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临证医案
第一节 心肌炎及其心律失常
于某,女,12岁。2009年2月9日初诊。
间断胸闷、憋气20余天。
初诊:患儿20余天前患“感冒”后出现胸闷、憋气,偶感心慌,活动后明显,无头晕、心前区不适及明显乏力,曾于某医院查心电图示Ⅰ度房室传导阻滞,P-R间期0.24~0.26s,心肌酶CK-MB29u/L,予以营养心肌治疗1周,疗效不明显,故前来我院门诊就诊。症见患儿间断胸闷憋气,偶感心慌,活动后明显,咽干不适,纳食尚可,二便调。查体:精神可,咽部红肿充血,心音有力,心律齐,心率85次/分,双肺呼吸音清,腹软。舌红苔黄,脉数。理化检查:心肌酶增高;心电图提示P-R间期0.24s;Holter可见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及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超声心动图正常。
西医诊断:急性心肌炎。
中医辨证:热毒壅滞。
此为热壅心脉,气血不畅之证。治以解毒散瘀,予清心汤加减,野菊花15g,大青叶15g,贯众10g,连翘10g,金银花10g,丹参10g,生山楂15g,益母草10g,甘草5g。日1剂,水煎150ml,分2次口服。
二诊(2009年2月23日):治疗14天,患儿症状明显减轻,偶有胸闷憋气,无心慌发作,咽稍红。心电图P-R间期0.16~0.18s,心肌酶恢复正常,继予上方治疗1月。
随访6个月余,未见复发。
按:心肌炎所致的房室传导阻滞,无论是初发,抑或是病情反复波动、迁延不愈,几乎均与外感邪毒有关,而邪毒化热,热毒壅滞于心,势必造成脉络不畅,血行瘀阻;反之,心脉不畅,又可妨碍热毒之散解,形成恶性循环,易使病情迁延,难以从速康复。清心汤中,野菊花、大青叶、贯众、连翘、金银花清心解毒,丹参、生山楂、益母草活血化瘀,全方共奏解毒散瘀之功。
王某,男,10岁。1991年9月17日初诊。
发热、腹泻伴胸闷憋气1天。
初诊:1天前开始发热,体温最高为38.9℃,腹泻,大便黄稀如水,已11次,伴恶心、腹痛、食欲不振,并自觉胸闷憋气、心悸头晕。查体:精神弱,体温37.9℃,咽红,双肺呼吸音清,心音低钝,心律不齐,腹软不胀。舌质干红,苔黄,脉濡而结。理化检查:便常规WBC0~2/HP,连续3次大便培养未见细菌生长;心肌酶增高HBDH353u/L;心电图示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低平;超声心动图示室间隔运动幅度降低;胸部X线片正常。
西医诊断:①急性心肌炎;②急性肠炎。
中医辨证:湿热攻心。
此为外感湿热邪毒初起,内侵损伤心脉。湿热邪毒束表,邪正相争而发热;热邪内侵,湿浊困脾,脾失运化,清浊不分,下迫大肠致腹泻如水;湿毒攻心,损伤心脉之阳,故自觉胸闷憋气、心悸头晕、神弱。舌质干红,苔黄,脉濡而结乃热盛伤津,湿盛伤阳所致。治以清热利湿,解毒宁心之法,药用葛根芩连汤加味,葛根15g,黄芩9g,黄连6g,赤白芍各9g,木香6g,苍术15g,藿香9g,虎杖9g,郁金9g,甘草9g。日1剂,水煎150ml分2次口服。
二诊(1991年9月21日):服药4剂,腹泻停止,亦无发热、恶心、腹痛之症,胸闷、憋气、心悸诸症消失,纳呆。心电图示P-R间期0.24~0.26s,心电图转为Ⅰ度房室传导阻滞。改方为藿连保和汤化裁,藿香9g,川连3g,厚朴9g,焦三仙20g,茯苓9g,连翘9g,半夏6g,丹参9g,甘草9g。每日1剂,水煎温服。
三诊(1991年9月28日):再服7剂后,无不适主诉,心电图房室传导阻滞消失。
随访3年,病情未再反复。
