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词典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画

二(èr)

1.数词。①基数词。一加一的和。灵4“故知一则为工,知二则为神,知三则神且明矣。”灵15“二百七十息,气行十六丈二尺。”素34“一水不能胜二火,故不能冻栗。”②序数词。第二。素25“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灵1“九针之名,各不同形:一曰镵针,长一寸六分;二曰员针,长一寸六分。”
2.五行中火的生数。素71“燥化九,热化二,所谓正化日也。”高世栻:“二,火之生数也。”
3.九宫数。九宫中的第二宫,配方位为西南方。灵77“立秋,二,玄委,西南方。”
4.二倍。灵9“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灵枢经·禁服》:“人迎二倍,病在足太阳,二倍而躁,病在手太阳。”
5.指九针中的第二针。灵78“九针者,天地之大数也,始于一而终于九。故曰:一以法天,二以法地,三以法人,四以法时,五以法音,六以法律,七以法星,八以法风,九以法野……二者地也。”马莳:“其针之曰第二者,所以应地也。”
【二七】
1.二与七的乘积。灵17“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
2.二乘七之数,指十四岁。素1“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
【二八】
二乘八之数,指十六岁。素1“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
【二三】
约数。或二或三。伤23“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伤102“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二五】
二与五的乘积。灵17“督脉任脉各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
【二月】
指农历二月,地支配卯。灵41“卯者二月,主左足之太阳。”素16“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
【二火】
1.运气术语。指少阴君火与少阳相火。素68“君位臣则顺,臣位君则逆……所谓二火也。”素71“水郁之发……其气二火前后。”马莳:“君火之后,相火之前,大约六十日之内,乃水郁之所发也。”
2.指性质属阳的两个脏。①指心、肺二脏。素76“夫二火不胜三水,是以脉乱而无常也。“王冰:“二火,谓二阳脏……二阳脏者,心肺也,以在膈上故。”又,吴崑:“二火,犹言二阳,谓胃也。”②指心、肝二脏。素34“所以不能冻栗者,肝一阳也,心二阳也,肾孤藏也,一水不能胜二火,故不能冻栗。”
【二节】
指男子阴茎、睾丸。灵71“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
【二四】
二与四的乘积。灵17“督脉任脉各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
【二合】
指第二合,即足阳明与足太阴经别表里相合。灵11“足厥阴之正,别跗上,上至毛际,合于少阳,与别俱行,此为二合也。”
【二阳】
1.经脉名。①指阳明。包括手阳明大肠与足阳明胃经。素7“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二阳结谓之消。”张介宾:“二阳,阳明也,为胃与大肠二经。”②指足阳明胃经。素79“二阴二阳皆交至,病在肾,骂詈妄行,巅疾为狂。”王冰:“二阳为胃,土之腑也。”素79“三阳为经,二阳为维,一阳为游部……所谓二阳者,阳明也。”林亿:“二阳,足阳明脉也。”③指太阳、阳明经。伤48“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
2.脉象名。①指足阳明胃与手阳明大肠经之脉象。素48“二阴急为癎厥,二阳急为惊。”吴崑:“二阳,手足阳明也,其脉来急为热盛,令人善惊。”②指两种属阳的脉象。难4“一阴二阳者,谓脉来沉滑而长也。”李 :“二阳者,脉滑而长也。”
3.指阳气较旺。素34“肝一阳也,心二阳也,肾孤藏也。”高世栻:“少阴合心火,心为阳中之阳,故心二阳也。”
4.指针刺阳经两次。灵9“刺热厥者,二阴一阳;刺寒厥者,二阳一阴。所谓二阴者,二刺阴也;一阳者,一刺阳也。”马莳:“刺寒厥者,补阳经二次,泻阴经一次。”
【二阴】
1.经脉名。①指少阴。包括手少阴心、足少阴肾经。素7“二阴一阳发病,善胀心满善气。”王冰:“二阴,谓少阴心肾之脉也。”素79“三阴为母,二阴为雌,一阴为独使。”②指手少阴心经。素79“二阴二阳,病在肺,少阴脉沉,胜肺伤脾,外伤四肢。”王冰:“二阴,谓手少阴心之脉也。”张介宾:“少阴为心火之脏,火邪则伤金,故病在肺。”③指足少阴肾经。素79“二阴至肺,其气归膀胱,外连脾胃……二阴二阳皆交至,病在肾,骂詈妄行,巅疾为狂。”王冰:“二阴为肾,水之脏也。”
2.脉象名。①指足少阴肾与手少阴心经之脉象。素7“二阴俱搏,十三日夕时死。”张志聪:“二阴者,少阴也。俱搏者,心肾二部俱搏击应手也。”素48“二阴急为癎厥,二阳急为惊。”吴崑:“二阴,手足少阴也,其脉来急为癫仆厥逆。”②指足少阴肾经脉象。素21“二阴搏至,肾沉不浮也。”张介宾:“二阴,少阴肾经也。”素79“二阴独至,期在盛水。”马莳:“若有肾脉来见,有阴而无阳,是二阴之脉独至也。”又,森立之:“全本作‘三阴’似是。盖三阴独至者,谓足太阴脾、少阴肾、厥阴肝三阴脉独至,阳脉不至者也。”③指两种属阴的脉象。难4“一阳二阴者,谓脉来长而沉涩也。”李 :“二阴者,脉沉涩也。”
3.指针刺阴经两次。灵9“刺热厥者,二阴一阳……所谓二阴者,二刺阴也。”
4.指前阴与后阴二窍。素70“其藏肾,肾其畏湿,其主二阴。”素4“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马莳:“二阴者,前阴后阴也。”
【二间】
穴名。别名间谷。属手阳明大肠经,荥穴。位于食指桡侧,掌指关节前凹陷处,当赤白肉际,微握拳取穴。灵2“大肠上合手阳明……溜于本节之前二间,为荥。”
【二皇】
指伏羲和神农。素75“上通神农,著至教疑于二皇。”马莳:“二皇者,伏羲、神农也。”
【二之气】
运气术语。即六气分主一年的第二气,主气为少阴君火之气,主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四个节气。素68“二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于七十五刻。”素71“二之气,阳乃布,民乃舒,物乃生荣。”
【二十七气】
指十二经脉与十五络脉计二十七脉之气。灵1“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腧,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腧也。”
【二十八会】
指手足十二经脉左右二十四脉,加阴 、阳 、督脉、任脉二十八脉相互交会贯通。灵60“经脉二十八会,尽有周纪。”马莳:“二十八会者,手足十二经,左右相同,共有二十四脉,加以两 、督、任,共为二十八会也。”
【二十八脉】
指手足十二经脉左右二十四脉,加阴 、阳 、督脉、任脉,共计二十八条经脉。灵15“日行二十八宿,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
【二十八星】
即二十八宿。参见该条。灵76“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
【二十八宿】
指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周天黄道(太阳和月亮所经天区)的恒星划分为二十八个星座。又称二十八星。东方七宿为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七宿为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七宿为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七宿为井、鬼、柳、星、张、翼、轸。灵15“天周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人气行一周,千八分。日行二十八宿,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以应二十八宿。”
【二十五人】
二十五种体质类型的人。灵64“愿闻二十五人之形……先立五形金木水火土,别其五色,异其五形之人,而二十五人具矣。”灵72“众人之属,不如五态之人者,故五五二十五人,而五态之人不与焉。”
【二十五阳】
五脏应五时,各有五种有胃气之脉,合为二十五阳。阳,指有胃气之脉。素7“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高世栻:“肝脉应春,心脉应夏,脾脉应长夏,肺脉应秋,肾脉应冬。春时,而肝、心、脾、肺、肾之脉,皆有微弦之胃脉;夏时,皆有微钩之胃脉;长夏,皆有微缓之胃脉;秋时,皆有微毛之胃脉;冬时,皆有微石之胃脉,是五五二十五阳。”
【二十五变】
1.指五脏分别有大小、高下、坚脆、端正、偏倾等五种变化,合为二十五变。灵47“五藏者,固有小大高下坚脆端正偏倾者……凡此二十五变者,人之所苦常病。”
2.指二十五种体质类型的人。即二十五人。灵64“是故五形之人二十五变者,众之所以相欺者是也。”马莳:“此总结上文五行之人,有二十五等之异者。”
3.五脏病按五行生克规律各有五种传变方式,合为二十五变。素19“故病有五,五五二十五变,及其传化。”张介宾:“脏惟五,而五脏之传,又能各兼五脏,则有二十五变。”
【二十五输】
同“二十五腧”。参见该条。灵44“人有五藏,五藏有五变,五变有五输,故五五二十五输,以应五时。”张志聪:“五变有五输者,一脏之中,有春刺荥、夏刺输、长夏刺经、秋刺合、冬刺井之五输,故五五有二十五输以应五时也。”
【二十五腧】
五脏各有井、荥、输、经、合五个腧穴,合为二十五腧。灵1“五藏五腧,五五二十五腧。”灵2“是谓五藏六府之腧,五五二十五腧,六六三十六腧也。”马莳:“夫五脏各有井荥输经合五穴,是谓五五二十五腧也。”

