,君主专制遂成功了。
汉与匈奴的竞争
当中国到了秦汉之际,统一的大帝国出现之后,北方蒙古的地方,也恰好有一个统一的大国的出现,东亚的政治舞台上同时成立了这两大国,于是竞争的热剧遂开始了。匈奴本是战国时代北方的一个小部落,到战国末年他的势力已渐强了。当时秦、赵、燕三国的北境都与匈奴为邻。因为惧怕他,所以三国各筑长城。到秦始皇统一以后,将匈奴打败,修筑起长城以为北界。秦亡后中国大乱,匈奴又乘机复兴,他的单于冒顿很有才干,东灭了东胡,西灭了大月氏,南下侵略中国。围汉高帝于平城,汉朝不得已许以和亲。自此以后,历惠帝、吕后、文帝、景帝数朝,对于匈奴都竭力恭顺,不敢惹他。直到汉武帝出来,才有积极进取的心思,于是东灭朝鲜,西通西域,以断匈奴的左右臂,而后以大兵攻取匈奴。武帝这种运动,不但于匈奴和汉朝两民族的命运及东亚的大局有关系,即对中国与西方的交通也很有影响,是我们值得注意的。
汉与西域之交通
当时中国的西方,即今新疆及中央亚细亚之地,大小国家甚多,对于汉朝向无关系,但是匈奴因为是游牧民族的缘故,所以他的势力可以达到西方。西方的国家都知有匈奴而不知有汉。汉武帝想同西方诸国联络以夹攻匈奴,才命张骞去出使西域。张骞到了西域,政治上的使命未成功,却带回了许多新的物件。以后张骞几次出使西方,对于政治和文化都有莫大的影响。
希腊文化之输入中国
当纪元前三三〇年顷,马其顿王亚历山大(Alexander)侵入西域,灭了波斯,而征服其地。亚历山大死后,亚洲为其部将塞琉古(Seleucus)所据,建叙利亚(Syria)王国。到纪元前二五〇年顷,又分为大夏国(Bactria)。到纪元前二一〇年顷,大月氏为匈奴冒顿单于所灭,重建大月氏国。武帝派张骞出使,也是利用他和匈奴的宿仇,想连结他以共攻匈奴的。大月氏虽是黄种,但大夏却是希腊人,所以希腊文明就从此间接输入中国。有许多果物如葡萄之类,都是希腊的产品。到了东汉初年,班超做西域都护的时候,更想派人去致聘于欧洲,可惜未能成功。东汉桓帝延熹九年史载有大秦王安敦自日南遣使来致聘。当时汉人叫希腊民族为塞种,叫罗马帝国为大秦。中欧之交通此时已有端倪。中国的物品也间接由亚洲西部的大国安息,输入欧洲。
印度文化之输入中国
希腊文化的输入中国虽较早,但影响不大。汉朝和西域交通后所生最大的影响是印度佛教文化之输入。原来大月氏到了西汉末年,他的势力渐渐侵入北印度,遂吸收了佛教文明,而间接传入中国。西汉哀帝时大月氏的使者来朝,汉朝使博士弟子秦景宪向之学习佛法,这是佛教输入中国之始。到东汉明帝时更派人去大月氏求佛经,带回僧侣二人。到东汉末年,民间渐渐信奉起来。不过汉朝的佛教尚在萌芽,对于社会生活和学术思想都没有大影响。他的影响要到六朝才扩大。
东北、东南、西南之相继开化
汉武帝时代是汉朝极盛的时代,除了北伐匈奴,西通西域以外,他东北又灭了朝鲜,将汉朝领土扩张到朝鲜半岛,朝鲜之正式受中国文化,实起于此时。后来间接又影响到日本。东南方面,原来有瓯越[29]、闽越、南粤三国,瓯越、闽越都是越种,南粤的君主虽是汉人,但他的民族也是土著民族,这三个到汉武帝时都被灭了。汉武帝并将瓯越的人民迁移到江淮之间,因此民族便渐渐调和了。
汉朝灭了南粤之后,势力一直扩张到安南,安南之受中国文化也可算起于此时。至于西南云南、四川一带,在汉朝谓之西南夷,分成许多野蛮的部落,也被武帝所征服。总之自汉武帝以后,中国的国境才有了大略的定局,不像从前那样狭小了。
