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菊堂医学溯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卷之七

时令考小序

时令者,言合四时月令,集而为一也。一日间,时分十二。一岁间,时分四季。举天地之所覆载,成形成象,未有一物能违乎天时者。然一昼一夜而晦明异,一冬一夏而寒暑异,则吾人之于衣食起居,响晦宴息[1],自不能无道以处矣。《易》曰:随时之义大矣哉[2]。又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人在气交中,动静不失其时,欲尽人道以奉天道,舍天地四时传变之理,阴阳节候消长之几,其何道以从?况古来贤圣,谆谆诲人不厌者,首自天时,下及人事,山川地里,燥湿柔刚,无一不本乎天时。即如医药,寒热温平,各一其性,随时换气,必顺乎时节。宣六气,宰辅者之责,亦即业医者之分内事也。谨撮大要条列于下。

干支

干,干也,亦曰十母。支,枝也,亦曰十二子。

天干释义

甲:万物剖,孚甲而出也。

乙:万物生,轧轧也。

丙:阳道著明也。

丁:万物之丁壮也。

戊:茂也。物皆茂盛也。

己:万物皆有定形,可纪识也。

庚:更也。阴气更万物也。

辛:万物之辛生也。

壬:阳气任养万物于下也。

癸:万物可揆度也。

地支释义

子者,滋也。言万物滋于下也。

丑,纽也。言阳在上未降,物厄纽未敢出也。

寅,言万物始生,蚓蚓然也。

卯之为言,藏也。言万物茂盛。

辰之为言,娠也。万物怀娠。

巳者,言阳气已尽也。

午者,阴阳交叉也。

未者,言万物皆有滋味也。

申言,阴用事,申贼万物。

酉者,老也。

戌者,万物尽灭也。

亥者,该也。阳气藏于下,故该也。

五音长短之序,则曰宫商角徵羽。五音相生之序,则宫徵商角羽。长短清浊,相间成音,乃人生之自然,本无不和,为其中有不和者,由是制三分损益之定法以和之。

《乐律志》:宫为至清,羽为次清,商为半清,角为半浊,徵为至浊。宫,喉音,舌居中。商,鄂音,开口张。角,舌音,舌缩却。徵,齿音,舌点齿。羽,唇音,口撮聚。然羽与宫,其清虽同,而亦微有异。惟黄钟宫羽同音,其声至清,至大吕应钟则专为羽音,而又稍浊于宫,然其属唇音,亦可谓之清,而不可谓之浊也。

978751323249401010001-Chapter07-1.jpg

五音相生次序图

十二律释义

黄钟。黄者,中之色,君之服。钟者,种也。阳气施种于黄泉,孳萌万物,位于子,在十一月。

大吕。吕,旅也,言阴。大旅助黄钟,宣气而牙物也,位于丑,在十二月。

太族。族,奏也,言万物动生,凑地而出。故曰:太蔟位于寅,在正月。

夹钟。言阴夹助太蔟,宣四方之气,而出种物也。位于卯,在二月。

姑洗。姑,故也。洗,新也。言阳气发,故去故就新也。位于辰,在三月。

仲吕。言阳散在外,阴实在中,所以旅阳成功,故曰仲吕也。位于巳,在四月。

苏宾。是月阴气萎蕤[3]在,下象主人;阳气在上,象宾客。故曰蕤宾。位于午,在五月。

林钟。林,君也。言阴气受任,助蕤宾君主,种物使长大,茂盛也。位于未,在六月。

夷则。则,法也。言太阳力衰,太阴气盛,万物凋伤,应法成性也。位于申,在七月。

南吕。南,住也。言阳气内藏,阴气旅助夷则,任成万物也。位于酉,在八月。

亡射。射,厌也。言阴气上升,阳气下降,万物随阳而盛,而无射,而出见者也。位于戌,在九月。

应钟。言阴应于阳,转成其功也。位于亥,在十月。

十二月钟管

蔡邕《月令章句》:律者,率也,声之管也。上古圣人本阴阳,别风声,审清浊,而不可以文载,口传也。于是始铸作钟,以主十二月之声。钟难分别,乃截竹为管,谓之律。律者,清浊之率法也,声之清浊以律长短为制。

乐律阴阳

十二律,子以后,自大吕至仲吕为阳,黄钟之升也;午以后,自林钟至应钟为阴,黄钟升极而降也。分列左右,对兑并观。丑亥寅戌卯酉辰申巳未相对,左各损三分,右各益三分。盖其升以渐降,亦以渐,故其损益之数,若出天然,不待安排。律有雌雄,间列十二辰,均阴阳也,周气候也。作乐之道,得阴阳,备雌雄,声乃可和也。

978751323249401010001-Chapter07-2.jpg

五声八音八风相合图

天地之间,声大者如雷霆,小者如蠓[4]蚁,皆不得其和,惟十二律,而后声之大者不过宫,小者不过羽,声始和矣。以此被之八音,则八音和;奏之天地,则八风和。八风和,而诸福之物,可致之祥毕至矣。圣人参天地,赞化育之道,莫善于此。

八风

《传》曰:阳生于五,极于九。五九四十五,则变八风[5],各四十五日,卦不过八,则风亦八而已。

《淮南子》:距日冬至四十五日,条风至,立春。

艮卦之风,一名融风,为笙。

条风,居东北,主出万物,言条治万物而出之,故曰条风。南至于箕,言万物根棋,故曰箕,正月也。南至于尾,言万物始生于尾也。南至于心,言万物始生有萃心也。南至于房,言万物门户也,至于门则出矣。

