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神奇的记忆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4章 开发记忆力的方法

对记忆力的培养并不算一个新的课题,它至少已经有两千年的历史。在此期间,曾出现过多部关于培养记忆力的书籍,也有人试图研究一套“方法体系”,旨在能够对其进行人工的养成。人们一直认为可以通过某种自然的“技艺”来提高记忆能力,而非通过科学的训练与合理的练习来养成,这种错误的论断使人类自身的宝贵财富被埋没了。这种“方法体系”中全是人工的记忆方法,它们不仅夸大了关联法则的效用,还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人的自身能力,正如对人的能力加以外界“辅助”必然导致能力本身的退化一样。自然界的一切都习惯于自力更生,不喜欢所谓的“帮助”。它也许可以被训练、引导、指示,甚至装配,但她还是会坚持要么自己解决问题,要么就干脆放弃任务。作为自然训练记忆力方法的一部分,关联的原理相当重要,但是当它为人工体系所用时,往往形成了一个复杂且不自然的心理机制。这就好比把木腿装在人腿上用来行走一样,甚至比那还要别扭。这种试图通过与理想的规则和结构相脱离的方式来优化记忆力的“体系”,实际上存在着许多问题。请大家先认真读完“体系”中的所有原理,之后你便能弃其糟粕,取其精华而为己所用。

古希腊人对记忆的体系情有独钟。大约在公元前500年,希腊诗人西蒙尼特斯(Simonides)的著作几乎影响了当时涌现出来的所有关于记忆体系的理论。他是最早的记忆力培养专家之一,他的记忆体系理论还有一个传奇的故事。这位诗人曾出席一个当地有许多重要人物到场的大型宴会。在宴会还未结束时,有人传信息叫他回家。不料他离开后不久,宴会厅的顶棚居然发生垮塌,压住了所有的宾客,全部在场人员都未能幸免于难。他们的躯体遭受了严重的毁坏,以致于连亲朋好友都无法辨认。但西蒙尼特斯记忆力超强,且擅长记忆地点和方位,他回忆起每个宾客当时所在的席位,在辨认遗体的时候帮了人们很大的忙。这件事让他印象极其深刻,并且鼓舞他创建了一个以方位为基础的记忆体系。这一体系在希腊受到了热捧,当时的一些著名作家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

由于西蒙尼特斯的记忆体系以方位为基础,这一体系被称为“专题(topical)系统”。他让学生在大脑中想象出一座巨大的楼房,这座楼房由很多部分组成,有很多房间、大厅等等。需要记忆的东西都被“可视化”了,它们各自处于特定的位置上,或者说各自位于楼房的某个地方,并按照关联性和相似性被分类排列。当一个人需要回忆某事物时,他只需要在脑中再现这座楼房,再去那里的房间找找看,当找到他要的东西之后,便成功地实现了回忆的过程。西塞罗说:“记忆力的提高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来实现:将记忆对象与方位绑定,然后想象出一套标识,分别将各个对象标记下来,就好像它们被存放或固定在某个位置一样,这些标识就代表了记忆的对象本身。”昆体良建议我们:“尽量多设置一些标识,而且要多样化。比如一栋有很多套间的公寓楼。所有标识都清晰地印在记忆之中,需要时便会一涌而出……我们可以为这些方位随意创造或选择标识和图像。当我们需要对存入记忆的具体对象进行辨别时,这些标识就是最重要的依据。”

许多现代记忆体系都以西蒙尼特斯的理论为基础。在西蒙尼特斯的体系中,人们往往要“为了秘诀”而付出高昂的代价。以下是凯对这种高价“秘诀”的概述:“假想有一些房间里,墙壁和地板都被分为9个相同的部分或正方形,并且三个一排地排列着。在第一个房间面对入口的前排墙壁上,有很多单元;右边墙壁上是10;左边墙上是20;第四面墙上是30;地板上是40。数字10、20、30、40分别位于它们所在墙壁上方的顶上,50则位于房间的中间。因此每个房间都有50个位置,10个房间就有500个之多。如此一来,你便会很容易在需要的时候立刻想起每个数字的确切位置,然后与这些位置绑定的对象(或标识)相关联,从而在回忆的时候达到立即涌现的效果。当你能完全做到这一点时,你应该可以按顺序将具体的对象和被绑定的位置烂熟于心。接下来你需要做的,就是按照更理想的方式使对象与位置搭配起来,以达到更加容易唤回的效果。这种方法可以让你在仅听过一次的好几百个互不关联的词语或概念之后,就能完整地将其复述出来。”至于这个系统是多么人工化而且繁杂累赘,我们就没必要在此细究了。虽然“方位”中把相关联的事实、概念或词语分类处理的办法值得借鉴,但是把它用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就显得有点荒谬了。任何以它为基础的系统也只能用来表演记忆特技。

与以上“方位”体系相类似的,是许多其他记忆方法“体系”和“秘密方法”的基础——连续性:在这种情况下,词语通过联想而串联起来。菲纳格(Finagle)对这种思想基础的描述如下:“这种回忆,实际上是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实现的;而实际经验告诉我们,通过越荒谬就越好的关联方式来增强印象,这种做法显然行不通。”基于这种理念的体系可能会被用来复述一长串不相关联的单词和类似的事物,这些用来向朋友表演“戏法”、娱乐娱乐倒是不错,但并不实用,而且还要付出高昂的代价。19世纪中叶,德国教师柯西(Kothe)博士创办了记忆训练学校。从那时起,他的理论就成为许多教师的高价“体系”或“秘密方法”的根基。菲纳格的描述说出了这些原则的关键所在:这些原则需要通过“中间物”或所谓的“关联物”来发挥作用。比如,“烟囱”和“树叶”要这样关联起来:“烟囱——烟——木头——树——树叶”。

这样一来,就产生了以旧原则为基础的“图示字母表”,其中之一便用来教学生通过与字母或单词的关联来记忆日期。比方说,教师教学生利用词语“BiG RaT”(大老鼠)来记住1480年,其中的大写字母代表了该日期的数字。这里就不做具体的注解了!

学生们会发现,几乎所有推销给他们的“记忆课程”中的“体系”或“秘密方法”往往都价格昂贵,而实际上,它们也不过是对以上提到的三种人工方法进行形式上的变化或改善罢了。如此新旧变更,换汤不换药,其结果都一样——令人失望生厌。另外还有一些自然体系,它们包含的所有信息和说明基本上都是物有所值的。至于其他的——买回来后自己判断吧,只要你乐意。

对于这些花哨的人工体系,凯如此评论道:“所有这些用来改善记忆的体系,都属于我们眼中的第一种或最低等的形式。它们当中大部分的关联都显得牵强而毫不自然,也就没有实用价值,更不能从整体上强化人的记忆力。”培根说,这些体系是“空洞无用的”,并称:“在复述一遍后,就能随时复述出一大堆人名或词语,就好比在绳索上跳舞、做滑稽动作、表演特技一样,让人佩服。的的确确,它们都是同一回事,人们滥用身体,如同他们滥用脑力一样,让人佩服却无法赢得高度的尊敬。”另一位专家也曾说道:“如此教授的记忆法体系好比是拐杖,只对那些不能行走的人有用,对那些四肢健全的人却是累赘,或者仅供参考而已。”

在这本书中,我们不会教大家任何用来愉悦朋友的记忆“魔术”。我们所教授的,是如何提高记忆力,从而轻松自然地随时回忆起曾在脑中留下印象的东西。接下来,关于大脑活动的描写会贯穿始终。我们的目的不是要教大家如何创下记忆力的惊人之举,而是让大家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聪明地使用记忆力,从而达到实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