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静脉输液治疗相关药理学知识
1.什么是药物的相互作用?
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联合应用(同时或先后序贯应用)时,会产生药物相互作用。药物相互作用是指某一种药物的作用由于其他药物或化学物质的存在而受到干扰,使该药物的疗效发生变化或产生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既可引起协同作用又可导致拮抗作用。
2.药物相互作用的方式有几种?
药物相互作用的方式分为以下两种:
(1)药物体外相互作用即药物的配伍禁忌。
(2)药物体内相互作用:又分为药代动力学方面的相互作用和药效动力学方面的相互作用。
3.什么是药物配伍禁忌?
药物配伍禁忌指的是药物在进入人体之前所发生的物理或化学反应,使药性发生变化。它发生在药物添加到静脉输液(或注射)的容器中混合时,包括沉淀、结晶、变色以及药物与容器的相互作用,导致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下降和药效降低。
4.药物的物理及化学配伍变化有哪些特点?
(1)药物物理的配伍变化指药物的溶解度改变导致药物析出。
(2)药物化学的配伍变化指药物溶液颜色的改变、混浊或沉淀(pH的改变),药物分解破坏,效价降低。
5.药物体外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有哪些?
(1)静脉注射的非解离性药物,例如葡萄糖等,较少与其他药物产生配伍禁忌,但应注意其溶液的pH。
(2)无机离子中的钙离子和镁离子常易形成难溶性沉淀,不能与生物碱配伍。
(3)阴离子型的有机化合物,例如生物碱类、拟肾上腺素类、盐基抗组胺药类、盐基抗生素类,其游离基溶解度均较小,如与pH高的溶液或具有大缓冲容量的弱碱性溶液配伍时可能产生沉淀。
(4)阴离子型有机化合物与阳离子型有机化合物的溶液配伍时,也可能出现沉淀。
(5)两种高分子化合物配伍可形成不溶性化合物,常见的有抗生素类、水解蛋白,胰岛素、肝素等。
(6)某些抗生素(青霉素类、红霉素类等),应注意溶媒的pH。溶媒的pH应与抗生素的稳定pH相近,差距越大,分解失效越快。
(7)药物与容器相互作用(输液器、注射器吸附某些药物如地西泮、硝酸甘油、胰岛素、异山梨醇)
(8)药物相互作用引起沉淀或析出结晶,酸性药物与碱性药物混合后,极易发生沉淀反应,引起药物效价降低或失效(维生素C注射液在pH 6以上易被氧化失效)。
6.药物配伍禁忌可分为几类?
按照药物配伍禁忌的性质,可区分为以下3类:
(1)物理性配伍禁忌——药物相互配合在一起时,由于物理性质的改变而产生分离、沉淀、液化或潮解等变化,从而影响疗效。
(2)化学性配伍禁忌——药物配伍在一起时,发生分解、中和、沉淀或生成毒物等化学变化。
(3)药理性配伍禁忌——亦称疗效性配伍禁忌,是指处方中某些药物成分之间的药理作用存在着拮抗,从而降低治疗效果或产生严重的副作用及毒性,如青霉素与四环素类、磺胺类合并用药是药理性配伍禁忌的典型事例。
7.临床应用药物时应注意哪些配伍问题呢?
配制药液时溶媒选择不合适而产生盐析现象;溶媒pH的原因影响药物效价;溶媒的量过少,遇温度低或局部浓度过大容易析出结晶;药物与药物配伍不当产生混浊;生物制品出现絮状物;药物疗效变化、pH变化均可产生药物的不良反应。
8.脂肪乳剂中能否直接加入电解质混合滴注?
单瓶脂肪乳剂中不宜加入电解质溶液,易出现油水分离而不能使用。脂肪乳剂是油相、水相、乳化剂组成的乳剂,属热力学不稳定体系,可能发生分层、絮凝、转相、合并与破裂,加入电解质可能破坏乳化膜,增加乳剂的不稳定性。
9.脂肪乳剂与电解质为何在全肠外营养液中可以混合呢?
