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文学术经验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老年患者用药特点

一、老年人脏腑功能特点
老年人随年龄增长,人体逐渐衰老,这时候就会出现脏腑功能下降,经云:“人年四十,阴气自半”,非独阴虚,阳气更易虚。在五脏虚衰的基础上,又以肾虚、脾虚最为突出。同时,由于功能低下,气机升降失常,则气血津液及饮食的代谢紊乱,而导致痰浊、瘀血、积滞等病理产物的形成,且互为影响,造成虚实夹杂的复杂病症。因心藏神,主身之血脉,全身的血脉统属于心。《素问·五脏生成》曰:“诸血者,皆属于心。”心脏的搏动,血液的运行,均赖于心气的推动,随着气的升降而运行全身,发挥其濡养和协调五脏的功能。《医学正传》说:“人之一身,皆气血之所循行,气非血不行,血非气不运。”另外,心在整个生命活动中的君主地位也是不容忽视的。《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主不明则十二官危。”《灵枢·邪客》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故而心血管疾病多见。又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是人赖以生存之根。《素问·平人气象论》云:“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金元时期脾胃名家李东垣认为,人内在的元气,是人身最重要的健康因素,而元气的产生全在于脾胃,同时他还强调,如果没有脾胃虚弱的内在因素则虽有外邪,也不能侵入发病。脾胃是供给全身营养的器官,而心肝肺肾的生理功能,又必须赖脾之输布。
从西医学观点看,人至老年时期胃肠道的各种分泌功能都有所降低,老年时期胃酸分泌减少,胃液的消化能力下降,黏蛋白含量减少,胰液分泌功能下降,脂肪分解和糖类分解活性随年龄增长而下降,但蛋白分解活性不变。胃肠运动功能发生明显改变,胃的张力下降,蠕动无力,这一点与中医所说的脾消磨水谷、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减弱是一致的,即老年时期发病脾常虚,故而脾胃病较多。
二、老年人体质特点
老年人各有不同的体质特点,人体进入老年期后,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脏腑气血阴阳的虚衰,同时也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病理产物堆积诸如瘀血、痰饮等。这些和年老有关的病理变化又会进一步加重原来体质导致的病理现象的进展。病理改变是一种由轻到重、由单一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变化过程。比如最初由单纯的气虚到气血两虚夹瘀,再到气血阴阳两虚夹血瘀痰湿;由气虚血瘀到气阴两虚夹瘀热痰湿,再到气血阴阳两虚夹血瘀痰凝气滞;由脾虚湿盛到脾肾阳虚夹痰饮水湿,再到脾肾阳虚夹痰凝血瘀气滞等。最后形成虚实夹杂的病理状态。辨证用药不可不察。
三、注意顾护脾胃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对于机体的衰老至关重要。由于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只要脾胃虚衰必然导致其他脏腑功能的减退。故前人有“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论述。尤其重病患者,往往不能进食,此时存一分胃气,则有一分生机。而那些高年长寿之人脾胃之气均较旺盛。由此看,健脾乃延缓衰老的一个重要防治原则,对于临床表现为脾虚的中老年人尤为适宜。著名老中医岳美中曾指出:“人之衰老,肾精先枯,此时全仗脾胃运化,吸收精微,使五脏滋荣,元气得继,才能却病延年。”临床用药可在滋补的方剂中加入陈皮、枳壳、砂仁等药,使补而不滞;温燥方剂中加入麦冬、玉竹等滋养脾胃阴津之品;苦寒清热方剂中加入少量桂枝、内金等药。顺应老年人脾胃的生理特性用药,则脾土固,后天足。土爰稼穑,稼穑得昌,脏腑得养,诸气得旺,阴阳气才能并生,疾病方可有向愈之征。
四、合理应用补益药物
年老多虚,但要分清阴虚、阳虚、阴阳两虚、气虚、血虚、气血俱虚,对症下药。阳虚夹湿者不宜生地、天冬、女贞子等,阴虚火旺忌红参、附子,脾胃虚弱者用熟地、当归、阿胶时间不宜长,且应佐以砂仁等药。还要注意用量,不宜峻补、大补,以平补、缓补为宜。
五、标本治疗有序
老年病大多以正虚为本,邪实为标,应根据病位深浅,病程久短,病势缓急,邪正盛衰,分清主次、缓急,治疗有序。总的原则是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或标本兼治。如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急性发作时常以邪气壅肺为主要表现,治宜宣肺、清热、化痰等;缓解期大多表现为肺肾两虚,治宜补肺益肾,兼以止咳化痰。补肾精益肾气是老年病的基本治疗法则,把补肾精与调养五脏相兼顾,辨证要准,立法要稳,审因论补,扶正固本,慎施戕伐。并且要注重养生,通过机体调摄,动静结合,适度饮食,慎适寒暑,补摄营养来延缓衰老。
六、注意调畅气血
气为人生命之本,气血失调则百病丛生。老年病迁延日久导致气血失调,所谓“久病多瘀”、“久病入络”。大凡气虚、气滞、阳虚、寒凝、津亏液少、痰凝湿阻等均能导致不同程度的血瘀发生。因此在治疗老年病时要重视调和气血,可用黄芪、川芎、赤芍、桃仁、红花、丹参等药物,使血脉通畅。临床治疗慢性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疾病时常配合理气通络、活血化瘀之品,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