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MPA教育发展报告(2011-2016)](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192/27341192/b_27341192.jpg)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不断探索砥砺前行的中国科大MPA教育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MPA教育中心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全国首批开展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的24所试办院校之一。十多年来,秉承中国科大“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办学理念,以培养熟知现代公共管理理论和掌握先进管理方法与技术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的公共管理人才为目标,构建了中国科大MPA专业学位教育的“理论(theory)、实践(practice)、责任(responsibility)”的TPR培养模式,即:夯实理论基础,注入持续发展动力;提升实践技能,促进管理效率提高;强化责任意识,铸就红专并进人才。迄今,我校已培养2600多名MPA研究生,分布在全国各地和社会各界。
十多年来,中国科大的MPA专业学位教育在没有现成经验可供借鉴的情况下,开展了一系列的积极探索和创新工程,如第一学分教育、百场报告会、精品课程建设与案例开发、社会调研大赛、移动课堂万里行、大家庭活动、文化墙、办杂志等;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和理实交融的师资队伍;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杰出的校友,改变了众多学员的人生道路。
在2006年全国首批24所MPA教育试点高校教学合格评估中,中国科大MPA专业学位教育以“优秀”的成绩顺利通过了全国MPA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教学合格评估;2009年我校MPA教改项目荣获安徽省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
一、依托并整合全校资源,开展特色培养
根据MPA教育多学科交叉的特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了包括MPA在内的管理类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在校研究生院的领导下,我校MPA教育以公共事务学院、管理学院、人文学院、绿色科技研究中心等相关院系的师资力量为依托,并以公共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行政管理、金融管理、传媒管理、环境管理、统计学等相关博士点或硕士点为教学支撑,在资源环境管理、公共(科技)行政、社会保障、传媒管理四个特色方向上开展培养工作。
二、经过长期探索,开发和实践了“4C”培养体系
根据我校“强化基础、理实交融、应用创新”的MPA教育办学理念,在国内首创了一套以质量为核心(core),以案例(case)、文化(culture)和沟通(communication)为支撑的“4C”教育培养体系。
(一)核心(core)
1.优质化师资
我校MPA教育主要依托公共事务学院、管理学院的师资力量开展教学工作。两个学院目前拥有师资140余人,在MPA教育的四个方向上聚集了较为厚实的师资阵容。
2.本土化教材
我们于2004年启动了首批公共管理专业硕士课程建设项目,在此基础上推出10门精品课程,并已出版了7门精品课教材。
3.媒体化教学
依托MPA中心建有的专用大、中、小型多媒体教室以及案例小组讨论室,我校MPA课程都具有多媒体教学课件,并使用多媒体教学设施进行教学活动。
4.基地化实习
目前我校MPA中心已建立苏州工业园区、深圳政务新区、上海张江高技术园区、合肥政务新区、合肥高新技术开发区以及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研究所6个研究生实习基地。
(二)案例(case)
经过不断建设,我们自主开发的本土化案例已成为我校公共管理专业硕士教育创新体系的强大载体。
1.“千个自主开发案例”项目
针对本土化案例“质量不高、数量有限”的不利局面,我们在教学体系建设中及时地推出了“千个自主开发案例”项目。
2.课程案例建设
MPA中心与任课教师签订MPA案例合同,目前已完成自主开发和改编大、中型案例31个,并已印刷成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MPA教学案例(第一辑)》。另外,中心任课老师已经自编和改编中、小型教学案例319个,并以内部教学案例的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广泛使用。在2014年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的首届全国优秀公共管理教学案例评比中,我校提交了5篇案例,其中4篇案例获得通过,入选中国专业学位教学案例中心公共管理案例库。
3.实习案例开发项目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将实习基地建设工作、公共管理专业硕士毕业实习和案例开发工作结合起来,目前已完成并出版了取材于苏州工业园区的《活力苏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工业园区调研案例集》和《透视苏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工业园区调研报告集》两本公共管理专业研究生案例用书,其包含20个大、中型自主开发的案例。