丁(dīnɡ)

1.十天干的第四位。①与地支相配纪年,用于运气推演,表示木运之气,五行属性为木。素66“丁壬之岁,木运统之。”素71“丁卯……丁酉岁,上阳明金,中少角木运,下少阴火。”②纪日。丙丁属火,逢丁之日火气偏旺。素22“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灵41“丙主左手之阳明,丁主右手之阳明,此两火并合,故为阳明。”难24“手太阴气绝……丙日笃,丁日死。”③与丙相配,五行属火,标记季节之夏季。素42“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孙鼎宜:“按所云十干,皆统一时言,非仅谓值其日也。”又,张介宾:“夏与丙丁皆火也,故伤于心。”
2.通“疔”。疔疮。素3“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张介宾:“厚味太过,蓄为内热,其变多生大疔。”
【丁巳】
丁巳岁。甲子周期第五十四位。丁巳之岁,木运不及为中运,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为岁气。素71“丁巳岁……上厥阴木,中少角木运,下少阳相火。”
【丁丑】
丁丑岁。甲子周期第十四位。丁丑之岁,木运不及为中运,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为岁气。素71“丁丑、丁未岁,上太阴土,中少角木运,下太阳水。”
【丁未】
丁未岁。甲子周期第四十四位。丁未之岁,木运不及为中运,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为岁气。素71“丁丑、丁未岁,上太阴土,中少角木运,下太阳水。”
【丁卯】
丁卯岁。甲子周期第四位。丁卯之岁,木运不及为中运,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为岁气。素71“丁卯……上阳明金,中少角木运,下少阴火。”
【丁亥】
丁亥岁。甲子周期的第二十四位。丁亥之岁,木运不及为中运,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为岁气。素71“丁亥……上厥阴木,中少角木运,下少阳相火。”
【丁酉】
丁酉岁。甲子周期第三十四位。丁酉之岁,木运不及为中运,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为岁气。素71“丁酉岁,上阳明金,中少角木运,下少阴火。”

十(shí)