四十五日,明庶风至,春分。

震卦之风,为管。

明庶风,居东方。明庶者,明众物尽出也,二月也,南至于氐。氐,至也,万物皆至也。南至于亢,言万物亢见也。南至于角,言万物有枝,格如角也,三月也。

四十五日,清明风至,立夏。

巽卦之风,为柷[6]

清明风居东南维,主风吹万物,而西之轸[7]。轸者,万物益大而轸轸然也。西至于翼,言万物皆有羽翼也,四月也。西至于七星,阳数成于七,故曰七星。西至于张,言万物皆张也。西至于注,言万物始衰,阳气下注也,五月也。

四十五日,景风至,夏至。

离卦之风,为弦。

景风居南方,言阳气道竟,故曰景风。西至于弧,言万物弧落且就死也。西至于狼,万物可度量,断万物,故曰狼也,六月也。

四十五日,凉风至,立秋。

坤卦之风,为埙[8]

凉风居西南维,主地。地者沉,夺万物气也。北至于罚,言万物气夺可伐也。北至于参,言万物可参也,七月也。北至于浊,浊者,触也,万物皆触死也。北至于留,言阳气之稽留也,八月也。

四十五日,阊阖风至,秋分。杀气怆,故收,县[9]垂钟磬之乐。

兑卦之风,为钟。

阊阖风,居西方。阊者,倡也。阖者,藏也。言阳气,道万物入黄泉也。北至于胃[10],言阳气就藏,皆胃胃也。北至于娄,娄者,呼万物且内之也。北至于奎,奎者,主毒螫,杀万物也。奎而藏之,九月也。

四十五日,不周风至,立冬。

乾卦之风,为磬。

不周风,居西北,主杀,主东壁,东至营室。营室者,主营胎阳气而产之。东至于危,危,垝[11]也,言阳气之危垝垝,音癸也,十月也。东至牵牛,言阳气牵引万物出之也。牵者,冒也。地虽冻,能冒而生也。牛者,耕植种万物也。东至建星,建者,生也,十一月也。

四十五日,广莫风至。冬至。

坎卦之风,为鼓。

广莫风,居北方。阳气在下,阴莫若阳广大,故曰广莫。东至于虚,虚者,能虚能实,言阳气冬则宛藏于虚,日冬至,则一阴下藏,一阳上舒,故曰虚。东至须女[12],言万物变动其所,阴阳气未相离,尚相如胥[13],故曰须女,十二月也。

978751323249401010001-Chapter07-3.jpg

二十四气斗纲图

五日谓之一候,积三候十五日有零,谓之一气,积六气九十日有零为一时,积四时三百六十五日二十五刻为一岁。

斗纲注释

一岁四时之候,皆统于十二辰。十二辰者,以斗纲所指之地,即节气所在之处也。正月指寅,二月指卯,三月指辰,四月指巳,五月指午,六月指未,七月指申,八月指酉,九月指戌,十月指亥,十一月指子,十二月指丑,谓之月建。天之元气,无形可观,观斗建之辰,即可知矣。斗有七星,第一曰魁,第五曰衡,第七曰杓,此三星谓之斗纲。假如正月建寅,昏则杓指寅,夜半衡指寅,平旦魁指寅,余月仿此。

四时

历春夏秋冬为四时。《易》曰:天地节而四时成,谓起于子,而终于亥也。

按月令,孟春之月,其数八;孟夏之月,其数七,以木火者生物之数也。孟秋之月,其数九;孟冬之月,其数六,以金水者成物之数也。春秋者天气之一生一成,冬夏者天气之一生一成,则春夏所以生物而秋冬所以成物,所谓精气为物,游魂为变也,故不言次,而以时代言之。

月有三十日

月行一日,不及天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积三十日而周天,故为之一月也。

月本无光,丽[14]日而明,自朔而暗,至三日而胐[15],八日而弦,十五日而望,十八日而生魄,二十三日而下弦,至三十日复暗而不明,是谓晦日。谓之月者,以月之明暗为期也,故月有三十日焉。

岁有三百六十日

四时平分,各七十二日,土位中宫,而寄旺于四时,统之为四时,分之为五行,五行各七十二日,土分中宫,而寄王于四时之末,各十八日,合之亦七十二日,总五行之七十二日,合三百六十日而成岁。

历家一年,凡三百五十四日有闰,统闰月计之,凡三百八十四日。自今年立春,至明年立春,二十四气全数,凡三百六十五日零二时七刻一十分,故云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也。一气有十五日零二时四刻二十分,一月有二气,必有三十日零五时二刻,始交后月节气。四时各九十一日零三辰六刻,十二月有大小尽,即因节气之有余,与小尽之不足,而置闰于其间,然后四时不差,而岁功得成。置闰之法,以小尽有余之数积之。

日之出入

炎夏,天道南行,日出于寅,入于戌,阳盛于阴也,日影随短,穷冬北行,日出于辰,入于申,阴盛于阳也,日影随长。春秋,天道行于正中,日出卯入酉,阴阳平也。

载岁祀年,各有取义

三代年岁之别,唐虞曰载,言一岁莫不覆载也;夏曰岁,取岁星行一次也;商曰祀,取祭祀一讫也;周曰年,取禾谷一熟也。又云:唐虞曰,载取万物终而复始之义。夏曰岁,一岁稔也。

晦朔弦望

月者,阴之精,其形圆质清,日光照之则见其明,日所不照则谓之魄。故月望而日月相望,尽睹其明,故形圆。二弦之日,日照其侧,人观其仿,故半明半魄。晦朔之日,日照其表,人在其里,故不见。

