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分钟励志小丛书:习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章 敏而善思:用思想改变人生

能创新就能成功

一个人如果缺少创新思维,那他注定平庸,永远成不了大事。

如果一个人有着很强的创新思维能力,那么这个人就有了达到成功的最有力的保证。如果运用得当,他们的事业将会前程似锦,像网易的CEO丁磊、赛特集团的杨壮和报业界的佼佼者丁望,都因创新而成就了他们的事业。

网络神话因创新而成

现在的时代是一个网络时代,人们的生活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网络。随着互联网用户的增多,其经济应用价值也应运而生,也造就了一批年轻的百万甚至亿万富翁,网络界年轻的亿万富翁——网易的CEO丁磊就是其中的一个。他虽然还不到而立之年,却拥有公司六成多的股份。虽然丁磊看起来完全不像一个老板,但千万别小看他,正是这个朴实无华的年轻人,一手缔造了网易在中国网络界不可动摇的地位,也造就了中国因英特网经济时代个人致富的神话,他创办的网易公司短短数载,价值就达到了4亿人民币。

丁磊凭借自己在编写软件方面的天赋,大学毕业的第一年就为自己赚回了100万,然后又凭借自己敏锐的洞察力,率先进入因特网,以一连串的免费行动让因特网在中国逐渐火爆起来。

丁磊无疑是技术方面的天才,他牢牢掌握着网易的发展方向,使网易始终走在世界的前面,就像比尔·盖茨之于微软。

丁磊在谈到网易的成长过程时说:“网易的成长没有得到任何帮助,没有人会贷款给一家网络公司。”公司创立的头几年,网易没有赚到一分钱,因为所有的钱都投资在开发软件上面了。当时丁磊凭借敏锐的观察,发现因特网是很有前途的事业,于是他把开发的软件卖掉,然后再进行公司的扩张。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和帮助,他只能一边进行软件开发,一边赚钱。

网易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丁磊敏锐的市场触角和不断开拓的创新精神,网上拍卖、免费电子邮箱、免费个人主页等都是网易的创举,网易从成立到现在都走在中国同行的前面。这位因特网的技术天才认为,一个公司必须有创新才能成长,这方面对互联网而言尤为重要。关于如何创新,他认为先要模仿国外的东西,再不断改进、完善。另外有一些东西需要自己想出来,做出来,像做免费邮件,这就叫创新。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少年英才的睿智和超常的洞察力。

不断创新使他成为了一位董事长

作为一名登山爱好者,北京赛特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杨壮的确有些先天不足,椎管狭窄使他的腰腿多有不便,但他却喜欢登山,而且惟一的目标就是山顶,用他的话说:不上山顶就不叫爬山。

杨壮对待事业的态度就有如爬山,作为一家合资企业的领导人,他在管理上就追求中西合壁,取其精华为己所用。简言之,外国的先进经验要借鉴,中国自己的优良传统要保持。更重要的是能够不断创新。就是这样,赛特集团的业绩才蒸蒸日上。

杨壮于1991年到赛特做总经理时,赛特负债3000万人民币,濒临破产,员工人浮于事。他接过这个“烂摊子”,不仅没有放弃,还不断对公司进行改革,对管理经营方面、员工的积极性方面都做了很大的改进,而且在制度方面不断推陈出新。

杨壮认为,赛特这些年来能够取得成功,重要的一点是超前意识和创新意识。这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超前的思维,任何事情讲求一个前瞻性,不能只看眼前,要为未来多设想,要动脑,分析研究,不断创新;二是来源于和国外接轨,把国外先进的技术拿来改进和完善。

其实,赛特的超前意识与杨壮在国家科委做外事工作时的活动密切相关。他指出作为一个领导人,除了睡觉外,时时刻刻都要想着有什么东西需要创新,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每个企业总在琢磨的事情,在现有的条件下谈继续创新、积极创新,仍然要从管理上下功夫。

杨壮虽然年近花甲,但依然喜欢挑战性的工作,赛特发生的新鲜事总与他那跳跃地思维有关。有人让杨壮谈成功的秘决的时候,他说出了八个字:“优质服务,不断创新。”

