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基础知识导航

(一)血小板的基础知识

1.什么是血小板?
血小板是血液中的有形成分之一,是骨髓中成熟的巨核细胞胞质脱落而成的胞质小片,形状不规则,无细胞核,正常成年人血液中血小板数量为(100~300)×10 9个/L;血小板主要在止血与血栓形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次,在伤口愈合、炎症反应及器官移植排斥等生理和病理过程中也有重要作用。
2.血小板从哪里来?
血小板来源于骨髓中的巨核细胞,巨核细胞由干细胞分化而来,经过原始巨核细胞、幼稚巨核细胞,最后转变为成熟巨核细胞,在逐渐成熟过程中,胞浆体积增加,胞质分割、断裂形成血小板,通过髓血屏障释放入周围血管中,生成的血小板大约1/3贮存在脾脏,其余主要在循环血液中,行使其止血等功能。
3.血小板的生理功能是什么?
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凝血和止血,修补破损的血管。当血管受损害或破裂时,血小板受刺激,由静止相变为机能相,迅即发生变形,表面黏度增大,凝聚成团;同时在血小板第Ⅲ因子作用下,使血浆内的凝血酶原变为凝血酶,催化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与血细胞共同形成凝血块而发挥止血;血小板颗粒物质的释放,则进一步促进止血和凝血的发生。血小板还有保护血管内皮、参与内皮修复、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4.血小板减少与出血相关性
正常人每升循环血液中大约含有(100~300)×10 9个血小板,寿命平均为7~14天,由于多种原因导致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参考值下限,就是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减少到一定程度,可以引起一系列出血症状:鼻出血、牙出血、口腔出血,还可出现月经量多、尿血,甚至危及生命的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等,而皮肤上出现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淤斑,医学上把这称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