月未望,则载魄于西。既望,则终魄于东。载,始魄光也。

人之清气

昼夜六清气。子时一清,丑二清,亥三清,戌五清,即人之夜气也,寅四清,卯六清,即人之旦气也。

一日合四时之气

黄帝问百病所始生,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气合而有形,得藏而有名。夫百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何也?岐伯曰:四时之气使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以一日分为四时,朝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潮汐随月盈亏

月周天而潮应。马古洲[16]曰:朔后三日,明生而潮壮。望后三日,魄见而汐[17]涌。每岁仲春,月落水生而汐微。仲秋,月明水落而潮倍,减于大寒,极阴而凝,弱于大暑,畏阳而缩。阴阳消长,不失其时,故曰潮信。

人身血气肌肉上应月郭

月郭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卫气去。

四时考

《汉·律志》曰:少阳,东也。东者,动也。阳气动物,于时为春也。《尚书·大传》曰:东方为春。春者,出也,万物之所以出也。《管子》曰:春,蠢也。时物蠢而生也。

孟春

孟,长也。日月之行,一岁十二会,观斗所建,命其四时。

孟春,日月会于訾[18],而斗建寅。

是月也,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

此数句于医理最关切。

仲春

仲,中也。

仲春,日月会于降娄,而斗建卯。

是月也,万物去阴而生,阳气将次发扬,去故就新。

此时保护爱恤,将赖于人矣。

季春

季,少也。

季春,日月会于大梁,而斗建辰。

是月也,生气方盛,阳气发泄,句者毕出,萌者尽达,不可以内。

句,屈生者。萌,直生者。不可以内,言不可聚之于内也。

《礼记》曰:南方曰夏。夏之为言,假也,养之长之,假之仁也。《律历志》曰:夏,假也。物假大乃宣平也。《汉·律志》曰:南者,任也。阳气于时,任养万物也。

孟夏

孟夏,日月会于实沉,而斗建巳。

是月也,继长增高,毋有坏堕,毋起土功,毋发大众,毋伐大树。

草木之长者,继之使益长;高者,增之使益高。

仲夏

仲夏,日月会于鹑首,而斗建午。

是月也,阴作于下,阳散于上。

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君子斋戒,处必掩身。毋躁,止声色。毋或进,薄滋味。毋致和,节嗜欲,定心气。百官静事,毋刑以定晏阴之所成。

顺时以定阴气也。夏至日长之极,阳极阴生,故其时为争。阳主生,阴主死,在事物为盛极而衰始,在人心为理终而欲萌也,故其时为死生分。晏,安也。阴道静,故曰晏阴。内燕处,则斋戒心身,慎节以定心气,外而莅官,则静止其事,不施刑罚,以顺天地之和,故谨内外,听其自然,以正定晏阴所成。逆而助之,必受其伤矣。

季夏

季夏,日月会于鹑火,而斗建未。

是月也,树林方盛,命虞人入山行木,毋有斩伐,不可以兴土功,毋举大事以摇养气,毋发令而待,以防神农之事也。

入山巡行,以禁斩伐,虑伤方盛之气也。诸大事皆禁止之,不使震荡而摇方盛之气也。神农土神,季夏属中央土,土王用事之时,主成农事,举大事,则豫惊民而废农也。

中央土

按月令,以季夏为一岁之中,属中央土。

一岁之间,四时代谢,皆以相生。立春,木代水,水生木。立夏,火代木,木生火。立冬,水代金,金生水。惟立秋,金代火,金畏火。故庚日必伏,是庚金因火而伏也。其实季夏之月,土润溽暑[19],大雨时行,土虽分属四季,而于季夏尤旺,故火生土,土生金,子藏母腹也。

《礼运》[20]曰:播五行于四时。周子亦曰:五气顺布,四时行焉。《素问》谓之长夏,是四时之内,固备五行之气也。惟土无定位,寄在于四季,辰未戌丑之月,土之所王也,土王则皆可以生金矣。然辰,未阳也;戌,丑阴也。阳则生,阴则成。辰未固,皆阳也。春木之气盛,则土之为伤。夏火之气盛,则土为之息。故季夏本生王之月,而又加之以火,则为尤王,故能生金而为秋,此于相生之序尤为燎然。今但见夏之后便继以秋,思而不得其说,遽断之曰火能生金,于理未合。

以四时言,冬水生春木,春木生夏火,夏火生秋金,秋金生冬水。是以人之五脏,肾水生肝木,肝木生心火,而心与肺金相联,象四时也。脾胃属土,居中,纳水谷,而肾肝心肺皆资脾胃之气,象土播于四时之间,此人事合天时之造化也。

土居其中,因时致旺,四序成功而无成名称焉,其至德矣夫。

《乐记》[21]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独土不名时,土于五行为最尊也。

时有三月,而仲为正

四时各有孟仲季月,以仲为正者,以中星之占候言之,仲春昏中,则星鸟见于南,星火在东,星昂在西,星虚在北,而又当震宫,令木之旺,其正气为燠[22],变气为韶[23]。以仲夏昏中,则星火见于南,星鸟见于西,星虚在东,星昂在北,而又正当离宫,令火之旺,其正气为暑,变气为阴。以仲秋昏中,则星虚见于南,星火在西,星昂在东,星鸟在北,而又正当兑宫,令金之旺,其正气为凉,变气为占[24]。以仲冬昏中,则星昂见于南,星虚在西,星鸟在东,星火在北,而又正当坎宫,令水之旺,其正气为寒,变气为易。以此较之,以仲为正,不易之理也。