执著创新的创业人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用《滕王阁序》中的这句话评价这位90多岁的老人特别合适。他的名字叫丁望,一个老而弥坚,依然像青年般经常在网上冲浪的报业老板。谈起丁望的创业史,的确有点传奇。1949年,他和爱人一起从延安到北京,领导见他写的一篇文章文笔不错,于是让他到《中国青年》杂志社工作,其实那篇文章是他爱人写的。有点歪打正着的是,丁望也有相当的文字功底。就这样,他在新闻界工作了50年。丁望是个不甘寂寞的人,总是不断挑战自我。他先后在《中国青年报》《中华工商时报》《工人日报》《经济时报》工作,每当工作走向正轨、事业兴旺时,他就“跳槽”,去重新开拓一个新战场。也许就是他这种执著的性格,注定他的一生需要不断地创业。

如今他已90多岁了,仍然要再度创业。他指出今后的报业市场有很多的发展机会,准备办一份给有文化的劳动者看的报纸,因为这些人正在成为中国社会的中坚。对于一个在报业界声名大噪的企业老板,一个衣食无忧的老人,在谈到这么多年来成功的经验时,他指出意识要创新,要瞄准市场,服务读者,准确定位,内容创新,全面满足“有文化的劳动者”的需要。

最近,他正忙着和一家广告公司谈判,看来,新的道路将在他的脚下延伸。

敢想才能敢干,会想才能巧成

只有敢“想”、会“想”,善于思考、思考成功、思考未来的人,才会是成功的候选人。

善于思考是由敢想和会想两个方面构成的,那些成功的人大都因为具备了这两方面素质,所以才会有惊人之举,因为敢想才能敢干,会想才能巧成。

当别人失败时,你如果可以从他人的失败中得出正确的想法,并继之以行动,你就有可能成功。当你自己失败了,你也只要转换一个正确的想法,紧跟以行动,你同样可以获得成功。

1939年,美国芝加哥北密契根大道的办公楼群可以说是惨不忍睹。每一座豪华的大厦里面都是空空如也,没有一丝忙碌的气氛,一座楼出租了一半就算是幸运的。这是商业不景气的一年,消极的心态像乌云一般笼罩在芝加哥不动产的上空。那时,人们常常能听到这样一些论调:“登广告毫无意义,根本就没有钱”或“我们没有必要工作了。”然而就在这时,一位抱着积极心态的经理进入了这个景象黯淡的地区。萧条的景象反而给了他一个奇特的想法,而他也毫不犹豫地依着这个想法行动了起来。

这个人受雇于西北互助人寿保险公司,前来管理该公司在北密契根大道上的一座大楼,公司是以取消抵押品所有权而获得这座大楼的。他开始担任这件工作时,这座大楼只租出了10%。但不到一年,他就使它全部租出去了,而且还有长长的待租人名单摆在他的面前。为什么短短时间内情况会发生这么巨大的变化呢?记者采访他时,他介绍了他对整件事情的思考:“我准确地知道我需要什么,我要使这些房间能100%地租出去。在当时的情况下,要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因此我必须把工作做到万无一失,必须做到下列几点:

1.要选择称心的房客。

2.要激发吸引力,给房客提供芝加哥市最漂亮的办公室。

3.租金一定要比他们现在所付的房租低5%。

4.如果房客按为期一年的租约付给我们同样的月租,我就对他现在的租约负责。

5.除此之外,我要免费为房客装饰房间。我要雇用富有创造性思维的建筑师和内装工,根据新房客个人好恶来改造装饰每一间办公室,使他们真正满意。

“我通过推理得到下列几个方面认识:

“第一,如果一个办公室在以后几年中还不能出租,我们就不能从那个办公室得到收入。我们到年底可能得不到什么收益,但这种情况总不会比我们没有采取任何行动时的情况更糟。而我们现在的境况应该更好,因为我们满足了房客的需要,他们在未来的年份中会准时如数地交付房租。

“第二,出租办公室仅以一年为基数,这是已经形成了的习惯。在大多情况下,房间仅仅只空几个月,就可接纳新的房客。这样,我们就有可能在尽可能短的时期内得到新的租金。

“第三,在一所设备良好的大楼里,如果一个房客一定要在他租约满期的那一年的年末退租,也比较易于再租。免费装饰办公室也不会得不偿失,因为这会增加全楼的股票价值。结果证明,装修后的效果十分不错,每一个新近装饰过的办公室似乎都比以前更为富丽堂皇。房客都很热心,许多房客花费了额外的金钱,有一个房客在改建施工任务中就花费了22000美元。”

不妨让我们对整个过程再回顾一次,从而获得更为清晰的了解及更深刻的认识。有一个人面临着一个严重的问题,他手上有一座巨大的办公大楼,可是这座大楼十分之九的办公室都是空闲未被租用的。然而,在一年内这座大楼便100%地租出去了。

现在,就在隔壁,仍有几十座大楼是空荡荡的。而造成这天壤之别的决定性因素,就是经理人不同的思考角度及不一样的心态。

一种人说:“我有一个问题,那是很可怕的。”

另一种人说:“我有一个问题,那是很好的!”

