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生态系统恢复价值评估:CVM有效性与可靠性改进视角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1 生态系统价值分类

价值形成有两种理论:一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二是边沁(Jeremy Bentham)的效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认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和服务中无差别的社会必要劳动。效用是指物品能满足人们欲望的能力。作为劳动价值论的对立面,边际效用价值论认为商品价值由商品的边际效用决定。有的学者将马歇尔所发明的“需求—供给”分析框架(也被称为马歇尔的“剪刀”)归纳为第三种价值形成论。笔者认为这种划分并不科学,理由是马歇尔所创立的新古典经济学和“边际革命”完全是一脉相承的关系。人类文明演化至今,几乎不会有人否认自然资源对人类社会所产生的巨大价值,无论这种价值是否物化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自然资源价值是人的需要同自然资源两者之间的对立统一,是指它同人类需要之间的关系,或指其能够满足人类需要的属性和能力(晏智杰,2004)。自然资源的价值来自其能够满足人的需求的物质属性,还与其稀缺性有紧密关系。在生态文明的视野下,无论是不可再生性资源还是可再生性资源,再也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乌托邦式童话。

2.1.1 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指当某一物品被使用或消费时所具有的满足人们某种需要或偏好的能力。使用价值又可进一步分为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选择价值三类。

直接使用价值是指生态系统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以满足消费或促进生产为目的而产生的价值。直接使用价值的目的可以是消耗性的,比如流域生态系统的直接使用价值就包括淡水养殖、农业灌溉的利用;也可以是非消耗性的,比如自然景观的休憩价值。直接使用价值易于理解,但并不一定在经济上都能够衡量,因为其使用价值未必有交易市场。直接使用价值可根据产品或服务的市场价格或替代品的市场价格进行估计。

间接使用价值是指从环境所提供的用来支持目前的生产和消费活动的各种功能中间接获得的效益,这些效益通常无法商品化和市场化,如流域生态系统的间接使用价值就包括促进水文循环、维持生物物种与遗传多样性、保护土壤肥力、净化环境、维持大气平衡与稳定等功能。间接使用价值虽然不直接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但却为生产和消费活动的正常进行提供了必要的生态基础。

选择价值是人们为了未来能直接利用或间接利用生态系统服务而持有的支付意愿,又称期权价值。在选择价值(Option Value)应归为间接使用价值还是非使用价值上,学术界存在争议,参见Swanson等(1999)和Brouwer等(2009)的讨论。选择价值源于人类消费的心理预期:人们在利用资源时并不希望其功能很快消耗殆尽,而是期待在未来的某一天,该资源的使用价值可能会更大。或者由于后悔预期的不确定性,如果现在利用了这一资源,那么将来就不可能再获得该资源。选择价值在本质上和保险的原理一致,即相当于人们为确保未来能利用某种资源或获得一定效益而愿意支付的一笔保险金。

2.1.2 非使用价值

非使用价值是指某些资源没有经过人们的实际使用,单纯因为该资源的保存而使人们获得的经济价值。在环境意识缺乏的年代,人们对自然资源价值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使用价值上,单纯以其在市场上所能换得的货币数量作为对自然资源的全部价值的度量。但随着环境意识的提高,人们逐渐意识到,环境资源除具有使用价值外,还具有存在价值、馈赠价值、利他价值等非使用价值(见图2-1)。

图2-1 生态系统的总经济价值及其构成

存在价值最早由Krutilla提出,是人们为确保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继续存在而持有的支付意愿(Krutilla,1967)。存在价值尽管无法在市场中进行买卖,但客观上确实会影响到人们的决策。存在价值是非使用价值的最主要的形式,与人们是否使用它没有关系。说到底,即使人类不存在,存在价值仍然存在。

存在价值大体上源于三种动机:遗产动机、利他动机和同情动机。遗产动机指人们愿意把某种资源保留下来遗赠给后代人;利他动机同遗赠动机类似,但突出了同代人,即或许资源对其他人更有用;同情动机是指人类对其他生物生存状态的同情。存在价值是争论最大的价值类型,客观地说,这是对生态环境资本的评价,这种评价与其现在或将来的用途都无关。存在价值仅仅源于人们知道环境的某些特征永续存在的满足感,而不论自己或其他人能否从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