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言
有位老太太,独自一人居住在格林山脉的深处,方圆数英里内不见邻里,然而,与世人一样,她自得其乐。在炎炎夏日的某一天,一位陌生人来到她门前,想讨杯水喝。老太太询问陌生人从何而来,当被告知家住波士顿时,她惊声叫道:“天哪,您住在那么遥远的地方,该有多么孤独啊!”在她的概念中,波士顿就像是一片荒凉之地。或许只有这历经日晒雨淋的小木屋,才是她心中那小宇宙的中心。
如同这位老太太,我们也总是倾向于用自己构建的一套标准去衡量他人。别人正确与否、明智与否,都取决于他们是否符合我们所建立的标准,抑或与我们的标准背道而驰,我们全然不理会自己的这些标准和模式是否专横独断,是否建立在极其狭隘的个人背景之上。
在我们看来,千百万中国人不经大脑、完全机械地重复着夏天穿单衣、冬天套棉衣的行为,抑或按照某人的意愿,在规定的某一天共同更衣的做法,这些都让我们觉得可笑,甚至还为此嘲讽奚落他们。然而,在美国和欧洲,成千上万的高雅贵妇们也在那些匪夷所思的时尚的诱惑下,盲目地效仿一些奇装异服,并且狂热到了极点。这两种行为之间有什么区别吗?倘若有的话,两者之间,谁又更明智一些呢?在你给出答复之前,请先看看这些奇装异服吧,它们完全破坏了女性与生俱来的优美形态与线条。如果你愿意,不妨再进行如下比较:中国人依照某人的命令在季节交替之时更衣的做法,同两大洲半数的人口无视自己的个人品位与美感,盲目追逐那或许起源于巴黎或伦敦贫民窟的奇异服饰的行为相比较,两者到底谁更明智?
对于他们,我们有必要多一些不同角度的审视,少一些目光短浅、心胸狭隘的批判。毫无疑问,如果我们能以他人看待我们的眼光和标准来审视自己,情况将会好很多。但是如果我们能够从更高的境界、更为准确的视角来品评自己和他人,如果我们能够摒弃个人评判的标准,以一种理想而规范的审视标准去衡量他人,那么情况将会变得更好。更为宽广的视角不仅能使我们的判断更为精准、合理,而且还有着更为深远的重要价值。这样做将使得人们愈发仁慈友爱、愈发宽容相待,愈发领悟到人类的团结与崇高。然而,遗憾的是,眼前的状况远未达到这一水准。
轻易地批评与指责中国人远比客观全面地了解他们要容易得多。东西方之间相互接触了解的历史还太过短暂,机会也太少。对于中国,我们的很多信息都源于主观想象与猜测,并非来自明确的事实依据,因此,对于中国人及其做法的种种误解与丑化也就在所难免。然而,中国绝对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考察和研究的民族。现实生活远比任何形式的虚构与想象都更加丰富有趣,对于中国人来说亦是如此。那些热忱的研究者真正关注的,是中国人那永久传承、固定成形的独特性,而不是那些为大众所熟知的、经过一系列歪曲和讽刺的中国人的特性。
本书的写作目的,既不是为了辩护与致歉,也不是为了责备与批评,更不是为了歌功颂德。本书只是一个对中国和中国人的客观解释说明。本人曾经在中国居住多年,和中国境内各地、各个阶层的人们都有过一些接触,并和他们建立了十分亲密友好的关系。本书旨在展示我自己在中国生活的体会与感受,着力描述与阐释中国社会生活中的一些重要而显著的特性,同时也向人们说明,一些在我们眼中如此突兀、怪异的思维方式,为何在中国人看来却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本书力图从大视角出发,立足几个要点,粗线条地描摹出真正的中国人。
全书穿插了许多具体事例,希望能够透过它们使本书更贴近生活,更生动有趣,更易于理解。所有事例都是客观的事实,不带有任何修饰与夸张。如果必要的话,我可以给出每一件事例发生的真实时间与地点,以及涉及的人物的姓名。
尽管中国人身上有一些缺点与怪癖,但是他们有着更多的优良品质以及令人钦佩的性格特征。随着岁月的推移,年轻的一代牢牢地继承着他们的这些特性,其变化非常缓慢。中国将有美好的未来,而且在世界发展的潮流中,中国也必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有谁不能深信这一点,那么他就不可能真正地了解中国。
何天爵
1895 年1月1日写于纽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