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仲权经穴辨证运用精要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节 足太阴脾经(21穴)

一、腧穴各论

(一)隐白(《灵枢·本输》)

【部位】在足大趾内侧,去爪甲如韭叶。(《针灸甲乙经》)

【取法】在趾内侧甲角旁1分许取穴。

【主治】崩漏、月经过多、便血、吐血、尿血、衄血、腹胀、腹泻、癫狂、多梦、失眠、惊风、呕吐、不省人事、心烦、喘咳、食不下、尸厥、发热无汗。

【治法】针刺1分或用三棱针刺血。艾条灸3分钟。

【附注】脾经井穴。

(二)大都(《灵枢·本输》)

【部位】在足大趾本节后陷者中。(《针灸甲乙经》)

【取法】趾内侧第一跖趾关节前缘,赤白肉际取穴。

【主治】腹痛、胃痛、食不化、呕吐、呃逆、泄泻、热病无汗、心痛、烦闷、绕踝风、腰痛不可以俯仰、四肢肿痛、疟疾、尸厥。

【治法】针入3分。

【附注】脾经荥穴。

(三)太白(《灵枢·本输》)

【部位】在足大趾内侧核骨下陷者中。(《针灸甲乙经》)

【取法】在第一跖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取穴。

【主治】胃痛、腹胀、食不下、食不化、肠鸣泄泻。痢疾、呕吐、便秘、便血、痔疮、身重、脚气、腰痛不可俛仰、厥心痛、痿证、胸胁胀切痛、咳嗽、热病。

【治法】针3~5分。

【附注】

1.足太阴输穴。

2.阴经无原,以输代原,太白又为脾经原穴。

(四)公孙(《灵枢·经脉》)

【部位】在足大趾本节后1寸。(《针灸甲乙经》)

【取法】在第一跖骨底的前缘,赤白肉际,约太白后1寸取穴。

【主治】胃痛、呕吐、肠鸣、泄泻、痢疾、腹痛、饮食不化、肠风下血、头面肿、脾咳脚气、疟疾、胎衣不下、癫狂、失眠。

【治法】针1.0~1.5寸。

【附注】

1.本穴为足太阴之络穴。

2.属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任脉。

(五)商丘(《灵枢·本输》)

【部位】在足内踝下,微前陷者中。(《针灸甲乙经》)

【取法】内踝前下方凹陷中取穴。

【主治】腹鸣、腹胀、腹痛、泄泻、便秘、黄疸、食不化、舌本强痛、疝气、癫狂、惊风、头痛、踝关节红肿疼痛、阴股内痛。

【治法】针3~5分。

【附注】本穴为脾经经穴。

(六)三阴交(《针灸甲乙经》)

【部位】在内踝上3寸,骨下陷者中。(《针灸甲乙经》)

【取法】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取穴。简便取穴:约内踝尖上患者四横指(3寸)胫骨后缘取之。

【主治】肠鸣腹泻、腹胀腹痛、食少便溏、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阴挺、痛经、经闭、不孕、难产、胞衣不下、失眠、遗精、阳痿、阴茎痛、水肿、遗尿、小便不利、疝气、足痿、痹证、脚气、踝关节扭伤。

【治法】直刺1.0~2.0寸,艾条灸5~10分钟。

【附注】

1.本穴为足三阴之会穴。可主治足三阴病证。

2.孕妇禁针。

(七)漏谷(《针灸甲乙经》)

【别名】太阴络(《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部位】在内踝尖上6寸,骨下陷者中。(《针灸甲乙经》)

【取法】在三阴交上3寸,胫骨后缘取之。

【主治】肠鸣腹胀、小便不利、崩漏、带下、遗精、腨痛转筋、腿膝麻痹无用、踝肿痛。

【治法】针1.0~2.0寸,灸5~10分钟。

(八)地机(《针灸甲乙经》)

【别名】脾舍(《针灸甲乙经》)。

【部位】在膝下5寸。(《针灸甲乙经》)

【取法】在阴陵泉与内踝尖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取穴。

【主治】腹胀、腹痛、泄泻、痢疾、月经不调、痛经、小便不利、水肿、遗精、疝气、腨痛转筋、腰痛。

【治法】针1.0~2.0寸,灸5~10分钟。

【附注】本穴为脾经郄穴。

(九)阴陵泉(《灵枢·本输》)

