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菊堂医学溯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卷之五

阴阳类钞五

察脉施治诸义

脉从阴阳,病易已。脉逆阴阳,病难已。

阴病得阴脉,阳病得阳脉,谓之从,从者易已。脉病相反者为逆,逆者难已。

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此下皆言调治阴阳之道也。治皮毛者,止于萌也。治肌肤者,救其已生也。治筋脉者,攻其已病也。治六腑者,治其已甚也。治五脏者,治其已成也。神农[1]曰:病势已成,可得半愈。故半死半生也。

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则过,用之不殆。

风寒暑湿燥热,不当其位,是天之邪气也。风气入肝,寒气入肾,暑热之气入心,湿气入脾,燥气入肺,是害人之五脏也。五味贵于中和,寒则阴胜,热则阳胜,阳胜生热,阴胜生寒,皆能害乎肠胃。皮属肺金,肉属脾土,筋属肝木,脉属心火,地气何以害之?盖土贯于四时,通于五行,故皮肉筋脉皆为所害,非若化气,各从其类也。善治者,能察阴阳,见病之微萌,即责其过失,故用之不殆也。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色与脉皆有阴阳。色之阴阳,阳舒阴惨[2]也。脉之阴阳,太过为阳,不及为阴也。色清而明,病在阳分;色浊而暗,病在阴分。又面部之中,有五部以五行之色推之,故曰审清浊而知部分。又喘粗气热为有余,喘急气寒为不足。息高者心肺有余,吸弱者肝肾不足。声大而缓者为宫,苦病脾;声轻而劲者为商,苦病肺;声调和直者为角,苦病肝;声和而美者为徵,苦病心;声沉而深者为羽,苦病肾。故视喘息,听音声,而知病之所苦也。权衡所以较轻重,规矩所以范方圆。言病之来,必有轻重,阴阳犹之权衡规矩,治者宜较量之,孰为轻为标,孰为重为本,何者为阴为内,何者为阳为外,而知某病为客,某病为主也。尺为阴,寸为阳,浮为表,沉为里,滑为有余,涩为不足,言察脉之阴阳表里,有余不足,而知病之所生,以施治也。果能依此,则无差于诊视,而主治自不至有误矣。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泄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慓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形不足,谓其肌肉瘦也。精不足,谓其天真耗也。此二者,非针刺可治,须以药物补之。药之为性,气为阳,投之以养阳之品,则形肉温而皮肤充,无不足之形矣。味为阴,投之以益阴之物,则精液足而真元复,无不足之精矣。高,胸之上也。越,谓吐之也。下,脐之下也。竭,尽也。或利小便,或通大腑,皆是引而竭之之法。中满,腹中满也。此不在高,亦不在下,不可越,不可竭,但当泄之于内,以消坚满。邪,外之邪。渍形,谓天气寒,腠理密,汗不易出,则以辛散之物煎汤,渍其形体,覆而取汗也。其在皮者,汗而发之,言发汗之法,不可施于高者、下者、中满者,但可施于邪气之在皮部者。慓悍,卒暴也。按,谓按摩,言卒然暴病,慓悍之疾,则按摩而收之。收,谓定其慓悍也。其实者,散而泻之,表实则散,里实则泻。散而泻之,又散又泻也。凡此病者,必有阴阳。阴病为柔,阳病为刚。治病者,刺法有从阴引阳,从阳引阴,汤液有阳盛养阴,阴盛养阳,皆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之道也。定,安也。诸经皆有气血,宜安定之,使之各守其位,不得出位乘侮也。血实,邪气凝结于血,血瘀而实也,宜决破其经而出之。气虚,经气虚也。经络之气,有虚处必有实处,宜掣引其实者,济其虚者,针刺有此大法也。

诊寒热,赤脉上下至瞳子,见一脉,一岁死;见一脉半,一岁半死;见二脉,二岁死;见二脉半,二岁半死;见三脉,三岁死。

此邪入阴分,而病为寒热者,当反其目,以视之中,有赤脉形如红线,下贯瞳子,因其多少,以知其死之远近也。《寒热篇》文与此同,但彼专言瘰疬之毒发为寒热,此节单以寒热为言,理则同也。

