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年疑难病辨治传心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寒窗苦读,初识岐黄

南京中医专科学校,是南京市中医院受江苏省高教厅委托并与之合办的培养高级中医人才的首批教育机构之一,校址就设在南京市中医院内,当时聘请讲授专业课的老师都是在社会上享有盛誉的南京名医,但由于教学经费严重不足,所以办学的物质条件极差,教室是老旧的平房,简陋的集体宿舍十几个人一间,解剖室、实验室、图书馆都是与医院合用的,没有教科书就由任课老师编讲义,师生共同刻钢版,油印机印刷装订成册,用的是草纸一样发黄的纸张,至今我仍保留着当时的讲义,不时回忆当年的困苦境遇。生活极为清苦,每月八元伙食费。后来又由于三年自然灾害,百业萧条,经费短少,办学更加困难,同学们普遍营养不良,但是师生们的热情都非常高涨,教学丝毫不受影响。晚上下自习后,虽然饥肠辘辘,但仍然热情饱满,回到寝室吹拉弹唱,有说有笑,没有沮丧,没有抱怨,因为同学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梦想,要使自己成为一个救死扶伤的中医学接班人。回忆这段经历,叫人既伤感,又欣慰。
踏入校门以后,首次接触到底蕴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和深奥的中医学理论,尤其是学习了中医学史,就被博大精深的中医学所征服,初识岐黄,就激起我的极大兴趣,随着对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各科知识的深入了解,深深感到中医学不愧为中国文化的瑰宝,需以毕生精力去探究。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我克服物质条件艰难的限制,不避寒暑,专心攻读。院内文物遗迹——明远楼畔的飞虹桥就是当时我们学习生活的历史见证。为了巩固记忆,我的口袋中经常放着自己用废弃的纸张做成的袖珍小本,记载着方剂学和名家专著的经典方剂,随时背诵和查阅,“工夫不负有心人”,四年来因为年年成绩优秀,常获学校和老师的嘉奖。后来南京市中医院一度被确定为学校的附属教学医院,除了理论学习之外,我还利用学校与附院门诊部靠近之便,常在课余(当时医院每日都开设夜间门诊)或假期,去门诊部随老师们抄方实习,以便将理论早日运用于临床,提高自己的诊病技能。在这期间受到很多名家如濮青宇、赵国英、严筱芗、陈寿春、严荣之诸位老师的点拨,感受了他们的高尚医德和敬业精神,汲取了他们的宝贵经验,获益良多。这里,尤其要提的是,在学校中,我最大的机遇,并影响我一生的,就是结识了当时的副校长——全国著名中医疑难病专家傅宗翰老师。傅老师是清末民初的国医耆宿张简斋老先生的入室弟子,他记忆超人,酷爱读书,学识渊博,德技双馨,极善领悟,勇于创新。在课堂上可以聆听到他对中医学史及中医内、妇科部分内容的精辟讲授,至今记忆犹新,为我以后的临床实习和独自应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激发了我深入探究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