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 药 论
西医治病重在对症用药,而中医治病则重在辨证用药。所谓辨证用药也就是首先要辨别出引起疾病的根本原因,然后针对其根本原因进行调整治疗。
在用药上,我认为治疗慢性病要尽量做到宁可不足,不能有余。因为药量过大,易有副作用,不好弥补;用量不及,只不过再多服几剂,达到一定的剂量就可痊愈。
坚持宁可不足,不能有余的用药原则,临床治病副作用小,而优点多。正如常言所说:好事多磨,慢工出细活,积小善,成大德,稳中求胜。
治病如同趟水,首先要试其浅深,而后掌握分寸,逐步进入。一口吃不成个胖子,而虚弱的体质,用的补药再多,一下子也补不上来,猛补反而还会郁滞生热,适得其反。常说“虚不受补”也。
调补一定要慢慢进行,服补药犹如人吃营养高的肉食,少吃香,多吃伤。好东西吃到胃里,能够消化吸收就会转变成精微、能量,如若一次吃得太多,消化不了,吸收不完,好东西就会变成坏东西,产生热毒,伤害身体。
在用药上,就算是辨证准确,用药无误,但也不可过猛,特别是用温阳理气的中药,一定要掌握好剂量,少用为佳,以免辛燥过量,耗伤阴精元气。温补壮阳药如同白酒,少饮是补,多饮是泻,过饮伤精损气。
为了防止温阳药的辛燥之弊,可于方中适量加入滋补阴精之药调配会更好,张景岳有“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之名训。比如在用壳砂仁、干姜、肉桂、小茴香、补骨脂、韭菜子、木香、厚朴、陈皮等辛燥温阳药时适量加入山萸肉、五味子、女贞子、白芍、制首乌、黄精等酸甘滋润的阴性药配伍,即可纠正辛燥温阳药耗气伤津的弊端。
另外,像附子、乌头这样的大辛大燥温阳药,煎药很麻烦,又有毒性,个别的患者还易产生毒副作用,且不宜长期服用,除非是非用不可、万不得已,一般尽量少用或不用。
现今社会医疗行业相对饱和,遍地都是,因此医生的地位也相应降低,而患者经济宽裕、身价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增强。病治好了,患者满意,因为花了钱是理所当然的事,也许会感谢你;病治不好,患者花冤枉钱,说不定会心里不平衡找你的茬,稍有闪失也许会招来麻烦。故用药一定要仔细了,猛药尽量不用,药量尽量放小,细心了还要再细心。
中医所讲的治病,其实不重在治,唯重在调,能够调顺气血,调平阴阳,人即无病矣。
中医之治,在阴虚补阴时不可单知补阴,恐碍脾胃阳气,要佐用一些温阳行气药于补阴药中;在阳虚补阳时也不可单知补阳,怕伤气耗津,需佐用一些滋润养阴药于补阳药中。所谓佐用的药,味不宜多,量不宜大,否则影响疗效,达不到补阴或补阳之目的。量之权衡控制在20%~30%范围内比较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