以上俱出《灵》《素》粹语。凡有关于阴阳症治者,尽采之,以备参详。前后次序,各以类成,割裂之罪不暇计焉。

先天无形元气之阴

先天无形元气之阴,即我所稟元精之气。其本体则深藏于左肾阴水之中,其妙用则默运于精神之内,故曰先天无形之元阴也。

后天有形元气之阴

后天有形元气之阴,即我自己有形荣血所化之母气。其体则附藏于脾胃之中,其用则化见于人迎之际,为脉为血,此亦得于稟赋自然之真,而为后天有形之元阴也。

先天无形元气之阳

先天无形元气之阳,即我所稟元阳之气。其体则附藏于右肾阳水之中,即命门之相火也,其用则见于心神之内,视听言动,一身运用,皆由此而默运也,故曰先天无形之元阳也。

治法附

先天元气在肾,后天元气在脾。伤先天而病者,当补先天,补法有水火之分。水不足者,用六味丸,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也。火不足者,用八味丸,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也。伤后天而病者,当补后天,补法有饮食劳倦之分。饮食伤者,枳术丸之类主之。劳倦伤者,补中益气汤主之。然亦有补先天以裕后天者,何也?先天真阳之气,起自命门膈膜脂膏之内,五脏六腑之隙,水谷流化之关,真气融会于其间,熏蒸脏腑,化水谷。若脾胃无此阳气之熏蒸,如锅下无火,锅内水谷不能自熟,所以有补脾不若补肾之说。然亦有补后天以还先天者,何也?后天气血之生,脾胃为源。饮食入胃,输精于脾,脾气散精,上输于肺,肺朝百脉,清者为荣,浊者为卫,卫气日增则阳气壮盛,荣血日益则阴精迭生,使阴阳无此气血增益,则如灯无油,油尽而灯灭矣,所以有补肾不若补脾之说。盖肾病者自应补肾,脾病者自应补脾。若脾因肾病者,补肾中之真阳而脾气自健;肾因脾病者,使脾能健运,精气游溢,而肾脏自充。此一定自然之理,非所见有异也。

先天之元气在肾

先天元气,一太极也。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阳动则为火,阴静则为水。水,精也。精者,元气之体所以立。火,神也。神者,元气之用所以行。水阴火阳,一为肾,一属命门。命门谓曰神门,男子藏精,女子系胞,元气之根蒂,精神之所舍也。肾、命门为元气之根,而居至阴之下。人之有生,先生两肾,两肾水火并藏,其精神总聚于命门一窍,历三焦而上通于心,此气乃先天元气也。

后天之元气在脾胃

后天元气,即谷气。凡人饮食入胃,其清气上濡脾肺,以及心肝肾,潜滋暗长,以生气血。是后天有形之气血,乃饮食所化之气血,而先天之元气实资后天之谷气以为培养,则后天之谷气即可谓之为元气也。

先天元阴元阳初起病状

先天元阴元阳,俱在肾经,有病先从肾起。初得之,两胫酸疼,腰背拘急,行立脚弱,饮食减少,两耳飕飕,直似风声,夜卧遗精,阴汗痿弱。

后天元阴元阳初起病状

后天元阴元阳,俱在脾胃,有病先从脾胃起。初得之,不喜饮食,饮食无味,怠惰嗜卧,寒热如疟,腹胀或疼,唇吻干燥,面色痿黄,日渐羸瘦。

先天元阴病症

真阴亏损,则精神恍惚,夜卧不安,其目则然,羞明怕日,白昼虚见蛇行鼠走,或妄见烟火满空,或恶人与火,喜静恶动,所恶所见皆阳也。此盖多由欲伤肾,或交感之际,偶从七情损其真阴。治疗之法,当反观内养,补益我后天之阴,复还乎先天之真,可也。

先天元阴病脉

先天真阴不足之脉,在左尺肾部,其脉当微涩无力,虚甚则元阳之气偏胜,而乱动为火,火乘阴位,或恣内燔,故脉涩且数无力,或大而虚。

先天元阴病口鼻气息

先天真阴受伤,则口鼻中出入气息,时时有焦腐之气,及寤寐中精神不宁,而有呻吟之声,唇红舌焦而燥或黑,或唇舌不时如火烙。

先天元阳病症

无形元阳,病则精神短少,妄见鬼神,或每叫人佐辅,或好终夜明灯,喜阳而畏阴,爱明而恶暗,身体恶寒,四肢逆冷,所见所恶皆阴也。治宜温存内养,兼用甘温之剂补益后天有形之阳,以转益先天无形之灵,但峻补其阳使与阴齐,不可抑其阴也。

