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1.4.1 主要内容
(1)明确区域协同发展的产学研互动效应研究的对象和理论基础。
明确研究对象是研究展开的前提。本书在深入分析区域协同发展的产学研互动内容和互动效应之前,从相关概念的界定入手,基于区域经济学、流量经济学、系统学、协同学等视角研究区域协同发展的产学研互动的相互作用和理论基础。
(2)建立区域协同发展的产学研互动效应测度研究的分析框架。
基于文献综述和现实发展中的困惑发现本成果的切入点。本书按照先探寻区域间的互动机会和内容,继而发现互动效应的来源,最后构建区域间互动效应的测度体系的思路来完成研究工作。
(3)探寻区域协同发展的产学研相互作用和互动内容。
区域协同发展的产学研之间的互动关系和互动内容是建立区域的产学研互动效应测度体系的前提和基础。区域协同发展的产学研存在相辅相成、竞争与合作共存的互动关系。互动内容包括各种形态的生产要素互动、产业链上的企业互动、不同产业之间的互动以及重大项目的互动等。
(4)分析区域协同发展的产学研互动效应的来源。
根据区域协同发展的产学研相互作用和互动内容分析可知,区域间的良性互动发展实质上是区域间所有要素、企业和产业的合理分工与合作。各要素在区域禀赋差异和区域利润差异的驱动下,在区域协同发展的产学研间相互流动、相互补充,产生“流量效应”;同时,区域协同发展的产学研为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而展开基础设施和商业服务设施的共建共用,由此产生“共享效应”。区域协同发展的产学研互动效应就是流量效应和共享效应的整合。
(5)构建区域协同发展的产学研互动效应的测度体系。
基于互动效应的来源构建区域互动效应的过程测度体系和状态测度体系。其中,过程测度体系包括人力流、物资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信息流的跨区域流动总量测度以及要素流动给区域带来的效应测度;状态测度体系突破了原有经济互动方面的局限,测度区域的产学研在经济、社会、空间等多个方面的互动效应。
(6)产学研——京津冀协同互动发展实践。
区域越来越成为政治与经济舞台上的一个独特空间。我国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认识到区域合作与协调的重要性,唯有建立多方参与的区域协同机制,才能形成强有力的驱动力。在前面研究基础上,本书以中国京津冀区域为蓝本,进一步探讨产学研与区域互动协同发展的条件及产学研互动主体实践的案例。
(7)产学研互动与区域协同发展路径的选择。
国际经验表明,区域崛起的基本条件及基础要求是大致相同的,其目标追求或目标定位却可能不趋同。面对激烈的区域竞争和国际竞争,区域的发展既不能照搬,也不能模仿。本书基于增强互动效应的目标,从组织架构、机制体制、产业布局、市场主体等多个方面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产学研互动模式,提出区域互动效应的政策建议。
1.4.2 创新点
(1)研究理论的先进性。本书首次提出以区域协同发展的产学研互动效应的测度方法作为切入点,以“区域协同发展”战略为研究核心,探寻互动的层次、参与主体、互动特点、互动形式和现实制约因素,构建了产学研与区域互动发展的概念模型,为我国扩展区域协同发展的路径研究探索新的方法和思路,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区域发展理论。
(2)研究内容的实用性。本书构建了区域协同发展的产学研互动效应的过程测度体系。本书认为,区域协同发展的产学研互动效应其根本是由区域间要素流动引发的,进而体现为产业和企业的跨区域互动,最终带动区域间经济、社会全方面的交流互动。本书将区域间的互动发展深入到了人力、资金、技术等经济要素流层面,构建区域的产学研互动效应过程测度的指标体系和模型,对区域的产学研互动过程中的流量规模和趋势进行测度。
(3)研究结果的创新性。本书完善了区域的产学研互动效应的状态测度指标。本书将能体现区域的产学研互动效应状态的关键指标进行优化重组,构建区域的产学研互动效应的状态测度体系,测度区域互动发展的状态和结果。指标体系克服单一经济指标表达的不足,包含经济互动效应和社会互动效应两个一级指标,涉及经济规模、增长力、外向度、产业结构、财税、空间面积、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测度指标,并以石家庄产学研互动为例,进行了应用性研究,验证了测度体系的实用性和合理性,探寻了一条区域协同发展的战略转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