【部位】在膝下内侧辅骨下陷者中。(《针灸甲乙经》)

【取法】在胫骨内侧辅骨下陷者中取穴,与胆经阳陵泉内外相对应。

【主治】腹胀、腹痛、泄泻、小便不利、小便失禁、遗尿、淋病、水肿、黄疸、腰痛、遗精、阴痛、失眠、膝关节肿痛。

【治法】针1.0~2.0寸。

【附注】本穴为足太阴经合穴。

(十)血海(《针灸甲乙经》)

【别名】百虫巢。(《类经图翼》)、

【部位】在膝髌上内廉,白肉际2寸5分。(《针灸甲乙经》)

【取法】屈膝,于髌骨内上方2寸取穴。

【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股内廉痛、湿疹、膝关节红肿痛、咳逆。

【治法】针1.0~1.5寸。

(十一)箕门(《针灸甲乙经》)

【部位】在鱼腹上,越两筋间,动脉应手。(《针灸甲乙经》)

【取法】在血海与冲门的连线上,血海穴上6寸取穴。

【主治】小便不利、遗尿、淋病、腹股沟及股内侧肿痛麻木、屈伸不利。

【治法】针1.0~2.0寸。

(十二)冲门(《针灸甲乙经》)

【别名】上慈宫(《针灸甲乙经》)。慈宫(《类经图翼》)。

【部位】上去大横5寸,在府舍下,横骨两端,约纹中动脉。(《针灸甲乙经》)

【取法】曲骨穴旁开3.5寸。

【主治】腹痛、泄泻、疝气、带下、崩漏、痔疮、小便不利、胎气上冲。

【治法】针0.5~1.5寸。

【附注】

1.本穴为足太阴厥阴之会。

2.下腹部取穴,以脐中至曲骨作5寸为标准。

(十三)府舍(《针灸甲乙经》)

【部位】从冲门上行7分。

【取法】冲门外上7分,前正中线旁开4寸。

【主治】腹痛、泄泻、疝气、髀急痛、积聚。

【治法】针1.0~1.5寸。

【附注】本穴为足太阴、厥阴、阳维之会。(《针灸甲乙经》)

(十四)腹结(《针灸甲乙经》)

【别名】腹屈(《针灸甲乙经》)。肠窘(《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肠屈(《十四经发挥》)。

【部位】从府舍上行3寸。

【取法】在府舍与大横的连线上,府舍上3寸取穴。

【主治】腹痛、腹泻、疝气、痢疾、心痛、咳逆。

【治法】针1.5~2.0寸。

(十五)大横(《针灸甲乙经》)

【部位】脐旁4寸。

【取法】仰卧位,脐旁4寸取穴。以两锁骨中线之间的距离作8寸计算。

【主治】腹痛、腹泻、痢疾、便秘、咳逆、多汗。

【治法】针1.0~2.0寸,灸10~20分钟。

【附注】本穴为足太阴,阴维之会。(《针灸甲乙经》)

(十六)腹哀(《针灸甲乙经》)

【部位】从大横上行3寸半。(《医宗金鉴》)

【取法】在脐上3寸,建里穴旁开4寸取穴。

【主治】腹痛、腹泻、痢疾、便秘、食不化。

【治法】针1.0~1.5寸。以不刺穿腹膜为宜,尤以肝脾肿大患者,更应注意针刺深度,以防刺伤内脏,造成内出血。

【附注】本穴为足太阴,阴维之会。

(十七)食窦(《针灸甲乙经》)

【部位】从腹哀上行3寸……去胸中行旁开6寸。(《医宗金鉴》)

【取法】前正中线旁开6寸,于第五肋间取穴。

【主治】咳嗽、胸胁满痛、膈间雷鸣、腹胀水肿、噫气翻胃。

【治法】针5~8分。凡胸背部穴位,均宜浅刺,不宜深针。以下穴位均同。

(十八)天溪(《针灸甲乙经》)

【部位】从食窦上行1寸6分。(《医宗金鉴》)

【取法】任脉旁开6寸,第四肋间取穴。

【主治】胸胁胀满疼痛、咳嗽、咳逆、气喘、乳痈、缺乳。

【治法】针5~8分。

(十九)胸乡(《针灸甲乙经》)

