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MPA教育发展报告(2011-2016)](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192/27341192/b_27341192.jpg)
南京农业大学 MPA办学经验总结
南京农业大学MPA教育中心
一、本校MPA教育概况
南京农业大学MPA教育始于2004年,是全国第二批MPA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的23所高校之一。2012年我校在接受国务院学位办组织的专家组评估中,以优异的成绩顺利通过评估验收。截至2014年上半年,我校合计招收MPA学生1100名,目前在读650名,有452人已经获得公共管理硕士学位。
南京农业大学MPA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结构合理、水平高的专职教师队伍和兼职教师队伍。专职教师梯队中,学科带头人与青年学术骨干均积极投身到MPA教学和论文指导工作中,其中教授21名,副教授32名,98%拥有博士学位。学校先后从政府管理部门和国内外学术界聘请了28名资深公共管理专家担任MPA兼职导师。
自2004年开始招收第一届MPA研究生以来,经过十年探索与发展,形成了具有我校优势和特色的MPA教育模式。我校MPA办学依托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平台和专业优势,凸显服务于“长三角区域经济社会率先发展战略目标”的区域特色,凸显服务于“土地管理、行政管理、社会保障、农村发展等行业及部门干部培训教育”的行业特色。秉承以“诚朴勤仁”为核心的南农精神,以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公共管理人才队伍为己任。实现了社会效益和教学资源的共赢,提升了我校MPA的社会影响力和品牌认同度。
二、本校MPA办学模式和管理体制
(一)办学模式和管理体制
1.本校MPA办学的管理架构
南京农业大学高度重视MPA教育。学校成立了校级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MPA教育指导委员会由学校研究生教育主管校长、相关学院领导以及行政职能部门和教授等组成,全力支持MPA事业的发展。MPA教育中心作为常设工作机构,挂靠公共管理学院,全面负责MPA人才培养工作。
2.本校MPA教学管理一线工作情况
包括MPA教学管理人员配置、工作职责和绩效考核办法等。
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任MPA教育中心主任。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任MPA教育中心副主任,兼任MPA办公室主任。MPA办公室设置专职岗位,配备专职教学管理教师一名。负责MPA教学及学生管理日常工作。MPA办日常管理及工作绩效考核归口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部门。公共管理学院出台了《公共管理学院行政部门人员日常工作职责及绩效考核管理办法》,明确要求,制度化、规范化管理。
(二)该办学模式和管理体制的利弊分析
利:南京农业大学MPA办学依托公共管理学院一级学科平台支撑,能够充分利用学科优势,整合全院教学资源。
有专门的MPA教学管理人员,针对在职研究生特性,专业化管理,区别于脱产的学术型研究生,在管理质量提升方面有优势。
弊:人手不足。
三、本校MPA招生工作经验和遇到的问题
(一)招生工作的经验
发挥学科优势,以行业或长三角区域人才需求为导向,与各级政府部门合作。优先面向重要地区、重要行业、重要岗位招收MPA研究生。学校相继与国土资源部、江苏省公务员局、浙江绍兴市委党校等建立了MPA招生及培养方面的合作关系。
充分利用好校友资源和已经毕业的MPA研究生,通过MPA研究生的宣传,影响和带动其同事、朋友对学校的认同,吸引更多有志于提升自己能力和学识的人员来报考我校MPA。
(二)招生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从国家大环境来说,不鼓励与提倡公务人员参加在职学历继续教育,而MPA的生源渠道主要来自政府部门,此项政策将对MPA招生产生不利影响。如何破解困境,需MPA培养院校集思广益。
我校MPA招生已逾十年,MPA生源逐渐呈现低龄化、基层化趋势。
四、本校MPA教学管理工作经验和遇到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
我校在MPA学生教学培养上,注重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在课程设置上,除了核心课程、专业课程、公共选修课之外,着力推动第二课堂的建设。
新生入学要上的第一课,不是专业课程,而是走进第二课堂。通过入学教育报告会、户外素质拓展训练、走进校史(校友)馆,培养学生对学校的感性认识,迅速形成班级团队意识,让MPA学生走进校门,完成从职业人向在校生的身份转变的认同。进而通过入学教育报告,强调学习观念的转换、强调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从而使学生能够意识到,必须努力通过MPA的在校学习,给自己的职业生涯带来提升。
进校之后,除了专业课程的讲授与学习,我们着力打造“第二课堂”建设。MPA办公室努力为各方营造了立体式交流平台。打通了MPA与在校学术型硕士、MPA与本科生、MPA与学院教师、MPA班与班、年级与年级之间的互动交流。通过“学术沙龙”“本科生面对面”“辩论比赛”等多种方式,真正营造了“理论与实践火花碰撞,教与学思辨相长”的氛围,受到了MPA师生的好评。
(二)师资队伍建设