全肠外营养液的配制需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配制时有严格的配制顺序,如先将微量元素、电解质加入氨基酸溶液中溶解或稀释,磷酸盐加入葡萄糖溶液中(因钙剂和磷酸盐形成CaHPO4沉淀,故磷酸盐和钙剂稀释于不同的溶液中)溶解或稀释,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混合后加入脂肪乳剂中,然后将氨基酸溶液和葡萄糖溶液混合于软袋中,最后在软袋中加入脂肪乳剂混合。
10.什么是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
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可发生在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四个阶段,其中代谢性相互作用发生率最高,临床意义也最为重要。一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清除率等常受联合应用的其他药物的影响而有所改变,因而使体内药量或血药浓度增减而致药效增加或减少,这就是药代动力学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可以是单向的,也可以是双向的。
11.哪些机制对药物的吸收产生影响?
(1)加速或延迟胃排空:减慢排空速率有利于药物吸收,反之吸收减少,已知一些抗胆碱药可延缓排空,而甲氧普胺、多潘立酮等可促进排空,故口服药物与上述两类药物配伍对其吸收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2)影响药物与吸收部位的接触的因素。
(3)消化液分泌量及其pH改变均影响药物的吸收。
12.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可分为哪几个方面?
(1)影响药物吸收的相互作用。
(2)影响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相互作用:药物与血浆蛋白亲和力的强弱是药物相互作用的重要因素,亲和力强的药物可以与亲和力弱的药物竞争与血浆蛋白的结合。
(3)影响药物代谢的相互作用:药物代谢的主要场所是肝脏,肝脏进行生物转化依赖微粒体中的多种酶系,其中最重要的是细胞色素P450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
(4)影响药物排泄的相互作用:许多药物通过肾脏随尿液排出。联用的药物可能通过竞争排泄和影响肾小管的重吸收而相互影响。
13.什么是药酶诱导剂?
药酶诱导剂是指诱导药酶活性增强(酶促作用),使其他药物和本身代谢加速,导致药效减弱的药物。常见的药酶诱导剂有:苯巴比妥、利福平、卡马西平等。
14.什么是药酶抑制剂?
药酶抑制剂是指抑制或减弱药酶活性,减慢其他药物代谢,导致药效增强的药物称为药酶抑制剂。常见的药酶抑制剂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喹诺酮类、磺胺类、唑类抗真菌类药物、西咪替丁、皮质激素及口服避孕药等。
15.什么是药效动力学相互作用?
作用性质相同药物的联合应用,可产生效应增强(相加、协同),药物的协同作用又称增效作用,即两种药物联合应用所显示的效应明显超过两者之和。
作用性质相反药物的联合,其结果是药效减弱(拮抗)。“拮抗”即降效,即两药联合应用所产生的效应小于单独应用一种药物的效应,它又分为竞争性拮抗作用和非竞争性拮抗作用。
药物的相加作用是指两种作用相同的药物联合应用而产生的效应相等或接近两药分别应用所产生的效应之和。
16.什么是药物的半衰期?
药物半衰期又称生物半效期,一般指药物在血浆中最高浓度降低一半所需的时间,可以分为吸收半衰期、分布半衰期和消除半衰期。
消除半衰期是指药物进入消除相后药物浓度下降到消除相开始时浓度一半所需的时间,通常用T1/2来表示。通常所指的药物半衰期是一个平均数。
例如一个药物的半衰期(一般用T1/2表示)为6小时,那么过了6小时血药物浓度为最高值的一半;再过6小时又减去一半;再过6小时又减去一半,血中浓度仅为最高浓度的1/8。
17.生物的半衰期在临床用药上的意义?