汉初学派之争
汉朝兴复,被秦始皇所摧残的各种学派就都纷纷复起。就中墨家任侠一派,在民间社会很流行,但不为君主所喜,故不能得政治的掩护。其余各派都很得宫庭间的信任。道家在汉初很流行,汉文帝、窦太后和曹参等,都很信仰。儒家在景帝时和道家竞争甚烈,景帝、武帝和许多大臣也都信任他,阴阳家则变为方士,专以神仙之说惑人,信者更多。法家也很有人才,在政治上也很有潜势力。这几派在汉初竞争很激烈,尤以儒、道两派为最甚。到汉武帝时因为自身好儒,所以采纳儒者董仲舒之言,罢黜百家,专崇孔子,从此儒教成为国教,但是其他学派在社会上仍有相当的势力。
经学之成立
五经都是古代的史料,不过到战国时代,经儒家特别提倡,所以与儒家的关系较深些。秦始皇时摧残儒家,所以这些经书都散佚了。汉朝文景以后诸帝都提倡学问,所以这些经书渐渐都又出现了。到汉武帝时又设立许多博士,专研究这些经义,于是经学遂成为专门学问了。
今古文经学之争
汉朝初年经学的传授都是靠许多儒者的口授,这些儒者都有相当的师承。因为古代书籍很少,所以都是口授。当秦始皇时代这些儒者受了压迫不敢出头,秦亡之后就渐渐出来。他们的弟子到了汉时就都本着师说,写定许多经典,最初都属于今文家。后来汉武帝时,有孔子的后人孔安国献了用周时文字写的《尚书》,据说是从孔子的故宅墙内找出来的,这就是古文家之始。不过当时今文家立于学官,占着正统的位置,所以古文之学不能发达。西汉一代都算今文之学。到了西汉末年,刘歆[30]很提倡古文家学,有许多遗书出现,古文家才渐渐盛起来。到了东汉,古文家便代替今文家而成为学术界的正统了。
汉初的重农抑商政策
中国上古本是农国,到了战国时代商人的势力渐起,一时很是煊赫。商业兴盛的结果容易使风俗浇薄,民种衰敝,所以商鞅治秦便极力抑制商人,提倡农业。后来秦国得了大效。不过商人的势力究未能打倒。汉朝初年因为社会平和的结果,商业遂又发达起来,一般商人的生活都是很奢华的。所以当时政治上很注意提倡农业抑制商人,对于商人制定许多苛例,如不许穿绸缎,不许乘车,又有服兵义务之类。不过虽然如此,商人的势力仍不减杀。
社会之不平均现象
汉朝因是采取重农政策,故对于农人极力保护。屡减租税,文帝一朝竟有十余年全免天下的租税的。照这种情形,农人应该深受其利了。不料当时土地的分配很不均匀,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因此租税的减免只与富者有益,贫者得不到多少好处。这个现象到了西汉末年更利害了,当时的儒者多有主张限田之说的。汉武帝时董仲舒首创此说,到西汉末年就有孔光、师丹等儒者更出来提倡。他们都主限制每人有田地至多不得过若干亩。不过当时田多者都是势家豪族,因此他们的主张受了阻挠,不能实行。
王莽的社会革命
王莽是汉朝的外戚,也是一个儒者,很赞成孔光等的主张。到他执政以后,用权谋篡了汉朝的帝位,改国号为新,遂实行他的社会改革的主张。他的政策比孔光等激烈,他将天下的田都下令改为公田,汉朝养奴婢的风很盛,他也下令将奴婢全解放,改为公有。他又设六管之制,将盐铁等公用之物收归国有,由国家公卖给人民。他的主张可算得介乎社会政策与社会革命之间的,颇有研究的价值。
社会革命的反动
王莽的人格如何,至今尚是问题,不过他的性情太迂阔,改革得又太急,因此弄得民不聊生,遂生起反动来。他自己看到人民的反对,晓得事情不妙,因此将许多改革的命令又都收回。但是机会已晚了,各地盗贼纷纷起来,都借着恢复汉室为名。王莽最后兵败为当时大家公推的首领汉朝后裔更始将军的兵杀了。以后又乱了些时,到东汉光武帝平灭群雄,定都洛阳,才算又归统一。