先天元阳病脉

先天真阳不足之脉,在右尺肾部,其脉微而欲绝,甚则六脉俱微弱无力。《内经》云右尺命门火衰为阳脱之症者,此即是矣。

先天元阳病口鼻气息

先天真阳受伤,则口鼻中出入气息惟觉寒冷,舌青,唇白。

后天元阴病症

后天元阴,凡有所伤,其症则显于荣血之间,或为吐血,或为衄血,或为嗽血、咯血,或为便血、溺血,或耳目出血,或遗精梦泄,或齿缝出血。凡骨蒸烦热之类,皆是也。此因情欲过度,真阴内损,或饮食劳倦,久伤脾胃,以致精气日耗,使我荣血不能灌溉周身,而反见以上失血诸症。此当峻补其阴,使与阳齐,不可抑其阳也。

更有荣血既伤,生化之源久乏,致使血逆气滞,而为积为病者,必挟风寒暑湿之邪,治当攻补相兼,亦当量其虚实之轻重而施治。倘遇邪气正盛,元气壮实者,则不必固元气,而以峻剂攻之。若元气虚甚不可攻,虽病气有余,必当先补其元气而后去邪。若不知此,而妄泄之,其不夭人性命者,几希矣。

后天元阴病脉

后天元阴不足之脉,则左手心部脉微而涩,虚甚则阳气偏胜,而动乱为火,火乘阴分,故脉反大而虚,或涩而数。虚之甚者,六脉皆然。

后天元阴病口鼻气息

后天元阴受伤,则口鼻中呼吸之气,惟觉蒸蒸[3]然热,唇舌俱赤,口苦而渴,并无焦腐之气,与呻吟之声。

后天元阳病症

后天元阳,凡有所伤,其症则见于卫气之间,或自汗,或呕吐,或令小便清长,或遗尿失禁,或精随溺出,或血滑脱泄之类是也。此盖由七情内损,或因饮食不节,胃气久困,或因劳倦所伤,致损元阳之气,而病作也。元气有伤,则我之卫气乏其化生之源,而不能充实肌肤,是以腠理疏豁,而四气易伤,六淫易触,此元气自内而伤及于外也。此固当用冲和之剂以固之,又或有因四气六淫,或因饮食所伤,或因跌扑损闪,而致卫气逆滞,为积为聚,拖延岁月,而累伤母气,此元气自外而伤及于内,由实而致虚也。然亦不可见其实势而遽泄之,则当观其真气之盛衰,以攻补相兼之法治之可也。

后天元阳病脉

后天元阳不足之脉,则右寸肺部脉沉而弱,甚则右关脾胃之脉亦然。《内经》言寸口独平而死是矣,盖胃气欲绝,而不能生化之故也。

后天元阳病口鼻气息

后天元阳之气不足,则口鼻中出入之气息如故,并无寒冷之势,但口不知味,而面色白,或气短不足以息。

先后天元阳辨

或问:有形之阳,与无形之阳,何以分之?曰:无形之阳,即命门之相火也。昼则动而施用于心,夜则静而归宿于肾。有形之阳,君火也。君火者,心火也。心火乃后天日用之火,为有形之实火,可以水灭,可以湿折。相火乃先天龙雷之火[4],为无形之虚火,不可以水灭,不可以湿折,惟当从其性而伏之。

阴虚似阳辨

阴虚之病,反觉恶寒洒淅[5],足冷,及见呕吐,自汗,或见小便清长,与精滑频溺,似乎阳虚之症,不可误作阳虚治。此由相火动而然也,脉必涩数,口必干燥,以此为辨。恶寒,足冷,火极似水也。若果阳虚,而有前项诸症,则其脉必微弱,而口中气息惟觉寒冷,不觉干燥,此为异耳。

阳虚似阴辨

阳虚之病,反见夜热昼止,或咳嗽咽疼,或骨蒸烦热,两手心焦烙,或面红烦躁,或因阳气不固而患脱血,似乎阴虚之症,不可误作阴虚治。盖其形症虽如是,其六脉必微弱,或命门之脉衰脱,及手指与两足逆冷为异耳。

阴阳表里虚实证治宜忌药品附

阳虚

阳虚,即真气虚。其证恶寒,或发热,自汗。汗多亡阳,阳虚不发热,单恶寒者居多。

忌破气,降泄,利水,苦寒,及辛热发散之药。

宜补甘温热。

人参 黄芪 二术 炙草 当归 淫羊藿 巴戟 肉桂 附子 仙茅 鹿茸 补骨脂 雀肉 羊肉 大茴香 阳起石

阴虚

阴虚,即精血虚。其证咳嗽多痰,吐血,咯血,嗽血,鼻衄,齿衄,盗汗,自汗,发热,寒热,潮热,骨乏无力,不眠,气急,腰背痛。

忌补气,复忌破气,燥热、辛温及大寒大苦伤胃,并升提发散,与利水之药。

宜生精补血,兼清虚热,敛摄,酸寒、甘寒、甘平、咸寒,略兼苦寒。

地黄 人乳 枸杞 山萸 芍药 地骨皮 麋[6]胶 阿胶 沙参 枣仁 麦冬 车前子 山药 丹皮 续断 石斛 牛膝 柏子仁 龟甲 黄柏 知母 五味 溺白垽音佞,滓垢也 青蒿 沙苑蒺藜