生物半衰期(biological half life)简称血浆半衰期,系指药物自体内消除半量所需的时间,以符号T1/2表示。一般情况下,代谢快、排泄快的药物,其生物半衰期短,而代谢慢、排泄慢者的生物半衰期较长。
临床上可根据各种药物的半衰期来确定适当的给药间隔时间(或每日的给药次数),以维持有效的血浓度和避免蓄积中毒。但是由于个体差异,同一药物的半衰期不同人常有明显的差异,肝、肾功能不良者或老年人的血浆半衰期常较年轻健康者为长。药物相互作用也会有干扰,使半衰期发生变化。
18.药物半衰期对老年患者用药物应注意什么?
随着年龄的增长T1/2会明显延长。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老年人对低浓度有一定耐受性,但对过高的浓度又比较敏感,易出现中毒,也就是治疗窗变窄。
19.哪些因素影响药物的半衰期?
(1)影响T1/2的主要生理因素为年龄,其次为种族差异,不同种族的人群其药物代谢酶活性不同,T1/2亦不同;就是同一种族,药物代谢酶也分快代谢与慢代谢,慢代谢比快代谢T1/2延长数倍或更多,且其有家族遗传性。
(2)影响T1/2的病理因素:以肝脏代谢为主的药物,在肝脏衰竭时T1/2明显延长;以肾排泄为主的药物,在肾衰竭时T1/2明显延长;心功能衰竭可导致全身脏器淤血,使药物的T1/2明显延长。
(3)药物相互作用的影响:药物的相互作用亦可引起T1/2明显变化。
20.什么是药物不良反应?
按照WHO国际药物监测合作中心的规定,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系指正常剂量的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时出现的有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
21.副作用是否为不良反应的同义词?
一种药物常有多种作用,在正常剂量情况下出现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称为副作用。一般说来,副作用比较轻微,多为可逆性机能变化,停药后通常很快消退。副作用随用药目的不同而改变,如阿托品作为麻醉前给药抑制腺体分泌,则术后肠胀气,尿潴留为副作用,而当阿托品用于解除胆道痉挛时,心悸、口干成为副作用。有些人将副作用作为不良反应的同义词,其实两词的含义不尽相同。
22.什么是药物过敏反应?
指药物引起的病理性免疫反应,亦称变态反应。少数患者对某种药物的特殊反应,包括免疫学上的所有四型速发和迟发变态反应,这种反应与药物剂量无关,致敏原可能是药物本身或其代谢物,也可能是药物制剂中的杂质,它们与体内蛋白质结合形成全抗原而引起变态反应。
过敏反应性质人各不同,常见的变态反应表现为皮疹、荨麻疹、皮炎、发热、血管性水肿、哮喘、过敏性休克等,以过敏性休克最为严重,可导致患者死亡。
23.什么是药物毒性反应?
毒性反应是指药物引起机体发生生理生化机能异常或组织结构病理变化的反应,该反应可在各个系统、器官或组织出现。大多数药物都有或多或少的毒性。
药物的毒性作用一般是药理作用的延伸,主要对神经、消化、心血管、泌尿、血液等系统,以及皮肤组织造成损害。各种药物的毒性性质和反应其临床表现各不相同,但反应程度和剂量有关,剂量加大,则毒性反应增强。药物引起的毒性反应可造成持续性的功能障碍或器质性病变,停药后恢复较慢,甚至终身不愈。
24.什么是药物的继发反应?
药物的继发反应为继药物治疗作用之后出现的一种反应,也称为治疗矛盾。例如长期应用广谱抗菌药后,由于改变了肠道内正常存在的菌群,敏感细菌被消灭,不敏感的细菌或真菌则大量繁殖,外来细菌也乘虚而入,从而引起二重感染,导致肠炎或继发性感染。常见于老年体弱、久病卧床患者出现肺炎而用大剂量广谱抗菌药后,可见假膜性肠炎。
25.什么是药物的特异质反应?
药物的特异质反应主要与患者特异性遗传因素有关,属遗传性病理反应。如红细胞-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是一种遗传性生物化学缺陷,这种患者使用有氧化作用的药物(如磺胺等)就可能引起溶血。
26.什么是药物依赖性?
药物依赖性是指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后,药物作用于机体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状态。药物依赖性一旦形成,将迫使患者继续使用该药,以满足药物带来的精神欣快和避免停药出现的机体不适反应。
27.什么是耐药性?
