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衰老器官对药物的影响
一、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衰老过程中,脑组织中脂褐质、淀粉样蛋白、丝状物等物质沉积在神经元内和神经元周围,使神经系统功能减退直至丧失,导致老年人近期记忆受损,并逐渐发展到痴呆状态。由记忆力减退引起的漏服或多服药物,增加出现相应症状及药物毒副作用的几率。两种以上中枢神经抑制药物可引起过度镇静或共济失调。苯戊酸与苯巴比妥同时服用时,后者使血药浓度增高。三环类抗抑郁药与抗胆碱药同时服用时,后者药物作用增强。老年人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应用须注意:
(一)三环类抗抑郁药(TCA)
阿米替林、氯米帕明、丙米嗪及多塞平(每天>6mg),由于较高的抗胆碱能活性,易导致口干、过度镇静及体性低血压等,患有青光眼、前列腺增生、尿潴留患者应避免使用。
(二)镇静催眠药
苯二氮类(阿普唑仑、劳拉西泮、替马西泮、三唑仑、氯硝西泮、地西泮等)及非苯二氮类(右佐匹克隆、唑吡坦及扎来普隆)药物治疗失眠、烦躁或谵妄时,均可增加老年人认知功能损害和谵妄、跌倒与骨折的风险,并产生耐受性。苯二氮类药物适用于:癫痫、快动眼睡眠障碍、苯二氮类戒断、戒酒、严重广泛性焦虑障碍、围术期麻醉以及临终关怀的舒缓治疗。避免长期使用非苯二氮类药物(建议用药≤90天)。对于老年人的睡眠障碍,可选择低剂量多塞平3mg(每天≤6mg)或曲唑酮,睡前服用。
二、心血管系统
心血管系统衰老时,心脏组织胶原和淀粉样蛋白沉积增多,舒张功能降低;大血管弹性减弱,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压力感受器及自主神经调节功能障碍;心肌和血管中β受体数目减少;心脏传导系统和起搏细胞退行性变,窦房结自律性降低,房性心律失常增多,应激时调节最大心率的能力下降。因此,老年人应用降压药和利尿剂时应避免造成体位性低血压。处方应用时须评估药物的相互作用,例如抗心律失常药胺碘酮与地高辛合用时,血药浓度增高,心率减慢,引发长Q-T综合征,致恶性心律失常;胺碘酮与利尿剂合用时,常见低钾血症及心律失常;抗凝药物与抑制血小板药物同用,易导致出血倾向等。老年人心血管系统药物应用须注意:
(一)α受体拮抗药
如多沙唑嗪、哌唑嗪及特拉唑嗪,因导致体位性低血压风险较高,易引起晕厥、跌倒及心脑血管事件,不建议作为老年高血压病的常规治疗药物。这类药物还有松弛膀胱肌肉的作用,加重尿失禁,应避免用于女性压力性或混合性尿失禁患者。
(二)中枢受体激动药
可乐定、甲基多巴及利舍平(每天>0.1mg),因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风险较高,可导致心动过缓及体位性低血压,不宜作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常规治疗药物。某些降压药物,如复方利舍平(降压0号)中含利舍平0.1mg,在老年患者中不宜长期使用。
(三)抗心律失常药
胺碘酮、普鲁卡因胺、普罗帕酮、奎尼丁及索他洛尔不宜作为老年人心房颤动的一线用药。另外,胺碘酮不良反应较多,如甲状腺和肺毒性及QT间期延长,因其主要通过肝脏细胞色素酶P450系统代谢,故对多种药物代谢均有相互作用,可增加药物不良反应。
(四)钙离子通道阻滞药
二氢吡啶类,如短效硝苯地平,口服或舌下含服产生快速降压作用,能够引起冠状动脉窃血和反射性心动过速,增加脑缺血、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的风险,只可用于应急状态,避免老年慢病治疗中常规应用。非二氢吡啶类(如地尔硫及维拉帕米)具有负性肌力作用,应避免用于心力衰竭患者。
(五)利尿剂
老年人应用排钾利尿剂(如噻嗪类利尿剂和袢利尿剂)易导致低血钾,增加心律失常发生风险。保钾利尿剂(如螺内酯),增加老年患者高血钾的风险,尤其在剂量每天>25mg、合并使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药(ARB)或补钾制剂的情况下。因此,老年患者肌酐清除率<30ml/min,慎用螺内酯,同时需注意监测血电解质水平。
(六)强心药
强心药如地高辛慎用于老年心力衰竭患者,老年人肌酐清除率降低,并存多系统疾病,易出现电解质紊乱,这都是地高辛中毒的危险因素。在治疗中,应根据患者病情采取小剂量地高辛(0.125mg/d)或更小剂量的服用方法,并密切关注临床变化,参考地高辛血药浓度,综合判断。