1.数词。①基数词。九加一的和。素67“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灵15“二百七十息,气行十六丈二尺。”灵59“人年五十已上为老,二十已上为壮,十八已上为少。”②序数词。素31“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灵7“十曰阴刺:阴刺者,左右率刺之,以治寒厥。”
2.指十倍。神1“若毒药治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
3.十分,十成。素70“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
4.表示完备。见“十全”。
5.与八相对,喻盛。灵62“气之过于寸口也,上十焉息,下八焉伏?”张介宾:“十、八喻盛衰之形也。”又,《甲乙经》卷二“八”作“出”。
6.为“七”之讹。参见“十月”。
【十日】
十天干所表示的日子。素9“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岁。”王冰:“十日,谓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之日也。”灵41“手之十指,以应十日……甲主左手之少阳,己主右手之少阳。乙主左手之太阳,戊主右手之太阳。丙主左手之阳明,丁主右手之阳明。此两火并合,故为阳明。庚主右手之少阴,癸主左手之少阴。辛主右手之太阴,壬主左手之太阴。”
【十月】
1.指农历十月,地支配亥。灵41“亥者十月,主左足之厥阴。”素16“九月十月,阴气始冰,地气始闭,人气在心。”
2.指十个月。素19“真藏见,十月之内死。”
3.为“七月”之讹。素49“少阴者肾也,十月万物阳气皆伤,故腰痛也。”《太素》卷八“十”作“七”。杨上善:“七月秋气始至,故曰少阴。”
【十全】
谓医术高明,十治十愈。素76“别异比类,犹未能以十全,又安足以明之。”素78“所以不十全者,精神不专,志意不理,外内相失,故时疑殆。”
【十变】
古医籍名。难34 “然,《十变》言,肝色青,其臭臊,其味酸,其声呼,其液泣。”难63“《十变》言,五藏六府荥合,皆以井为始者,何也?”
【十脉】
指五脏所属的经脉,左右共计十脉。素58“内解泻于中者十脉。”王冰:“五脏之脉,左右各五,故十脉也。”
【十度】
疑为“五度”之讹。即诊察人体脉、脏、肉、筋、穴位的方法。素80“诊有十度,度人脉度、藏度、肉度、筋度、俞度。”马莳:“诊本五度,而此曰十度,盖脉、脏、肉、筋、俞,左右相同,则谓之十度亦可也。”又,王冰:“度各有其二,故二五为十度也。”
【十椎】
指第十胸椎棘突下的中枢穴。素58“背与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与十椎及上纪。”张介宾:“十椎,督脉之中枢也。此穴诸书不载,惟去《气府论》督脉气所发条下,王氏注曰:中枢在第十椎节下间,与此相合,可无疑也。”
【十一月】
指农历十一月,地支配子。灵41“子者十一月,主左足之太阴。”素16“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素49“太阴所谓病胀者,太阴子也,十一月万物气皆藏于中,故曰病胀。”
【十一焦】
为“十一椎”之讹。指第十一胸椎。灵51“肝腧在九焦之间,脾腧在十一焦之间。”《甲乙经》卷三、《太素》卷十一“焦”作“椎”。张介宾:“焦,即椎之义,指脊骨之节间也。古谓之焦,亦谓之 ,后世作椎。”
【十一藏】
五脏六腑之通称。素9“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
【十二水】
泛指多种水肿。《诸病源候论·水肿病》有风水、皮水、毛水、石水、疸水、水癥、水瘕、水蛊、水癖、水分、燥水、湿水等名称。神4“大戟味苦,寒。主蛊毒,十二水,腹满急痛,积聚。”森立之:“十二水者,与十二痼疾、十二风痹……十二蛊毒之类同例,只是配当而已。”
【十二从】
指十二辰。素7“人有四经,十二从……十二从应十二月。”王冰:“从,谓天气顺行十二辰之分,故应十二月。”吴崑:“十二从,十二支也。”
【十二分】
十二经脉之分部。素10“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王冰:“十二分,谓十二经脉之部分。”
【十二月】
1.指农历十二月,地支配丑。灵41“丑者十二月,主左足之少阴。”素16“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
2.指十二个月份。素7“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王冰:“十二月,谓春建寅卯辰,夏建巳午未,秋建申酉戌,冬建亥子丑之月也。”灵34“经脉十二者,以应十二月,十二月者,分为四时。”
【十二节】
1.人体肩、肘、腕、髋、膝、踝,两侧十二个关节。灵71“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素3“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杨上善:“十二节者,谓人四肢各有三大节也。”
2.十二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灵11“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杨上善:“谓四时八节也,又十二月各有节也。”
3.指十二种针刺方法。即偶刺、报刺、恢刺、齐刺、杨刺、直针刺、输刺、短刺、浮刺、阴刺、傍针刺、赞刺。灵7“凡刺有十二节,以应十二经。”
【十二邪】
指欠、哕、唏、振寒、噫、嚏、亸、泣出、太息、涎下、耳鸣、啮舌等十二种病症。灵28“凡此十二邪者,皆奇邪之走空窍者也。”
【十二辰】
自子至亥十二个时辰。灵76“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张介宾:“十二辰,即十二支也,在月为建,在日为时。”
【十二时】
指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等划分昼夜的十二个时段。灵11“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
【十二疟】
足太阳、足少阳、足阳明、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肺、心、肝、脾、肾、胃疟之总称。素36“十二疟者,其发各不同时。”张志聪:“十二疟,谓六经、五脏、胃疟也。”
【十二官】
指心、肝、脾、肺、肾、膻中、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等十二个脏腑器官。素8“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十二经】
即十二经脉。参见该条。素16“愿闻十二经脉之终奈何……此十二经之所败也。”灵7“凡刺有十二节,以应十二经。”灵52“能别阴阳十二经者,知病之所生。”
【十二俞】
1.指十二脏腑的背俞穴。素10“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卫气之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张介宾:“十二俞,谓十二藏之俞,如肺俞、心俞之类是也。”又,森立之:“盖云十二经、云十二关、云十二俞,其实皆一也。自其分小络谓之经,自其别通路谓之关,自其所注谓之俞。《灵枢·本输篇》论十二经脉之所灌注,可证十二经,又名十二输也。”《新校正》:“按别本及全元起本、《太素》 ‘俞’作‘关’。”杨上善:“手足十二大节,名十二关。”
2.指十二经之气。素48“脉之如悬雍,悬雍者浮揣切之益大,是十二俞之予不足也。”杨上善:“悬离脉见,即五脏六腑、十二经输气皆不足。”张介宾:“俞皆在背,为十二经脏气之所系。”
【十二脉】
即十二经脉的简称。素7“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王冰:“十二脉,谓手三阴三阳,足三阴三阳之脉也。”
【十二原】
指五脏和膏、肓的十二个原穴。灵1“五藏有六府,六府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阳中之少阴,肺也,其原出于太渊,太渊二。阳中之太阳,心也,其原出于大陵,大陵二。阴中之少阳,肝也,其原出于太冲,太冲二。阴中之至阴,脾也,其原出于太白,太白二。阴中之太阴,肾也,其原出于太溪,太溪二。膏之原出于鸠尾,鸠尾一。肓之原出于脖胦,脖胦一。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藏六府之有疾者也。”
【十二禁】
针刺的十二种禁忌。灵9“凡刺之禁:新内勿刺,新刺勿内;已醉勿刺,已刺勿醉;新怒勿刺,已刺勿怒;新劳勿刺,已刺勿劳;已饱勿刺,已刺勿饱;已饥勿刺,已刺勿饥;已渴勿刺,已刺勿渴;大惊大恐,必定其气,乃刺之;乘车来者,卧而休之,如食顷乃刺之;出行来者,坐而休之,如行十里顷乃刺之。凡此十二禁者,其脉乱气散,逆其营卫,经气不次。”
【十二藏】
同“十二官”。即五脏、六腑与心包络之总称。素8“愿闻十二藏之相使,贵贱何如?”
【十五络】
十二经脉各有一支别络,加上任脉之别络、督脉之别络和脾之大络,共为十五络。灵10“凡此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马莳:“夫以十二经而谓之十五络者,以督、任有二,脾有大包,故谓之十五也。”
【十六部】
指十二经脉及 脉、督脉、任脉等十六条经脉。素62“人有精气津液,四支九窍,五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乃生百病。”张志聪:“十六部者,十六部之经脉也,手足经脉十二、 脉二、督脉一、任脉一,共十六部。”又,杨上善:“九窍五藏,以为十四,四支合手足,故有十六部。”又,高世栻:“形体之十六部,谓两肘、两臂、两腘、两股、身之前后左右,头之前后左右也。”
【十四焦】
为“十四椎”之讹。指第二腰椎。灵51“脾腧在十一焦之间,肾腧在十四焦之间。”《甲乙经》卷三、《太素》卷十一“焦”作“椎”。张介宾:“焦,即椎之义,指脊骨之节间也。古谓之焦,亦谓之 ,后世作椎。”
【十四
即十四椎。指第二腰椎。灵11“足少阴之正,至腘中,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当十四 ,出属带脉。”《太素》卷九、《甲乙经》卷二“ ”均作“椎”。
【十枣汤】
方剂名。组成:芫花(熬)、甘遂、大戟各等分。煎服法:三味捣筛,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功用:攻逐水饮。主治:①悬饮重证。金12“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伤152“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鞕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②支饮重证。金12“夫有支饮家,咳烦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或一岁,宜十枣汤。”
【十二水肿】
同“十二水”。参见该条。神4“海藻味苦,寒。主瘿瘤气,颈下核……下十二水肿。”
【十二经水】
1.指清、渭、海、湖、汝、渑、淮、漯、江、河、济、漳十二条河流。灵12“经脉十二者,外合于十二经水,而内属于五藏六府。夫十二经水者,其有大小、深浅、广狭、远近各不同。”灵71“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
2.指十二经脉。灵33“人亦有四海、十二经水。”
【十二经脉】
1.即手足三阴三阳之脉,为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正经。包括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灵11“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灵33 “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素31“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
2.指左右足三阴三阳经脉。灵41“故足之十二经脉,以应十二月。”
【十二经络】
即十二经脉。灵2“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
【十二络脉】
十二经脉的别络。素58“传注十二络脉,非独十四络脉也。”马莳:“传注于手足十二经之络。”
【十四络脉】
指十二经的络脉与任脉、督脉络脉的合称。素58“传注十二络脉,非独十四络脉也。”王冰:“十四络者,谓十二经络兼任脉、督脉之络也。脾之大络起自于脾,故不并言之也。”
【十二经之海】
指十二经脉气血汇聚之处。又称为“血海”。灵33“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灵62“冲脉者,十二经之海也。”