耐药性(resistance to drug)是指微生物、寄生虫以及肿瘤细胞对于化疗药物作用的耐受性,耐药性一旦产生,药物的治疗作用就明显下降。
耐药性根据其发生原因可分为获得耐药性和天然耐药性。自然界中的病原体,如细菌的某一株也可存在天然耐药性。当长期应用抗生素时,占多数的敏感菌株不断被杀灭,耐药菌株就大量繁殖,代替敏感菌株,而使细菌对该种药物的耐药率不断升高。目前认为后一种方式是产生耐药菌的主要原因。为了保持抗生素的有效性,应合理使用抗生素。
28.什么是细胞毒性药物?
细胞毒性药物是指在生物学方面具有危害性影响的药品,可通过皮肤接触或吸入等方式造成包括生殖系统、泌尿系统、肝肾系统的毒害,还能致畸和损害生育功能。由于其在人体内作用强度大,刺激性强,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也同时影响了正常细胞的生长繁殖。
29.常见细胞毒性药物的分类有哪些?
如紫杉醇、多西他赛、长春瑞滨、榄香烯、羟基喜树碱等。
如吉西他滨、卡培他滨、阿糖胞苷、替加氟片、甲氨蝶呤等。
如表柔比星、吡柔比星、伊达比星、丝裂霉素、米托蒽醌等。
如异环磷酰胺、达卡巴嗪等。
如奥沙利铂、顺铂、卡铂等。
如门冬酰胺酶(L-门冬酰胺酶)。
30.什么是腐蚀性的抗肿瘤药物?
依据抗肿瘤药物的刺激性,将其分类为腐蚀性和较强刺激性的抗肿瘤药物,提示在配置过程中医务人员注意防护,以减少此类药物对皮肤及静脉的损伤,建议采用深静脉输注此类药物。药物对皮肤腐蚀性是指皮肤涂敷受试物后引起皮肤局部不可逆性的组织损伤。具有腐蚀性的抗肿瘤药物有:柔红霉素、表柔比星、多柔比星、吡柔比星、阿柔比星、伊达比星、放线霉素D、丝裂霉素、长春新碱、长春地辛、长春瑞滨、盐酸尼莫司汀、替尼泊苷。
31.什么是刺激性的抗肿瘤药物?
药物对皮肤的刺激性是指皮肤涂敷受试物后对皮肤局部产生可逆性的炎性反应。具较强刺激性的抗肿瘤药物有:氟尿嘧啶、博来霉素、顺铂、卡铂、奥沙利铂、奈达铂、达卡巴嗪、米托蒽醌、紫杉醇注射液、替加氟、依托泊苷、卡莫斯汀、羟喜树碱、吉西他滨、多西他赛、托泊替康。
32.使用细胞毒性药物时应注意什么?
(1)用药前应有两人核对床号、姓名、医嘱、剂量、用药途径。
(2)操作前护士必须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必要的宣教。
(3)护士必须熟悉药物的剂量、用法、治疗作用、并发症、配伍禁忌、避光等注意事项,严格按照药物说明书配制药液。
(4)配药时应在生物安全柜内操作,做好自我防护工作:戴口罩、帽子、手套,穿隔离衣等。
(5)输注细胞毒性药物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三查七对”制度。
(6)腐蚀性药物(发疱剂)及强刺激性药物建议使用中心静脉通道。
(7)使用细胞毒性药物前,确认在血管内,方可输注。
(8)认真执行交接班制度。
(9)如果发生细胞毒性药物外渗,及时处置并填写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单。
33.光线、温度、水溶液对抗肿瘤药物的影响?