《汉·律志》曰:少阴者,西方也。西者,迁也。阴气迁落,万物音啾敛,乃成熟也。《管子》曰: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太玄经》[25]曰:秋者,物皆成象而聚也。

孟秋

孟秋,日月会于鹑尾,而斗建申。

是月也,农乃登谷[26],始收敛,完堤防,谨壅塞,以备水潦[27]。修宫室,坏垣墙。

秋气收敛,故顺之以收敛为事。八月建酉,酉中毕星好雨,故先为之,以备水涝。

仲秋

仲秋,日月会于寿星,而斗建酉。

是月也,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

授,特授之也。特授几杖,以赐国老,非庶人之老。

可尽与糜粥饮食,老年所宜。时以阳衰阴盛为秋,人以阳衰阴盛为老,养衰老,顺时令也。

季秋

季秋,日月会于大火,而斗建戌。

是月也,草木黄落,乃伐薪为炭。

因杀气而伐为御寒之具。

《律历志》[28]曰:北方,阴也。阳气伏潜于下,于时为冬。《礼记》曰:北方为冬。冬之为言,中也。中者,藏也。《管子》曰:阴气毕下,万物乃成。蔡邕曰:冬者,终也,万物于是终也。

孟冬

孟冬,日月会于析木之津,而斗建亥。

是月也,天气上升,地气下降,闭塞而成冬。

仲冬

仲冬,日月会于星纪,而斗建子。

是月也,日短至,阴阳争,诸生荡。君子斋戒,处必掩身,欲安宁,去声色,禁嗜欲,安形,性事欲静,以待阴阳之所定。

至,极也。阴阳争,与夏至同。诸生荡,万物之生机振动也。君子斋戒,微阳在于善保也。曰去曰禁,养阳尤重于养阴也。然圣人虽尊阳,而不能引使速来;虽恶阴,而不能推使速去。故于变化之交,宁静俟之而已。

季冬

季冬,日月会于玄枵[29],而斗建丑。

是月也,纳水地中。

纳水地中,至二月四阳蛰起,则启水庙荐。四月阳气毕达,阴气将绝,则水大发,食禄老病丧浴俱及,是以无愆阳伏阴,凄风苦雨,炎厉夭札也。藏冰闭水,圣人燮理之一事,不专恃此以为治也。

十二月建注释

正月建寅。

《晋.乐志》[30]曰:寅者,津也。谓生物之津途也。

《周天玉衡六问》曰:大寒后十五日,斗指艮为立春[31]。立,始建也。春气始至,故为之立也。后十五日,斗指寅,为雨水。雨水,中气也,言雪散为水矣。

二月建卯。

《晋.乐志》曰:卯者,茂也。言阳生而万物滋茂也。

《孝经纬》曰:雨水后十五日,斗指甲为惊蛰。蛰者,蛰虫震起而出也。后十五日,斗指卯,为春分。分者,半也。当九十日之半,故为之分。夏冬不言分者,天地间二气而已矣。阳生于子,极于午,即其中分也。

三月建辰。

《晋.乐志》曰:辰者,震也。言万物震动舒长也。

《孝经纬》曰: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矣。后十五日,斗指辰,为谷雨,言雨生百谷,清净明洁也。

四月建巳。

《晋.乐志》曰:巳者起也,物至于此,毕尽而起也。

《孝经纬》曰:谷雨后十五日,斗指巽,为立夏。夏者,大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后十五日,斗指巳,为小满。小满者,言物长于此,小得盈满也。

五月建午。

《晋.乐志》曰:午者,长也,大也。言物皆长大也。

《孝经纬》曰:小满后十五日,斗指丙,为芒种。后十五日,斗指午,为夏至。曰芒种者,言有芒之谷,可播种也;夏至者,言万物于此,假大而极至也。

六月建未。

《晋.乐志》曰:未者,味也。万物向成,咸有味也。

《孝经纬》曰:夏至后十五日,斗指午,为小暑。后十五日,斗指未,为大暑。小大者,就极热之中分为大小,初后为小,坚后为大也。

七月建申。

《晋.乐志》曰:申者,身也。言万物身体,皆成就也。

《孝经纬》曰:大暑后十五日,斗指坤,为立秋。秋者,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后十五日,斗指申,为处暑,言渎暑将退,伏而潜处也。

八月建酉。

《晋.乐志》曰:酉者,978751323249401010001-Chapter07-4.jpg 也。谓时物皆978751323249401010001-Chapter07-5.jpg 缩也。

《孝经纬》曰:处暑后十五日,斗指庚,为白露,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后十五日,斗指酉,为秋分,阴生于午,极于亥,故酉其中分也。阴阳适中,故昼夜长短亦均焉。

