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的现代阐释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礼乐之政治功能

礼乐摹仿天地之情理、通达神明之恩德、升降上下之神祗,从而凝结成这种精妙意蕴与繁缛表现相结合的体式,以统理父子、君臣之法度,“礼乐偩天地之情,达神明之德,降兴上下之神,而凝是精粗之体,领父子君臣之节”(《乐记》)。礼乐教育人们互敬互爱,基本情致是相通的。

1.安上治民,移风易俗

古代帝王创业成功就制作音乐,政治安定就制作礼仪。功业大的,所作的乐就完备;政绩广的,所制的礼就周全。因此,观察一个国家的礼乐,便可以知晓这个国家的治乱,“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其功大者其乐备,其治辩者其礼具”(《乐记》)。礼之精神在于追念生命以及万事万物产生的本源,乐的精神在于欢庆文治武功的成就。因而,先王制礼用来节制事宜,治乐用来引导心志,“礼也者,反其所自生;乐也者,乐其所自成。是故先王之制礼也以节事,修乐以道志”(《礼器》)。

乐是圣人喜欢之事,可以改善民心,能感人至深,能移风易俗,所以先王努力彰明乐教,“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乐记》)。乐教通行就没有怨恨,礼教通行则不相争夺。礼乐的政治功效就是揖让而治天下。暴民不兴,诸侯归顺,兵器不使,刑器不用,百姓没有忧患,天子没有恼怒,如此则乐教通行;融洽父子之亲情,显明长幼之次序,四海之内都来敬奉天子,如此则礼教通行,“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暴民不作,诸侯宾服,兵革不试,五刑不用,百姓无患,天子不怒,如此则乐达矣。合父子之亲,明长幼之序,以敬四海之内,天子如此,则礼行矣”(《乐记》)。

2.礼乐刑政,其极一也

“礼乐不可斯须去身”(《乐记》),“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礼乐”(《文王世子》)。

“礼乐皆得,谓之有德。”(《乐记》)礼乐相辅相成,互为作用,“礼也者,理也。乐也者,节也。君子无理不动,无节不作。不能《诗》,于礼缪。不能乐,于礼素。薄于德,于礼虚”(《仲尼燕居》),礼有理之意,乐有节之意。君子没有道理的事不为,没有节制的事不做。不能习《诗》则情意隔绝,行礼难免错谬;不能习乐则质朴无文,行礼就显得单调。道德浅薄则气质轻浮,行礼就流于空虚。在孔子看来,礼乐刑政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礼是用来引导人们的心志,乐是用来调和人们的歌声,政治是用来统一人们的行动,刑法是用来防止人们的奸邪,都是用以和同人心从而走向国家大治的正道,所谓“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乐记》)。礼乐联合人们的情感,整饬人们的仪容,“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好恶着,则贤不肖别矣。刑禁暴,爵举贤,则政均矣。仁以爱之,义以正之,如此则民治行矣”(《乐记》),礼仪建立则显示了贵贱的等级,乐章相同则上下情感得到交流,也就互相和睦了。好恶的标准昭明彰著了,贤人与不肖之徒就有了显然的区别。用刑罚严禁凶暴,以官位拔举贤能,政治就均平公正了。凭着仁心来爱民,依据道义来匡正,仁义并施,如此则民众大治的局面就得以实行了。

从本质上而言,《礼记》所体现的儒家为政思想其实就是礼乐治国之道。礼乐治国倡导的是仁义为基础的王道,而非暴力所推行的霸道,以礼来调节民心,以乐来协调民声,构建安宁和谐的社会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