按:湿热邪毒侵脾攻心证常见于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初发之时,临床上以胃肠道病毒感染为主。发病同时或稍后可出现心悸、胸闷、乏力等心肌受累症状,但往往被原发病表现所掩盖。此时,如能常规检查心电图,可早期发现心电图改变。此乃邪束于表,热传入里,下迫大肠,故利遂不止;湿毒壅滞,湿邪伤阳,心脉痹阻,故心悸胸闷,脉濡而结。治宜清热利湿解毒,辅以散瘀。一为防邪毒入里留而不去,导致心脉痹阻,二为阻止心肌病变进展。
陈某,男,15岁。2005年11月4日初诊。
心慌1月,加重伴憋气1周。
初诊:患儿于1月前患“感冒”后出现心慌,未予诊治。近1周因课业繁重心慌加重伴憋气,前来就诊。查体:咽充血,双肺听诊呼吸音清,心音有力,律不齐。舌红,苔薄黄,脉弦。理化检查:心肌酶CK-MB30u/L;心电图示频发室性早搏;Holter示24小时室性早搏2400次,其中成对室早24次,偶见室性二联律、三联律。
西医诊断:急性心肌炎。
中医辨证:热毒壅滞。
风热入里酿毒,热毒销铄心阴,耗伤心气,故见心慌憋气;热毒留恋不尽,故咽红肿不消。治以清热解毒为主,兼以滋阴潜镇。处方:野菊花12g,连翘12g,黄芩15g,赤芍10g,生地25g,元参10g,虎杖10g,丹参15g,川芎10g,柴胡10g,当归12g,黄连5g,葛根10g,磁石20g(先煎),炙鳖甲15g,炙甘草6g。每日1剂,水煎250ml分服。并配合静脉点滴双黄连注射液10天、参麦注射液10天。
二诊(2005年12月2日):经治疗4周,患儿心慌、憋气等症消失,复查Holter未见心律失常,心肌酶恢复正常。
随访2年,每半年复查Holter,均未见室性早搏发生。
按:心肌炎总属本虚标实之证。在疾病初期,邪毒留恋内侵于心,耗伤心气心阴,是发生早搏的病理基础。故治疗重在清热解毒,凉血化瘀,养阴复脉,辅以镇摄潜纳之品,以期达到祛邪匡正,宁心安律的目的。此外,因心律失常发无常态,出没不定,类风邪善行而数变的致病特点,尚可佐以风药,如羌活;现代药理证明,甘松、常山、当归等也具有一定的抗早搏作用,临床可以选用。
张某,男,6岁。1992年5月29日入院。
发热、咳嗽后心悸1周。
初诊:1周前开始发热、咳嗽、咽痛,继之出现心悸、头晕、乏力、多汗。既往无心脏病史。入院时,低热不退,咳嗽气急、心悸汗出、头晕乏力,动则益甚。查体:体温37.9℃,神情烦躁,呼吸气急,喜半卧位,血压10.67/6.67k Pa。面色苍白,口唇轻度发绀,咽充血,扁桃体Ⅱ度肿大,双肺呼吸音粗,偶闻少许湿啰音,心音低钝,时有奔马律,心率156次/分,腹软,肝肋下2.5cm可触及,脾肋下未及,肢端发凉,无明显水肿。舌质隐青,苔黄而腻,脉疾数无力。理化检查:心肌酶增高GOT135u/L,LDH178u/L,HBDH344u/L,CPK133u/L;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X线胸片示心脏扩大;超声心动图示多房室腔扩大,以左室扩大为主,左室后壁及室间隔运动幅度减低。
西医诊断:①急性心肌炎;②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③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中医辨证:邪毒内陷,心阳虚衰。
外感邪毒炽盛,正气不足敌邪,邪毒内陷,暴损心阴心阳,使阴阳不能相互维系而致心阳衰脱,故见面白肢凉、心悸汗出、头晕乏力、喘息气急,脉疾数无力。此乃阴阳厥脱之危候。急予毒毛旋花子苷K、能量合剂与大剂量维生素C抢救治疗3小时后,病情未见明显好转,遂加用中药治疗。法取温补心阳、行瘀利水,药用参附汤加味,人参9g,附子9g,刺五加皮15g,葶苈子9g,红花6g。急煎250ml,频服,并以复方丹参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各8ml,加于5%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