三、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衰老时,胃黏膜萎缩,胃酸分泌减少,胃内pH升高;肠黏膜表面积减少,肠蠕动减慢,易造成便秘和肠道憩室;肝组织重量随增龄而减少,肝血流量降低,每年减少0.3%~0.5%。因此,老年人应慎用易引起便秘的药物;在使用经肝脏代谢的药物时,注意及时调整剂量。有些药物应用时,日常饮食也要注意:不宜与牛奶同服的药物有洋地黄类、四环素类、含铁药物、左旋多巴、雄激素;不宜与酒精同服的药物有异丙嗪、甲硝唑、降糖药物;不宜与食糖同服的药物有对乙酰氨基酚、健胃药、泼尼松等。老年人胃肠道系统药物应用须注意:
(一)颠茄、莨菪碱及东莨菪碱
由于其强大的抗胆碱活性,会造成体位性低血压、便秘、尿潴留等,应避免使用,除非在舒缓医疗中用于减少口腔分泌物。
(二)甲氧氯普胺
易出现锥体外系反应,包括迟发运动障碍,老年人应避免使用。可选用不进入血脑屏障的多潘立酮。
(三)矿物油
如液体石蜡,可能增加老年人误吸风险,导致脂质性肺炎。对于反流风险大的患者,如食管裂孔疝、胃排空差,以及吞咽反射差的患者应避免使用。
四、肾 脏
肾脏衰老时,老年人肾血管硬化和萎缩,肾脏重量减轻,肾小球减少约30%,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药物转运、代谢及排泄能力减弱,在同样治疗剂量时老年人药源性肾病危险相对较高,如果并存血容量不足、糖尿病、缺血性疾病、电解质紊乱及原有过敏史,更易导致慢性肾脏病。因此,对老年人在用药前及用药过程中的肾功能状况应正确估计,对具有肾毒性的药物需持慎重态度。常见引起药源性肾损害的药物:
(一)抗感染药物
几乎所有类别的抗感染药物都可造成肾损害,如青霉素类可造成肾小球损害,也可造成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和急性肾小管坏死。头孢菌素(先锋霉素)以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多见。氨基苷类抗生素、磺胺药、万古霉素、多黏菌素及二性霉素B肾毒性作用较大,如必须使用时,尤其对于合并有肾脏疾病患者,应酌情减量或延长用药间隔时间。此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①避免长时间用药,如氨基苷类抗生素不应连续应用超过10天;②避免与肾毒性药物协同应用,如氨基苷类抗生素不应与先锋霉素(Ⅳ、Ⅴ、Ⅵ)合用;③避免与强利尿剂合用,防止循环血容量不足,加重抗生素的肾毒性作用;④注意监测肾功能,定时检查尿液,早期发现药物性肾损害。
(二)解热镇痛药
各种感冒药如安乃近、克感敏、百服宁、泰诺、康泰克、美林;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如芬必得、吲哚美辛、必理通、萘普生、戴芬、扶他林、英太青、散利痛、西乐葆等,均可造成肾损害,可能与过敏或肾脏处于缺血缺氧状态有关。NSAIDs与强力利尿剂联用可使肾小球功能迅速下降,急性肾衰发生率0.5%~1.0%。
(三)化疗药物
常用于化疗的药物如阿霉素、顺铂、甲氨蝶呤、长春新碱、博来霉素、亚硝基脲环孢素、西罗莫司等都有肾毒性,必须使用时可积极水化(补液,可以口服,但一般需静脉补充)、碱化尿液(静脉使用碳酸氢钠),或根据药物浓度调整剂量等,以减少药物肾毒性。
(四)造影剂
造影剂肾病主要由含碘造影剂引起,应用非离子性、低渗性造影剂,或不含碘的造影剂,可减少药源性肾损害发生率。水化和血液净化疗效肯定,因此,为预防造影剂肾病,可在造影之前充分水化,必要时也可在造影之后进行血液净化治疗。
(五)中草药
中草药导致毒性肾损害,报道最多的是马兜铃酸肾病,可以表现为小管间质病变、急性肾衰或慢性肾衰,甚至尿毒症。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有关木通、广(粉)防己、青木香、马兜铃、大风藤及细辛等;中成药包括龙胆泻肝丸、分清五淋丸、排石冲剂、冠心苏合丸,耳聋丸、当归四逆汤、玄珠狼疮丸等。
五、内分泌系统
内分泌系统衰老时,腺体萎缩、内分泌激素分泌减少,激素的代谢分解速率降低。尽管支持生命的内分泌轴仍完整,如垂体—肾上腺轴、垂体—甲状腺轴,但易出现衰老及衰老相关疾病。雌激素水平的降低与老年女性动脉硬化及心血管病高发有关,甲状腺素水平降低易出现甲状腺功能低下。此外,内分泌代谢病,如糖尿病也为老年高发慢病。在用药时,要了解药物的相互作用。内分泌系统药物应用须注意:
(一)降糖药
氯磺丙脲及格列本脲可导致低血糖,有增加跌倒等不良事件风险。此外,氯磺丙脲还会导致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其他磺脲类、格列奈类、α-糖苷酶抑制药相对安全,但使用二甲双胍时需监测肾功能。罗格列酮及吡格列酮是治疗糖尿病的二线药物,因报道可导致液体潴留和充血性心力衰竭,应避免用于心力衰竭患者。
(二)干燥甲状腺片
由于该药T3和T4的含量及比例不恒定,其生物学疗效并不可靠,生物性T3易引起医源性甲亢,并可能诱发老年患者心绞痛和心肌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