九月建戌。

《晋.乐志》曰:戌者,灭也。谓时物皆衰灭也。

《孝经纬》曰:秋分后十五日,斗指辛,为寒露。谓露冷,寒而将凝结矣。后十五日,斗指戌,为霜降,气肃露凝,结而为霜矣,故云驷见而陨霜。驷,房星也。

十月建亥。

《晋.乐志》曰:亥者,劾也。言时阴气,劾杀万物也。

《孝经纬》曰:霜降后十五日,斗指乾,为立冬。冬者,终也,万物皆收藏也。后十五日,斗指亥,为小雪,天地积阴,温则为雨,寒则为雪。时言小者,寒未深而雪未大也。

十一月建子。

《晋.乐志》曰:子者,孳也。言阳气至此,更滋生也。

《孝经纬》曰:小雪后十五日,斗指壬,为大雪。言积阴为雪,至此栗烈而大矣。后十五日,斗指子,为冬至,阴极而阳始至,日南至,渐长至也。

十二月建丑。

《晋.乐志》曰:丑者,纽也。言终始之际,以纽结为名也。

《孝经纬》曰:冬至后十五日,斗指癸,为小寒,阳盛阴生乃为寒,今月初寒尚少也。后十五日,斗指丑,为大寒,至此栗烈极矣。

七十二候注释

七十二候,见于《周公时训》,吕不韦载于《吕氏春秋》,汉儒入于《礼记.月令》,历自后魏始。

立春之候,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水。

东风解冻。冻结于冬,遇春风而解也。东方木,火母也。火气温,故解冻。蛰,藏也,振动也,始振至此,始得温气而动也。上水,负水上游,而浮水也。

雨水之候,獭祭鱼,鸿雁北,草木萌动。

岁始而鱼上,则獭取以祭。鸿雁北,阳气达而北也。天地气交泰,故草木萌生发动。

惊蛰之候,桃始华,仓庚鸣,鹰化为鸠。

仓庚,黄鹂也。鸠,布谷也。鹰,阴类。鸠,阳类。仲春气盛,故鸷鸟感之而化。

春分之候,玄鸟至,雷乃发声,始电。

玄鸟,燕也。

清明之候,桐始华,田鼠化为978751323249401010001-Chapter07-6.jpg ,虹始见。

田鼠,硕鼠,害稼者。978751323249401010001-Chapter07-7.jpg ,鹌鹑之属。盖阴类之匿者,迁乎阳,而其性和也。虹,螮蝀[32]也,雄曰虹,雌曰蜺。虹有青赤之色,常依阴云,而昼见于日冲,无云不见,太阴亦不见,辄与日相互,卒以日西见于东方,故《诗》曰“螮蝀在东”[33]

谷雨之候,萍始生,鸣鸠拂其羽,戴胜降于桑。

戴胜,织纴之鸟,鵀音任也。

立夏之候,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

蝼蝈,蛙也,阴而伏者,乘阳而鸣。蚯蚓,阴而屈者,乘阳而伸。王瓜,名土瓜,一名落螐瓜,本草作菝葜,陶隐居非之,色赤,感火色而生。

小满之候,苦菜生,蘼草死,麦秋至。

苦菜,荼也,感火之味而成。蘼草,葶苈之属,《礼》注草之枝叶靡细者。方氏曰:凡物感阳生者强而立,感阴生者柔而靡。靡草,则至阴所生也,故不胜阳而死。麦以夏为秋,秋者,百谷成就之期,此月于时虽夏,于麦则秋,故曰麦秋。

芒种之候,螳螂生,978751323249401010001-Chapter07-8.jpg 始鸣,反舌无声。

螳螂饮风食露,感一阴之气而生,能捕蝉,又名天马,言其飞捷如马也。又曰斧虫,以前二斧足也。深秋生子于林木,一壳百子,至此时破谷而出。978751323249401010001-Chapter07-9.jpg ,即百劳,本草作博劳,恶声之鸟,枭类也。《诗》:七月鸣978751323249401010001-Chapter07-10.jpg [34]。周七月,夏五月也,阴类感微阴而生而鸣也。反舌,为百舌。鸟能反覆其舌,感阳中而鸣,至是感微阴而无声也。

夏至之候,鹿角解。蜩始鸣,半夏生。

鹿,山兽,形小属阳,角支向前,夏至一阴生,鹿感阴气而角解。解,脱也。蜩,蝉之大而黑色者,蜣螂蜕壳而成,雄者能鸣,雌者无声,今俗称知了,感微阴之气而鸣。半夏,药名,居夏之半而生也。

小暑之候,熏风至,蟋蟀居壁,鹰乃学习。

温热之风,至小暑而极,故曰至。蟋蟀,即今之促织,羽翼稍成,未能远飞,故但居穴壁。鹰乃学习,杀气未肃,鸷鸟始习击搏,迎杀气也。

大暑之候,腐草化为萤,土润溽暑,大雨时行。

草得暑湿之气,变而为虫,有光,离明之极也。土气润,故蒸郁为溽湿。大雨时行,以退暑也。

立秋之候,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

凉风,《礼》作清风,西方凄清之风也,温变而肃也。大雨之后,凉风西来,天气下降,范范而白,尚未凝珠,故曰白露降。秋,金色也。寒蝉,《尔雅》曰寒螀,蝉小而青紫者,物生于暑者,其声变之矣。

处暑之候,鹰乃祭鸟,天地始肃,禾乃登。

处,止也,暑气止也。鹰,义禽也。秋金为义,金气肃杀,鹰感其气,始捕击必先祭之,犹人饮食必先祭祖也,不击有胎之禽。故曰:义秋者,阴之始。故曰:天地始肃。禾者,谷连藁,秸之总名。又稻术苽[35]粱之属,皆禾也,成熟曰登。

白露之候,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

鸿雁来,自北而来南也。燕乃北方之鸟,故曰归。养羞,谓藏美食以备冬月之养也。

秋分之候,雷乃收声,蛰虫坏户,水始涸。

雷于八月阴中,故收声入地,万物随入也。坏,音培,陶瓦之泥曰坏,细泥也。《礼注》[36]:坏,益其蛰穴之户,使通明处稍小,至寒甚,乃墐[37]塞之也。《礼注》:水,春气所为,春夏气至故长,秋冬气返故涸也。