6小时后,患儿面唇转润,手足渐温,肝脏回缩至肋下将触及,诸症亦减。心电监护示窦性心动过速,心率118~126次/分,频发室性早搏。继以原方每日1剂,水煎温服。
二诊(1992年6月1日):3天后,患儿心率稳定在100次/分以下。改以益气养阴、清心解毒为法,方用生脉散与清营汤加减,并继续静脉点滴复方丹参注射液。
三诊(1992年6月29日):治疗4周后,诸症消失,心电图示窦性心律,未见早搏,X线胸片示心脏大小正常,心肌酶亦恢复正常。
门诊随诊巩固治疗1年5个月,病情稳定。
按:邪毒内陷、心阳衰脱证亦见于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初起阶段,可并发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及阿-斯综合征等,属于急危重症,极易导致死亡。中医学认为,其产生原因系由邪毒内陷,暴损心阴心阳,使阴阳不能相互维系而引起,尤以心阳衰脱为急。因此,治疗上应侧重挽救心阳,同时不忘阴阳兼顾。属于心阳虚衰者,临床尚可选加万年青、刺五加皮、福寿草、铃兰等以助强心之力;属于心阳虚脱者,病势甚急,必要时可采用中西医综合疗法。
申某,男,13岁。2009年10月26日初诊。
胸闷、乏力1周。
初诊:患儿1周前发热,同期突然出现胸闷、头痛、乏力、大汗、面色苍白,活动后加重,未诉心慌、心前区疼痛,无晕厥发作,无抽搐,无恶心呕吐,于外院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多导联ST-T改变。诊为“急性心肌炎”,营养心肌治疗1周,胸闷减轻,仍感明显乏力,故来我院就诊。诊时症见患儿乏力倦怠,活动后气短、汗出,少气懒言、纳食尚可,二便正常。查体:精神稍弱,面色少华,咽红稍充血,双侧扁桃体Ⅱ度肿大,心音低钝,律齐,心率90次/分,未闻及杂音,双肺呼吸音清,腹软。舌红苔薄黄,脉数。理化检查:心肌酶AST56u/L,HBDH213u/L,LDH262u/L,CK 656u/L,CK-MB61u/L;TnT0.96mg/ml;CVB-Ig M(—);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不齐,STⅡ、Ⅲ、aVF上移0.25mv,上移0.3mv,TⅡ倒置;心脏彩超示左心负荷增大,室间隔运动幅度减低。
西医诊断:急性心肌炎。
中医辨证:热毒壅滞,气阴两虚。
此为热毒壅滞于心,耗伤心之气阴所致。治以清心解毒、益气养阴。处方:野菊花12g,连翘12g,苏叶12g,大青叶12g,贯众12g,赤芍12g,炙黄芪15g,北沙参15g,生地黄20g,五味子6g,玉竹15g,丹参15g,厚朴12g,炙甘草15g。日1剂,水煎服150ml。并配合静脉点滴痰热清注射液10天。
二诊(2009年11月7日):经治疗,患儿偶有乏力,活动后无汗出,未诉心慌、胸闷、憋气等症,纳食尚可,二便调。查体:面色可,咽红,心音仍低钝,复查心电图仍可见多导联ST-T改变。上方减苏叶,加川芎12g。同时静脉点滴黄芪注射液治疗20天。
三诊(2010年2月23日):上方加减治疗3个月,患儿体力明显恢复,无乏力、无胸闷憋气,纳食尚可,二便调,查体:面色可,咽稍红,心音较前有力,双肺呼吸音清,腹软。复查心电图、心肌酶、心脏彩超均正常。
随访3月,患儿无不适主诉,心电图始终正常。
按:本例患儿属急性心肌炎,在发热的同时即出现胸闷、乏力、大汗、面色苍白等心系症状,符合热毒耗气伤阴的发病特点。陈宝义教授认为,急性心肌炎的发病是由于温热疫毒之邪内侵,耗伤气阴,心肺气阴损伤,以致血运无力,变生诸证。其病机特点毒、虚并重,故治以标本兼顾。以清心解毒,益气养阴为法,既要肃清热毒,又要补气滋阴,并辅以活血之品,达到祛邪匡正的目的。