(三)文化(culture)——“应用创新”的价值取向
我们在强化理论教育的同时,十分注重文化氛围向文化产品的延伸。
1.第一学分
为了塑造校园文化,使学员回归校园、转变角色、适应紧张的学习生活,入学教育是第一个环节,也是第一学分。每年我们均举行为期3天的MPA研究生入学教育活动,其主要内容有校、院领导的热情关怀与殷切期盼;有专业学位教育发展战略展望与专业方向介绍;有科学大师的人生感悟与杰出校友的现身说法;还有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与美国大学校长的西方文化交流与碰撞、同学之间的交流与讨论、中国科大校史传承报告以及参观校史馆、到监狱进行入学警示教育,等等。
2.“百场报告会”和“公共事务论坛”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MPA百场报告会”“公共事务论坛”是我校特色鲜明的教育项目,自2004年4月启动以来,已经举办了300多场报告会,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哈里·马克维茨、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副行长林毅夫、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台湾中山大学汪明生教授、美国加州佛尔市市长StevenRoss等都曾来我校做过相关各自专业领域的专题报告,累计听众达11万人次。
3.《MPA人》杂志和《中国科大公共事务学院通讯》
《MPA人》和《中国科大公共事务学院通讯》杂志是集工作交流、思想交流和学术交流为一体的内部出版刊物,分别创刊于2004年5月、2009年3月,均为季刊。目前设置的栏目有“专家视点”“人物访谈”“第一学分”“教学研究”“MPA动态”“学与思”“百场报告会”“思语飞扬”“公共管理”“高端培训”“交流合作”“学术园地”等。
4.大师风采墙与文化产品建设
为进一步使“文化落地”,我们选择了20世纪所有经济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古今中外知名管理大师和成功者,将他们的生平、学术成就和社会贡献等内容配制精制画框,广泛悬挂于教室、案例研讨室、廊厅过道,让学生感受大师风范,体悟管理真谛,其文化激励作用十分显著。
我们还专门建有历届获得“优秀毕业生和杰出校友”称号的毕业生事迹画框,以表彰先进,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另外,MPA中心还编制了“管理文化箴言录”等便携式手册分发给每一位学生。
5.毕业庆典——MPA年度大家庭活动
我们非常重视毕业文化的制度设计,通过精心策划和设计,在全国首创并已形成了集毕业庆典、学术论坛、成果汇报、校友交流、总结表彰为一体的“MPA年度大家庭”品牌。
(四)沟通(communication)——“学习交流”的永续基地
学习是一个人终身不变的追求,更是公共管理专业硕士教育应持续肩负的历史责任。为此,我们的主要做法是:建设信息化平台,推动内引外联,打造终身学习个人。
1.多元信息化平台
我们利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息技术及网络建设的优势,加大公共管理专业硕士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投入,目前建成的MPA中心信息化平台基本实现了教学管理与学生之间信息沟通的“零距离”化。“零距离”信息化平台建设实现了以下功能:其一,远程教学功能。其二,快速的报告会等短信发布功能。其三,完备的信息化教学与实验功能。
2.海外研修计划
我校2005年初启动“海外研修计划”,协助部分有条件的研究生到海外高校选修1至3门MPA课程、到相关的政府部门实习。瑞典隆德大学、英国利物浦大学、英国考文垂大学、澳大利亚蒙纳什大学、美国乔治梅森大学公共政策学院与我校约定,接受我校派遣的MPA研究生及其他研究生,进行为期1至3个月的专业短期学习和为期一个学期的普通课程,并且学生可以获得对方大学的学分。
3.两岸交流
中国科技大学与我国台湾地区的高校一直有着交流往来。与台湾地区的成功大学、中山大学、交通大学、昆山科技大学有着较密切的合作关系,每年都有若干名教师和MPA研究生赴台进行学术交流、学习。
4.“万里行”活动
我们通过举办各种深入社会的考察、调研活动,不仅增进了学生的见识,进一步推动了公共管理专业硕士教育和中国实际国情的结合,同时提升我校MPA教育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截至目前,“MPA万里行”活动已举办了十余期,其足迹遍布安徽、江苏、深圳、上海等省市。
5.无限学习
为增强MPA研究生与母校的联系和感情,打造学习型社会和个人,我们在推行的“无限学习与合作计划”中,给予每位入校学生一个终生享用的账号,毕业学生通过它依然可以享受在校学生同样的学习权限,这样形成了MPA研究生与母校之间的跨时空互动,使这些学生时刻把自己视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学子与一员,形成一个塑造学习型个人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我们通过创办《MPA人》等刊物以及终身免费寄送制度这个纽带,始终把学生与中国科大联系在一起,使他们心系母校,进而回报母校。
三、重塑心智模式,开启心灵之窗
