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因地制宜,注重湿热致病,顾护气阴
岭南位于我国最南端,南濒海洋,北靠五岭,气候属热带亚热带气候,炎热而潮湿,正如《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曰:“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胜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因此,其民常易感受湿热之邪为病。另外,在此环境中生活的人们,常贪凉饮冷,爱食鱼鲜、内脏及鸡犬龟蛇杂合之物,亦令脾胃气机受阻;再者,暑天汗泄过多,气阴亏耗,也导致脾的运化受影响,湿从中生。故岭南医派妇科一直重视湿邪致病,治疗过程中同时注意顾护气阴。
清代何梦瑶在《医碥》中对湿邪为病作了详尽的论述,并在运用祛湿药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他认为血崩多由冲任损伤、脾虚不摄、暴怒伤肝所至,而“更有因湿热者,湿用调经升阳除湿汤(黄芪、苍术、羌活、防风、藁本、升麻、柴胡、甘草、独活、蔓荆子),以补中胜湿。这里突出了岭南妇女患血崩,有一部分是源于湿热,治疗上也着重清热祛湿养血,用苍术、羌活、防风等,热伤阴血的则加滋阴清热之知母,气虚不摄者则用补气升提之黄芪、升麻等。何氏又认为带下病虽有湿热、寒湿之不同,但多由湿热所化,他认为“带脉横束周身,诸经湿热皆得遗于带脉,而冲任督三脉同起胞中,带脉所受湿热由之下注胞中……带下色黄者脾经之湿热,脾为热伤不能运化津液则湿胜热蒸之而成稠浊之形也,色白者肺经之湿热,肺为热壅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停为痰饮而下……色赤者热伤血分也……又此常赤白相兼,不但血分热而且兼湿……色青者肝经郁热而伤脾动湿也,色黑者肾热则水液浑浊也……湿热盛者导水丸,微者清白散,赤加地榆荆芥黄芩,湿盛加二术。”在此何梦瑶对五色带下的成因作了详细的分析,认为由各经湿热所化,并提出了相应的治法,观其导水丸,由牵牛头末、水飞滑石、黄芩、川大黄组成,为清热逐水之峻剂,方后说明必须明虚实而服,清白散用黄柏、生地、白芍清热燥湿,凉血养阴;椿皮燥湿止带,贝母清化痰湿,少佐炮姜缓他药寒凉之性并能燥湿;甘草调和诸药。全方清热燥湿而不忘养阴,为清热化湿之缓剂。何梦瑶祛湿擅长以苍术、茯苓、猪苓、木通等为通用药。湿病在上加防风;在中倍苍术;在两臂加桑枝、威灵仙;在周身加羌活、乌药;在足加牛七、草落、防己;湿而兼血虚必加当归,寒温加虎骨、官桂等,体现何梦瑶合理运用理脾祛湿之法治疗各种湿病的经验,这与他身为岭南人,了解岭南湿热之气候特点和人民体质之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
清代何守愚注重胎产保健,其推荐在孕期常服条芩汤,他引《达生编·保产心法》曰:“受胎三月后,宜服条芩汤,每日以条芩,煎淡汤当茶用,如气旺者,每日三钱,气弱者每日二钱,服至生产时止。此汤最能除胎毒,免痘疡。”岭南地区孕妇普遍重视去胎毒,此方中黄芩能清热燥湿解毒,均是结合岭南气候特点而提出来的。
罗元恺在崩漏的治疗方面也兼顾了岭南湿热特色。他认为岭南地热土湿,湿热容易耗损气阴,而崩漏长期失血又更加重了气阴的损耗。因此他提出“肾阴虚、脾气虚往往是致病之本,血热亦可为诱发本病的一种因素”。
广东省名老中医蔡仰高先生认为带下病新患多偏湿盛,脾虚受阻,在其专著《带下病论治》中指出了不同证型的带下诊治,如湿热带下、痰湿带下、虚寒带下、虚热带下等。广东省名中医李丽芸教授结合岭南气候及妇女的生理病理特点,指出带下病与湿邪密切相关,在治疗上以化湿除浊,扶正祛邪为法,并根据湿邪转化类型有寒热虚实之不同,应用清化或泻实或补虚的治则。罗颂平教授认为岭南易于滋生湿毒、热毒之邪,古代亦多瘟疫、虫毒之患。妇科方面,则往往因感染邪毒,热入血室而致经、带之疾及妇科杂病,岭南医家善用清热凉血,化湿除秽,解毒杀虫等治法,按三焦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治疗湿热、湿毒、热毒所致的妇科疾病,如带下病、热入血室、经病疼痛、月经过多、经行发热、产后发热等。使邪气去,血海宁,则经带如常。王小云教授治疗妇科疾病重视湿邪导致的气机失调,善用上焦宣肺畅湿、中焦健脾渗湿、下焦淡渗利湿以祛湿宣畅气机从而治疗如更年期综合征等妇科疾病。
综上,根据岭南湿热特点及岭南地区人容易气阴两虚的体质特点予以化湿除浊,补清兼施等用药特点也一直是传承岭南中医特色的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