东汉初之平定匈奴
匈奴自汉武帝一代屡次北伐的结果,已经大衰了,到了宣帝时代,汉朝又和西域的乌孙国缔结婚姻,联合出兵,将匈奴打得落花流水。元帝时代匈奴内部分裂,五单于争立,最后呼韩邪单于投降了汉朝,得了汉朝的帮助,统一诸部,遂变为汉朝的附属国,一直到西汉末年,都很恭顺。王莽即位后,有意变更匈奴的名号,匈奴不服,因此又叛乱起来。东汉初年,光武帝也不能制服他,只好取闭关政策,不去理他。直到和帝时西域已经打通,才命窦宪北征。那时匈奴已分为南北二国,南匈奴一向服属汉朝,北匈奴则倔强不服。至此北匈奴被窦宪打败,远遁西方,后来就侵入欧洲,成为今日的匈加利人。南匈奴仍为汉属国,到东汉末曹操将他们迁入山西境内,分为五部,遂伏下五胡乱华的祸根。
东汉初之平定西域
西域诸小国都在今新疆省天山南路,自张骞和他们交通以后,和汉朝就发生了关系。天山北路有个比较大点的国家叫做乌孙,汉宣帝时代和汉朝结了亲,屡次帮汉朝出兵打匈奴,结果将匈奴打得大败。自此以后西域诸国都服属于汉,汉朝设西域都护和戊己校尉等官以镇压他们。一直到王莽末年,西域才又和中国断绝,东汉初年也无法干涉他们。到汉章帝时,有一个武官叫班超,很有才干,以少数人的力量收服西域诸国,才重新树起汉朝的势力。
羌患之起
东汉时代虽然平了匈奴和西域,但是外患还是不绝,最大的要算北方的鲜卑和西方的羌人。鲜卑的事等下章再讲。羌人的根据地在今青海及甘肃之西南部,在东汉中叶以后就起来作乱,汉朝屡次派兵去平灭他,但是讨平之后,不久就又起来。到东汉末年这些羌人越发的利害了,汉朝倾了全国的兵力,费了数十年的光阴,花了七千万缗的军费,才算勉强又讨平了。但是结果弄得汉朝民穷财尽,盗贼四起,终久将汉朝弄亡了。
宦官与外戚之争
从西汉元帝以后,朝廷上便起了外戚与宦官之争,这个风气到东汉更盛起来,两方面的势力总是互相起伏,互有胜败。直到最后外戚勾引外兵将宦官都杀尽而外戚自身也跟着失败了。这种争斗固然是君主专制政治下的腐败现象,但是也可以看作是君主专制势力与残余的贵族势力争斗。因为自汉景帝削平七国之乱以后,地方上的封建势力已经完全铲除了,但是中央还有一部分拥有特殊身份的贵族常和君主暗斗。他们因为族大势众,所以常常将君主压倒。最利害的如王莽竟至将汉朝灭掉。君主处在这个独立无助的境地,要想和外戚抵抗,只有利用最亲近的仆役之一法,这是宦官之所以得势的原因。两者的争斗,实在就是君主专制势力与残余的贵族势力之争斗。
儒教中心之东汉
自汉武帝以后,儒家已取得学问上正统的位置而变为国教了。到了东汉,因为皇帝都很信儒,所以儒教更发达。东汉的儒教有几个特色,第一是纯粹变成训诂[31]和传注[32]之学,儒者只晓得抱定遗经加以研究,不能另有创作。第二是东汉解经之学,都是古文学派,到末年马融、郑玄出来,更为一代的大师。第三是东汉的儒者设帐授徒之风很盛,往往一个有名的学者帐下弟子至数千人,不似西汉初年之但凭口授了。第四是自西汉末年,谶纬[33]之学大盛,将孔子的学说附会许多神话,东汉还是如此。第五是东汉之学者很讲气节,末年以太学为根据地,议论时政,与宦官的恶势力相争斗,很出了许多慷慨死义的名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