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肿瘤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脊柱肿瘤的局部反应

肿瘤的发生和生长必然或刺激周围正常组织,正常组织对肿瘤刺激的反应程度和反应方式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为主要的影响因素是肿瘤本身的性质,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由于肿瘤对正常组织的刺激程度不同,肿瘤周围组织在细胞的增殖、血管的生成和炎性反应的形成等方面表现不一。

一、间质细胞的增殖

间质细胞的增殖为正常组织受到肿瘤、炎症、创伤等刺激后产生的非特异性的反应,无论是物理的、化学的或代谢性的刺激,均可表现为间质细胞的增殖。骨与软组织肿瘤的间质细胞增殖、组织的生长与修复与创伤或炎症后的反应没有明显区别,在骨形成、骨痂的生长修复、新生细胞的成熟度等方面均极为相似。

肿瘤累及软组织时,周围组织的反应以纤维组织细胞增生为主,而肿瘤累及骨组织时,刺激骨形成反应骨,因此,即使同一肿瘤,在骨内或软组织内其激发产生的反应情况也是不同的,骨内病灶刺激正常骨产生反应骨,软组织内病灶刺激软组织产生纤维组织。

骨内反应骨的成熟度与骨折后骨痂的成熟度相似,受到反应骨所处的物理环境影响,如果反应骨所处的环境为应力性环境,则反应骨表现为软骨性成分居多。如果反应骨处于张力性环境,则表现为纤维性成分居多。如果反应骨处于静止的环境下,则表现为骨性的成分居多。

间质细胞增殖后在肿瘤周围可以形成一个包膜,这个包膜由较成熟的纤维组织构成,介于肿瘤与正常组织之间。在骨内,由于包膜为纤维组织成分,而反应骨为骨性成分,两者比较容易分开,而在软组织内,由于包膜与周围间质的反应组织均为纤维组织,两者可能会混杂在一起。在同一情况下,由不成熟的类骨衍化为原始骨,有原始骨小梁至形成最后的骨皮质,肿瘤周围的反应骨与骨折后骨痂的生长速度是一致的,而软组织病灶的间质反应速度与软组织撕裂后的愈合速度也是一致的。由于间质组织的非特异性,所以难以通过间质反应组织加以区别良性或恶性肿瘤,但良恶性肿瘤中间质反应区域的量的变化对肿瘤的判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血管的生成

肿瘤的新生血管生成可分为特异性和非特异性两类。

1.特异性反应的血管是由肿瘤细胞释放的肿瘤血管生成因子(tumor-angiogenesis factor,TAF)诱导产生。在TAF的作用下,反应区内血管无限制地增殖,新生血管壁较薄,只有1~2层细胞,直径数微米到毫米大小,在扭曲前进时并不变细,同时可以在无任何原因的情况下形成动静脉分流。特异性的反应血管与包膜连接,称为大而壁薄的血管池,这种在反应区内的血管池以后将变成病灶外围的血窦,这表明侵袭病灶的倾向是过度生长,在外围的血窦和病灶内的血管池的血液循环减慢,不受到神经或药物的刺激而反应,也不具有营养作用。脊柱肿瘤新生血管的特异性反应可部分反映病灶的性质,病灶的侵袭性越大,新生血管的特异性反应也越旺盛。

2.非特异性反应的血管是在原来正常组织中的区域性血管受到肿瘤牵拉或扩张后形成的病灶性生长,需要有额外的血液供应。非特异性反应的血管是在正常血管上分支,穿越肿瘤包膜进入病灶,成为肿瘤的滋养血管,越向远处,血管越细。非特异性反应的血管具有正常血管的所有成分,对神经和药物刺激的反应与正常血管一致,血管的生长和间质的增殖同步。在良性或恶性肿瘤中,非特异性反应的血管性质是相同的,仅仅在肿瘤生长的活跃时期和静止时期,血管的增殖速度不一,肿瘤处于增生活跃时,血管的增殖速度快,肿瘤生长缓慢或静止时,血管的增殖速度逐渐减慢至静止。不同类型的肿瘤中,血管增生的量和速度也存在差异。这种非特异性的血管反应主要反映的是病灶的营养需求状况。

三、炎性反应

与新生血管反应一样,炎性反应也分为非特异性炎性反应和特异性炎性反应。

1.非特异性炎性反应

伤口修复和感染小腿的炎性反应显示,有慢性炎性细胞浸润,主要是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其他为水肿和纤维蛋白。该反应很少成为反应区内的主要现象,甚至可以完全不存在。在侵袭性严重的病灶,非特异性炎性反应表现为恶性病灶的溃烂、坏死和出血反应。

2.特异性炎性反应

表现为肿瘤相关抗原的细胞免疫反应。参与细胞包括未成熟的免疫活性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以及起源于淋巴结和脾脏的浆细胞,这些细胞倾向于在整个反应区内的小血管周围形成簇群血管旁结节,是血管栓塞的形成因素之一。这些血管旁结节内含有不同细胞组成的免疫链,可以进行识别、攻击、杀死和消灭抗原细胞,其反应强度可以从无反应到广泛反应。侵袭性病灶可有剧烈反应,组织生成类型可以更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