何某,男,8岁。1993年3月23日入院。
乏力、憋气、阵发性心悸3个月。
初诊:患儿因上呼吸道感染后出现乏力、憋气、阵发性心悸3个月入院。查体:精神可,面色苍白,双肺呼吸音清,心率98次/分,可闻及频发早搏20~24次/分,心音有力,肝脾肋下未触及。舌红少苔,脉细、结、代。理化检查:心肌酶增高;心电图示频发结性早搏,时呈二联律或三联律;胸片心胸比例正常。入院当日,患儿心悸、憋气突然加重,神情烦躁,心电监护示室上性心动过速,心率186次/分,予西地兰静脉推注,约10分钟后症状缓解。
西医诊断:①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②病毒性心肌炎。
中医辨证:阴虚阳亢。
此为热毒内侵,心阴受损,下及肝肾,阴亏阳亢。治以滋阴潜阳,宁心复脉为法。予三甲复脉汤化裁,炙甘草15g,麦冬15g,白芍15g,玉竹15g,生牡蛎15g,五味子5g,生地30g,龟板10g,鳖甲10g,连翘10g,苦参10g。日1剂,水煎150ml,分2次口服。
二诊(1993年3月30日):在治疗1周期间,患儿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3次,但每次持续时间仅2~3分钟,且能自行缓解。继续守法治疗。
三诊(1993年5月4日):治疗8周后出院,室上性心动过速未复发。
门诊随访1年,患儿无不适症状表现,心电图示偶发结性早搏。
按:三甲复脉汤出自吴鞠通《温病条辨》,具有滋阴复脉、潜阳息风之功效,主治温邪深入下焦,肝肾阴亏,阴维脉失养和虚风内动而引起的“热深厥甚,脉细促,心中憺憺大动,甚则心中痛者”之证。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有2个临床特点,均与三甲复脉汤证相符合。一是发作的突然起止,符合中医“风者善行而数变”的内风致病特点;二是临床表现为心悸、心前区不适、头晕、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搏细弱而数等,同阴维脉失养所致的心动而痛等证候特点也相吻合。
王某,男,10岁。1992年5月4日初诊。
心痛、胸闷憋气反复出现4年余,加重1周。
初诊:“心肌炎”病史4年余,时有心痛、胸闷憋气。多次查心电图均示Ⅰ度房室传导阻滞,P-R间期0.22~0.28s,有时出现Ⅱ度Ⅰ型或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1周前,因“感冒”后症状加重,查心电图示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查体:体温正常,咽充血明显,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心率82次/分,律不齐,心音略低,双肺呼吸音清,腹软。舌质红,苔薄,脉结。理化检查:心肌酶CPK略升高;超声心动图、X线胸片提示心脏未见异常。
西医诊断:①迁延性心肌炎;②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中医辨证:气血留滞,复感热毒。
治以清心解毒,活血化瘀之法,药用清心解毒汤,野菊花12g,大青叶12g,射干9g,川连3g,元参9g,赤芍9g,生地20g,甘草6g,银花9g,连翘9g。每日1剂,水煎200ml分服。另予口服通脉口服液,每次25ml,每日2次。
二诊(1992年5月11日):治疗1周,咽部体征明显减轻,心电图示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停用清心解毒汤,单用通脉口服液治疗4周,心电图示P-R间期缩短至0.20~0.22s。后继续巩固治疗3个月,P-R间期始终维持在0.18~0.20s之间。