寒露之候,鸿雁来宾,雀入大水为蛤,菊有黄华。

雁以仲秋先至者为主,季秋后至者为宾。雀,小鸟,其类不一,此黄雀也。大水,海也。雀,阳物。蛤,阴物。《国语》:雀入大海为蛤,寒严所致,此蜚化为潜也。菊,独花于阴,故曰有。菊有五色,而黄者贵,专言其黄,举其正也。且正当土王之时,自应以黄色为贵。

霜降之候,豺乃祭兽。草木黄落,蛰虫咸俯。

祭兽,以兽祭天,报本也。草木黄落,色黄摇落也。咸俯,皆垂头,寒凉不食也。

立冬之候,水始冰,地始冻,雉入大水为蜃。

水面初凝,未至于坚,故曰始冰。土气凝寒,未至于坼,故曰始冻。雉,阳物,野鸡也。蜃,阴物,大蛤也。大水,淮也。《晋语》曰:雉入于淮为蜃,阴化阳也。

小雪之候,虹藏不见,天气上腾,地气下降。

阴阳气交而为虹,此时纯阴而无阳,故气不交而虹伏。天气升,地气降,天地变而各正其位,不交则闭塞成冬矣。

大雪之候,鹖978751323249401010001-Chapter07-11.jpg 不鸣,虎始交,荔挺出。

《禽经》[38]类著述的基础上,总结了宋代以前的鸟类知识,包括命名、形态、种类、生

冬至之候,蚯蚓结,糜角解,水泉动。

六阴寒极之时,蚯蚓交结如绳。麋,泽兽,形大属阴,角支向后,冬至一阳生,麋感阳气而角解。水者,天一之阳所生,一阳初生,故泉动也。

小寒之候,雁北乡,鹊始巢,雉始。

乡,音向,乡导之义。二阳之候,雁将避热而南,今则向北飞,至立春皆归矣,禽鸟得气之先故也。冬至,天元之始,至后二阳,已得来年之节气,鹊遂为巢,知所向也。雉,文明之禽,阳鸟也。雊,音姤,雌雄同鸣也,感于阳而后有声也。

大寒之候,鸡始乳,鸷鸟厉疾,水泽坚腹。

乳,育也。马氏曰:鸡,木畜,丽于阳而有形,故乳。鸷鸟,鹰隼之属,至此而猛厉迅疾也。陈氏曰:冰之初凝,惟水面而已,至此彻上下皆凝,故曰腹坚。腹,犹内也。

此皆圣人占候之道,谓之候者,因物化以察时变,而于医学却为切要也。

三伏

《通书》[39]云:夏至后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第一庚为末伏,凡四十日,时大热,所以对冬之三九寒也。

历法,以夏至后三庚曰伏。伏者,金伏土之义。一曰立秋,金代火,金畏火克,故曰伏。

《历释》云:伏者何?金气伏藏之日也。四时代谢,春秋[40]冬皆以相生,惟秋以金代火,金畏火,故至庚日必伏。庚者,金也。

《史记》曰:秦德公初作伏祠。《汉书》曰:高帝论功行赏,令自择伏日[41]。师古注曰: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

二至二分释义

阳气起于北,至南方而盛,盛极而合乎阴。阴气起于南,至北方而盛,盛极而合乎阳。不盛不合,终岁再合,此天地冬夏之所以为节也。

北方之中内产阳,而物始动于下。南方之中内萌阴,而养始美于上。动于下者,不得东方之和不能生,春分是也。养于下者,不得西方之和不能成,秋分是也。春夏属阳,而一阳之气已萌于冬,至而为复,由复之一阳渐积至孟夏为纯阳之乾,故五月虽一阴渐萌于下,而纯阳之气则愈浮于地之上矣,惟阳气上浮,所以末夏初伏时为酷热。秋冬属阴,而一阴之气已萌于夏,至而为姤[42],由姤之一阴渐积至孟冬为纯阴之坤,故十一月虽一阳渐萌于下,而纯阴之气则尽凝于地之上矣,惟阴气上凝,所以冬末春初时为严寒。

四时之序,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自是一定。然春虽温不能以遽温,夏虽热不能以遽热,秋虽凉不能以遽凉,冬虽寒不能以遽寒。如每岁时起立春,春已交矣,而春初尚仍冬政,其气犹寒,至二月惊蛰,朔气值甲,乃变其气为韶,计三十日,其气多阳,天地之启气所以变化也。既变之后,则春分之温气始得以生物矣。夏初尚仍春令,其气犹温,至五月芒种,朔气值丙,乃变其气为阴,计三十日,其气多阴,天地之合气所以变化也。既变之后,则夏至之暑气始得以长物矣。秋初尚仍夏政,其气犹热,至八月白露,朔气值庚,乃变其气为占,计三十日,其气多阴,天地之殄[43]气所以变化也,既变之后,则秋分之凉气始得以成物矣。冬初尚仍秋令,其气犹凉,至十一月小雪,朔气值壬,乃变其气为阳,计三十日,其气多晴,天地之闭气所以变化也,既变之后,则冬至之寒气始得以藏物矣。是天地之时序,又各有其渐,非以四时而截然各分之也。

气候之应一本于阴阳

天地气序推迁之妙,一气分而为二,则有阴阳,二倍而为四,则有四时,三四一十二,则有十二月,十二倍而为二十四,则有二十四气,复三其二十四而为七十二,则有七十二候,举七十二候之全,而三百六十日之岁周矣。