某些药物如抗肿瘤化学药物由于化学结构的特殊性,日光、高温、高湿等因素影响其稳定性,一些稳定性差的药物,常制成粉针剂并避光密闭保存。抗肿瘤药物在溶解稀释后,水溶液大多不稳定,光照加速药物的氧化,甚至引起光化降解,不仅降低了药物的效价,而且可产生变色和沉淀,影响药物的疗效,甚至增加药物的毒性。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尽量注意光线、温度、水溶液对药物的影响。
需避光保存和滴注的抗肿瘤药物有:长春新碱、长春地辛、顺铂、卡铂、盐酸表阿霉素、达卡巴嗪等。
在水溶液中不稳定,药物说明书中明确要求现配现用的抗肿瘤药物有:环磷酰胺、异环磷酰胺、鸦胆子油乳、达卡巴嗪。
需冷藏保存的抗肿瘤药物有:阿糖胞苷、长春新碱、长春瑞滨、多西他赛、紫杉醇脂质体、L-门冬酰氨酶、异环磷酰胺、达卡巴嗪。
34.什么是高危险药品?
高危险药品是指药理作用显著且迅速、易危害人体的药品。包括高浓度电解质制剂、肌肉松弛剂及细胞毒性药物等。
1995~1996年间,美国的医疗安全协会(the Institute for Safe Medication Practices,ISMP)对最可能给患者带来伤害的药物进行了一项调查,共有161个医疗机构提交了研究期间发生的严重差错。结果表明,大多数致死或严重伤害的药品差错是由少数特定药物引起的。
ISMP将这些若使用不当会对患者造成严重伤害或死亡的药物称为“高危药物”,其特点是出现的差错可能不常见,而一旦发生则后果非常严重。
35.美国医疗安全协会(ISMP)确定的前5位高危药物分别是什么?
美国的医疗安全协会确定的前5位高危药物有胰岛素、阿片类麻醉药、注射用浓氯化钾或磷酸钾、静脉用抗凝药和高浓度氯化钠注射液(>0.9%)。
36.2008 年美国医疗安全协会(ISMP)公布的19 类高危药物有哪些?
(1)静脉用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如肾上腺素、去氧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2)静脉用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如普奈洛尔、美托洛尔和拉贝洛尔)。
(3)吸入或静脉全身麻醉药(如丙泊酚和氯胺酮)。
(4)静脉用抗心律失常药(如利多卡因和胺碘酮)。
(5)抗血栓药物(抗凝药),包括华法林、低分子肝素、注射用普通肝素、Ⅹa因子抑制剂(如戊聚糖)、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如阿加曲班、来匹卢定、比伐卢定)、溶栓药物(如阿特普酶、瑞替普酶、替奈普酶)以及糖蛋白Ⅱb/Ⅲa 抑制剂(如埃替非巴肽)。
(6)心脏停搏液。
(7)静脉用和口服化疗药。
(8)20%或以上高渗葡萄糖注射液。
(9)腹膜透析液和血液透析液。
(10)硬膜外或鞘内注射液。
(11)口服降糖药。
(12)静脉用改变心肌收缩力药(如地高辛和米力农)。
(13)脂质体药物(如两性霉素脂质体)。
(14)静脉用中度镇静药物(如咪达唑仑)。
(15)儿童口服用中度镇静药物(如水合氯醛)。
(16)神经肌肉阻滞剂(如琥珀酰胆碱、维库溴胺和罗库溴胺)。
(17)静脉、透皮或口服吗啡类镇痛药物。
(18)静脉用造影剂。
(19)全胃肠外营养液。
37.什么是A级高危药品?它包括哪些药物?
A级高危药物是高危药物管理的最高级别,包含的高危药物使用频率高,一旦用药错误,将给患者造成死亡风险,医疗单位必须重点监管。它包含的药物包括:
(1)静脉用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如肾上腺素、去氧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2)静脉用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如普奈洛尔、美托洛尔和拉贝洛尔)。
(3)20%或以上高渗葡萄糖注射液。
(4)皮下或静脉用的胰岛素。
(5)硫酸镁注射液。
(6)浓氯化钾注射液。
(7)100ml以上的注射用水。
(8)硝普钠注射液。
(9)磷酸钾注射液。
(10)吸入或静脉全身麻醉药(如丙泊酚和氯胺酮)。
(11)静脉用改变心肌收缩力药(如地高辛和米力农)。
(12)静脉用抗心律失常药(如利多卡因和胺碘酮)。
(13)浓氯化钠注射液。
(14)阿片酊。
38.A级高危药品管理要求是什么?