七(qī)

1.数词。①基数词。六加一的和。灵6“复布为复巾,长六七尺,为六七巾。”素50“脾动则七十二日四季之月,病腹胀烦不嗜食。”素61“肾俞五十七穴,积阴之所聚也。”②序数词。第七。灵2“六次脉足太阳也,名曰天柱;七次脉颈中央之脉,督脉也,名曰风府。”灵78“七曰毫针,取法于毫毛,长一寸六分。”
2.七分,七成。素70“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
3.五行中火的成数。素4“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其数七,其臭焦。”王冰:“火生数二,成数七。”素71“燥化九,风化三,热化七。”
4.九宫数。九宫中的第七宫,配方位为西方。素70“炎光赤烈,则冰雪霜雹,眚于七。”王冰:“七,西方也。”灵77“秋分,七,仓果,西方。”
5.指九针中的第七针。灵78“九针者,天地之大数也,始于一而终于九。故曰:一以法天,二以法地,三以法人,四以法时,五以法音,六以法律,七以法星,八以法风,九以法野……七者星也。”马莳:“其针之曰第七者,所以应七星也。”
【七七】
七乘七之数,指四十九岁。素1“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
【七八】
七乘八之数,指五十六岁。素1“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
【七月】
1.指农历三月,地支配申。灵41“申者,七月之生阴也,主右足之少阴。”素16“七月、八月,阴气始杀,人气在肺。”
2.指第七个月。金20“怀身七月,太阴当养不养,此心气实。”
【七节】
1.指第一到第七个椎骨。灵14“故上七节至于膂骨九寸八分分之七。”
2.指椎骨自下而上的第七节。素52“七节之傍,中有小心。”张介宾:“人之脊骨共二十一节,自上而下,当第十四节之间,自下而上是为第七节。”
【七传】
疑为“次传”之讹。指疾病按五行相克次序传变。难53“七传者,传其所胜也。”吕广:“七当为次字之误。此下有间字,即知上当为次。”
【七伤】
指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等七种损伤。金1“五劳、七伤、六极、妇人三十六病。”
【七宫】
西方兑宫。九宫中的第七宫。素71 “灾七宫,湿化五,清化四。”高世栻:“七宫,西方兑宫,金位也。”
【七窍】
指眼、耳、鼻、口等七个孔窍。灵17“五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五藏不和则七窍不通。”
【七诊】
三部九候诊脉法中的七种有病脉象。即独小、独大、独疾、独迟、独热、独寒、独陷下。素20“七诊虽见,九候皆从者不死……若有七诊之病,其脉候亦败者死矣。”
【七疝】
指五脏疝及狐疝、 疝等七种疝病。素60“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马莳:“七疝,乃五脏疝及狐疝、 疝也……后世丹溪七疝:寒、水、筋、血、气、狐、 ;《袖珍方》七疝:厥、癥、寒、气、盘、附、狼。似丹溪合于经旨,虽其名色各异,岂出《内经》之范围耶?”又,吴崑:“七疝,寒、水、筋、血、气、狐、颓也。”
【七神】
指五脏分别主宰的神、魂、魄、意、智、精、志等七种心理活动。难34“五藏有七神,各何所藏耶?然,藏者,人之神气所舍藏也。故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也。”
【七损】
见“七损八益”。素5“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
【七情】
指药物配伍的七种作用。即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杀、相反。神1“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当视之。”
【七椎】
指第七胸椎。素32“七椎下间主肾热,荣在骶也。”马莳:“七椎下间名至阳。”
【七焦】
为“七椎”之讹。指第七胸椎。灵51“膈腧在七焦之间,肝腧在九焦之间。”
【七曜】
指日月及木、火、土、金、水五星。素66 “九星悬朗,七曜周旋。”王冰:“七曜,谓日月五星。”素67“天垂象,地成形,七曜纬虚,五行丽地。”
【七冲门】
指消化道的七个要冲部位。即飞门、户门、吸门、贲门、幽门、阑门、魄门。难44“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故曰七冲门也。”
【七损八益】
指古代房中养生术中七种损伤精气和八种有益精气的方法。马王堆汉墓古医书《天下至道谈》:“八益:一曰治气,二曰致沫,三曰智(知)时,四曰畜气,五曰和沫,六曰窃气,七曰侍赢,八曰定倾。七损:一曰闭,二曰泄,三曰竭,四曰勿,五曰烦,六曰绝,七曰费。”素5“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又,指自然界一年四时阴阳消长规律的科学内涵。“七”指西方仓果宫,兑卦位,时当秋分。“七损”正好表达此时阳气渐衰,阴气渐盛的规律。“八”指东北方的天留宫,艮卦位,时当立春。“八益”表达了此时阳气渐盛,阴气渐衰的规律。“七”、“八”是指不同时空区位的阴阳消长状态。

人(rén)