候之所应者气,气至则物感,物感则候变,天地之气挠万物者,莫疾乎风。正月东风解冻者,天地收敛之气散也。七月凉风至者,天地发舒之气敛也。动万物者,莫疾乎雷。二月而雷始发声者,阳之中也。八月而雷始收声者,阴之中也。说[44]万物者,莫说乎泽。润万物者,莫润乎水。六月而土润溽暑,大雨时行者,阴之湿,阳之终也。十一月而水泉动,十二月而水泽腹坚者,阳之动,阴之终也。

阴阳之气交而为虹,季春虹始见者,阳胜阴也;孟冬虹藏不见者,阴胜阳也。

阴阳之气,鸟兽草木,得之为先。鹰主杀而秋击,鼠主贪而夜出,卯辰之月能化鸠978751323249401010001-Chapter07-12.jpg [45]者,以卯辰者阳之壮,阴为阳所化也。雀乳子而春隼,雉求雌而朝雊,戌亥之月能化为蛤蜃[46]者,以戌亥者,阴之极,阳为阴所化也。

蛰虫启户者,雷发声时,与阳俱出也。蛰虫坏户者,雷收声时,与阴俱入也。孟春而獭祭鱼者,此时鱼逐阳气而上游也。季秋而豺祭兽者,此时兽感阴而见杀也。春而鸿雁北,玄鸟至者,雁自南而来北,燕自北而来南,各乘其阳气之所宜也。秋而鸿雁来,玄鸟归者,雁自北而来南,燕自南而来北,各乘其阴气之所宜也。

二月而仓庚鸣,四月而蝼蝈鸣者,鸣以阳也。及五月一阴始生,鵙一鸣而反舌则无声矣。七月而寒蝉鸣者,鸣以阴也。及十一月,一阳始生,鹖978751323249401010001-Chapter07-13.jpg [47]能鸣,而感阳则不鸣矣。四月而蚯蚓出者,阴之屈者得阳而伸也。十一月而蚯蚓结者,阳虽生矣,而阴尚屈也。夏至得一阴而鹿角解者,鹿,阳兽也。冬至得一阳而麋角解者,麋,阴兽也。

草木正月而萌动者,阴阳气交而为泰也。九月而黄落者,阴长阳消而为剥也。桃桐华于春者,应阳之盛也。黄菊华于秋者,应阴之盛也。四月而靡草死者,阴不胜于阳也。十一月而荔挺出者,阳初复于阴也。

腐草为萤,则植物之变为动物,无情之变为有情,阳明之极,阴幽之物亦随之以化也。

统论

天地之道,一阴一阳而尽之,升降有期而气候行,阴阳有数而次第立。次第既立,则先后因之而定。气候既行,则节序由之而成。节序之所以分者,由寒暑之再更。寒热之所以更者,由日行之度异。每岁之气,阳生于子而极于午,阴生于午而极于子,阳之进者阴之退,阳之退者阴之生,一往一来,以成一岁。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二十五刻者,以周天之度,凡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也。天之行速,故于一昼一夜,行尽一周,而过日一度。日行稍迟,每日少天一度,凡行三百六十五日二十五刻。少天一周,复至旧处,而与天会,是为一岁。故岁之日数由天之度数而定,天之度数实由于日之行数而见也。岁有十二月者,以月之行天又迟于日,每日少天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又日百分度之三十七,积二十九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四百九十九,与日合朔而为一月。岁有十二会,故为十二月。斗有十二建,故为十二辰。斗之所建,地上辰。辰之所会,天上次。斗与辰合,而月建昭然矣。月日既定,时序乃分。四而分之,是为四季,曰春,曰夏,曰秋,曰冬。春为阳始,阳始则温,故曰少阳。少阳数七,阴中阳也。其气木,自东而西。其令生,自下而上。春者,蠢也,言万物之蠢动也。夏为阳极,阳极则热,故曰老阳。老阳数九,阳中阳也。其气火,自南而北。其令长,自长而茂。夏者,大也,言万物之盛大也。秋为阴始,阴始则凉,故曰少阴。少阴数八,阳中阴也。其气金,自西而东。其令收,自上而下。秋者,收也,言万物之收敛也。冬为阴极,阴极则寒,故曰老阴。老阴数六,阴中阴也。其气水,自北而南。其令藏,自下而闭。冬者,终也,言万物之尽藏也。土为充气,其位象君,故不主时,分王四季,各一十八日,以五分而分四季,每分各得七十二日,以成一岁之数。然而一岁之气始于子,四季之春始于寅者,何也?盖以建子之月,阳气虽始于黄钟,然犹潜伏地下,未见发生之功,及其历丑转寅,三阳始备,于是和风至而万物生,萌芽动而蛰藏振,遍满寰区,无非生意,故阳虽始于子,而春必起于寅。是以寅卯辰为春,巳午未为夏,申酉戌为秋,亥子丑为冬,而各分其孟仲季焉。由四季而分为八节,则春秋有立而有分,夏冬有立而有至。四季何以言立?立者,建也,谓一季之气建立于此也。春秋何以言分?分者,半也,谓阴阳气数中分于此也。故以刻数之多寡言,则此时昼夜各得五十刻,是为昼夜百刻之中分。以阴阳之寒暄言,则春分前寒而后热,秋分前热而后寒,是为阴阳寒热之中分。以日行之度数言,则春分后日就赤道之北赤道者,天之平线,居两极之中,各去九十一度三分度之一,横络天腹,以纪经纬之度数也。日行之路,谓之黄道。月行之路,谓之白道,秋分后日就赤道之南,是为日行南北之中分。故春分曰阳中,秋分曰阴中也。夏冬何以言至?至者,极也,言阴阳气数消长之极也。故以刻数之多寡言,则夏至昼长五十九刻,夜长四十一刻,冬至昼长四十一刻,夜长五十九刻,是为昼夜长短之至极。以阴阳之寒暄言,则冬至阴极而阳生,夏至阳极而阴生,是为阴阳寒热之至极。以日行之度数言,则冬至日南极而北返,夏至日北极而南返,是为日行南北之至极,故冬至曰阳始,夏至曰阴始也。《至真要大论》曰“气分谓之分,气至谓之至,至则气同,分则气异”者是也。由四季而分为二十四气,则每季各得六气,如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为春之六气。而四季各六也,由二十四气而分为七十二候,则每气各得三候,如立春节初五日为初候,次五日为二候,后五日为三候也。候之所以五日者,天数五,以竟五行之气也。《六节藏象论》曰: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也。然而一岁之中,复又有大六气以统之者,曰风热暑湿燥寒,分司天、在泉、左右、间气,以行客主之令。斯天地之气,如环无端,周而复始,而亿万斯年,运行不息矣。