(1)应有专用药柜或专区贮存,药品储存处有明显专用标识。
(2)病区药房发放A级高危药品须使用高危药品专用袋,药品核发人、领用人须在专用领单上签字。
(3)护理人员执行A级高危药品医嘱时应注明高危,双人核对后给药。
(4)A级高危药品应严格按照法定给药途径和标准给药浓度给药。超出标准给药浓度的医嘱医生须加签字。
(5)医生、护士和药师工作站在处置A级高危药品时应有明显的警示信息。
39.什么是B级高危药品?它包括哪些药物?
B级高危药品是高危药物管理的第二层,包含的高危药物使用频率较高,一旦用药错误,会给患者造成严重伤害,但给患者造成的伤害风险等级较A级高危药物低,它包含的药物有:
(1)抗血栓药物(抗凝药),包括华法林、低分子肝素、注射用普通肝素。
(2)硬膜外或鞘内注射液。
(3)放射性静脉造影剂。
(4)全胃肠外营养液(TPN)。
(5)静脉用异丙嗪。
(6)依前列醇注射液。
(7)秋水仙碱注射液。
(8)心脏停搏液。
(9)注射液化疗药。
(10)静脉用催产素。
(11)静脉用中度镇静药(咪达唑仑)。
(12)小儿用中度镇静药(水合氯醛)。
(13)注射用阿片类镇痛药。
(14)凝血酶冻干粉。
40.B级高危药品管理要求是什么?
(1)药库、药房和病区小药柜等药品储存处有明显专用标识。
(2)护理人员执行B级高危药品医嘱时应注明高危,两人核对后给药。
(3)B级高危药品应严格按照法定给药途径和标准给药浓度给药。超出标准给药浓度的医嘱医生须加签字。
(4)医生、护士和药师工作站在处置B级高危药品时应有明显的警示信息。
41.什么是C级高危药品?它包括哪些药物?
C级高危药品是高危药物管理的第三层,包含的高危药物使用频率较高,一旦用药错误,会给患者造成严重伤害,但给患者造成的伤害的风险等级较B级高危药物低,它包含的药物有:
(1)口服降糖药。
(2)甲氨蝶呤片(口服,非肿瘤用药)。
(3)口服阿片类镇痛药。
(4)脂质体药物。
(5)肌肉松弛剂(如维库溴铵)。
(6)口服化疗药。
(7)腹膜及血液透析液。
(8)中药注射剂。
42.C级高危药品管理要求是什么?
(1)医生、护士和药师工作站在处置C级高危药品时应有明显的警示信息。
(2)门诊药房药师和治疗班护士核发C级高危药品应进行专门的用药交代。
43.什么是溶液的渗透压?
溶液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高。
44.什么是血浆渗透压?
渗透压是指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的一种吸水力量,其大小取决于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而与溶质的分子量、半径等特性无关。由于血浆中晶体溶质数目远远大于胶体数目,所以血浆渗透压主要由晶体渗透压构成。
45.什么是晶体渗透压?
血浆的渗透压主要来自溶解于其中的晶体物质,特别是电解质,称为晶体渗透压。由于血浆与组织液中晶体物质的浓度几乎相等,所以它们的晶体渗透压也基本相等。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血浆渗透压约为300mOsm/kgH2O,相当于7个大气压708.9kPa(5330mmHg)。
46.什么是胶体渗透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由蛋白质分子构成,其中,血浆白蛋白分子量较小,数目较多(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决定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大小。血浆中虽含有多量蛋白质,但蛋白质分子量大,所产生的渗透压甚小,为1.3mOsm/kgH2O,约相当于3.3kPa(25mmHg)。
由于组织液中蛋白质很少,所以血浆的胶体渗透压高于组织液。在血浆蛋白中,白蛋白的分子量远小于球蛋白,故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来自白蛋白。若白蛋白明显减少,即使球蛋白增加而保持血浆蛋白总含量基本不变,血浆胶体渗透压也将明显降低。
47.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的临床意义?