1.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并能用语言进行思维的高等动物。素25“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2.指特定的某种人或某个人。素1“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素3“汗出偏沮,使人偏枯。”素16“冬刺秋分,病不已,令人善渴。”
3.别人;他人。素22“肝病者……善恐如人将捕之。”素39“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
4.指病人。素25“凡刺之真……可玩往来,乃施于人。”马莳:“当玩其针以施用,则病人之气往来于针下者何如,乃可以施针于人也。”
5.众人;一般人。素78“夫经脉十二,络脉三百六十五,此皆人之所明知。”灵29“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
6.人的身体。素10“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素4“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马莳:“夫以人身之内外分阴阳,则在外为阳,在内为阴。”灵4“邪之中人,或中于阴,或中于阳。”
7.指三部九候诊法中的诊脉部位。上部人为耳前动脉,中部人为手少阴脉,下部人为足太阴脉。素20“上部人,耳前之动脉……中部人,手少阴也……下部人,足太阴也。”王冰:上部人“在耳前陷者中,动应于手,手少阳脉气之所行也”;中部人“谓心脉也。在掌后锐骨之端,神门之分,动应于手也”;下部人“谓脾脉也。在鱼腹上趋筋间,直五里下,箕门之分……沉取乃得之,而动应于手也。”
8.果核或果实的心子。伤237“桃仁二十个,去皮、尖及两人者。”神2“薏苡人,味甘,微寒。”
【人力】
人的力量。灵12“此天之高,地之广也,非人力之所能度量而至也。”
【人中】
1.人的上唇正中凹下的部分。即鼻唇沟。灵10“肌肉软则舌痿人中满,人中满则唇反。”
2.穴位名。又名水沟。属督脉,位于鼻柱下,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灵10“大肠手阳明之经……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张介宾:“人中,即督脉之水沟穴。”
【人气】
1.人体之气。素16“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人气在肾。”灵40“愿闻人气之清浊。岐伯曰:受谷者浊,受气者清。”张介宾:“人身之气有二:曰清气,曰浊气。浊气者谷气也,故曰受谷者浊;清气者,天气也,故曰受气者清。”
2.指人体经脉之气。灵15“天周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人气行一周,千八分,日行二十八宿。”马莳:“人之脉气,其昼夜一周,亦合此一千八分之数。”
3.指人体阳气。素3“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灵41 “正月、二月、三月,人气在左,无刺左足之阳。四月、五月、六月,人气在右,无刺右足之阳。”张志聪:“阳气以左而右,故正二三月人气在左,四五六月人气在右。”
4.指人体阴气。灵41“七月、八月、九月,人气在右,无刺右足之阴。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人气在左,无刺左足之阴。”张志聪:“阴气从右而左,故七八九月人气在右,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人气在左。”
5.指卫气。灵76“是故日行一舍,人气行一周与十分身之八。”马莳:“人气者,卫气也,对天之日数而言,故谓卫气为人气。”
6.指正气。灵44“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夜半人气入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张志聪:“此论人之正气,合天地之阴阳五行,人气盛可以胜天之淫邪,得地之五行,可以起人之藏病,人与天地参合而互相资助者也……此邪正之气,交相胜负。”难37“人气内温于藏府,外濡于腠理。”素69 “通于人气之变化者,人事也。”张介宾:“通于人气之变化者为人事,如表里血气,安危病治之类是也。”
【人心】
人们的意愿、感情等。灵47“五藏皆端正者,和利得人心。”
【人民】
平民,普通群众。灵29“百姓人民,皆欲顺其志也。”
【人形】
1.人的形体。素5“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藏府,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素22“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何如?”
2.指胎儿。灵71“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张介宾:“抱者,怀胎之义,如西北称伏鸡为抱者是也。”
【人身】
人的身体。素4“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
【人迎】
1.切诊部位之一。喉结旁两侧颈动脉搏动处。又称人迎脉。灵21“颈侧之动脉人迎。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王冰:“人迎谓结喉两旁动脉应手者也。”
2.经穴名。属足阳明胃经。位于颈部喉结旁开1.5寸,胸锁乳突肌前缘处。灵59“积于上者,泻人迎天突喉中。”素59“足阳明脉气所发者六十八穴……人迎各一。”张志聪:“人迎穴在结喉两旁一寸半,大动脉应手。”
【人尿】
中药名。又名溲、小便。为健康人之中间段尿,一般以10岁以下健康儿童小便为佳。故又名“童便”。咸,寒。入心、肺、膀胱、肾经。滋阴清热,配猪胆汁入白通汤性寒反佐,引阳入阴,又能补阴增液,治疗少阴病阴盛戴阳证。组方为白通加猪胆汤。伤315“内胆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温再服。”
【人事】
1.人情事理。包括患者的贫富贵贱、饮食起居、形志苦乐、体质寒温强弱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等。素77“凡此五者,皆受术不通,人事不明也。”王冰:“言是五者,俱名受术之徒,未足以通悟精微之理,人间之事尚犹懵然也。”灵38“圣人之为道者,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必有明法。”灵45“夫九针者……余知其合于天道人事四时之变也。”
2.人际交往。素75“肾且绝,惋惋日暮,从容不出,人事不殷。”高世栻:“从容不出,一切人事不殷。殷,犹勤也。盖形容神志迷蒙,懒于应酬。”
3.指人体之气的变化状态。素69“通于人气之变化者,人事也。”张志聪:“人居天地气交之中,随四时阴阳之变化者,人事也。”又,张介宾:“通于人气之变化者为人事,如表里血气,安危病治之类是也。”
【人定】
古代划分昼夜时段的名称。指夜深人静时,即亥时,约相当于现今的21—23时。素65“十日不已,死。冬人定,夏晏食。”张介宾:“人定在亥。”王冰:“人定,谓申后二十五刻。”
【人参】
中药名。又名人衔、鬼盖。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人参的根。甘、微苦,微温。入肺、脾、心、肾经。大补元气,补脾肺气,安神益智,生津。主治气虚欲脱,劳伤虚损,倦怠,纳呆,大便滑泄,气短,自汗,久咳虚喘,消渴,失眠,惊悸,健忘,阳痿,尿频,崩漏等一切气虚津伤之证。组方有白虎加人参汤、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茯苓四逆汤、小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桂枝汤、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旋覆代赭汤、桂枝人参汤、黄连汤、炙甘草汤、吴茱萸汤、附子汤、理中丸(人参汤)、乌梅丸、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四逆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麦门冬汤、泽漆汤、侯氏黑散、大建中汤、鳖甲煎丸、薯蓣丸、木防己汤、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大半夏汤、橘皮竹茹汤、干姜人参半夏丸、竹叶汤、温经汤等。神2“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一名人衔,一名鬼盖。”
【人衔】
中药名。人参的别名。参见“人参”。神2“人参……一名人衔,一名鬼盖。”
【人情】
病人的情况。素80“诊有大方……合之病能,逆从以得,复知病名,诊可十全,不失人情。”吴崑:“人情,病人之情。”
【人意】
人的思想。素58“世言真数开人意,今余所访问者真数,发蒙解惑,未足以论也。”
【人参汤】
方剂名。即理中丸。组成、煎服法参见“理中丸”。功用:补中助阳,散寒降逆。主治:胸痹中阳不足证。临床见心中痞,胸满,胁下气逆上冲胸胃,四肢不温,倦怠少气,大便溏,舌质淡,脉弱而迟等。金9“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

入(rù)

