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分子鉴定技术与应用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为了建立中医药应用的健康体系,有必要加强对中药材原料和产品的品质监控。为此,我国在这方面一直不遗余力,而许多其他国家亦已开展实施对中药(尤其是进口中药)的品质标准规范管理。由于大多数中药来源自动植物,因此DNA分子鉴定方法顺理成章成为继四大经典鉴别方法(基原鉴别、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之后的第五大国家药典法定方法,2015年版《中国药典》已正式收载了乌梢蛇、蕲蛇和川贝母的DNA分子鉴别方法。相对于表型标记如形态、解剖组织、化学成分等鉴定方法,DNA分子鉴定技术具有更加准确、可靠的特点。由于基因组中DNA序列的排列多样性,细胞核、叶绿体以及线粒体DNA多态性和序列、条形码常常能够提供一个物种丰富的分子鉴定信息。

鉴于近年中药DNA分子鉴定研究的快速发展,这次组织《中药分子鉴定技术与应用》编写,是暨南大学中药与天然药物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学中医中药研究所与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三方“联合实验室”成立10周年之际,作为中药标准化合作项目的一个组成部分,由曹晖教授和邵鹏柱教授及毕培曦教授领衔编著,并且汇聚了在该领域顶级专家们的开拓性研究成果。另一方面,随着2010年版《中国药典》开始的DNA鉴别方法的法定实施,今后中药DNA分子鉴定技术在中药真伪鉴别中的实际应用将更加明确。故此,本书在编排上有必要为兼顾《中国药典》的未来发展而收载更多成熟的中药DNA分子鉴别技术和科学资料,并将书中章节划分为总论和各论上下两篇。

上篇总论部分共四章,第一章“中药分子鉴定概况”,着重介绍中药分子鉴定的技术发展和现状。第二章“中药分子鉴定常用技术”,简要介绍DNA提取关键技术,重点阐述实验步骤、问题解决方案及其应用范围,以及分子鉴定的常规方法和技术原理,如各种基于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开发的不需要预先了解生物个体DNA序列信息的背景资料的“DNA指纹鉴定技术”,包括RAPD、AP-PCR、DALP、RFLP、DAMD等;通过特异引物的“DNA测序和条形码鉴定技术”,包括线粒体基因组cyt b、12S rRNA、CO I,核基因组18S rRNA、ITS、5S rRNA间隔区,叶绿体基因组mat K、trn K、rbc L、trn H-psb A等;以及“分子组合鉴定技术”,包括PCR-RFLP、SCAR、AFLP、ARMS、DNA芯片等。第三章“中药分子鉴定生物信息学与技术专利知识”,着重介绍常用的数据库、在线分析工具和各类分析软件,讨论如何以生物信息学去选择与中药分子鉴定有关的合适的数据库及各类分析软件,简略介绍中美两国对中药分子鉴定技术专利申请与授权概况。第四章“中药分子鉴定展望”,重点评价各种DNA分子技术在中药鉴定领域的优势和局限性,并探讨分子鉴定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下篇各论部分,主要按照中药自然属性及药用部位分六章介绍110余种常用中药分子鉴定应用实例。附录部分,包括主要论文题录(截止于2015年底)、索引(中文名、拉丁名称等)

中药分子鉴定的研究依赖于先进的实验方法,而最好的方法又来源于反复的修改与验证。本书的一个特点和优势是书中介绍的诸多技术实验方法与结果均经具有实践经验的中外学者反复验证,因此结论比较可靠且重复性好。其中一些方法更是由作者及其实验室所创造或改进的,尤为本书添色不少。此外,需要指出的是,本书所有图、表除作者自己研究之外,部分引用他人研究成果出于时效的考虑并未向原作者取得图谱使用许可,但均列出参考文献。对于引用或翻译后整理的内容存在差错,请与作者联系。同时非常欢迎同行专家和读者对本书提出宝贵意见,以便于作者修订。

编写本书时,我们务求文句通俗易懂,内容适合一般读者的需要,主要对象是国内外从事中药分子鉴定研究和在校学习的大学生和研究生,以及应用中药DNA分子鉴定技术的执法及科研人员。然而,由于各位作者背景的差异,所述实验方案可能有特定用途,故此各论中药所述方法难免可能与其他方法重复,但是作者在每味中药后都列出了原始参考文献,相信不会影响每个独立方法的有效性。同时我们希望本书所介绍的DNA分子技术能够在中药鉴定应用中具有推广价值,并能够促进这一充满前景领域的研究发展。

我们要特别感谢每位作者,为本书提供了他们在中药DNA分子鉴定方面的第一手宝贵资料。其次,感谢为本书出版付出热情劳动的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巩凡女士、沈玲女士、胡娟女士、黄文漳先生以及丽珠集团高郎女士、广东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杨桂玲博士。

曹 晖(kovhuicao@aliyun.com)

邵鹏柱(pcshaw@cuhk.edu.hk)

毕培曦(paulbut@hotmail.com)

2012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