晶体物质不能自由通过细胞膜,而可以自由通过有孔的毛细血管。因此,晶体渗透压仅决定细胞膜两侧水分的转移,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
蛋白质等大分子胶体物质不能通过毛细血管,它决定血管内外两侧水的平衡。血浆蛋白一般不能透过毛细血管壁,所以血浆胶体渗透压虽小,但对于血管内外的水平衡有重要作用。
由于血浆和组织液的晶体物质中绝大部分不易透过细胞膜,所以细胞外液的晶体渗透压的相对稳定,对于保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极为重要。
48.血浆渗透压的正常值及特点?
血浆渗透压正常值240~340mOsm/L。在临床或生理实验使用的各种溶液中,其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称为等渗溶液,低于血浆渗透压(<240mOsm/L)为低渗溶液,高于血浆渗透压(>340mOsm/L)为高渗溶液。285mOsm/L是等渗标准线。
49.药物渗透压对静脉结构有何影响?
当输入高渗液体时,血浆渗透压升高,组织渗透压也升高,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脱水,发生萎缩和坏死,产生无菌性炎症;同时可引起局部血小板凝集,形成血栓并释放前列腺素E1及E2,静脉壁通透性增强;静脉中膜层出现血细胞浸润的炎症改变,释放组胺,使静脉收缩、变硬,而引起静脉炎。
外周静脉内皮细胞可耐受的渗透压与输注时间有关。输注时间越长,可耐受的渗透压越低;降低溶液的渗透压即使增加输液量也不会引起静脉炎,因此认为,输液的渗透压在一定范围内越低越好。
用高渗溶液作静脉注射时,用量不能太大,注射速度不可太快,否则易造成局部高渗状态引起红细胞皱缩。
50.血管内溶液的渗透压高低与发生静脉炎风险的关系?
血管内溶液渗透压影响着血管壁细胞水分子的移动。渗透压<240mOsm/L的溶液为低渗溶液,若血管内溶液呈低渗状态,会使水分子向血管壁细胞内移动,细胞内水分过多导致细胞壁破裂,血管壁的细胞受损引起静脉炎。
若输入渗透压>340mOsm/L的高渗溶液,而没有足量的血流缓冲,使血管内膜暴露于高渗溶液中,高渗溶液吸收血管壁细胞内水分,血管内膜细胞脱水,造成静脉炎、静脉痉挛、血栓形成等。
液体的渗透压越大,对静脉的刺激就越大。药物渗透压>600mOsm/L,对静脉有高度危险;药物渗透压400~600mOsm/L,对静脉有中度危险;药物渗透压340~400mOsm/L,对静脉有低度危险。
51.pH即氢离子浓度指数的概念?
氢离子浓度指数是指溶液中氢离子的总数和总物质的量的比。它的数值称为“pH”。表示溶液酸性或碱性程度的数值,即所含氢离子浓度的常用对数的负值。
如果某溶液所含氢离子的浓度为0.000 01mol/L,它的氢离子浓度指数就是5,计算方法为-lg[浓度值]。与其相反,如果某溶液的氢离子浓度指数为5,他的氢离子浓度为0.000 01mol/L,计算方法为10-浓度指数。
氢离子浓度指数一般在0~14之间,当它为7时溶液呈中性,小于7时呈酸性,值越小,酸性越强;大于7时呈碱性,值越大,碱性越强。
52.pH在临床上的意义?
正常人体血浆的pH总是维持在7.35~7.45之间。临床上把血液的pH小于7.35称为酸中毒,pH大于7.45称为碱中毒。
53.药物pH对静脉有何影响?