1.由外至内,进入。与“出”相对。灵29“入国问俗,入家问讳,上堂问礼。”灵48“黄帝乃与俱入斋室,割臂歃血。”素11“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
2.没入,沉落。见“日入”。
3.摄入;受纳。灵56“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素9“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森立之:“各有入出之事者,胃自口受入而出送于小肠,小肠自胃受入而出送大肠,大肠自小肠受入而出送肛外也。膀胱受入于肠,而出送于尿穴也。三焦受入于肠,而出送于身体也。”灵31“肠胃所入至所出,长六丈四寸四分。”杨上善:“咽之上口为所入,广肠之下以为所出。”
4.吸入,吸气。金7“风中于卫,呼气不入;热过于营,吸而不出。”
5.侵入。素35“腠理开则邪气入,邪气入则病作。”灵4“故邪入于阴经,则其脏气实,邪气入而不能客,故还之于腑。”难48“病之虚实者,出者为虚,入者为实。”叶霖:“入者为实,是五邪所中,由外而之内,所谓外感是也。”又,徐大椿:“入,谓邪气内结,如能食便闭、感受风寒之类,凡从外入者皆是。”
6.入通,入养。素23“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吴崑:“五味所入,各以类从,《易》所谓同气相求也。”
7.汇入。灵1“所行为经,所入为合。”张介宾:“脉气至此,渐为收藏,而入合于内也。”杨上善:“以水出井,以至海为合,脉出指井,至此合于本脏之气,故名为合。”灵4“膀胱合入于委中央,胆合入于阳陵泉。”
8.牵扯,涉及。金19“转筋入腹者,鸡屎白散主之。”魏荔彤:“转筋本在腨内,乃有上连少腹入腹中者。”伤167“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藏结。”
9.下临。素67“寒暑六入,故令虚而生化也。”王冰:“地体之中,凡有六入,受燥故干性生焉……受火故温性生焉,此天之六气。”
10.指针刺。素53“入实者,左手开针空也;入虚者,左手闭针空也。”难80“所谓有见如入者,谓左手见气来至乃内针。”灵7“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
11.达到;领悟。灵1“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灵3“难入者,难著于人也。”张介宾:“难入者,精微难及也。”
12.加入;放入。神1“宜酒渍者,宜膏煎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灵24“足如履冰,时如入汤中,股胫淫泺。”
13.疑为衍字。素37“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入,谓之食亦。”又,新校正:“按《甲乙经》‘入’作‘又’……读连下文。”
【入房】
指性交。灵66“醉以入房,汗出当风伤脾;用力过度,若入房汗出浴,则伤肾。”

八(bā)

1.数词。①基数词。七加一的和。素1“丈夫八岁,肾气实,齿更发长。”灵10“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去踝八寸。”灵16“从足上至头,八尺,六八四丈八尺。”②序数词。第八。灵1“九针之名,各不同形……八曰长针,长七寸。”素31“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素54“七针益精,八针除风,九针通九窍。”
2.八分,八成。素70“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
3.五行中木的成数。素4“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其数八。”王冰:“木生数三,成数八。”素71“火化二,风化八,所谓正化日也。”
4.九宫数。九宫中的第八宫,配方位为东北方。灵77“立春,八,天留,东北方。”
5.指九针中的第八针。灵78“九针者,天地之大数也,始于一而终于九。故曰:一以法天,二以法地,三以法人,四以法时,五以法音,六以法律,七以法星,八以法风,九以法野……八者风也。”马莳:“其针之曰第八者,所以应八风也。”
6.与十相对,喻衰。灵62“气之过于寸口也,上十焉息,下八焉伏?”张介宾:“十、八喻盛衰之形也。”又,《甲乙经》卷二“十”作“出”。
【八八】
八乘八之数,指六十四岁。素1“八八,则齿发去。”
【八月】
指农历八月,地支配酉。灵41“酉者八月,主右足之太阴。”素16“七月、八月,阴气始杀,人气在肺。”
【八风】
八方之风。素4“天有八风,经有五风……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藏。”素26“八正者,所以候八风之虚邪以时至者也。”王冰:“八风者,东方婴儿风,南方大弱风,西方刚风,北方大刚风,东北方凶风,东南方弱风,西南方谋风,西北方折风也。”灵77“是故太一入徙立于中宫,乃朝八风,以占吉凶也。”
【八正】
1.指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等八个节气。素26“八正者,所以候八风之虚邪以时至者也……八正之虚邪,而避之勿犯也。”王冰:“八正,谓八节之正气也。”灵73“用针之服,必有法则,上视天光,下司八正。”素77“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诊必副矣。”
2.指东、南、西、北及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八个方位。灵78“凡此九者,善候八正所在之处。”张介宾:“八正,即八方王气之所在,太一之谓也,九宫定则八正之气可候矣。”灵79“愿闻岁之所以皆同病者,何因而然?少师曰:此八正之候也。”张介宾:“四正四隅,谓之八正,即八宫也。”
【八节】
指左右肩、肘、髋、膝等八个大关节。灵78“风者,人之股肱八节也。”马莳:“人之手足,各有股肱关节计八,故谓八节。”
【八动】
指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素25“能存八动之变,五胜更立。”杨上善:“八动,八节之气也。”又,王冰:“八动,谓八节之风变动。”
【八达】
八方荒远之地。素1“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王冰:“唯然之音,虽远际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内,来于我者,吾必尽知之。”又,“达”,元刻本、道藏本作“远”。
【八会】
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八者精气会聚的八个穴位。又称八会穴。难45“经言八会者,何也?然,府会大仓,藏会季胁,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血会鬲俞,骨会大抒,脉会太渊,气会三焦。”
【八纪】
同“八动”。指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素5“天有八纪,地有五里。”高世栻:“八纪,春夏秋冬,二分二至,八节之大纪也。
【八极】
八方极远之地。素67“黄帝坐明堂,始正天纲,临观八极,考建五常。”素79“黄帝燕坐,临观八极,正八风之气。”张介宾:“八极,八方远际也。”
【八益】
见“七损八益”。素5“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
【八虚】
指五脏病邪容易停留的左右肘、腋、髀、腘等八个部位。灵71“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腘。凡此八虚者,皆机关之室,真气之所过,血络之所游。”
【八溪】
指左右肘、腋、髋、腘等八大关节处。素10“此四肢八溪之朝夕也。”张介宾:“手有肘与腋,足有胯与腘也,此四支之关节,故称为溪。”又,马莳:“八溪者,手之肘与腕,足之膝与腕也,盖肉之小会为溪也。”
【八髎】
穴名。左右上髎、次髎、中髎、下髎的合称。位当骶骨上的四对骶后孔,左右共八穴,故名。素60“刺八髎与痛上,八髎在腰尻分间。”高世栻:“八髎,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左右凡八髎也。”
【八正神明论】
《素问》篇名。八正,即二分、二至、四立八个节气的正常气候。本篇指出针刺治疗,必须结合四时八正的气候变化,针刺补泻,必须掌握“方”、“圆”的关键,并强调了早期诊断及治疗的重要意义。因重点阐明四时八正之气,针法神明之用,故名篇。马莳:“内有八正虚邪之当避,针法神明之当知……故名篇。”
【八味肾气丸】
方剂名。又名“肾气丸”。见该条。金6“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九(jiǔ)

