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6.麻杏石甘汤——凉解表里喘热消
组成:麻黄、杏仁、炙甘草、生石膏。
加减:如胃纳不佳,平素胃恶寒凉者,本方可去生石膏,改为鲜芦根;舌质红赤者,可加北沙参、麦门冬。
功用:清宣肺热,降逆平喘。
主治:热型感冒,有明显发热、咳喘、口渴、痰黏,舌尖红赤,舌苔薄白而干,或是薄黄苔,脉象滑数。俗称“热、渴、喘、咳”四大症。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或急性呼吸道感染有上述症状群者。
用法:加水,煎取2次,药液合计500~600毫升,每次服用200~300毫升,分2次或3次服用,温服。
原文:《伤寒论》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162条:“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医论:喻嘉言《尚论后篇》:“太阳之邪,虽从汗解,然肺中热邪未尽,所以热虽少止,喘仍不止,故用麻黄发肺邪,杏仁下肺气,甘草缓肺急,石膏清肺热,即以治足太阳之药通治手太阴经也。倘误行桂枝,宁不壅塞肺气而吐痈脓乎?必识此意,然后不可更行桂枝之戒,愈觉深切者明耳。”
尤在泾《伤寒贯珠集》:“以麻黄、杏仁之辛而入肺经,利肺气,散邪气。甘草之甘平,石膏之甘辛而寒者,益肺气,除热气,而桂枝不可更行矣。盖肺中之邪,非麻黄、杏仁不能发。而寒邪之热,非石膏不能除。甘草不特救肺气之困,抑以缓石膏之悍也。”
方解:这两条含义是一致的,一是汗后,一是下后,所出现的症状均为“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对于“汗出而喘”,医家均无异议;而对“无大热者”,意见不一。柯韵伯认为“无大热”,应是有大热,许多医家对此不敢苟同。验之临床,这里的“无大热”,应是表无大热,即体温亦无发热了,但内里的肺热还是存在的,不然何来汗出而喘,又何言“无大热”呢!所以这里的“无大热”,应理解为表无大热。医家公认,由于热郁肺经,肺失清肃,所以会出现热、渴、喘、咳四大症,这四大症被认为是麻杏甘石汤的特有性指征,不用质疑。所以,遣方用药也应以清肺热,降肺气为主线。是方以麻黄宣发肺气,杏仁肃降肺气,石膏清泄肺热,甘草调和诸药,既各司其能,又相得益彰。从配伍学角度上讲,此方的主要配伍是麻黄与石膏,麻黄辛温,石膏辛寒,味虽相同,而性相反。同是辛味,具有透表发散的作用,对于里热的透发极为有利。麻黄得石膏,宣发肺气而不助热;石膏得麻黄,透发肺热而不遏肺气。岳美中先生说:“在麻、石配伍里面,似乎还含有另一种意义。石膏因为监制辛温发散性之麻黄而设,从作用上来说,是相反的,但石膏性辛寒,寒与温虽相敌对,而辛与辛却又一致,则是石膏对麻黄一面起到制约作用,一面又起到协同作用,所以才能止表汗而兼通肺中壅滞。”凡经方中相反相成的配伍,都是经方中的精华,只有掌握住这种配伍学,才能真正理解经方的奥秘。
病案:汪某,女,48岁,于1996年10月就诊。
4天前因感冒发热自服复方阿司匹林(APC)及羚羊感冒片,服后汗出热退,遗患轻咳,自不在意。昨天突发闷喘,咳嗽不爽,咯黄黏痰,又服紫花杜鹃片未瘥,求中医诊治。急性病容,面红气促,体温37.9℃,呼吸26次/分,右下肺可闻及细小湿啰音,舌质赤,苔薄白而干,脉浮数。诊为痰热迫肺,肺气郁闭证。治以清泄肺热,化痰平喘,方取麻杏石甘汤加味。方药:炙麻黄10克,生石膏30克,炒杏仁10克,炙甘草10克,百部10克,北沙参30克。煎服3剂,热退,咳喘减轻,后加芦根30克,服5剂症状消失,右下肺啰音未闻及。
按语:本例为外感余热未尽,内闭于肺所致。麻杏石甘汤为寒热相济之剂,麻黄辛温开泄肺气,石膏辛寒直清里热,麻黄得石膏则宣达肺气而不助热,石膏得麻黄则清泄里热而不遏肺气。两药相伍,对肺热郁闭之咳喘颇有卓效。在用量上,多数医家认为,若热重咳轻,石膏与麻黄比例为10∶1;热轻咳重,则为5∶1,此经验可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