【部位】从天溪上行1寸6分。(《医宗金鉴》)

【取法】任脉旁开6寸,第三肋间取穴。

【主治】胸胁胀满疼痛、咳嗽、气喘。

【治法】刺5~8分。

(二十)周荣(《针灸甲乙经》)

【部位】从胸乡上1寸6分。(《医宗金鉴》)

【取法】任脉(前正中线)旁开6寸,第二肋间隙取穴。

【主治】胸胁胀满疼痛、喘咳、食不下。

【治法】针5~8分。

(二十一)大包(《灵枢·经脉》)

【部位】在渊腋下三寸。(《针灸甲乙经》)

【取法】在腋中线第六肋间隙取穴。

【主治】胸胁疼痛、咳喘、全身疼痛、四肢无力。

【治法】针刺5~8分。

【附注】本穴为脾之大络。“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3寸,布胸胁。”(《灵枢·经脉》)

二、功用归纳

根据脾经生理和发病机理,本经腧穴具有调理脾胃,利尿消肿,益气摄血,调经止带,止咳平喘,宁心安神,清热解毒,通经活络等功用,小结如后:

(一)调理脾胃,补气升提

1.腹痛:大都,公孙,商丘,三阴交,地机,阴陵泉,冲门,腹结,大横,腹哀。

2.胃痛:大都,太白,公孙。

3.肠鸣:太白,公孙,三阴交,漏谷。

4.腹胀:隐白,大都,太白,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食窦。

5.食不下:隐白,太白,公孙,周荣。

6.呕吐:隐白,大都,太白,公孙,食窦。

7.泄泻:隐白,大都,太白,三阴交,阴陵泉,大横。

8.便秘:太白,商丘,大横,腹哀。

9.痢疾:太白,公孙,地机,腹结,大横。

10.消化不良:大都,太白,公孙,商丘,腹哀。

11.阴挺:三阴交。

(二)利尿消肿,温阳化气,清热通淋

1.水肿:三阴交,地机,阴陵泉,食窦。

2.小便不利: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箕门,冲门。

3.遗尿:三阴交,漏谷,阴陵泉,箕门。

4.淋病:阴陵泉,血海,箕门。

5.小便失禁:阴陵泉。

(三)益气摄血,凉血止血

1.便血:隐白。

2.尿血:隐白。

3.衄血:隐白。

4.吐血:隐白。

5.肠风下血:太白,公孙,冲门。

(四)调经止带,催生下胎

1.崩漏:隐白,三阴交,血海,冲门。

2.月经不调:三阴交,地机,血海。

3.痛经:三阴交,地机,血海。

4.经闭:三阴交,血海。

5.胞衣不下:三阴交,公孙。

6.难产:三阴交。

7.带下:三阴交,漏谷,冲门。

(五)止咳平喘

1.气喘:隐白,胸乡,天溪,食窦,周荣,大包。

2.咳嗽:太白,周荣。

3.胸胀:太白,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

4.咳逆上气:太白,漏谷,血海,腹结,大横,天溪,周荣。

5.呃逆:大都,食窦。

(六)宁心安神,醒脑开窍

1.癫狂:隐白,公孙,商丘,三阴交。

2.多梦:隐白。

3.失眠:隐白,公孙,三阴交,阴陵泉。

4.嗜卧:商丘。

5.烦闷:隐白,大都。

6.不省人事:隐白。

7.阳痿、遗精: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

8.尸厥:隐白,大都。

(七)清热解毒

1.疥癣:三阴交。

2.乳痈:天溪。

3.湿疹:血海。

4.风疹:血海。

5.黄疸:商丘,阴陵泉。

6.疟疾:公孙,大都。

7.发热无汗:隐白,大都。

8.热病:太白,大都。

(八)通经活络

1.头痛:商丘。

2.头面肿:公孙。

3.心痛:大都,太白,腹结。

4.腰痛:大都,太白,地机,阴陵泉。

5.胸胁痛:太白,食窦,胸乡,周荣,大包。

6.舌本强痛:商丘。

7.阴痛:三阴交,阴陵泉。

8.痿证:太白,三阴交。

9.四肢无力:大包。

10.全身疼痛:大包。

11.疝气:商丘,三阴交,地机,冲门,腹结,府舍。

(九)其他

1.脚气:太白,公孙,三阴交。

2.多汗:大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