1.数词。①基数词。八加一的和。素20“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灵14“两乳之间广九寸半。”难42“膀胱重九两二铢,纵广九寸,盛溺九升九合。”②序数词。第九。素31“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灵7“八曰巨刺……九曰焠刺。”灵77“太一日游,以冬至之日,居叶蛰之宫,数所在,日从一处,至九日,复反于一。”
2.九分,九成。素70“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
3.五行中金的成数。素4“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其数九。”王冰:“金生数四,成数九。”素70“其音商,其物外坚,其数九。”
4.九宫数。九宫中的第九宫,配方位为南方。素70“伏明之纪,是谓胜长……眚于九。”王冰:“九,南方也。”灵77“夏至,九,上天,南方。”
5.指九针。灵27“九者,经巽之理,十二经脉阴阳之病也。”张介宾:“九者,针也。”
6.指九针中的第九针。灵78“九针者,天地之大数也,始于一而终于九。故曰:一以法天,二以法地,三以法人,四以法时,五以法音,六以法律,七以法星,八以法风,九以法野……九者野也。”马莳:“其针之曰第九者,所以应九野也。”
【九九】
九与九的乘积。古人以九九之数来概括天地运转及万物变化的多样性,同时又以九九之数来说明天地运化始而至终、终而复始的规律性。灵78“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以起黄钟数焉。”张介宾:“自一至九,九九八十一而黄钟之数起焉,黄钟为万事之本,故针数亦应之而用变无穷也。”素9“夫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所以正天之度,气之数也……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吴崑:“黄钟之数,起于秬黍,以九重之,而制律、制度、制量、制衡。”
【九气】
人体气在运动和量上的九种病理变化。素39“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
【九月】
1.指农历九月,地支配戌。灵41“戌者九月,主右足之厥阴。”素16“九月、十月,阴气始冰,地气始闭,人气在心。”
2.指第九个月。素47“人有重身,九月而瘖,此为何也?”
【九节】
1.指第九胸椎。灵26“心痛,当九节刺之。”马莳:“其痛当背第九节以刺之,乃督脉经筋缩穴之处也。”
2.即九个小段。难42“喉咙重十二两,广二寸,长一尺二寸,九节。”
【九光】
五光十色,形容光芒色彩绚烂。神3“铅丹味辛,微寒,主咳逆胃反,惊痫,癫疾,除热,下气。炼化还成九光,久服通神明。”
【九臼】
中药名。为“鬼臼”的别名。见该条。神4“鬼臼味辛,温。主杀蛊毒,鬼疰精物……一名九臼。”
【九州】
中国古代划分的九个地理区域。灵71“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张介宾:“九州者,荆、梁、雍、豫、徐、扬、青、兖、冀也。”素3“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又,俞樾:“九窍是衍文,九州即九窍。”
【九江】
地名。即今江西九江。神2“鲤鱼胆味苦,寒。主目热赤痛,青盲,明目……生九江池泽。”
【九针】
1.九种针具。即镵针、员针、 针、锋针、铍针、员利针、毫针、长针、大针。灵1“九针之名,各不同形:一曰镵针,长一寸六分;二曰员针,长一寸六分;三曰 针,长三寸半;四曰锋针,长一寸六分;五曰铍针,长四寸,广二分半;六曰员利针,长一寸六分;七曰毫针,长三寸六分;八曰长针,长七寸;九曰大针,长四寸。”素54“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者,为其各有所宜也。”
2.古医籍名。素27“余闻《九针》九篇,夫子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篇。”杨上善:“八十一篇者,此经之类,所知之书篇数也。”灵48“细子得受业,通于《九针》六十篇,旦暮勤服之。”张介宾:“六十篇,古经数也,今失其传。”
【九变】
指九种不同针刺方法所对应的病变。灵7“凡刺有九,以应九变。一曰输刺:输刺者,刺诸经荥输藏腧也。二曰远道刺: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腧也。三曰经刺: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四曰络刺: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五曰分刺:分刺者,刺分肉之间也。六曰大泻刺:大泻刺者,刺大脓以铍针也。七曰毛刺: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八曰巨刺: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九曰焠刺: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
【九宜】
指九针所适应的病症。灵61“余闻刺有九宜。岐伯曰:明知九针之论,是谓九宜。”
【九星】
指天篷、天芮等九星。素66“九星悬朗,七曜周旋。”王冰:“九星谓天蓬、天芮、天冲、天辅、天禽、天心、天任、天柱、天英。”
【九宫】
1.离、艮、兑、乾、坤、坎、震、巽八卦之宫,加上中央,合为九宫,用以表示四方四隅中央九个方位。见“九宫八风”
2.指南方离宫。素71“灾九宫,燥化九,热化二,所谓正化日也。”高世栻:“九宫,南方离宫火位也。”
【九真】
地名。今越南顺华市以北处。神2“水苏味辛,微温。主下气,杀谷,除饮食,辟口臭,去毒,辟恶气……生九真池泽。”
【九候】
1.诊脉方法之一。全身遍诊法,即把人体分为头部、上肢、下肢三部,每部各有上、中、下动脉,分别为天、地、人三候,三部共九候。参见“三部九候”。素20“九候之相应也,上下若一,不得相失。”素62“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则缪刺之。”
2.寸口诊脉法。将寸、关、尺三部各分为浮、中、沉,合为九候。难18“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
【九窍】
耳、目、口、鼻及前、后阴。素3“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灵71“地有九州,人有九窍。”金1“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
【九野】
1.九州的土地。素20“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藏。”吴崑:“九野,九州之分野。”
2.指九宫。灵78“愿闻身形应九野奈何?岐伯曰:请言身形之应九野也。”张介宾:“九野,即八卦九宫之位也。”
【九焦】
为“九椎”之讹。指第九胸椎。灵51“膈腧在七焦之间,肝腧在九焦之间。”《甲乙经》卷三、《太素》卷十一“焦”作“椎”。张介宾:“焦,即椎之义,指脊骨之节间也。古谓之焦,亦谓之 ,后世作椎。”
【九疑】
地名。今湖南省宁远县东南。神4“鸢尾味苦,平。主蛊毒邪气,鬼疰诸毒……生九疑山谷。”
【九藏】
指肝、心、脾、肺、肾与胃、小肠、大肠、膀胱。素9“故形藏四,神藏五,合为九藏以应之也。”张志聪:“形脏者,藏有形之物也;神脏者,藏五脏之神也。藏有形之物者,胃与大肠、小肠、膀胱也;藏五脏之神者,心藏神,肝藏魂,脾藏意,肺藏魄,肾藏志也。”又,王冰:“形藏四者,一头角,二耳目,三口齿,四胸中也。”
【九针论】
《灵枢经》篇名。本篇主要讨论九针的起源、命名、形状及其适应证和禁忌等问题,附带说明了由于形志苦乐及疾病所在的不同,治法上也有针灸、熨引、砭刺、甘药、按摩、药酒之分,同时讨论了五脏气、六腑气、五味、五并、五恶、五液、五劳、五走、五裁、五发、五邪、五藏、五主等有关脏腑生理病理及治疗和十二经脉血气多少等问题。马莳:“篇内第一节,详论九针,故名篇。自天忌至末,皆用针者之当知,故并及之。”
【九宫八风】
《灵枢经》篇名。本篇从人与自然密切相应的观念出发,根据天体的运行规律,提出了九宫图说,其方法是确立中央和四正、四隅九个方位,用以测定“四立”、“二分”、“二至”八个节气循序交换的日期,从而推知八方气候变化的正常或异常,及其对人体的不同影响,由于立九宫而后知八方之风,故篇名“九宫八风”。
【九针十二原】
《灵枢经》篇名。本篇首先说明九针的不同形状和用途,以及有关针刺疾徐、迎随等补泻手法和作用,突出了针刺“气至有效”的观点。其次阐述了十二原穴的名称、位置及治疗作用。马莳:“内有九针之名,又有十二原穴,故名篇。”

