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的演变和创新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不同发展阶段的战略范式选择

不同的战略流派各有特点,各有自身的现实意义。然而无论采取哪一种发展战略范式,都要充分考虑不同国家的国情。从实际经历考察,一个国家始终奉行一种发展战略并一以贯之是很难成功的;相反,依照国家发展所进入的一定阶段采用适合于该阶段的战略往往是成效显著的。

(一)起步阶段:非均衡战略占据主导地位

对于经济刚刚起步的国家来说,采取均衡发展战略往往不切实际,受自身资源、技术水平以及工业基础等的限制,一国很难同时使所有产业部门的发展齐头并进,因此集中资源发展有相对优势的地区和产业,通过核心区的发展来带动边缘区的发展,通过“终端产业”的发展来带动中间产品产业和初级产品产业的发展,对于工业基础差、科技水平低、资本投资能力差的国家无疑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然而实施非均衡战略存在的风险也是显而易见的。

其一,非均衡战略的成功实施依赖于对优先发展的核心区域和重点产业的正确选择。处于经济发展初期的国家由于经济建设经验匮乏,也鲜有现成的适合本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可循,因此在确定战略方针时存在较大的盲目照搬套用发达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的倾向,而一旦核心区域或重点发展产业的确定出现失误,如将资源禀赋较差的区域确定为核心区,将产业关联性不强或不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确定为重点产业,就势必会浪费大量的资源和财力。这对于急于利用有限资源优先发展地区和产业的国家而言无疑将会造成毁灭性的后果。

其二,尽管优先发展核心区域和重点产业的最终目的是带动边缘区域和其他关联产业的发展,但在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之间的所谓“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的作用下,区域之间或是产业之间并不必然会形成循序渐进、相互促动的发展格局,相反还有可能形成巨大的地区间和产业间的发展断层,导致贫富差距扩大和社会矛盾激增。如何利用已经发展起来的核心区域带动边缘区域、利用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的关联效应催生有竞争力的中间产业和初级产业是非平衡发展战略成功实施之后所出现的问题。

成功地采用非均衡发展战略实现经济腾飞的国家在成功之后,地区之间和产业之间比例严重失调等问题也渐渐显露出来。低端产业产品换取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发展模式不仅没有形成有竞争力的核心产业和产业集群,而且丧失了本国一部分既有的核心竞争力,沦为发达国家的经济附庸。苏联的发展经验尤其值得我们借鉴。苏联的发展战略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即列宁和斯大林时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列宁于十月革命前夕提出赶超思想并由斯大林进一步贯彻执行,该战略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加快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发展,通过短期内形成坚实的工业基础缩小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通过这一时期的发展,苏联一跃成为世界上第二大工业强国,且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数量都超过美国。第二阶段即自20世纪70年代起至苏联解体,基于产业结构严重失调的状况,苏联及时调整了经济发展战略,并将改善人民生活作为目标。然而由于长期以来重化工业优先发展所形成的路径依赖,苏联的经济战略转变并不成功,在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率以及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方面的成效有限,最终与其实现经济强国的宏伟目标渐行渐远。

(二)腾飞阶段:从非均衡战略到均衡战略的过渡

对处于经济腾飞初期的国家而言,由于在起步阶段已经初步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拥有相对良好的内部投资环境,采用均衡发展战略固然可以在继续巩固和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部门的同时弥补和修复在工业化初期非均衡发展战略造成的种种弊端,然而,工业基础薄、技术水平低、核心竞争力差的弱势很容易在均衡战略的实施中凸显出来,甚至还有可能导致在起步阶段积累起来的优势丧失殆尽。而且,腾飞初期的发展中国家虽然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无法实现充分就业,虽然某些区域已经形成了潜在的优势,但无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优势,虽然某些行业初具发展动力,但无法完成飞跃。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利用在起步阶段因推行非均衡战略而累积起来的比较优势,通过积极有效的产业政策打造优势产业和经济发达区域,不仅可以鼓励先发产业带动后发产业,先发地区带动边缘区的发展,最终开创一个均衡、合理的发展局面,而且可以避免均衡发展战略需要大规模资金和技术投入的问题。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所创造的奇迹,以及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沿海地区优先发展的战略思想,都可以说是依靠政府的调控能力和产业政策进行倾斜式发展的成功案例。