如果一个人能够抓住他的问题尚未显露时的好机会,洞察它并寻求解决,那么,他就是懂得正确思考之要义的人。如果一个人能形成一种有效的想法,并紧接着付诸实践,他就能把失败转变为成功。

成功是“想”出来的。只有敢“想”、会“想”,善于思考、思考成功、思考未来的人,才会是成功的候选人。如果一个人善于思考,那么他就可以把别人难以办成的事办成,把自己本来办不成的事情办成。

积极地思考

创造的机会在你每一天的生活中处处皆是,许多伟大的发明就是通过对平常的东西进行不平常的思考而得来的。

在圣路易斯有一个非常杰出的脑科大夫,他是华盛顿大学脑科手术室的主任,他所做的手术几乎就是奇迹,有许多人千里迢迢地来找他求医。“他只不过是个幸运儿”,年轻的医科学生可能会这样说,“他只不过幸运地有这种才能。”但是请别太早下结论,让我们看看这位欧内斯特·塞克斯大夫的过去吧。

许多年以前,当他还是一个实习医生在纽约的一家医院实习的时候,一位医师因为无法拯救病人而感到痛心,因为当时大多数的脑瘤都是无法治愈的,但他相信有一天,一定有一些医生有勇气去挑战病魔,去拯救那些受苦的生命。年轻的欧内斯特·塞克斯就是这样一个有勇气面对挑战的人,他有勇气去尝试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当时,在美国从来没有过成功治愈脑瘤的先例,惟一能给这个年轻人一些指导的人是一位在英国的大夫——维克多·霍斯利爵士,他是英国脑科医学界的一位先锋人物,对脑的解剖结构的了解超过任何人。塞克斯获准跟从这位英国医学家工作学习,但在前往英国学习之前,他还做了另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因为想要为在这位著名医学家手下工作打好基础,塞克斯花了6个月的时间到德国求学于那里最有能力的医师,这是许多年轻人不愿花时间去做的事情。维克多·霍斯利爵士对这个美国年轻人的认真和勤奋感到非常惊讶,为他仅仅为做准备工作就花了6个月时间而感动,所以直接就把他带回自己家里。在此后的两年时间里他们一起对猴子进行了多项实验,这为塞克斯未来的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塞克斯回到美国以后主动提出治疗脑瘤的要求,但是他却遭到了嘲笑。他面临着各种障碍,没有必需的设备,仅能靠不屈不挠的精神去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正是靠着这股坚韧不拔的毅力,才使大多数的脑瘤患者在今天可以得到治疗。

塞克斯大夫通过训练年轻的医师来传授他的技能,他还在全国建立了许多脑科中心,让每一位有需要的患者都能就近得到治疗。他的书《脑瘤的诊断和治疗》已经成为医治脑瘤病症的权威著作。

也许有些事你认为永远无法办到,但是有人却能把这些变为事实,这也许就是奇迹。别人可以,你为什么就不能创造奇迹呢?

“当当当……”一位塞尔维亚的牧羊少年在敲打一把长刀的刀柄,但因为刀锋被插在了草地里,所以躲藏在玉米地里的来犯者听不到这个信号,而附近的牧羊少年则可以把耳朵贴在地上听到这个警告。正是这个简简单单的办法,使塞尔维亚牧民成功地对付了藏匿于草丛中、夜幕下的罗马尼亚窃畜贼。这些牧羊少年长大之后大都忘记了这种通过地面传声发出警报的办法,但有一个人例外,他在25年之后以此为理论基础做出了一个划时代的伟大发明,他就是米哈伊洛·伊德夫斯基(1858~1935,匈牙利裔美国物理学家和发明家)。他使本来只能在一个城市内通话的电话能够长距离使用,哪怕跨越大陆。