儿(ér兒)

小孩。见“婴儿”。

几(jǐ幾)

多少。表示问数。难57“泄凡有几,皆有名不?”伤203“当问其小便日几行。”难58“伤寒有几,其脉有变不?”
【几何】
若干,多少。表示疑问。灵14“其骨节之大小长短各几何?”难42“人肠胃长短,受水谷多少,各几何?”

(jǐn)

见“ ”。
1.强直拘紧貌。伤31“太阳病,项背强 ,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丹波元简:“盖形容其颈项强急之意。”王肯堂:“按《豳风·狼跋》云:赤舄几几。注云:几几, 貌。 ,谓拘。着舄屦头为行戒,状如刀衣鼻,在屦头。言拘者,取自拘持,使低目不妄顾视。按此可以想见项背拘强之状,若作鸟羽释,则几当音殊,而于拘强之义反不切矣。”钱超尘:“几音紧,其意为拘强而不灵活。”金2“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 然,脉反沉迟,此为痉。”又,或读为“shū”,《说文· 部》: ,鸟之短羽飞 也。象形。”
2.为“沉沉”之讹。素41“腰痛侠脊而痛至头 然。”《太素》卷三十作“沉沉然”。《灵枢经·杂病》:“厥挟脊而痛者,至顶,头沉沉然。”

匕(bǐ)

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①指方寸匕。参见该条。金19“蜘蛛散方……取八分一匕,饮和服,日再服。”②指钱匕。参见该条。

(一、liǎo)
1.手弯曲。《说文通训定声·小部》:“手之挛曰了。”引申为弯曲。见“了戾”。
2.完毕,结束。见“了了3”
3.清楚,明白。同“瞭”。见“明了”。
(二、le)
助词。用在动词后,表示完成。金5“沐了,以方寸匕,已摩疾上,令药力行。”
【了了】
1.清楚,明亮。伤252“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汪苓友:“不了了者,病人之目视物不明也。”
2.清爽,爽快。伤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伤203“病已差,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必大便鞕故也。”
3.完毕,了结。引申为痊愈。伤396“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伤148“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了戾】
萦回盘曲貌。金22“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尤怡:“了戾与缭戾同,胞系了戾而不顺,则胞为之转。”

刀(dāo)

器具名。切、割、砍、削器具的总称。灵22“肠若将以刀切之,烦而不能食。”灵46“匠人磨斧斤,砺刀削,斵材木。”神3“桔梗味辛,微温。主胸胁痛如刀刺,腹满。”
【刀刃】
刀用来切削的一边。素19“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
【刀环】
刀头上的环。伤312“右二味,内半夏著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又,指古代钱币。其形如刀,柄端中空如环。
【刀斧】
刀和斧子。金18“若身有疮,被刀斧所伤,亡血故也。”
【刀剑】
刀和剑。古代兵器。灵60“其如刀剑之可以杀人,如饮酒使人醉也。”

力(lì)

1.体力,力气。素26“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开。”灵33“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神2“远志……耳目聪明,不忘,强志,倍力。”
2.力量,能力。见“人力”。
3.劳力。特指行房事。见“强力”。
4.功效,效能。素74“气味有薄厚,性用有躁静,治保有多少,力化有浅深,此之谓也。”参见“药力”。

乃(nǎi迺)

1.在判断句中,相当于系词“是”。灵42“此乃所谓守一勿失,万物毕者也。”金11“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
2.副词。①于是;就。素3“起居如惊,神气乃浮。”素26“外虚内乱,淫邪乃起。”素62“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②始;才。素19“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素74“故治病者,必明六化分治,五味五色所生,五藏所宜,乃可以言盈虚病生之绪也。”伤317“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③却,反而。灵30“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今乃辨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然。”灵60“余以小针为细物也,夫子乃言上合之于天,下合之于地,中合之于人,余以为过针之意矣。”灵75“刺节言去爪,夫子乃言刺关节肢络,愿卒闻之。”④只,仅仅。素62“百病之生,皆有虚实,今夫子乃言有余之五,不足亦有五,何以生之乎?”
3.连词。①表示承接。于是;然后。素26“以息方吸而内针,乃复候其方吸而转针,乃复候其方呼而徐引针。”素65“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调之,乃治其他病。”伤3 7 2“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②相当于“而”。素4 2“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灵2 9“寒温中适,故气将持,乃不致邪僻也。”金1 0“其脉数而紧乃弦,状如弓弦,按之不移。”
4.助词。无义。素7 1“阳复化,草乃长乃化乃成。”素8 0“奇恒之事乃六十首。”
【乃东】
中药名。夏枯草的别名。见该条。神4“夏枯草味苦,辛,寒……一名夕句,一名乃东。”
【乃后】
然后,而后。灵3 8“圣人之为道者,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必有明法,以起度数,法式检押,乃后可传焉。”灵7 5“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

又(yòu)

1.副词。①表示动作的重复或继续。灵7 5“取之于其天府、大杼三痏,又刺中膂以去其热。”素3 6“不已刺郄中盛经出血,又刺项已下侠脊者必已。”难6 4“《十变》又言,阴井木,阳井金。”②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灵3 7“小其明堂,蕃蔽不见,又埤其墙,墙下无基。”金1 4“食已汗出,又身常暮盗汗出者,此劳气也。”伤3 5 3“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③表示几种情况或性质同时存在。灵4“其气之津液皆上熏于面,而皮又厚,其肉坚。”素1 3“忧患缘其内,苦形伤其外,又失四时之从,逆寒暑之宜。”难3 3“其意乐火,又行阳道多。”④表示在某个范围之外有所补充。金1“五藏病各有十八,合为九十病;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为一百八病。”伤1 7 8“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⑤表示转折。伤2 4 0“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伤3 8 3“霍乱自吐下,又利止,复更发热也。”⑥用在否定句或反问句里,加强语气。灵5 8“其毋所遇邪气,又毋怵惕之所志,卒然而病者,其故何也?”灵7 5“不可近身,又不可近席。”素7 6“犹未能以十全,又安足以明之?”
2.通“有”。灵6 4“其态又不合于众者五,余已知之矣。”素7 4“差有数乎?岐伯曰:又凡三十度也。”
【又且】
而且。表示进一层意思的连词。素1 6“令人不嗜食,又且少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