随访8个月未见病情反复。
按:迁延性心肌炎的发病特点,主要为临床症状和理化检查异常反复出现,病程多在半年以上。心肌炎患者由于正虚卫外不固,易反复感染温热毒邪,多表现为咽部不适,邪毒亦易潜伏于咽部,遇感而复发,即《黄帝内经》所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本例患儿心肌炎病史4年余,心脏自虚,邪毒必乘虚而入,由表入里,内舍心包,侵入心脉,致病情波动。《黄帝内经》云:“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故此时治疗上应以清解热毒利咽为主,辅以养阴活瘀,取“邪去则正安”之义,但用药不宜过与苦寒,以免戕伤正气。当急性症状消除后,再治以活血化瘀,使瘀血祛,新血生,血脉通,从而有利于疾病的康复。现代药理研究提示,活血化瘀类药物不仅可以改善心脏功能,改善炎性病灶的血液循环,减少渗出,促进炎症吸收,而且具有抑制免疫反应等作用。
何某,女,10岁。1994年3月21日初诊。
患心肌炎1年余,病情反复波动5个月。
初诊:患心肌炎1年3个月,经外院治疗曾一度“痊愈”。近5个月来频繁“感冒”,每月1~3次,每次检查心电图均示STⅡ、STavF、下移,并自觉心悸、乏力、胸闷憋气。平素易出汗。来诊时感冒初愈,时有心悸、胸闷、自汗、气短。查体:精神尚好,咽充血,双肺呼吸音清,心音可,心率90次/分,律齐。舌质淡红,苔薄,脉细无力。理化检查:心肌酶L DH增高;常规心电图未见异常,运动试验后,出现STⅡ、STaVF、下移2.5mv;频谱心电图示心肌损伤;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未见异常。
西医诊断:迁延性心肌炎。
中医辨证:肺脾气虚,营卫不足。
治以扶正祛邪之法,药用玉屏风散加味,黄芪9g,防风9g,白术9g,赤芍9g,射干9g,大青叶15g,薄荷6g,甘草3g,丹参9g,郁金9g,桔梗9g。每日1剂,水煎200m l分服。
二诊(1994年4月18日):4周后,患儿症状消失,咽部体征亦明显减轻。继续巩固治疗7个月,未再感冒,病情稳定,复查运动试验转为阴性。
按:《伤寒论》指出,“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营气和,营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营气谐和故尔”。心肌炎患者常因营卫不和或营卫亏虚,易于反复感染,尤以上呼吸道感染为最。本例患儿心肌炎病史1年余,平素易出汗,此为病久营阴亏耗,不能与卫气相济,加之因肺脾气虚使腠理疏松,而自汗出。治宜益气固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营卫根于中焦,会于心肺,邪热毒邪久稽,不仅耗伤心气,亦暗耗营阴,以致心无所主,神无所归,则惊惕不安,悸动不定。陈宝义教授认为迁延期心肌炎属肺脾气虚者,在益气固表的同时应酌以清热解毒药,古人云“炉烟已熄,灰中有火”,故加用少量清热解毒药可防止旧病复发,亦可解毒护心。在心肌炎的迁延期,患儿多因体弱表虚、感冒反复而使病程迁延,感冒后心悸、怔忡等症状明显加重,故增强体质,防止反复感冒,是迁延期心肌炎治疗的关键。
胡某,女,11岁。1992年3月25日初诊。
乏力,伴颜面及双下肢浮肿1年余。
