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生态系统恢复价值评估:CVM有效性与可靠性改进视角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4 研究创新

1.4.1 理论创新

第一,提出并证实CVM假想市场中消费者决策过程包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加入决策”和“支付决策”两个阶段。借鉴消费心理学理论,将CVM的消费决策划分为“加入决策”和“支付决策”两个阶段并纳入同一分析框架之下,通过研究支付意愿与收入变量的关系证明两种决策机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不可截然分开。同时说明现有文献对这两种决策机制分别进行讨论的做法具有误导性。

第二,提出并构建(案例地)的CVM估值框架。借鉴顾客价值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提出旨在明确CVM“评估对象”和“市场范围”的估值框架概念,并在文献研究、案例地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与产品分析、案例地CVM评估对象利益相关者分析的基础上,明确案例地长江流域南京段的估值框架为针对“南京市城乡居民”开展面向长江“水质改善与水质恢复”环境价值的市场评估。

第三,提出并证实收入水平对支付意愿的影响具有非线性特征和“门槛”效应。收入水平越高支付意愿越高,但只有收入水平达到某个最低“门槛”值时才发生支付,从而验证了环境服务具有伦理主义“词典序偏好”假说。

1.4.2 内容创新

第一,首次探讨了真实零响应和抗议性响应的区分原则,讨论了抗议性响应的影响因素,并系统地研究了零响应样本和抗议性样本的不同处理方式对WTP估算所造成的影响。结果发现,国内文献常用的直接删除法或较小正数替代法均会导致评估结果出现显著偏差。

第二,国内文献对支付工具、熟悉度所引起的偏差仅仅停留在定性分析的层面,本研究则首次采用计量经济学模型,从定量的角度更为严谨地讨论了相关问题。

(1)在熟悉度的度量上,根据受访者对环境问题的关心程度、游览长江的经历以及户籍的不同将其分为现场使用者、非现场使用者和非使用者,进而检验在不完全信息下受访者是否仍然能够形成明确的偏好。

(2)在支付工具上,分别选取捐款、缴纳生态税、提高水价和存取基金四种方法,定量地分析了不同支付工具下的激励相容问题及其对WTP估值的影响。实证结果证实,非约束性支付工具存在策略性动机,会造成对WTP的高估。

(3)在价值类型上,综合对比了受访者基于生物多样性、环境舒适度、自来水供应安全、渔业用水安全、农业用水安全、社会公益事业及存在价值等不同价值偏好的WTP值。结果发现:人们对感性认知度高的价值类型倾向于支付更高的费用。这一发现的重要意义在于提醒在国内开展CVM研究,必须将过于学术化的生态价值概念转化为可认知的共同知识。

第二,首次系统讨论了Probit模型、Logit模型、对数Probit模型、对数Logit模型以及Weibull模型的设定形式对WTP估值的影响,多视角地研究了评估结果的可靠性。同时首次将参数模型的估计结果和非参数模型的估计结果进行对比,以检验计量模型设定是否会影响评估结果的可靠性。结果发现,平均值WTP受分布函数设定的影响极为显著,相比而言,中位数WTP无论是在统计学意义上还是在经济学意义上均是最优测度指标。

1.4.3 技术创新

第一,两阶段消费决策机制下的问卷设计。在问卷设计中,通过“加入决策”对受访者的身份进行识别,判断其是否属于假想市场中的一员,并对拒绝支付的原因进行归纳分类。在“支付决策”阶段,对所有持正支付愿意的受访者,进一步追问其愿意支付的最主要原因,以便进一步评价其响应的可靠性。这样的问卷设计逻辑,更符合人们日常消费的决策习惯。

第二,利用Spike模型解决抗议性零响应问题。国内现有文献在零响应样本的处理方面,要么直接删除,要么使用较小的正数替代,随机性很强。本研究首次运用允许真实零响应存在的Spike模型,模拟消费决策过程,对传统的封闭式引导技术及其估值方法进行了修正。结果发现,经Spike模型校正后的评估结果无论是在可靠性上还是在有效性上性质都更优。

第三,首次采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分析了国内文献在CVM研究中所忽视的样本选择问题对价值评估的影响。结果发现,受访者“加入决策”和“支付决策”是两种既有联系又存在差异的决策机制。经过样本选择校正后的WTP估计值更为合理可信,并且Heckman两阶段模型和Spike模型下的估值结果具有较强的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