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眩晕床边常规检查
(Vertigo Bedside Routine Exam)
眩晕床边检查法是建立在长期大量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之上的。20世纪中叶,源自工程学的控制论引入了前庭和眼动生理机制研究后,建立在数学模型基础上的量化反馈系统诞生并广泛应用(Robinson,1975),开始了一个现代前庭和眼动科学时期,极大丰富和推动了对眩晕及其相关疾病本质和机制的深刻认识(Leigh et al,2006)。近20年来,一系列新概念和新方法的产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床边检查法。一些经典性及代表性的眩晕床边检查法著作和教科书集中体现了这些成果(Baloh et al,2011; Furman et al,2011; Herdman,2007; Jacobson et al,2008; Kattah et al,2009; Leigh et al,2006; Tarnutzer et al,2011; Tusa,2010; Walker et al,2000; Khradmand et al,2013),在许多国家的临床中广泛使用,规范前庭系统、眼动系统、平衡系统的床边检查。
建立眩晕常规床边检查法的必要性。由于眩晕涉及很多科室,如耳科、神经内科、大内科、老年病科、急诊科、骨科、眼科、乃至精神科,而各科医生的背景不同,囿于本专业常规检查的局限性,缺乏一个从眩晕学整体观出发,涵盖各个相关专业的眩晕常规床边检查。顾此失彼常可能漏掉一些重要的眩晕查体基本内容,也是眩晕病人不能及时分诊的原因之一。建立一套眩晕病基本的床边检查常规是眩晕学发展的需要。
规范眩晕床边检查法的重要性。缺乏一套有常规可循的床边检查法,致使某些重要的临床现象和指征得不到及时识别和充分注意,增加了漏诊的可能。眩晕基础知识的不足导致对一些重要机制的理解不透彻,增加了解读查体结果的偏差,存在着误诊的可能。这些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眩晕床边检查的质量。
眩晕床边检查法是建立在正常生理机制和病理机制基础理论之上的。掌握这些基础理论才能正确理解和使用这些方法,从而正确解读查体结果。因此,本章在介绍检查方法的同时穿插介绍一些简要背景,捎带复习一些重点的生理病理机制,以提高对眩晕床边检查法和临床指征的理解和认识。但是这对全面理解和真正掌握重要的基础原理还是很不够的,还需要深入学习一些基础原理。这方面的不足制约了眩晕学领域的深入发展,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和断层是突破瓶颈制约的重要环节。
如何做眩晕床边检查呢?这里介绍的眩晕常规床边检查是在眩晕床边检查的主要文献和主要著作基础上,参考大量有关近十年来研究成果的文献,根据诊治一体化的路径框架汇集而成。为避免遗漏和使用方便,具体查体细目列表总结成眩晕常规床边检查表格(见附件)。可用这个表格作为提纲阅读,逐一了解每项检查的具体内容。眩晕常规查体的主要内容分6个部分概括在图3-1中,下面逐一介绍这6个部分的主要检查方法。
图3-1 眩晕常规查体框架
眩晕常规查体框架分成6个主要部分,是常规查体不可或缺的内容。通过综合分析查体所见达到识别外周性损害、中枢性损害以及非特异性损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