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不断增强指导思想的影响力
在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的政党,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安身立命之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任何时候都不能削弱而必须加强。当然,中国共产党并非机械、武断地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事实上,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实质是强化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因而,一方面,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现实与共产主义的实现做有机的而不是割裂的解读,强化马克思主义作为理想的现实激励作用;另一方面,需要从实践上将共产主义内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每一个方面,马克思主义只有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深处,才能成为一个社会的“黏合剂”和“混凝土”。
但是,在领导理论看来,如果意识形态领域只有马克思主义的“一元”,而没有各种社会思想意识的“多样”,同样也不利于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因为这种封闭、保守、狭隘的社会意识环境,同样会伤害到马克思主义本身,使其失去了在辩驳、诘难、论争中不断发展壮大的机会和条件,失去了前进的动力,从而也就难以保持它的强大影响力。教条主义的思想桎梏就是这么产生的,对此中国共产党有过深刻的教训。因而,包容多样化的思想意识,营造良好的生机勃勃的社会思想意识生态,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需要。为此,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同时“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
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地坚持“双百”方针,让各种健康思想文化相互借鉴、相得益彰。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前提下,尊重思想文化的多样性,推动不同文化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实现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有机统一。坚持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减少思想冲突,增进社会认同,有效避免因认识差异引发社会动荡,使先进文化得到发展,健康文化得到支持,落后文化得到改造,腐朽文化得到抵制,使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在交流比较中互动融合、相互促进,使各种文化形式、文化门类、文化业态各展所长、共同发展。正如张维为所评价的:“中国人兼收并蓄,从善如流,好的东西我都要学。”但“更为宝贵的是在学习别人的过程中我们没有失去自我,而是用自己的眼光来判断,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推陈出新”。实践证明,在“兼容并包”中,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非但没有削弱,反而得到了加强,其影响力不断扩大。
正如中国问题专家沈大伟所评价的那样:“所有共产主义政党报刊就像植物一样,如果得不到足够的养分和阳光,就会枯萎死亡,但倘若受到‘调适’的刺激,就会生机勃勃。”当我们明白了中国共产党的强大思想引领力的来源,就可以明白,为什么我们党在每一个历史重大关头和重要时间节点,总是一再强调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坚持、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因为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关键所在,也是中国共产党形成强大思想引领力的秘诀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