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9节 猪苓功效的另一面
猪苓为多孔菌科多孔菌属真菌猪苓的干燥菌核,因其表皮黑褐色,内部呈黄褐色,成块如猪屎得名,《神农本草经》称其为“豭猪屎”,其味甘、淡,性平,归脾、肾、膀胱经。
利水渗湿为其主要功效,常用于治疗小便不利、水肿胀满、泄泻、淋浊、带下、脚气浮肿等。历代医家几乎均将猪苓“利水道”的功效作为首选,如《伤寒论》五苓散,猪苓与茯苓、泽泻、桂枝等同用,通阳化气利水,用来治疗水湿内停,气化失常的小便不利或水肿;猪苓汤,与茯苓、滑石、阿胶等同用,利水清热养阴,用来治疗水热互结,邪热伤阴,小便不利;《太平圣惠方》猪苓散,猪苓与紫苏、木通同用,行气利水,用来治疗妊娠水肿,气急腹胀,小便不利;《丹溪心法》四苓散,与茯苓、白术、泽泻同用,健脾利湿,用来治疗湿胜泄泻;《兰室秘藏》中满分消丸猪苓与厚朴、枳实、黄连、陈皮、半夏、茯苓、泽泻、白术、干姜为伍,用治湿热内蕴,浊水停聚之腹大坚满,脘腹撑急,小便短黄等症。
然而历代医家对于《神农本草经》所载猪苓“久服轻身耐老”的作用大多持否定态度。《本草衍义》:“久服必损肾气,昏人目”;《医学启源》:“比诸淡渗药,大燥亡津液,无湿证勿服”;《医学入门》:“有湿症而肾虚者忌”;《药品化义》:“凡脾虚甚者,恐泄元气,慎之”;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则明确指出:“猪苓淡渗,气升而又能降,故能开腠理,利小便,与茯苓同功,但入补药不如茯苓也”。如此评价猪苓的功效,窃以为不仅片面,有失公允,对其“轻身耐老”补益作用得不到合理应用尤为可惜。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猪苓主要含多糖类,如猪苓葡聚糖,能够提高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具有促进免疫和保肝作用。猪苓提取物猪苓多糖常被用于治疗恶性肿瘤、慢性病毒性肝炎、免疫功能低下的儿童,多能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由是观之,猪苓究竟有无扶正,或是补益作用呢?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体会到猪苓的扶正作用,常将其作为一位补益药广泛应用于恶性肿瘤、白细胞减少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慢性肝病等,用量常达30g之多,长期使用,服后反应良好,亦未见有明显的利尿伤津弊端,更无“损肾气,昏人目”现象,而大部分病人纳量增加,精神转振,诚如叶天士在《本草三家合注》所说:“久服则味甘益脾,脾统血,血旺故耐老;气平益肺,肺主气,气和故轻身也”。
如何看待猪苓亦泄亦补的截然相反的矛盾功效,窃以为关键在于药物的配伍,如与茯苓、泽泻、车前子、冬瓜皮等利水渗湿药同用,则功专利水;如与黄芪、黄精、白术、山药同用,则又可健脾益气。中药的配伍不是药物之间功效的简单叠加,配伍用药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着治疗效果,配伍中体现了中医基本理论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特色思想。如黄芪功专补气,配白术(芪术膏)则补气健脾;配附子(芪附汤)则补气助阳;配当归(当归补血汤)则补气生血;配桃红(补阳还五汤)则补气活血;配防己(防己黄芪汤)则利水消肿;配牡蛎(牡蛎散)则固表止汗。明人贾所学《药品化义》云:“猪苓味淡,淡主于渗,入脾以通水道,用治水泻湿泻,通淋除湿,消水肿,疗黄疸,独此为最捷,故云与琥珀同功。但不能为主剂,助补药以实脾,领泄药以理脾,佐温药以暖脾、同凉药以清脾。”或许可为猪苓作用的较好解释。
然而,猪苓终究是一味利水渗湿药,对于脾虚夹湿之体较为适合,如若素体阴虚,或久病肝肾阴液大亏之人当非所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