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苔形征
白苔舌
舌见白苔滑者,邪初入里也,丹田有热,胸中有寒,乃少阳半表半里之症,宜小柴胡汤、栀子豆豉汤治之。
绛[29]瘟舌
舌见纯红,热蓄于内也,不问何经,宜透顶神散治之。病人先含水一口,以药吹入鼻内,吐去水,喷嚏为度。
厥阴舌
舌见苔薄而沿清,似无疾之舌,不知虚寒藏内,舌不见滑,宜附子理中汤及四逆汤治之。
里黑舌
舌见里黑外白者,热极,胃寒气急,胃经受毒,养胃化毒为主,宜调胃承气汤及黄连解毒汤治之。
中焙舌
舌见红色,内有黑,形如小舌者,乃邪热结于里也,君火炽盛反见水化黑色,宜凉膈散及大柴胡汤下之。
虫碎舌
舌见纯红更有红点,如虫碎状者,乃热毒炽盛,火在上,水在下,不能济也,宜小承气汤下之。
生斑舌
舌见红色,而有小黑点者,热毒乘虚入胃,蓄热则发斑矣,宜升麻葛根汤与化斑汤治之。即白虎加人参。
死现舌
舌见纯现黑色,邪热乘极反寒化水,阳气已绝,如铁且硬,惟见纯阴之不化矣,百无一治,无复可药矣。
红星舌
舌见淡红,中有红火星者,乃少阴君火热之甚也。所不胜者,假大势以侮脾土,将欲发黄之候也,速宜茵陈五苓散治之。
黑尖舌
舌见红色,尖见青黑者,水虚火实,肾热邪火所致,当凉解为主,宜竹叶石膏汤治之。
里圈舌
舌见淡红色而中有红晕,圈外见纯黑色,乃余毒遗于心包络之间,与邪火郁结,二火亢极,故有此症,宜小承气汤下之。
裂纹舌
舌见纯红,更有裂纹如人字形者,乃君火燔灼,热毒炎上,故中裂也,宜凉膈散治之。
上黄舌
舌见尖白根黄,其表症未罢,先宜解表,后方可攻。大便闭者,宜凉膈散治之,加大黄、芒硝。小便涩者,宜五苓散加木通、益元散治之。
上白舌
舌见尖黄根白,其里症未除,所为里不清,在[30]里宜理中汤治之,或四物汤调之。
黑心舌
舌见周白心黑,脉沉微者难治,脉浮滑者可汗,脉沉实者可下,初病得此危之甚也,急用调胃承气汤下。
三台舌
舌见尖白苔二分,根黑一分,中红色。必身痛恶寒,如饮水甚者,宜知母五苓散,自汗渴者宜白虎汤,下痢者宜解毒汤。
麻心舌
舌见白苔中有小黑点乱生者,尚有表症,其病来势甚恶,急宜凉膈散表之。表退,继用调胃承气汤下之。
灰条舌
舌见灰色,中间更有黑晕二条,此热毒乘肾与命门也,急宜服解毒汤下之三五次,迟则难治,如初起,加酒大黄,审强弱用之。
微黄舌
舌见微黄色者,初病即得之,必发语,此因始失发汗,表邪入里也,必须汗下,宜双解散解毒汤主之。
金带舌
舌见中宫纯白,四围微黄者,必作泄泻,久必转痢,宜服解毒汤。恶寒者,宜用五苓散。
深黄舌
舌见深黄色,久不退者,表症未罢,宜小柴胡汤合天水散主之。症可下者,大柴胡汤下之,须表里双治,临症察用之。
焦黄舌
舌有初见白苔,而后渐见黄色者,名曰焦色。皆表传里热已入胃。急宜调胃承气汤下之,迟则变黑为恶症。
左白舌
舌左见白苔滑者,此病在脏结,邪入脏腑,病为难治之症,急宜人参白虎汤治之,而自汗者,切不可下。
右白舌
舌有见白苔滑者,此病在肌肉,为邪半表半里积住,必寒热往来。其病犹浅,宜小柴胡汤以解之。
银带舌
舌见四围白而中独黄者,必作烦渴,呕吐之症,兼有表者,宜以五苓散兼益元散治之,须黄退尽方可用承气汤下之。
黄斑舌
舌纯黄而有小黑斑者,邪遍六腑,将入五脏也,急宜调胃承气汤,次进和解散调之,十救四五也。
黄盖舌
舌见上舌黄而盖下舌白者,表少里多,宜天水散一服,间凉膈散二服合用之。脉弦者,宜防风通圣散主之。
隔瓣舌
舌见黄而涩,有隔瓣者,邪热已入胃,邪毒深矣,心火烦渴,宜大承气汤。身发黄,宜茵陈汤。下血者,用抵当汤。水在胁内,宜十枣汤。结胸甚,用大陷胸汤。痞块疼,用大黄泻心汤。
而焦者,邪传里也。红者,火也。红而斑者,热毒盛也。青者,寒也。青而滑者,寒之甚也。灰者,毒也。灰而黑者,毒积于脏也。凡舌由白而黄,由黄而灰者,邪传而毒化也,若舌纯黑,不治之症。
治诸舌苔,以布裹手指,将井水刮净毒秽,用姜片时时擦之,苔日渐解。以上三十六舌乃伤寒验症之捷,临症细察,审辨施汤,自然百无一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