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息补肾话中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感悟——胃病治疗慎用寒凉药

我在临床诊治胃病的时候,看到很多患者带来以前吃过的方子,让我在给他治病的时候做参考。我看过后发现,除了不外乎见胃治胃的方法外,有很多都是用清热的药物来治疗胃热。有的患者服过清热药物一两剂后就产生副作用,病状加重,胃中不适,不敢再服,把许多花高价买来的药物白白扔掉,非常可惜。

我个人认为,其实治疗胃热大可不必见热清热、对症施治,一定要分析辨别出引起胃热的真正原因,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胃热病症。

有些患者常常给大夫讲胃热,其实,胃并非是真的热,而实际是胃里的食物在发热。人的胃若真的热便能很快的消食化谷,就无积热可有。如鸡的胃真热,吞活虫也可消化、吃石渣也不伤胃;年轻人的胃真热,喝凉水而不拉肚、食肉腻而不积滞。一般有胃热症状的患者,凉的不敢吃,越吃越重,热的也吃不多,怕消化不了积食更热。所以,患者所讲的胃热并非是真正的胃热,而是胃体虚弱真寒,胃里的食物因动力不足、消化运转慢而积聚发热,大都是虚假之热。真正的胃热不占临床的十分之一。

因为久病必虚,所以慢性胃病都是虚证,慢性胃病所表现的热也都是虚热,是真正的因虚弱而使脾、胃、肾、肠功能降低,代谢缓慢或障碍,瘀滞积聚,产生的热毒。故热为食物结聚,虚为胃肠功能差,运用中医治疗,“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慢性胃病一定要以治本为主,兼加治标。如果见热清热,不把治本放在重要位置,不但达不到清除胃热的目的,还可能会适得其反,越治越重。

所以,治胃热不宜用凉药清热解毒泻火,而只需使用温阳、温补、温通,行气、消积、导浊,兼加酸甘化阴的药物即可。温阳是温脾、肾、胃、肠之阳,壳砂仁、肉桂、小茴香、干姜、补骨脂、韭菜子、巴戟肉、川续断之类即可。这类药在温阳的同时兼有温补和温通作用,能兴奋胃肠道,促进并增强胃肠道的蠕动功能;消导类的药物如山楂、枳实、槟榔、香附、大黄、鸡内金等均有消积、导浊、通下的作用。遇有舌尖瘦红有小红色米疹、舌体干燥或有裂纹者可于温阳消导药中加入山萸肉、五味子、女贞子或玄参等滋补阴精的药。

另外,遇有胃虚热而采用温阳、温通、温补,行气、消积、导浊的方法治疗时,采取热药冷服是最好的,往往能收到非常理想的效果。温热性的药凉服,初服到胃里发凉,正好能清除胃里的虚热,温补药凉服胃里不会难受,清热也不伤胃。而凉药下到肠里的时候就会变热,正好发挥温热性的作用,温补肠和肾。此补法补而不上火,补而不伤胃,补而不积滞,使“虚不受补”的患者在运用这种热药凉服的方法后变成了“虚而能补”,会收到非常理想的效果。而且,许多患者都表现为上热下寒,上实底虚,上下格局不通,所以,采取热药冷服的方法正对此症。真正遇到冷服胃内不适者可改为温凉服或热服,随机而变,非常方便,不必拘泥。

总之,治疗胃病不能用太凉的药,药方总体来说要有阳气,应该阳性药大于阴性药,即热性药大于寒性药,最好是以7∶3或8∶2的比例调配。

慢性胃病要长期服药,久调久养,胃本身是喜甘温、恶寒凉的,故温通消导之药才能长服久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