第一,积极选派MPA课程主讲老师参加教指委的课程师资培训班。
第二,每年召开学院MPA教学研讨会。
第三,提升MPA任课教师务实能力。从事MPA教学的部分教师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这必然会影响MPA教学目标的实现。为了有效弥补这一点,我校每年都会组织一批教师去相关政府部门挂职锻炼,通过挂职学习增加他们处理实际工作的能力。因条件限制无法挂职的教师,要求其至少从事政府管理咨询或政府管理的课题研究的工作。未达到此要求的老师是不能走上MPA讲台的。
第四,我院在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鼓励MPA全日制课程主讲教师积极申报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获得研究生院立项了9门精品课程,首批立项的全日制MPA研究生精品课程已经顺利结题,通过了结题验收。
(三)案例教学现状和问题
专业学位教育离不开案例教学。建立一个体系完备、内容广泛的案例数据库是中外一流公共管理学院的共同特点和必备要素。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求授课教师增加案例的运用,并重点放在在公共管理案例库建设上。通过MPA核心课程建设,目前可以用于MPA教学的案例已经达到20多个类别,1000余项。教师可以根据所授课程的需要,随时选用这些素材。比如,在“公共管理学”“行政法学”等个别课程中,我们要求学生以撰写案例的方式结业,鼓励学生深入现实公共管理领域,采集一手材料。一方面,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为丰富我院的MPA案例库建设,为进一步改善案例教学奠定了基础。今后,我院将拨出专项资金鼓励老师自己编写案例。同时鼓励学生参与编撰。同时,我校积极选派任课老师参加由教指委主办的全国MPA案例教学与编写的师资研讨会。目前我校报送的两位老师的案例已经通过了评选,直接进入案例库。
(四)课堂考勤
严格执行考勤制度。每门课程出勤不超过三分之一,本门课程重修;上课迟到超过半小时,记为旷课。课前给任课老师发班级考勤表、平时成绩记录表,要求任课老师必须每堂课进行点名或签到。MPA办公室在教室设置指纹打卡机,要求学生课前课后两次指纹打卡,指纹打卡记录作为检查的依据,学期结束后核验真实性。
(五)课程评价
由于每门课程可能由两位以上的任课老师担任教学任务。学期结束后,设立投票箱,由学生进行不记名打分,对任课老师授课效果进行排序评价。在下个学期的教学计划安排中,将优先安排课程师资梯队中评价结果排名靠前,分数较高的老师走上MPA讲台。
(六)教务管理的有效性和高效性探索
充分利用学校的研究生教学信息管理平台、学院MPA教育中心网站、班级QQ群、微信、飞信等信息化交流手段。建立课上课下、校内校外沟通无障碍的第一时间,各种资讯能在师生间互通。
五、本校MPA学位工作经验和遇到的问题
(一)本校学位工作流程及经验
第一,我校为MPA研究生开设了“MPA论文写作专题”课程,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论文写作技巧的训练。纳入培养方案必修环节,课程合格将取得1学分。
第二,将MPA答辩分组观摩纳入学期教学计划安排中,让学生根据选题,提前直观地现场感受答辩各环节流程。
第三,为保证导师的指导质量,对导师指导MPA研究生人数按照“大平均,小调整”的原则进行限定,既实现指导资源的合理配置,又防止出现指导数量过于集中的情形。
第四,为保证论文质量,通过关口前移、开题集中答辩、论文相似度检测(查重)、双盲匿名评审等措施,严格把控出口关。
(二)本校学位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第一,研究生论文毕竟不能等同于政策性政府工作报告,虽然MPA论文注重实践性应用型导向,但是学术论文仍然需要适当的理论性分析。
第二,部分导师指导论文,或在评阅论文时,仍然存在着观念上的偏差,对MPA论文的理论分析要求接近于学术型研究生。
第三,实践导师能够参与论文开题或答辩,但是参与学生论文撰写的实际指导目前还是不现实。
因此,观念上、理念上的偏差,依然是目前学术型导师指导MPA写作论文过程中存有的普遍现象。
六、学生管理工作经验和遇到的问题
我校注重发挥MPA研究生自身能动性,积极组织和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每学期MPA教育中心和MPA研究生协会都会组织2~3次的社会实践调查。学员在此基础上写出了许多高质量的调研报告。考虑到MPA研究生来自省内外,大多处于中青年阶段,工作繁忙,压力很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MPA教育中心经常组织开展各种体育活动或者联谊活动。MPA研究生对在南京农业大学学习和生活的深刻体会是: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
南京农业大学MPA研究生协会是在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及MPA管理中心指导下的全体MPA(公共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群众性自治组织。南农MPA研究生协会定期与兄弟院校协会进行互动交流,积极组织参与各项MPA学生校际间活动。我校MPA协会积极组织我校学生参与江苏省MPA论坛筹备组织工作与江苏省MPA联谊会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沟通桥梁作用,宣传了我校MPA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