初诊:患儿因明显乏力、面色苍白、多次出现面肢浮肿1年2个月而求诊治。患儿病前有发热病史,随后出现乏力、苍白、动则心悸喘促诸症。曾在当地医院3次住院治疗,多次查X线胸片示心脏进行性扩大,心肌酶增高,诊断为“心肌炎”、“心力衰竭”、“扩张型心肌病”等,给予抗感染、营养心肌、控制心衰等治疗。病情逐渐加重,最后1次住院后,以地高辛维持治疗已6周。就诊时,神疲乏力,动则心悸气短。查体:面色苍白,口唇发青,呼吸略促,双肺呼吸音粗,心音低钝,可闻及Ⅲ级收缩期杂音,心率124次/分,腹软,肝肋下2.5cm可及,双下肢轻度浮肿。舌质隐青,苔少而干,脉沉细数而无力。理化检查:心肌酶增高;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左心室肥厚,ST段下移,T波低平;超声心动图示多房室腔扩大,左室后壁增厚,左室射血分数53%。
西医诊断:慢性心肌炎。
中医辨证:阴阳俱损。
此为阴阳俱损,营血瘀阻,水湿内停,心脉失养。治以阴阳双补,化瘀利水,处方:人参9g,制附子9g,当归9g,山萸肉9g,丹参15g,泽泻15g,鸡内金9g,青皮9g,麦冬15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1992年4月22日):服药4周后,患儿乏力明显改善,浮肿已消失,诸症减轻,肝脏回缩至肋下1.5cm。宗原法化裁治疗1年6个月,患儿诸症消失,恢复上学,复查心电图大致正常,超声心动图仍示左心室轻度扩大,室壁增厚。
按:《景岳全书》说“怔忡之类,此证惟阴虚劳损之人乃有之”,“阴不胜阳脉来太过,阳不胜阴脉来不及”。阴阳俱损证见于心肌炎慢性期,为精气内夺,积虚成损,心脉失常,久病阴损及阳而致。常见有进行性心脏扩大,反复心衰,或严重心律失常,治疗上应注重阴阳双补,并根据阴阳之偏衰有所侧重。本证病情严重,一旦出现心衰或严重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之时,应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抢救。
丁某,男,5岁。2009年9月25日初诊。
心律不齐2年余。
初诊:患儿2年前因“咳嗽1周伴发热1天”就诊时,查体中发现心律不齐,伴胸闷憋气,乏力,偶有头晕、心悸,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心肌酶CK-MB29u/L,予以抗感染、营养心肌治疗1月余,症状明显好转。以后,反复查心电图,均示“窦性心动过缓,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无胸闷憋气、头晕胸痛、乏力汗出等症,间断服用营养心肌药物治疗,效果不显,遂来我院就诊。就诊时患儿形体瘦弱,面色略苍白,精神可,咽稍红,双肺呼吸音清,心音稍低,律不齐,心率58次/分,腹软,手脚凉,舌质淡胖,苔白腻,脉濡缓无力。理化检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心脏彩超未见明显异常;心肌酶正常。
西医诊断:心肌炎后遗房室传导阻滞。
中医辨证:心脉瘀阻、心阳不振。
治以益气温阳、活血复脉。药用黄芪10g,制附子10g,党参10g,炙麻黄10g,桂枝10g,淫羊藿10g,熟地15g,山萸肉10g,丹参15g,当归10g,郁金10g,炙甘草6g。日1剂,水煎150ml分服,每日1次。
二诊(2009年10月25日):治疗1个月,患儿四肢渐温,心率升至66次/分,心电图转为Ⅰ度房室传导阻滞,继予原方化裁调治半年,心率始终维持在64~76次/分,心电图恢复正常。
按:患儿心肌炎后2年余,遗留缓慢型心律失常,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其基本病机为心肾阳虚、脉运涩滞,心阳虚损,日久下累及肾,心肾阳虚,使心脉失于温煦鼓动,气血运行不利,血脉涩滞不通,遂发本证。治疗上宜以益气温阳、活血复脉为法,应用自拟温阳复脉饮加减。方中党参、黄芪、炙甘草补气温阳,桂枝、附子、麻黄、细辛、淫羊藿补心肾而助阳气、散寒结而通经脉,熟地、山萸肉滋补肾阴,意在阴中求阳,丹参、郁金、当归、活血养血复脉,诸药相配,共奏温阳益气、活血复脉之功。
