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医全息补肾论———中药温通热疗法治疗脾胃病
脾胃病治疗新理论
胃病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疾病,有的胃病患者缠绵二三十年不能痊愈。胃病的临床症状以疼痛、胀满、呕逆和胃热较为常见,现代医学把胃病分为胃炎、胃溃疡等。可是,在中医治疗胃病的时候,却有很多人错误地把胃炎和胃火等同理解,那么,胃炎就是胃火吗?不对!胃炎≠胃火。
经现代医学检查诊断出的各种胃肠道炎症,不能从表面认为炎症就是热毒所致。不用中医整体论治、八纲辨证的方法,见胃炎、胃溃疡就用中草药清热泻火、解毒消炎,这是中医治疗胃肠道疾病的一个误区。
以常见的胃病来说,在电子胃镜下看到的胃体表面黏膜脱落、充血肿胀、糜烂溃疡等,现代医学命名为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溃疡等。在胃镜下看到的确实是这儿充血了,那儿发炎了、糜烂了。
那么这些炎症的形成都是热毒引起的吗?不是的!电子胃镜下的各种炎症一般都是慢性炎症。慢性病都是虚证,是因为脾胃功能降低、蠕动缓慢、胃气不降、浊气郁积、侵蚀胃体造成的虚性炎症。都是因虚而郁、因郁而积、积而生热发炎。
像浅表性胃炎,中医辨证可能是脾胃虚寒;萎缩性胃炎是脾胃虚弱,中气不足。这些慢性的炎症在中医辨证论治下都是虚性的、阴性的,或者寒性的炎症。如果解毒泻火、清热消炎的话,不但不起作用,反而会加重病情。
所以,胃的炎症不能与其他地方的炎症等同治疗,中医治疗就不能把胃炎看成是热毒炎症。而应该抛弃西医的炎症理念,改正清热解毒、泻火消炎的错误治法,真正从中医整体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分清“虚实寒热”,运用“温清消补”的方法治疗,才能让胃病从根本上好转、痊愈。
举个例子:我曾治疗过一名年轻男子,刚24岁,面白消瘦,吃饭挑剔,食后胃痛胃胀,一年有余。省医院胃镜检查后,大夫告诉他是糜烂性胃炎,患者听后吓了一跳,顾虑重重,又不知听谁说糜烂性胃炎在胃病里是很重的,不抓紧治疗的话下一步可能发展成胃癌。患者非常沮丧,连续服了几家医院的药,又是养胃,又是消炎,均未收效,病情反复加重。
后来患者与他母亲同来我处诊病时哭啼求救,我诊断后告诉患者,此病没有你想象的那样严重。你很年轻,恢复能力很强,治疗一段时间就会好的。遂先补肾强身,增强免疫,后健脾开胃,升阳消导。肾阳旺盛,免疫力增强,就有能力抗击引起胃糜烂的各种病毒细菌。脾胃健壮,升清降浊,代谢正常,不给病毒细菌提供适宜场所。随着正气旺盛,代谢加速,引起胃炎、胃糜烂的各种病毒细菌自会灭亡。运用“中医全息补肾论——中药温通热疗法”治疗3个多月后,完全康复。半年后偶遇此患者,问其病情,言胃病至今未犯,偶尔会友饮酒也无不适。
由上述例子不禁忆起1988~1992年间曾接诊过很多农村胃病患者,临床表现为口苦、舌燥、咽干、烦闷、反酸等许多胃火之象。当时临床治疗经验不足,见热见火即滋阴清热,消炎泻火,多选用黄连、黄芩、石斛、玉竹、元参、麦冬等药物。患者初服几剂也感病有好转,火气下降,可是多服一段时间后,病症又恢复原样,纳差腹胀。很多患者服药一半时越来越不如以前,都半途而废,不再服药。
在这样的患者中我追访了许多以了解病状、汲取教训、总结经验、探索道理。从原来理解的“阴常不足,阳常有余,常滋其阴,阴平阳秘”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悟解为:真阴常不足(肾虚免疫低),虚阳常有余(虚火滋生),常滋其真阴(填补肾精、肾气,增强免疫),阴平阳才秘(阴阳平衡不生病)。
把患者所表现的口苦、咽干、苔腻、烦闷等症状均剖析清楚。重新认识到一派热象的表现实为脾胃功能虚弱,真阴肾水无力升腾上输,上焦虚火不能下降归源,使阴阳不能相互交换,而导致中焦胃腑郁积胀满,郁则不通,积则产热,生酸滋湿,形成上述症状。
治热要先治积,治积要兼理虚。唯气不虚自能推动循环、加速代谢,虚积热毒就会随着正常的新陈代谢排出体外。
君可知流动的河水是清澈凉爽的,如果河道堵塞积聚,水则混浊变热。人的胃肠道犹如一条河道,一旦郁滞流缓即产热生酸,侵蚀胃肠壁,形成各种炎症。
因此,在治疗上,要采取温肾阳、补肾阴,增强功能动力,加快肠道蠕动排积泄热;同时健脾胃,助消导化积降逆,推动浊邪之积热下行。既补肾强身、增强了免疫功能,又消除了积热虚火,健壮了脾胃。祛邪而不伤正,还适于长服久服,无毒副作用。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肾在先,脾在后,肾为老大,脾为老二,肾为动力之源,脾为动力之使,治脾胃病当从先天之本肾脏调治方为正法。希望患者早日走出见病治病、清热泻火的误区,以“中医全息补肾论——中药温通热疗法”治疗慢性胃病疗效才能提高,效果才能更好。
人们常说治病、治病,其实胃病不重在治,唯重在调,调顺气血,调平阴阳,使五脏功能强盛,六腑代谢正常,即能从根本上解决胃肠疾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