[1]响晦宴息:到了黄昏就要休息,安寝。响晦,向晚,黄昏。宴息,安寝,休息。

[2]随时之义大矣哉:随为《易经》六十四卦之一。随,刚来而下柔,动而说。随,大亨,贞,无咎。而天下随时,随时之义大矣哉。

[3]萎蕤:同“葳蕤”,草木茂盛的样子。

[4]蠓:一种昆虫,比蚊子小,褐色或黑色。雌蠓吸人畜的血。能传染疾病。

[5]八风:《易纬通卦验》记载有:“八节之风谓之八风。立春条风至,春分明庶风至,立夏清明风至,夏至景风至,立秋凉风至,秋分阊阖风至,立冬不周风至,冬至广莫风至。”

[6]柷(zhù住):古代乐器,木制,形状像方形的斗。

[7]轸(zhěn诊):二十八宿之一。古代车后的横木亦称“轸”。

[8]埙(xūn熏):古代用陶土烧制的一种吹奏乐器。

[9]县:通“悬”。

[10]胃:二十八宿之一。

[11]垝:坍塌的墙垣。

[12]须女: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北方玄武七宿的第三宿。有星四颗,位于织女星之南。

[13]胥:全,都。

[14]丽:附着。

[15]胐(fěi匪):新月开始发光。

[16]马古洲:即南宋文人马子严,字庄父,号古洲居士,建安(今福建建瓯)人。著有《潮汐说》。

[17]汐:夜间的海潮。

[18]娵訾(jūzī居滋):约农历2月4日至3月5日。亦作“娵觜”。在二十八宿为室宿和壁宿。其位置相当于现代天文学上黄道十二宫中的双鱼宫。

[19]溽(rù入)暑:夏天潮湿闷热的气候。溽,湿。

[20]礼运:是《礼记》中的一篇,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21]乐记:中国儒家音乐理论专著。西汉成帝时戴圣所辑《礼记》第十九篇的篇名。

[22]燠(yù玉):闷热。

[23]韶:美。

[24]占:据有。

[25]太玄经:汉·扬雄撰,也称《扬子太玄经》,简称《太玄》、《玄经》。扬雄撰《太玄》等,将源于老子之道的玄作为最高范畴,并在构筑宇宙生成图式、探索事物发展规律时,对道家思想多有融摄和发展。

[26]登谷:谷物成熟。

[27]潦(lǎo涝):积水。

[28]律历志:此段见《汉书·律历志》,“以阴阳言之,大阴者,北方。北,伏也,阳气伏于下,于时为冬。”

[29]玄枵:十二星次之一。配十二辰为子时,配二十八宿为女、虚、危三宿。

[30]晋乐志:《晋书》中记载乐舞制度的部分,唐朝房玄龄等编撰。

[31]大寒后……为立春:语见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孝经纬·周天玉衡六问》。

[32]螮蝀(dìdōng地当):又作“蝃蝀”。为雨后或日出、日没之际天空中所现的七色圆弧。虹霓常有内外二环,内环称虹,也称正虹、雄虹。外环称霓,也称副虹、雌虹。

[33]螮蝀在东:语出《诗经·鄘风·蝃蝀》。

[34]七月鸣(jú菊):语出《诗经·十五国风·豳风·七月》。,鸟名,又名“伯劳”,背灰褐色,尾长,上嘴钩曲,捕食鱼虫小鸟等,是一种益鸟。

[35]苽:同“菰”。草本植物,生长在起浅水里,花紫红色。嫩茎经黑粉病菌寄生后膨大,叫茭白,果实叫菰米,都可以吃。

[36]礼注……气返故涸也:语出《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旧本题“元·吴澄撰”。其书以七十二候分属于二十四气,各训释其所以然。考《礼记·月令》,本无七十二候之说。

[37]墐(jìn进):用泥涂塞。

[38]禽经:相传作者为师旷,全文三千余字,是作者在参阅前人有关鸟

[39]通书: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著。据朱熹说,《通书》本名《易通》,后更名《通书》,是《太极图说》的姊妹篇。

[40]秋:当为“夏”之误。

[41]高帝论功行赏,令自择伏日:语出《汉书·高帝纪》。

[42]姤(gòu够):同“遘”,相遇。

[43]殄(tiǎn舔):尽,绝。

[44]说:古同“悦”,使愉快。

[45](rú如):指鹌鹑类的小鸟。

[46]蛤蜃:蚌类,大蛤为蜃。

[47]鹖(hédàn合蛋):一种像雉而善斗的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