“我没有机会去自己创造什么。”你也许会这样说。没有机会?胡说!创造的机会在你每一天的生活中处处皆是,许多伟大的发明就是通过对平常的东西进行不平常的思考而得来的。

突发奇想的价值

著名的心理学家福尔莫斯博士说,大约95%的人都是在进行发散性的、不连贯的思维,只有大约5%的人能明确思考的方向,并最终得到确定的结论。

一次,一位教授在系他的马甲纽扣时突发奇想,更确切地说,是因为他淘气的小女儿把马甲的扣眼给缝上了,他系不上纽扣时才得出了这样一个伟大的发现。当时他的手指正在进行我们平时所熟悉的动作:系纽扣,如果你想知道这个动作是多么精密,你自己试一试就会知道。一定不要无意识地、自然地去系,要注意并计算每一个手指的作用,它们如何动作以及如何产生效果,这样的话,你就能像这个教授一样发现一点东西。教授系纽扣的动作像往常一样进行着,但意外发生了:有颗纽扣系不上了。

这时候他的手指无助地摸索了一会儿,然后发出了求助的信号,接着意识被唤醒,眼睛朝下看去……就这样,一个新的理论诞生了,教授发现手指有记忆动作的本能,现在人们把这种能力叫做:生理记忆。

然后教授开始到课堂上对学生们做实验,他发现结论总是相同的。如果人们能够顺利地完成他们平常习惯做的工作,他们就不会对工作本身产生任何意识,只有当类似纽扣眼儿被缝起来了或笔记本被偷走了等这类事情发生时,自己习惯的动作、事物发生了改变,影响到一项工作的成败的时候,人们的意识才会开始活动。

教授因此创造了一项伟大的、广为接受的理论。他认为人的意识是一种“应对紧急事件的装置”,它能够尽最大的可能性调动身体的各项机能来解决问题,但这仅在惯例被打破或是习惯的办法不再有效的时候才会生效。

我们的历史无数次记载了这样的事:人们通过日常生活中最平常的事来改变历史。

一天,丹麦的芬森医生(1860~1904,因首创用紫外线法治疗皮肤而获得1903年诺贝尔奖)出神地望着窗外,一只猫在阳光下打盹儿,当日渐西斜,阳光照不到猫的时候,那只猫就会站起来重新走到太阳光里去。芬森医生一阵好奇,是什么让猫总是愿意呆在太阳下头呢?如果太阳的光和热对猫有好处的话,那是不是对人类也同样有好处呢?这就是芬森医生闻名世界的皮肤病紫外线疗法的由来。

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福尔莫斯博士说,大约95%的人都是在进行发散性的、不连贯的思维,只有大约5%的人能明确思考的方向,并最终得到确定的结论。

有一天,一家公司的一位销售经理谈到了一个一年前聘用的年轻销售员,从他的个性、外表、能力来看,他似乎可以在这方面有长足的发展,然而他却没有。这位销售经理把他解雇之后说,这个年轻人毫无长处,他在每个方面都懂一点,却都只停留在表面,无法深入到问题的实质。生活中,平庸之辈比比皆是,但如果你能深入地思考,定能超越平凡。在当今社会,一个不能独立思考的人是无法取得成功的。虽然这样做会花费你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你会发现,你在这方面的努力将会得到成倍的回报。

创新的捷径

一个人之所以能够成大事,往往归功于他能建设性地、积极地走创新之路;他能更多地吸收“创新点子”,也能多创造一些“新点子”。

大部分的创造力需要通过外力和长久的用心,才能寻找出来。这些构想其实就在你的身边,只是你没有察觉而已,它需要用“新”来看!下面列出了几个可以锻炼你的想象力的问题,你不妨回答一下,找出属于自己的创新之路。

你是否为了要思考而专门腾出特别时间呢?

你或许认为,这是当然的事,何必要问呢?但是真正为了思考而特别腾出的时间,恐怕不多吧?假如你能每星期至少一次,不为日常事务打扰,留一点时间慢慢思考,在这段时间里,过去认为“简直无法想象”的事情很可能就会豁然贯通。

你是否不断地更新、突破既有的构想呢?

对于特定的问题集中注意力,并且从各种角度去探讨,尽量使想象力“飞跃”起来。起初,你会觉得幼稚、可笑,但是这么做几次之后,就会发现新的东西。

“非常好的决策方式”往往是从精神游戏产生出来的,不过,重要的一点是,片刻不离问题的核心。

让思考力活跃的另一途径,就是面对问题,阅读各种参考书籍,然后再提出问题,探讨有关联的各种问题。

你是否能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呢?

