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方和缓,用药轻平
性味平和、功效和缓是清太医院医家处方用药的一大特点。大寒大热、功效峻猛之剂多被称为“虎狼之药”,皇室患者常责令御医们慎用甚至弃用。御医所用方药的平和稳妥,表现为方药量轻、味少、药效平和稳妥。
首先,量轻。清太医院医家的方药用量,少至几分,一至二分者有之;多至三钱、四钱,药量超过五钱者甚少,滋补之品药量亦是如此,如人参常用剂量为五分、六分。辛辣、苦寒、峻猛之品,多避而不用。若需用之,或药量较轻;或经过炮制,以制性存用;或制成丸剂、散剂、膏剂等成药,以缓其效;或以代茶饮等缓慢调理。力求性味平和、药效稳妥。即便遇有急病、重症,御医们亦常投用功效平和之剂。疗效欠佳时,方施以峻猛之品,且中病即止,病证稍有减轻,即易为平和之味取而代之,力减方药的毒副作用,以防损伤正气。
(嘉庆,年份不详)十二月二十六日,俞世龙请得五阿哥脉息浮缓。系内停饮热,外受风凉之症。以致头痛呕吐,四肢酸软。今用参苏饮,午服一贴调理。
前胡一钱 苏叶一钱 枳壳一钱五分(炒) 半夏二钱(制) 赤苓二钱焦山楂二钱 焦神曲二钱 羌活一钱五分 防风一钱五分 枇杷叶二钱 生甘草八分 引加生姜三片。
按语:参苏饮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原方中药物用量于五至七钱不等,引以生姜七片。该医案治以参苏饮化裁,外解风凉,内清饮热。药量少至八分,多则二钱,不可谓不轻。
(光绪三十四年)四月初六日,张仲元、戴家瑜请得皇太后脉息左关沉弦,右寸关沉滑。肝胃欠畅,消化较慢,食后发倦,有时嘈杂。谨拟调中畅脾之法调理。
党参八分 焦於术六分 香附五分(醋炙) 抚芎四分 麦冬三钱(去心)溏瓜蒌三钱(研) 焦三仙各二钱 羚羊七分 引用鲜青果十个(研)。
按语:慈禧太后晚年反复中焦失调,或肝胃不和,或肝脾失调,或脾胃不和。该日所用调肝健脾和胃之味,虽均为调补之品,然用量多至三钱,少至四分,甚是量轻。
医案1:(光绪三十四年)四月初七日,张仲元、戴家瑜请得皇太后脉息左关沉弦,右寸关滑而有力。气道欠调,胃肠结热,食后嘈杂,咽干口燥。谨拟调胃承气汤调理。
酒军一钱五分 元明粉一钱 甘草八分 引用荸荠五个(去皮,研)。
医案2:(光绪三十四年)四月初八日酉刻,张仲元、戴家瑜请得皇太后脉息左关沉弦,右寸关滑而有力。肝胃欠和,食后嘈杂,消化较慢。谨拟和中滋胃之法调理。
黄精二钱(研) 麦冬二钱(去心) 地骨皮二钱 瓜蒌三钱(研) 谷芽三钱(炒) 灯心二束 引用荸荠三个(切片)。
按语:医案1疗慈禧太后胃肠热结之证,以调胃承气汤攻积泄热治其标,药量甚轻于《伤寒论》原方剂量。医案2虽慈禧太后仍有中焦留热,然调胃承气汤中病即止,易为黄精、麦冬、瓜蒌等平和之品养阴润肠、调和肝胃。
治噎膈膏方(先用烧酒一盏,放铜杓内,入元明粉二钱,焙干细末,听用)
甘蔗汁冰糖二两待用 藕汁 梨汁 甘酒娘 人乳 牛乳 萝卜汁 童便
以上各二两,文武火慢熬至四两,加白蜂蜜一两成膏,每挑调元明粉一分,此膏二汤匙不拘时咽,轻者莲子二十粒煎汤,重者人参五分煎汤调服。治噎膈饮食难咽,强咽不能下,或大便如羊粪者,服此膏子药相宜。
按语:该方治疗津亏血虚之噎膈,大队滋阴补血之品中,仅佐用元明粉一分,药量甚轻。阴血亏虚甚者,仅增用人参五分,防虚不受补。
其次,味少方精。清太医院医家所立方药,无论是汤剂,还是成药,组方严谨,药味较少。据《清宫配方集成》所载,清太医院医家广用小方,治疗范围包括内、外、妇、儿诸科,仅四味以内配方就多达190余首,其中单味药物配方24首,二味药物配方44首,三味药物配方53首,四味方药配方75首,占到清宫配方总用量的15%以上1。清太医院医家所用汤剂,组方亦是精简,药物多在10味左右,少则四五味,多则十二三味不等。
(光绪三十四年)正月初三日,庄守和、张仲元、姚宝生请得皇太后脉息左关弦而稍数,右关滑而近数。中气欠调,肝胃余热未净。谨拟调中和胃之法调理。
茯苓二钱 广皮八分 炒谷芽二钱 瓜蒌二钱(研) 引用玫瑰花五朵。
按语:该医案疗慈禧太后肝胃不和,用药仅有五味。方中茯苓健脾益气,陈皮理气健脾,谷芽消食和胃,瓜蒌生津液、和胃气。玫瑰花,《本草正义》曰:“香气最浓,清而不浊,和而不猛,柔肝醒胃,流气活血,宣通窒滞而绝无辛温刚燥之弊,断推气分药之中,最有捷效而最为驯良者”,《本草再新》谓之“舒肝胆之郁气,健脾降火”;清香之气引药入脾,具调和脾胃、疏肝理气、清热降火之功,一药多用。药味虽少,然组方严谨,每味药物各司其职,肝脾胃三脏兼顾。
(光绪三十三年)八月初七日,臣力钧请得皇上脉息左濡右缓。身冷两点钟之久,后即发烧,大似疟疾。实因血管甚虚,外感寒气,内热不足以御。初起先觉周身酸麻思卧,此即内热为外寒所胜,血管窒滞,脑筋之运动不灵。胸胁腰背血管虚,故串痛。肺血管虚,故咳嗽。至于头疼口渴,此由内热与外寒交战,寒解而热出之候。臣恭请圣脉半月有余,详考先后所见诸症,皆由血虚。现时外感初解,食物不香,口渴无味,谨拟和中益气之法调理。
结茯苓三钱 薏苡仁三钱(土炒) 生谷芽二钱 桑寄生一钱 广橘络一钱引用黄芪一钱。
按语:该医案疗光绪帝周身酸麻、胸胁腰背串痛、恶寒、发热等症,力钧以血虚立论,采用补气血、通经络之法。方中茯苓、黄芪、薏苡仁补益中气,生谷芽健脾开胃消食,桑寄生补肝肾、通经络,橘络理气通络。全方仅用药六味,药量多至三钱,少至一钱,然组方严谨,药物各司其职,标本兼顾,可谓味少、量轻、方精。
但是,方药平和、味少量轻并不意味着清太医院医家不注重实效。相反,若平和之剂疗效欠佳,经帝后等患者应允,御医们亦敢投用峻猛之剂,以期获效,这在满清各朝医案中均有体现。
1 陈可冀.清宫配方集成[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