药物或液体的pH是静脉输液中引起静脉炎的一个重要因素。过酸性或过碱性均可导致酸碱平衡失调,影响上皮细胞吸收水分,血管通透性增加,局部红肿,血液循环障碍,组织缺血缺氧,干扰血管内膜的正常代谢及正常功能,从而发生静脉炎。
溶液和药物的pH能刺激静脉。输注物pH应保持在6~8,尽量减少对静脉内膜的破坏。pH低于4.1时,静脉内膜可出现严重组织学改变。pH高于8和低于6时,静脉炎的发生增多。
当药物pH超过人体pH 7.35~7.45时,血液能将药物的pH缓冲到正常范围。输注越慢,缓冲得越好。如果需要按常规给予酸性或碱性药物时,应采用腔静脉给药,以增加血液稀释,防止外周血管损伤。
54.临床常用的超过正常渗透压的药物有哪些?
见表1-1。
55.临床常用溶液的pH是多少?
见表1-2。
56.什么是药物的刺激性和腐蚀性?
药物的刺激性指非口服药物制剂给药后对给药部位产生可逆的炎性改变;若对给药部位产生了不可逆的组织损伤称为药物的腐蚀性。一些药物本身的pH及渗透压均接近生理水平,但仍有极高造成静脉炎的可能,如某些细胞毒性药物及中药。由于其细胞毒性作用和微粒的机械刺激,会对静脉血管造成损害。
57.在急危重症患者抢救中如何实施并简单快速计算出每分钟多巴胺血管活性药物的精确用量?
患者体重(kg)×3=多巴胺用量(mg);加液体至50ml,每小时如果泵入1ml,就等于每分钟每千克体重1μg多巴胺的用量。
这种方法便于根据血压情况随时调整多巴胺用量。此公式也适合于多巴酚丁胺的计算。
58.血管活性药物如硝酸甘油、单硝酸异山梨酯等药物的简单快速计算方法?
药物每分钟输注量(μg)/药物每支容量(g)×3即为每小时输注的毫升数,药物加液体至50ml,如硝酸甘油每分钟输注10μg,每支硝酸甘油5mg,每小时输注6ml即可。
这种方法便于根据血压情况随时调整硝酸甘油用量。此公式也适合于单硝酸异山梨酯、硝普钠的计算。
附:血管活性药的两种计算方法
临床上常用的血管活性药如:硝酸甘油、硝普钠、多巴胺等。
1)已知每小时输入毫升数(ml/h),求每分钟每千克输入微克数。μg/(kg·min)=(每小时输入毫升数×每毫升所含药物微克数)÷(kg×60)
2)已知每分钟每千克输入微克数=(μg)/(kg·min),求ml/h。
每小时输入毫升数=[μg/(kg·min)×kg×60]÷每ml所含药物微克数。
运用常数3×患者体重=毫克(mg),算出的毫克数加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至50ml,得出每毫升每千克体重含1mg多巴胺或多巴酚丁胺。例50kg的患者,需要输入5μg/(kg·min)的多巴胺。
配制方法:3×50=150mg,将150mg多巴胺加生理盐水至50ml,每小时输入5ml配制好的多巴胺,即输入5μg/(kg·min)的多巴胺。
运用常数0.3×患者体重=毫克(mg),算出的毫克数加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至50ml,得出每ml每千克体重含0.1μg硝酸甘油(或硝普钠、酚妥拉明)。
例:60千克患者,需输入0.5μg/(kg·min)的硝普钠。配制方法为0.3×60=18mg,将18mg硝普钠加生理盐水至50ml,每小时输入5ml配制好的硝普钠,即输入0.5μg/(kg·min)的硝普钠,以此类推。
59.什么是药物渗出?
静脉输液过程中,非腐蚀性药液进入静脉管腔以外的周围组织,即为药物渗出(infiltration)。
60.什么是药物外渗?
静脉输液过程中,腐蚀性药液进入静脉管腔以外的周围组织,即为药物外渗(extravasation)。
61.什么是药物外溢?
在药物配制及使用过程中,药物意外溢出暴露于环境中,如皮肤表面、台面、地面等,即为药物外溢(spi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