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方药剂量与配伍比例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中医处方用药剂量及配伍比例是决定临床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医圣张仲景东汉末年撰《伤寒杂病论》,后经西晋太医令王叔和整理的《伤寒论》,所载经方流传至今,使得绝大多数方药剂量及用法得以保存,且记载十分详尽。那么,为什么还要对《伤寒论》方药剂量及配伍比例进行考证研究呢?

汉代至今,历史久远,我国度量衡制度几度演变,差异较大。如果不对汉代度量衡进行考证,则无法搞清楚经方配伍比例,从而影响对仲景组方之旨的深入理解。以麻黄汤为例:原著记载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麻黄、桂枝、甘草的比例为3:2:1,若比例不当,会影响发汗解表的效果。现代临床使用,一般将东汉一两按3克折算:麻黄9克,桂枝6克,炙甘草3克,与2010版《中国药典》剂量基本吻合。然而,杏仁七十个应该如何折算?

我们的研究方法是:还原东汉剂量、统一计量单位、得出配伍比例。经过考证及测量,杏仁七十个约合28克,还原为东汉剂量约为二两,进而得出麻黄汤中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的配伍比例为3:2:1:2,这不仅可以加强我们对仲景组方配伍规律的深入理解,也为进一步指导临床运用,提供了客观依据。

谈到《伤寒论》方配伍比例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此举刘渡舟教授临床验案一则说明:魏某诊治某妇女,患噫气频作而心下痞闷,辨为脾虚肝逆、痰气上攻之证,处以旋覆代赭汤未见显著效果,遂找刘老会诊。刘老诊毕,视方辨证无误,乃用原方,将生姜剂量由3片增至15克,代赭石由30克减至6克,再服3剂,而病竟大减。刘老解释说:仲景此方的剂量原来如此。因饮与气搏于心下,非重用生姜不能开散。代赭石能镇肝逆,使气下降,但用至30克则直驱下焦,反掣生姜、半夏之肘,而于中焦之痞则无功,故减其剂量则获效。可见经方之药量亦不可不讲求也。

然而,应该强调的是,仲景方配伍比例在临床上也不可机械照搬,主要有两个原因:

其一,“辨证论治”是指导经方应用的精髓。剂量也不例外,在熟悉原方配伍比例的基础上,应该针对病机,灵活斟酌药量及配伍比例。从这一角度而言,《伤寒论》方药剂量与配伍比例“标准”,实际上是临床灵活增减药量的“起点”。这将更加有利于对经方剂量与配伍比例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以及国内外的学术交流。

其二,某些剂量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由于历史原因,有些经方剂量与配伍比例,我们可能永远无法精确地还原其原貌。即便是还原了,也要本着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完善,以临床疗效为检验标准。

本书剂量考证工作历经10余年,所有剂量考证数据,均为具有明确出处的第一手资料,力求忠实于历史原貌。除度量衡考证外,实测“石膏如鸡子大”、“水蛭三十个”、“栀子十四枚”、“竹叶二把”、“瓜蒌实一枚”、“麻仁半升”、“厚朴一尺”等非重量单位药物35种。虽然研究方案及研究结果均通过了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分会专家论证,但所有存在错误的地方,责任均应由主编承担。希望读者不断提出宝贵意见,使我们继续修订或补充。

编 者

2014年12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