当然,腾飞阶段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该战略成功实施的关键在于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准确地进行调整,这在日本赶超式战略的实践中表现得尤为显著。20世纪70年代以前,日本政府实施了产业合理化政策,通过设备更新和技术改进来促进基础工业的发展,通过租税特别措施、财政投资贷款、海运利息补贴、外汇配额等取得了赶超式发展战略的巨大成功,在钢铁、造船、机械乃至整个工业制造业领域日本都完成了对欧洲主要经济体的超越,逐步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日本的赶超式发展战略并没有僵化地一路走下去,在西方发达国家技术溢出效应降低和资本边际效应递减双重因素的作用下,在单纯依靠吸收和改进发达国家技术取得相对竞争优势的发展战略难以为继的背景下,日本采取了竞争优势战略,提出了“技术立国”的发展方针,逐步从资源密集型的产业转向了知识、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培养了本国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以此摆脱了对美欧的技术依赖,从而一举占据了高科技领域的制高点。

韩国明显地依循了从非均衡战略向均衡战略转变的过程。韩国经济从20世纪60年代的起步阶段进入20世纪90年代的腾飞阶段,高速增长的消极后果是首都经济圈过于集中,国土资源布局严重失衡。为此韩国政府主动采取区域均衡战略,积极实现战略转型。其区域均衡战略包含国家中枢管理功能的分散化、中央向地方下放行政和财政权力的分权化、战略产业向地方合理分布的分工化三个核心内容。难得的是,这个国家均衡发展战略在政府更迭过程中始终被坚持。

新加坡的经济发展也同样经历了从非均衡发展到均衡发展的过程,面临立国初期工业基础薄弱,既缺乏资金设备,又缺少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客观现实,新加坡政府当局将吸引外国投资,利用外国的资金、设备、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来促进本国工业发展作为经济战略的重点,外国投资额曾一度占据投资总额的3/4,并主要集中于石油提炼、电子电气、金属机械和修造船等主要工业部门。新加坡政府在制定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同时还根据各个战略阶段所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地对其进行调整,在工业化战略取得成功后,及时根据国情推行各项社会发展计划,如公共建屋计划与城市重建计划、教育事业计划以及家庭计划等,实现了经济与社会的适度平衡发展。

而反观历史上同样实施过以重化工业为导向的倾斜式发展战略的苏联,由于没有及时对其已经失衡的产业结构做出必要的调整,并且在与美国的争霸过程中让经济发展的重心变本加厉地向重工业和军工业领域倾斜,因而国民经济过度失衡,走向了崩溃。

在经济腾飞阶段,顺利实现发展战略的转型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也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放弃一种在现实中已经成功的战略,转而采用一种还只是在口头上宣称必要的战略,没有确切的事实和依据难以做到。战略显效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而在没有新的战略成功证明的情况下,改变原来的战略十分困难。

(三)发达阶段:以均衡发展实现可持续

从目前世界不均衡发展的现实角度看,已经达到经济发达水平的国家必然要在一些重要产品的生产中占据绝对垄断的优势地位。此时,采取波特的竞争优势战略似乎是这类拥有先发优势国家的必然选择,其可以借此打造国家竞争优势,从而在全球产业链竞争中取得优势,在利益的全球化分配环节获得更高的利润。但是在国内发展上,经济发达国家都开始推行均衡发展战略。以日本为例,其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在国内推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当然成效并不显著。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停滞之后,日本开始重新将经济的增长点放在全新的产业上。根据日本经济产业省最新编制的《日本新经济增长战略》,日本提出的是新经济增长战略、新能源战略和全球经济战略并行的发展战略。在其战略中,新能源领域的国际合作、能源应急策略、尖端技术研发、打造品牌等都是要点。另一个采用非均衡发展战略取得成功的国家韩国则在进入经济全球化时,更加明确地宣布国家由非均衡发展进入均衡发展阶段。在均衡发展阶段,国家的发展战略侧重于平衡区域之间以及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的发展。

目前处于发达阶段的经济体已经就均衡发展达成了共识。作为这个均衡战略的集中表达形式,可持续发展战略业已成为发达国家的首选。但是这种均衡发展战略要想在非均衡状态的全球化过程中取得成效,还要其他发展中国家给予配合。而此时,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以及新兴经济体尚处于发达阶段之前的发展阶段,适合于它们的发展战略还是非均衡战略。由于各国在不同阶段上推行各自不同范式的发展战略,因而在总体上会产生复杂的局面。目前,发达国家力图用其均衡发展战略的理念引诱发展中国家改变自己目前适宜的发展战略,而这需要付出额外的代价才能有双赢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