张某,女,13岁。2006年1月19日入院。
心悸1年,加重半个月。
初诊:患儿于1年前患“上呼吸道感染”,1周热退后渐觉心悸,查体发现心律不齐,心电图示房性早搏,就诊于某医院,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予维生素C、能气朗、心律平、地高辛、可达龙等药物治疗半年余,心电图无明显好转,当时亦曾于我院门诊就诊,检查时发现多项心肌酶异常,心电图及Holter提示紊乱性房性心律,阵发性、多源性、房性心动过速,也曾口服中药汤剂进行治疗。半月前,患儿“感冒”后,心悸加重,心电图示多源性房性早搏而收入院治疗。查体:形体瘦弱,咽不红,心音有力,心律不齐,心率94次/分,腹软,舌淡,苔薄白,脉结代。理化检查:心肌酶正常;CBV-Ig M(—);心电图及Holter示紊乱性房性心律,阵发性、多源性、房性心动过速。
西医诊断:心肌炎后遗房性心律失常。
中医辨证:气血两虚。
此为疾病日久,心之阴阳气血不足,则心失所养,而见心动悸;心阳虚鼓动无力,心阴虚脉道不充,心之阴阳俱不足,故脉结代。治宜炙甘草汤补阴阳,调气血以复脉。拟炙甘草汤加减,炙甘草30g,桂枝10g,生地20g,麦冬15g,生黄芪10g,当归10g,阿胶15g,玉竹10g,炙鳖甲10g,丹参15g,川芎10g,茯苓10g,百合10g,钩藤10g,全蝎3g,黄连5g,苦参10g,羌活10g,葛根10g。日1剂,水煎200ml分服。
二诊(2006年3月5日):住院期间配合静脉点滴黄芪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及丹参注射液各10天。上方加减连服1个半月后,患儿心悸等症消失,复查心电图正常,未见心律不齐,查平板运动试验也未见心律不齐,痊愈出院。
按:患儿心肌炎后1年余,遗留心律失常,诊见心中悸,脉结代,是为久病累及心之阴阳气血所为。与《伤寒论》“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甚合。故投炙甘草汤温阳复脉,滋阴养血,阴生阳长,阴阳并补。然因患病日久,已成痼疾,难以速复阴阳气血,病久则瘀,故以活血之药辅助,并佐虫类搜风之药以治其标。
郑某,男,11岁。1993年8月20日初诊。
患心肌炎2年余。
初诊:患儿既往诊断心肌炎2年余。就诊时表现为偶有长出气、心悸,无其他明显不适主诉,纳食尚可,二便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结代。查体精神好,呼吸平稳,咽部轻度充血,双肺呼吸音清,心音有力,律不齐,可闻及频发早搏,每分钟10~15次,腹软。近数十次查心电图均提示频发室性早搏。超声心动、心肌酶检查均正常。
西医诊断:心肌炎后遗室性早搏。
中医辨证:气血留滞,心脉瘀阻。
患儿疾病日久,气血留滞,心脉瘀阻,发为心悸。治以活血化瘀、养心通脉。因患儿家庭原因,服用中药汤剂存在困难,先予成药通脉合剂(当归、三七、赤芍、姜黄、山楂、降香等)口服,每次25ml,每日2次。
二诊(1993年11月25日):服药约3个月后,自觉症状消失,早搏明显减少,每分钟2~3次。继服上药7个月后早搏消失。
随访1年,仅患感冒时偶发早搏,平素心电图正常。
按:气血留滞,瘀血痹阻心脉是心肌炎后遗症的基本病机改变之一。本例有心肌炎病史,持续室性早搏2年未愈,应用通脉合剂活血化瘀、养血通脉治疗半年余,早搏消失。反推其理,概因心肌受损,气血留滞,心脉不畅,属于“久病入络”范畴,故单用活血化瘀之药即收效。许多研究结果表明,丹参、益母草等活血化瘀中药具有改善心脏微循环,促进心肌细胞再生等作用,这些作用有利于消除心肌遗留病灶,促使疾病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