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师医案医话存珍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整理说明

是书均为已故先生生前临证的真实记录,有的是先生指导学生整理,且加了按语,有的是学生根据先生临证口述,后进行整理,再加按语,也有的是先生生前所写内部资料,再进行整理,尽量保持内容的原始面貌。

是书所载先生均为20世纪50年代初上海中医学院(现为上海中医药大学)建立初期,由上海市卫生局聘请来执教的,他们都是私人诊所、联合诊所或门诊部的中医师,到了学院后,分到各个教研室,统一归教务处领导和安排。在学校期间,根据教学需要,他们既要承担课程的全程教学,又要担任部分课程的带教。

是书所载八位老先生都是20世纪50年代来校任教的,后来,有的在基础医学院,有的在中药系,有的在附属医院工作,他们在教学和临床工作中,无私地把自己的临证经验传授给一届又一届学生。在书内附有照片及先生小传,对其生平作了简要介绍。

是书所载八位先生的临证经验,均以1人1卷,记录其医案医话,其中医案辨证论治、处方用药、剂型及煎服法均保留原始记录。其中医案按语分析,有以症状为先,后分析病因病理,有以叙述病理为先,后列出症状,结合经文和先贤精言有先有后,而其用药剂量大小、药味多少,各有特点。

是书整理的医案内容各有特色,也体现先生生前临证几十年的独到之处,如:金寿山先生以运用《金匮要略》方治疗杂病为擅长,叶怡庭先生善用《伤寒论》方治疗疑难杂症而闻名,夏德馨先生则于肝病治疗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论治体系,至今仍为临床应用,且有较好的疗效及较高的研究价值。

书中记录的医案长短不一,有的仅一诊内容,有的有数诊,甚至十余诊内容。在一诊中,先生辨证思路清晰,用药也丝丝入扣,而在数诊医案中,对其病情叙述较为详细,而在用药之后的由重返轻,由危转安,由险入平的过程记载十分清楚,并且会用先贤之旨作出指点,读后颇有回味,有的用药常出乎一般想象,如蔡中慧先生用芒硝五两、鲜莱菔五斤治疗肠梗阻一案,背水一战,竟获奇效。

从书中所载医案的内容可以看出,他们的中医功底是非常雄厚的,他们有的拜师,边学习边临证,在临证中学习,在学习中联系临床;有的毕业于院校,如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上海新中国医学院等,他们来校执教,从事一门课程教学;在临床带教中,以内科为主,不分专科,又涉及妇科、外科、儿科及五官科等疾病,都能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进行辨证论治、处方用药,并且取得较好疗效。这些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方法对现在的中医高等教育,对中医医院的工作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书后,均列出书稿内容来源,大部分是当年跟随先生临证时的笔记;有的是整理者总结的文章和内部资料,少数发表在杂志和出版的图书中。

整理先生的医案医话,是进行“读经典,做临床”的实践。书中记录的八位先生多数是从事中医经典课程教学的,他们在经典课程的教学中讲临床诊治的病例,包括如何辨证和用药,而在临证带教中会联系经典课程的教学内容,这种边教边学,反映出中医的治疗根据是什么,用药的方法是什么,而取得疗效的道理在哪里,都是十分清楚的。

整理先生的医案医话也是一次中医传承的实践。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中谓“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这里整理的八位先生医案医话,当年他们都是讲授经典、讲授古训的先生,他们在古代先贤的古训基础上进行传承。但是,这种传承包含了发展和创新。明代《韩氏医通》(1522年)提出病案应包括“六法兼施”,到《名医类案》(1549年),直至清代《临证指南医案》(1764年)、《古今医案按》、《王旭高医案》、《柳选四家医案》及近代《丁甘仁医案》、《秦伯未医案》等,都反映了他们所处年代的医学水平,而我们先生这一代较之上述医家之医案又有发展和创新了,这也正反映了中医药不断继承、不断实践、不断发展和不断创新的学术脉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