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高血压证治经验
一、高血压的发病原因
高血压属中医“中风”、“头痛”、“眩晕”等范畴。其发病机制历代学说很多,多认为阴虚阳亢是本病的主因。所谓阴虚是指肝肾阴虚,阳亢则指肝阳上亢。其实,按此理论在临床所见病例尚属少数。先生认为李东垣、张景岳之说比较符合临床实际。李氏认为:“中风者,非外来风邪,本气病也。凡人年逾四旬,气衰之际,或因忧喜忿怒伤其气者,多有此疾,壮岁之时无有也,若肥盛则间有之,亦是形盛气衰而如此”。他认为气衰是导致“中风”病的主要原因,亦即“本气自病”的学说。张景岳认为“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即所谓“无虚不作眩”的理论。先生认为张氏所说的“虚”也是以气虚为主要原因。
先生每以重用黄芪、肉桂之类收到满意效果。因此,他认为气虚当是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阴阳失调是本病的重要病理基础。
二、节奏性头痛、眩晕与辨证的关系和投药时间问题
头痛、眩晕是高血压最早出现的症状,尤其是头痛。西医学认为与颈动脉系统的动脉壁紧张度降低,引起异常扩张及伸展障碍有关。先生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部分病例的头痛及相关高血压症状有明显的节奏性规律,凡以阳虚、气虚为主的患者,大多在早晨头痛加重,待十点以后渐渐减轻,有的持续至中午,但于次晨再度出现;凡以阴血虚为主的患者,则多在下午4~5点钟头痛头晕加重,至半夜以后渐渐减轻,以此类推,周而复始。
中医学认为“头为诸阳之会”。脏腑清阳之气上升于头,凡阻遏清阳上升,均可发生头痛。在此只谈内伤,不及外感。为什么会有这种节奏性现象呢?我国古人早在两千年前就曾提出过“顺天之时而病可与期”的按时辰辨证论治原则,如《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所以,拂晓至中午头痛症状加重,中医认为这是阳旺于阴,而阳气虚的人不能适应阳气旺盛的表现。如果是夜剧而寒,阴旺于阳,则为阴血虚的表现。现代生物学家们发现,不独动物的生理活动有周期性节奏,比如疼痛的感觉,思想和记忆的灵敏性,以至疾病、死亡等亦有周期性节奏。生物学家们还发现,生物在不易觉察的活动方面,如某些酶、激素及某些分泌液的产生,某些生物化学过程的发生时间等都是身体重要节奏的形成基础。
由于每个人的素质不同,即使患了同样的病,在不同时间里对药物也有不同的耐受性和反应。如果我们能够掌握节奏性规律,或知道药物最敏感的时刻,就能以最小剂量收到最大的效果。据观察,弄清高血压患者每天血压升高及症状加重的时间,对辨证治疗确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先生曾试验分别于症状加重之前6小时、4小时、2小时投药,其结果是在症状加重之前2小时一次投药效果最好。因为观察的病例尚少,还很难说明问题,但从这部分病例的投药方法来看,确与通常随意投药的方法有差异,这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
三、阳虚湿盛型治法
高血压凡具有形态肥胖、四肢沉重、乏力、小便频数、舌质淡红、苔灰白腻等指征,多属阳虚或湿盛,而脉沉迟或沉细,皆阳虚湿盛,法当温阳利湿。此种类型久用西药降压多效果不佳,甚至反有症状加剧。如果辨证不清,误用苦寒清热,则更损真阳,使病情发生变化。先生常以附子、肉桂温补真阳,以龙骨、牡蛎养阴镇潜虚阳,佐以杜仲、枸杞、寄生等补益肝肾,收到较好效果。
四、气虚肾虚型治法
先生指出老年性高血压多属气虚肾虚。若舌质淡,苔厚腻或伴五更泄(肾泄),属脾肾阳虚湿盛,应重用肉桂以引火归元,附子以温阳。此类病人多年老体虚,舌淡胖大、光滑、有齿痕,似无味蕾。若舌苔厚腻者先用平胃散加藿香、佩兰以祛湿,待湿去后可用四神丸合补阳还五汤。主要为气虚或下焦虚寒者,用补阳还五汤加肉桂(以引火归元),因老年性高血压除气虚外必有血瘀,故用此方效佳,可佐以适当降压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