科大的MPA教育,历来十分重视入学开端,把入学教育列入新生第一学分,逐步形成了“心智启迪、理念塑造、专业引领、行动向导、榜样激励”五位一体理实结合的入学教育模式,力求教育内容贴近学生发展需求,能入心入脑。通过教育引导,能使学生重塑心智模式,开启心灵之窗,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1.心智启迪:通过专家专题学术报告,帮助学生走出心智模式误区
为了引导学生了解心智模式与决策的关系,帮助他们不断改善心智模式、转换思维定式。我们不定期邀请专家作《决策与心智模式》等专题讲座,使同学们对心智模式与决策的关系以及心智模式如何影响着人们看待世界的方式等理念,有了较深层次的认知。
2.理念塑造:理念特别是精神文化理念的熏陶,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创办中国科大的老一辈科学家、教育家,以他们强烈的爱国情结和报国之志,奠定了科大人的核心价值理念,历经几代科大人的传承和发扬,形成了科大特有的文化现象。科大人严谨治学、求真务实的作风,勤奋学习、红专并进、团结互助的优良校风,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的坚韧品格,具有独特的时代特征,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入学教育,把科大文化传承作为重要内容,从校、院领导开学典礼讲话到延续多年的有关科大历史与文化专题报告,所展示的科大人创新强校、自强不息、科教报国精神及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令学子们备受鼓舞,由衷景仰。同学们从对这所大学的仰慕到对其文化的领悟和认同,增强了归属感,升华了思想境界。
3.专业引领:入校读研,专业学习是第一要务
把专业引领列入入学教育重要环节,通过关于何谓研究生和为何读研、如何读研的专题报告及专业发展历史、现状、特色、前景、人才培养模式、学习要求等讲解,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态度进一步端正,目标和任务更为清晰;对入校后的学习内容、方法、要求有了全面把握,让学生依据自己的业务基础、岗位需求以及兴趣所在,有目标、有计划地选修课程,满足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要求。这种以最短的时间引领学生专业入门的教育,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也避免了不必要的摸索过程。
4.行动向导:这是深受新生欢迎的入学教育环节
借鉴西方“行动导向法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在入学教育安排上,由在校老生登台担当教育主角,解读他们如何通过“独立地制订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在班级文化建设、学风建设、活动拓展等方面创造性地开展大量活动,其中同学们自主设计的班级VI系统——班徽、班旗、班歌、班级口号,以及在社会调查、案例大赛、创业大赛等活动中所取得的成果,让新同学领略了师兄师姐们在理念创新、能力再造等方面的智慧与激情。近年来,新生入学后,班级组织迅速建立,课外学习、拓展活动连续不断,班级氛围生动活泼,学生学习热情更加浓烈,这些均体现了行动向导的引领效应。
5.榜样激励:MPA同学选择在职读研深造,其学习动因核心是职业发展
入学教育,我们“以需求为导向”,针对MPA同学在职业发展取向上的差异,邀请校友走上入学教育讲坛,作“职业生涯导航”报告。这些来自自身学习与经历的感悟与总结,对新同学来说是真经、是启发、是激励、是鞭策,对同学们未来职业的发展起到了向导者、启发者和领路人的作用。
在完成以上五个方面的内容之后,新生还需写出2000字左右的入学心得体会,经班主任审阅通过后,可获得一个不可替代的学分。
四、加强社会调查实践,提升公共管理能力
为了更好地培养MPA学生从事社会调研、社会实践的意识,提高学生科学决策的能力,我校MPA中心于2010年启动了公共管理硕士(MPA)社会调查报告大赛。社会调查报告大赛的持续开展,锻炼和提高了MPA学生运用公共管理及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与解决公共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受到了学生及其所在单位领导的好评。
五、加强班级建设,建构心灵的家园
班级组织建设的关键是形成了一个极富战斗力的班委集体。班委们思想素质高、责任感强、敢于创新、乐于奉献。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班级各方面的工作便蓬勃开展起来。班级文化建设的亮点是自主设计班级VI系统蔚然成风。大多班级的班委发动全班同学群策群力,设计班徽、凝练班级口号,有的班级还有班旗和班歌。腾飞之龙、浴火凤凰、展翅雄鹰等象征着同学们崇高的理想;变形的USTC、MPA字样以及班级代号诉说着身为科大人、身为科大MPA人的荣耀;所有图形都寄寓着团队奋进的含义,彰显着强大的班级凝聚力和强烈的归属感。
十余年来,中国科技大学的MPA教育在学校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在全体教师的辛勤劳动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之下,取得了不菲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屈子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相信,在我们全体教师和学生的努力下,中国科技大学的MPA会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