对于周围的新事物,都要有强烈的好奇心,这是创造思考力的源泉。一旦有了好奇心,就会集中注意力,产生丰富的想象力。

一位在印刷厂担任经理的人,说出了他自己的经验:

“我每天上班,都尽量不走相同的路线。中午进餐,也尽量不到同一家餐厅。

“表面上看来,这并没有什么,但是所有的新事物,都深深地刺激着我,使我的头脑不断地翻新、活跃。”

的确,不要每天用同一种步调,不断尝试新方法,一定可以启发创造力的。

你是否想学习想象力的收集方法?

从各种角度收集、处理、归纳,让它们产生连锁反应。就和收集邮票一样地热衷此事,假以时日,一定有可观的成果。

这么一来,不但能培养新的想法,想象力也会不断地丰富起来。

你满足于现状吗?

如果满足于现状,如何能有所改善呢?时常训练自己,用批判性的眼光来观察。想要做这种训练,就要对自己所做的事,都以“怀疑”的眼光来看,尤其是对惯例、“认为当然的事”更要存有疑问的态度去思索。

有些偶然产生的构想,看起来很不错,但是仔细想想,可能还有更好的方法。不要放弃要求更好的心情,注意时常再向前迈进一步。

虽要事事存疑,但对于旁人的新构想,不要一味地挑剔,应该和对方一起讨论、研究,并且积极地参与。这么一来,原本不太实用的构想,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你能融合别的思想精髓吗?

一位百货公司的董事长,邀请一些朋友们参加他举行的宴会。赴宴的人心里都在想,其他客人大概是他的一些同行吧!

但是出乎意料的是,来宾都是一些有名的大学教授、作家、大众传播业者、医生、律师以及家庭主妇等等,几乎找不到一位同行。大家都非常诧异地去请教这位董事长,他笑了笑,然后解释说:

“我和我的同行都保持密切的来往,但是今天,我并没有邀请他们。因为,听听不属于我们的行业的其他各阶层的意见,对于开发新产品或者新的经营方法,是很有帮助的。时常和不同层面的人交际,才能真正走出自己的世界,所以我喜欢邀请各行各业的人,聚集在一起。对于我来说,这是我创造力的宝库。”

如今是个“信息化”的时代,它的特点之一就是一个行业涉及的范围不拘泥于某个部分,而是各个方面。

你要明白,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收集广泛的意见,尽量接触各种阶层的人。从别处获得不同性质的意见,这也是引导创造力的捷径。

放眼看去,那些被我们称为有构想、有魄力的成功者,他们的交际都很广,都能广泛地吸收别人的意见。

如果你能对这些问题做出肯定的回答,那么,不要怀疑了,你就是一个能够创新的人;不要犹豫了,展开行动,抓住自己的奇思妙想,让它们成为现实吧。

捕捉灵感的四大妙招

从本质上说,灵感仍然是人的一种思维活动,只不过由于它的规律不能为人们所破译,因而似乎很有偶然性。

谈到创新思维,人们可能就会谈到灵感。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谈到他形成狭义相对论观点的情景时说:“我躺在床上,那个折磨我的谜,似乎毫无解答的希望,没有一线光明。但是突然,黑暗里透出了光亮,答案出来了!于是我立即投入工作,连续奋斗了五个星期,写成了《论动体的电动力学》这篇论文。这几个星期我好像始终处于癫狂状态里一样。”当有人问他是怎么形成广义相对论观点时,他说:“一天,我坐在伯尔尼专利局的椅子上突然想到:假设一个人自由落体时,他会不会感到自身的重量?我吃了一惊,这个简单的思想实验,给我打上了一个深深的烙印。这是我创立引力论的灵感。”

你可能也有同样的体验:面对同一难题,费了很大精力,搜肠刮肚也没有想出好的解决办法,但是当你吃饭举筷子的一瞬间却想到了一个绝妙主意。这就是灵感在起作用。难怪,爱因斯坦曾郑重地向世人宣称:“我相信灵感。”那么,灵感又是什么呢?从本质上说,灵感仍然是人的一种思维活动,只不过由于它的规律不能为人们所破译,因而似乎很有偶然性。

灵感往往突然闪现,甚至有时是在睡梦中出现,它的到来完全是非预期的。灵感不是常规思维过程的结果,它存在于潜意识中,不为人控制,它是人类不能预先发觉的。经验证明,灵感往往是在艰苦劳动后或放松之时,受某种刺激而产生的。灵感也有类别,一种是瞬间闪现,一下子便消失,永不再来的,这种灵感最不可捉摸,难以用人类现有知识加以理解;另一种是由于长期致力于某种研究或某类工作,在积累之后突然产生的,这种灵感虽不能完全解释清楚,但至少可以察知,它与此前的艰苦劳动是密切相关的。