表虚

表虚,其证自汗,恶风,洒淅寒热,喜就温暖,脉浮无力。

忌破气,升发,辛热之药。表虚而中寒者,不忌辛热

宜补敛,益气,实表,甘酸。

人参黄芪芍药甘草桂枝有热者勿用五味子

里虚

里虚,其证洞泄,或完谷不化,心腹痛,按之即止,或腹胀,或伤寒下后痞满。

忌破气,下,苦寒之药。

宜温补,甘,佐以辛热。

人参 炙草 大枣 糯米 肉桂 术 干姜 附子有热者勿用

阳实

阳实,即表邪热盛,其证头痛,寒热,遍身骨痛,无汗。

忌补敛,下,及大热之药。

宜辛甘发散,天寒略加辛热,辛温佐之。

柴胡 紫苏 薄荷 升麻 防风 前胡 葛根 荆芥 羌活石膏 知母 麦冬 黄芩 葱白 麻黄冬月可用,春夏忌之

阴实

阴实,即里实。外感证属邪热内结者,其证胸腹鞕同硬痛,手不可近,大便七八日不行,或挟热下痢。

忌辛温发散,及补敛之药。

宜下,苦寒,盐寒,甘辛。

大黄 厚朴 枳实 滑石 山栀 黄芩 黄连 茵陈 芒硝桃仁

阳厥

阳厥,即热厥。其证四肢厥逆,身热面赤,唇燥,大渴,口干舌苦,目闭,或不闭,小便赤涩短少,大便燥结,不省人事。

忌升发,补敛,燥热,辛温之药。

宜下,清热,甘寒,苦寒,咸寒。

大黄 芒硝 石膏 黄芩 黄连 山栀 知母 童便

如挟虚,有痰,宜:

麦冬 竹沥 芦根汁 梨汁 童便

如妇人热入血室,因而厥者,以童便为君,加:

赤芍 生地 牛膝 丹皮 桃仁

甚者大便结燥,加:

芒硝 大黄

通即止,勿尽剂。

阴厥

阴厥,即寒厥。其证四肢厥逆,身冷,面青,蜷卧,手指爪青暗,腹痛,大便溏,或完谷不化,小便自利,不渴,不省人事。

忌下,破气,苦寒,咸寒,酸寒之药。

宜补气,温中,甘温,辛热。

人参 干姜 附子 桂 吴茱萸

上盛下虚

上盛下虚,属阳盛阴虚。

忌升散,下,助阳,补气,及破气,燥热辛之药。

宜降,益阴,甘寒,酸寒,佐以咸寒,苦寒。

苏子 麦冬 枸杞 生地 沙参 白芍 山萸 五味 牛膝童便 玄参 黄蘗 天冬 枇杷叶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纪纲,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夫天地,一大阴阳也。人身,一小天地也。人于天地,渺焉中处,而谓可与天地参者,天地固大,人身固小,而阴阳则一也。阴阳犹资气以行,而其所以能行者,全在君主,君主所存所发,一任天理,则气自运行不息,自与天地合德,与日月合明,与四时合序,不期顺而自顺,不期合而自合。万化之几[7],操之在我矣,病安从生。然则圣人之于医药,实悯生民之不能明理尽性,以致中和失度,七情内炽,而六淫得以乘虚而入,亦不得已而用之也。人曷可不长守此理,使阴阳和合,气自运行,以长有天命耶?

[1]神农:见《神农本草经》,原文为“若病已成,可得半愈。”

[2]阳舒阴惨:指辨色时舒畅、明快为阳,忧戚、深沉为阴。舒,舒畅,明快;惨,忧戚,深沉。

[3]蒸蒸:上升貌。

[4]龙雷之火:指肾里所藏一点点真阳。

[5]洒淅:寒颤貌。

[6]麋:哺乳动物,比牛大,毛淡褐色,雄的有角,角像鹿,尾像驴,蹄像牛,颈像骆驼,但从整体看哪种动物都不像,原产中国,是一种珍贵的稀有兽类。俗称“四不像”。茸角胶霜,功效与鹿略同。

[7]几:苗头,预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