灵感是普遍存在的一种思维,人人都能够自觉加以利用。有些人不了解什么是灵感,以及灵感有些什么特点和规律,即使头脑中已经出现了灵感,也往往会感受不深,把握不住。有些人说获得灵感很容易,而且作用很大;有些人则觉得它似有若无,无足轻重;还有一些人对灵感虽然早已心向往之,却又感到它朦胧不清、虚无缥缈,可望而不可及;还有个别的人根本不相信有灵感存在,而斥灵感之说为歪门邪道。

其实,只要对灵感现象的机制、特点,及其出现的某些规律有所了解,并且有一定的捕捉和利用灵感的精神准备与敏感,那么每个人都有可能惊喜地发现:自己已经或正在品尝灵感的甘露。

从偶然现象中寻求灵感

对于偶然出现的种种意外现象,不可轻易放过,应该认真想一想,根据不同情况给以不同程度的重视,以免错过从中获得某种成果或重要线索的机会。因为事物的本质往往要在特定条件下才能充分显露出来,这些意外事物正是具备了必要的特定条件,才展示出事物的某种奥秘。抓住意外事件中闪现的现象,可以激发灵感,顺手牵羊地搞出创新来。

沐浴出灵感

人在沐浴时身体舒展,心情轻松,常有一种摆脱了一切羁绊和负担的心旷神怡之感,有时甚至还会进入一种似睡非睡的半自我催眠状态。这时显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屏障可能已不再是“壁垒森严”,而是已“有所松动”,潜意识信息库里储存的信息能更多、更及时地输送给显意识使用,潜思维更加积极地配合显思维思考问题。这时日夜萦绕心间的问题,有可能突然在头脑中闪现出某种答案或线索来。

当我们上床休息时,身心都是放松的,潜意识也会非常活跃,灵感也可能会在此时出现。西方有所谓“三B思考法”:“bad(床)、bath(沐浴)、bus(公共汽车)”,认为这三种场合适宜思考,这同我们所讲的卧床和沐浴有利于灵感的诱发,显然是一致的。

听音乐捕捉灵感

不少人感到听音乐,在音乐的气氛中思考,有利于灵感的产生。

爱因斯坦在1928年回答一位记者提问时说:“音乐并不影响我们的研究工作,而且有时两者出于同一渴望的源泉而滋生成长,它们的轻快又互相补充。”

他还说:“伟大的科学家和伟大的作曲家两者在这一点上是相同的——他们都是伟大的诗人。”

达尔文在《自传》中说:“音乐常常迫使我紧张思考我正在研究的问题。”

日本著名的发明家中松义郎在讲“发明的十大步骤”中,谈到要善于捕捉灵感时说,他在自己的公寓里专门辟了两个房间,一间“静室”,墙上挂满各种绘画作品;一间“动室”,摆了一些音响装置。每天他都要在这两个房间呆上两三个小时,经常一边听音乐,一边思考自己的发明方案。他甚至曾这样说:“每当我听到贝多芬的乐曲,就会难以理解地出现极佳的想法。也可以说,我的几个发明都是贝多芬给予的。”

急中生智逼发灵感

人的身体,要经常在有较大负荷量的活动中才能得到锻炼,从而日益增强。运动员如果不在高标准、高要求之下培训,就难以取得优异的成绩。同样的道理,人的脑力在“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情况下,也不可能得到正常的发展。头脑不仅越用越灵,而且在快节奏的紧张状态中,或者在某种急迫危难的情况下,往往还会由于被高强度地使用而活力倍增,并使潜能得以发挥,从而创造出在一般情况下不可能出现的奇迹。

并不是任何人在紧张、急迫、危急的情况下都能逼出灵感、逼出奇迹来。据有的科学家统计,当突发性灾害发生时,只有约12%至20%的人能够保持头脑清醒,果断地采取行动;65%左右的人会茫然失措或表现精神麻木;10%至25%的人则会出现惊恐、焦急和严重的行为慌乱,从而造成更大的损失。

利用压迫逼发灵感的产生取决于一定的条件。重要的是要做到临危不乱,保持镇静,同时要冷静地思考。因为灵感毕竟是通过显思维和潜思维共同“想”出来的,而并非“急”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